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购买这本《康德著作全集:前批判时期著作1》的初衷,主要是想搞清楚他早期对“美学”和“情感”的看法,因为后期这方面的内容相对集中在《判断力批判》中,而我想追溯源头。阅读这些文本后,我发现早期的康德在处理美学问题时,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更加贴近经验世界。他并没有立即跳入先验的范畴讨论,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讨论感觉、愉悦、无功利性等具体现象。这种对经验的细致观察,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他试图用一种近乎科学解剖的方式去分析“审美判断”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简单地诉诸于“天赋的灵感”或“神圣的启示”。当然,这中间也夹杂着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关于“气质论”和“经验心理学”的讨论,这些内容在现代哲学讨论中显得有些过时,但它们是理解康德如何处理人类精神和身体关系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康德的理性如何不甘于仅仅停留在纯粹的逻辑推演,而是渴望触及人类经验的最深层结构,哪怕早期的方法略显稚嫩。每一次阅读,都像是重新审视一次思想的“胚胎发育过程”。
评分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可能不会主动去阅读这个时期的康德。它读起来不像一个“成熟的宣言”,更像是一系列“论证的练习”。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客观性”和“真理”的论述,非常直接地回应了当时形而上学争论的焦点,那些拗口的德语词汇在翻译过来之后,依然显得像一堵高墙,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理解其间的细微差别。我注意到,康德在这个阶段对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等人的批判,虽然尖锐,但尚未达到他后期那种“一锤定音”的力度。它更像是一种“旁敲侧击”,在不断试探对手的防线,寻找最薄弱的环节。我发现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非常精良,这一点对于理解这种“史前”文本至关重要,否则光是那些晦涩的典故和引文就足够让人迷失方向了。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读完后立刻获得某种“宇宙真理”的书,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哲学史料,让你了解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被锻造和重塑的。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下定决心去啃它,毕竟康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敬畏的气场。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充满了形而上学抽象概念的文本堆砌,但翻开第一页后,才发现自己错了。初期的康德,他的思想还在摸索中,充满了对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边界的探索欲。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一起,在知识的旷野中探险,他试图调和牛顿的机械宇宙观与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理性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那些关于物质、空间和时间的早期论述,虽然不像后来的《纯粹理性批判》那样系统和严谨,但那种萌芽期的活力和对世界本源的执着追问,反而更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他论述宇宙起源和星云假说的部分,那种将数学的精确性与哲学思辨巧妙结合的尝试,令人赞叹。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哲学巨匠是如何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鲁士学者,一步步成长为那个定义了西方思想史的“哥白尼”。对于那些只读过康德晚期巨著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背景和参照系,它清晰地展示了其思想的演变轨迹,而不是直接摆出结论。我尤其喜欢其中那种对物理学抱有的近乎痴迷的热情,这在后期的哲学著作中已经很少见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度分裂的。有一部分内容,比如关于“有限性”和“无限性”的早期思辨,读起来充满了古典的庄严感,仿佛回到了古希腊哲人的辩论场。康德在这里试图为上帝的存在寻找理性的、非经验性的辩护,这部分内容即便放在今天来看,其逻辑的精妙之处依然令人赞叹。然而,紧接着就会跳到一些关于“自然哲学”的具体讨论,比如行星的运动、物质的连续性等,这些内容带有强烈的18世纪科学的印记,读起来时常需要查阅一些当时的天文学或物理学背景知识,否则会觉得“信息密度过低”,与他深邃的哲学思辨格格不入。这种在纯粹思辨与经验科学之间来回摇摆的状态,正是“前批判时期”的魅力所在——它展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尚未找到自己核心方法论之前,那种全方位、无死角的知识饥渴。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溯源”的视角,看清了伟岸的批判大厦在奠基之前,地基是如何一块块被精心放置和校准的。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前批判时期”的合集时,内心是抱有一种强烈的期待和隐约的畏惧的。期待的是能找到康德思想的“根基”,畏惧的是怕它晦涩难懂到让人望而却步。坦率地说,阅读过程充满了挫败感和顿悟的瞬间交替出现。这并不是一本适合休闲阅读的书,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和对18世纪哲学辩论背景知识的了解。它像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过渡期”的记录,里面充满了对当时各种思潮的积极回应和批判性吸收。你能在其中看到他如何消化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如何挣扎于形而上学的泥沼,试图在纯粹的理性推演和经验的观察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有时候,我会觉得康德似乎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翻译”当时流行的德语哲学,试图用更清晰、更具逻辑性的方式来表达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文风的变化也很有意思,早期的一些小册子显得比较轻快,但进入到更核心的形而上学论述时,那种句子结构和术语的密度陡然增加,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学术攻防战。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康德如何构建其批判哲学的学者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考古现场”,见证了他是如何一步步清理和排除掉那些他认为不可靠的哲学基石。
评分康德的意义,想了解哲学,必须看康德.
评分这两句话透出一种古怪的母子关系,母亲仰仗儿子生活,并感谢他的照料;儿子在赡养母亲之外却不想与她有任何情感交流。托宾没有交代疏离关系的来由,也没有为两位主角在结尾解开困境。他只敏感地截取了生活的某个片段,就像在都柏林寒冷而空旷的街道偶遇一对不快乐的母子争吵。陌生人转身离开,我们对他们生活的窥探结束,只为他们的关系感到莫名和好奇——这世界上的母子关系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亲密的、疏离的、相爱的或怨恨的,绝对不只有伟大、光荣、正确这一种邢台的。并且,在足够长的时间中,任何关系都是流动的,变化的。没有任何关系是一成不变的伟大。
评分在尼采的理解中,这是因为,人类,“无论是最伟大的还是最渺小的,我看到他们都赤身裸体——他们都还太人性了。”尼采认为,歌德是最接近他超人理想的人物。“他追求的是整体性;他反对理性、感性、情感和意志的分裂,他使自己契合整体性,他创造了他自己。”(《偶像的黄昏》)
评分因为同笛卡儿相反,“对于康德来说,最重要的是体验”。也就是说“所有人类在自然中寻找到的那些结构、法则和形象都只是存在于人类自身之中,而非存在于自然之中”。 “对于康德的误读主要是因为,那些读者们头脑中充满了笛卡儿哲学里的某些假想性前提,这使得它们无法认识到——康德哲学从根本上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
评分经典,期待已久,收藏阅读。
评分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科尼斯堡(Königsberg),他出生时,有“武王”之称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里已经统治了11个年头。
评分《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前批判时期著作1(1747-1756)》内容简介:康德的著作素以语言晦涩著称,这不仅源自康德本人哲学思想的艰深,同时也源自康德时代德语与现代德语的差距。更何况,康德生活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贝格城,相对来说是文化上的一个“穷乡僻壤”。康德的德语,无论是在语法还是在句法上,都明显带有普鲁士方言的痕迹。《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前批判时期著作(1747-1756)》内容讲述了论物体的力、对莱布尼茨学派活力学说的研究、什么把活力的一种新测算表现成为大自然真正的尺度、地球绕轴自转问题研究、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等。
评分这两句话透出一种古怪的母子关系,母亲仰仗儿子生活,并感谢他的照料;儿子在赡养母亲之外却不想与她有任何情感交流。托宾没有交代疏离关系的来由,也没有为两位主角在结尾解开困境。他只敏感地截取了生活的某个片段,就像在都柏林寒冷而空旷的街道偶遇一对不快乐的母子争吵。陌生人转身离开,我们对他们生活的窥探结束,只为他们的关系感到莫名和好奇——这世界上的母子关系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亲密的、疏离的、相爱的或怨恨的,绝对不只有伟大、光荣、正确这一种邢台的。并且,在足够长的时间中,任何关系都是流动的,变化的。没有任何关系是一成不变的伟大。
评分因为同笛卡儿相反,“对于康德来说,最重要的是体验”。也就是说“所有人类在自然中寻找到的那些结构、法则和形象都只是存在于人类自身之中,而非存在于自然之中”。 “对于康德的误读主要是因为,那些读者们头脑中充满了笛卡儿哲学里的某些假想性前提,这使得它们无法认识到——康德哲学从根本上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