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The Knowledge: How to Rebuild Our World After an Apocalypse
作者:路易斯。達奈爾
原文作者:Lewis Dartnell
譯者:蔡承志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6/04/3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355121
叢書系列:科普漫遊
規格:平裝/ 320頁/ 14.8 x 21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一本末日版「大人的科學」,得到英國《泰晤士報》、《新科學人》科學類選書讀者5顆星推薦,售出全球十三國版權
世界毀滅,只是一瞬間的事,
突發海嘯、重量級地震、超級流感肆虐、核電廠大爆炸……
如果你所知道的文明已經不存在了,你要如何在新世界活下去?
★來自科學家的文明保存計畫,一部全景式科學簡史,一個重建文明社會的技術解決方案。
★從現象觀察到作實驗,從科學原理延伸到工業應用,明白今日科學文明的背後,科技如何建構了生活。
★書中從食、衣、住、行,農耕、水力風力發電到復興化學工業,還有如何重回電力生活,皆詳細解說,要給末日知識人實用的建議。
你是否曾經想過:
*種子、農具及肥料哪裡來?冬天缺糧怎麼辦?
*飲用水如何過濾、消毒?沒有冰箱,食物如何在土盆中保鮮?
*為了重建家園,該怎麼從頭製造磚塊、水泥和鋼筋混凝土?
*如何利用汽車引擎和廢棄零件,組成暖爐、臨時水上發電機等維生設備?
*燃料耗竭,怎麼開車、烹飪,甚至燒製玻璃、煉鐵?
*病毒肆虐,沒有顯微鏡和藥物,怎麼對抗微生物大軍?
*欠缺電力設備,如何自行發電、製造能源?
*如何組裝、架構通訊設備,與外面世界搭上線?
*只用「公尺」就能推算出體積、容量、面積、溫度等度量衡單位
………
在末日,現代人類習以為常的事物,都會因資源匱乏而不敷使用。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會回到遠古採集漁獵的洞穴生活?還是從廢紙堆中撿拾各種被忽略的知識,重新發現生活日用品的發明之秘,盡可能早日重啟科學文明?
◆如果身處戈馬克.麥卡錫《長路》世界中,你需要這本末日生存科普指南
◆若是不幸成為《我是傳奇》中的地球最後一人,這本所說的生存技能好盡可能記得
◆不小心被捲入《瘋狂麥斯》的資源爭奪戰,除了活命還要守住機械工具和零件,保護重要的人事物……
科學家路易斯?達奈爾探討現代文明社會的物質基礎,發現已少有人能完整掌握建構器物的技術和原理,於是從農業、建築、材料、醫學、運輸、製造、通訊等面向,帶領讀者重新認識建構文明社會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在世界向人類反撲、末日來臨之前,我們要為成為「最後一個知識人」做準備,也讓你我思索:如果重新來過,科技該如何發展,世界又該演變成什麼樣貌?
人們將告別用金錢換取商品的資本主義社會,來到人人都是科學家的大實驗室時代,你帶著化學及物理知識的操作手冊,四處探索,尋找能夠點石成金的物件和文明棄物,按圖索驥,學著自己過濾飲水,用廚餘製作肥料,收集罐頭,用簡易鑄鐵設備煉鐵,吹出玻璃瓶,試圖找到可種植的種子,最後開墾田地,把人集合起來變成村莊,想辦法收集所有資源,想著如何重啟第二次工業革命。達奈爾所相信的是,物質文明也許有一天將走到最後,但只要知識沒有被破壞,人類就能按部就班重建生活。
這本書,不只是關於科幻、後末日的反英雄或者黑暗冒險故事,關於隕石撞地球、核子冬天、城市變廢墟的景象,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臨,也不知道是否成真。但是人們要是對現代科技麻木無感,對事物的製造過程一知半解,末日魯賓遜又該怎麼求生?反之,當人們一次次對日常、無用之物產生興趣,有一天將使科學再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路易斯達奈爾Lewis Dartnell
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太空研究中心研究員,專研外太空天體生物學,及對火星上生命訊息的研究。他也是位受歡迎的科普作家,並為英國《衛報》、《泰晤士報》及《新科學人》撰寫專欄文章。還有為BBC科學紀錄片節目《地平線》、《宇宙的奧秘》、《望星台直播》、《仰望夜空》及24小時國際新聞電視台Sky News撰稿和錄影。在此之前,他寫過宇宙起源等天文科普書,在英國頗受歡迎,使他開始為人所知,而《末日生存手冊》則開啟他在英國之外的知名度。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全職科普類書譯者。一九九四年起業餘投入翻譯,一九九九年轉任全職迄今,累計作品出版者近七十本。譯著《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漫遊者出版)榮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書翻譯金籤獎。
相關翻譯作品包括《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好奇號帶你上火星》、《無中生有的宇宙》、《時空旅行的夢想家:史蒂芬.霍金》、《一本就通:宇宙史》、《無限大的祕密》、《如何幫地球量體重》、《約翰.惠勒自傳》和《穿梭超時空》等。
不得不说,这个书名非常抓人眼球,尤其是“末日之后”的设定,总能激发人们对人性极限的窥探欲。我非常好奇“重建文明社会”这一宏大命题将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情节中去。作者是否会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型,还是仅仅停留在物资的重新分配层面?“器物”的选择和使用,无疑是文明重建过程中最直观的体现。比如,他们是选择重拾农业时代的工具,还是试图修复旧世界的复杂机械?这种对技术选择的描写,往往能揭示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我期待看到作者对不同派系或生存团体的刻画,或许会有一方坚信要彻底抛弃旧世界的错误,重建一个“纯净”的社会,而我们的主角则必须用手中的知识证明,那些看似落后的“器物”中蕴含着通往可持续未来的密码。这种思想的碰撞,定能为故事增添无穷的深度。
评分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关于“时间错位感”的文学体验。仿佛我们读到的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而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一个小小切片被放大到了极致。这位“最后一个知识人”究竟是哪一领域的专家?他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还是已经被末日的冲击切割得支离破碎?“港台现货”这个词汇的突兀感,让我猜测,这些器物或许是带着强烈的历史印记的,它们可能是某种特定文化在旧世界繁荣时期的遗存。我想象着主角面对这些带着温度和故事的物件时的心情——那是对逝去美好时光的缅怀,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渺茫希望。这本书的魅力可能就在于它能把宏大的历史叙事,细化到某一件具体物品的使用和解读上,让读者跟随主角一起,从残骸中辨认出文明的纹理。
评分从书名中感受到的那种沉重与希望交织的氛围,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伟大的生存文学经典,但它似乎又融入了更具现代性的反思。我预感,这位“最后一个知识人”的角色设定是全书的核心驱动力。他肩负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存活,更是对人类集体记忆的守护。我很好奇,在资源匮乏、秩序崩塌的末日世界里,知识是如何被重新定义价值的?是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生存技能的实用知识,还是那些关于美学、哲学和伦理的“无用之用”?这本书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器物”或许是那些无法被简单复制或批量生产的精神遗产。我推测,故事的冲突点可能就围绕着如何保护这些脆弱的精神火种,以及在实用主义的铁律面前,这些知识人将如何与那些只关注眼前利益的幸存者群体周旋和抗争。那种知识分子在绝境中的坚守,光是想象就令人热血沸腾。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港台现货 最后一个知识人 末日之後,拥有重建文明社会的器物》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后启示录色彩和一种对知识传承的执着,尽管我还没有真正翻开它,但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思考。我猜想,作者一定对人类文明的脆弱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并且试图探讨在极端灾难之后,哪些东西才是真正支撑起一个社会重建的基石。是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科技产品,还是深藏在文字和记忆中的智慧?“港台现货”这个带有地域和商品属性的词汇放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也许,所谓的“器物”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携带了特定文化烙印的载物。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编织一个关于失落与重生的叙事,那种在废墟中寻找意义的挣扎,一定会极其引人入胜。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份对我们当下生活方式的无声质询。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个标题充满了后现代的拼贴感,将商业术语(“港台现货”)与哲学命题(“知识人”、“文明重建”)并置,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宣言。我非常期待作者对“知识”本身的解构。在没有教育系统、没有印刷媒体的末世,知识如何口口相传?它会不会被神化,或者被扭曲,变成新的权力工具?“器物”在这里的意义,恐怕远超出了物质范畴,它可能指向的是一套思维模式、一套道德准则。我设想,故事中关于“重建”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旧文明的批判和反思。主角不仅要保存知识,更要决定哪些知识是值得被下一代继承的。这种在绝境中进行价值筛选的沉重抉择,才是最能体现人性光辉与挣扎的时刻,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这种精神上的“炼金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