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意义与方法

真理、意义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唐纳德·戴维森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诠释学
  • 现象学
  • 存在主义
  •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 真理
  • 意义
  • 方法
  • 理解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4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889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5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唐纳德·戴维森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戴维森的哲学论著涉及一系列哲学基本问题;其影响力跨越不同哲学传统。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戴维森(某些)观点的哲学家都一致认为,戴维森思想是激发他们深入进行哲学思考的原动力之一。
本卷《真理意义与方法》是在《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戴维森哲学文选》一书基础上增选9篇文章、重新组织结构并充实有关内容而成。

内容简介

《真理、意义与方法》涉及的领域为语言哲学、心智哲学和行动哲学,其中涉及语言意义问题,真理问题,指称问题,关于语言,思想与实在的关系问题,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关于行动的逻辑形式与实践推理问题,概念相对主义问题,怀疑论问题,隐喻问题,心身关系问题等等。

目录

选编者引言
第一部分 一般意义理论与真理理论
1.真理与意义(1967)
2.为约定T辩护(1973)
3.真理概念的结构与内容(1990)

第二部分 意义理论应用:命题态度问题与隐喻问题
4.论说出(that)(1968)
5.隐喻的含意(1978)

第三部分 关于理解的理论:解释与翻译
6.彻底的解释(1973)
7.信念与意义的基础(1974)
8.对福斯特的答复(1976)
9.墓志铭的完全错乱(1986)

第四部分 语言、思想与实在
10.论概念图式这一观念(1974)
11.论分析方法与跨文化理解(2001)
12.形而上学中的真理方法(1977)
13.无指称的实在(1977)
14.通过语言的理解(1997)

第五部分 知识与客观性
15.关于真理与知识的融贯论(1983)
补记(1987)
16.知识的三种类型(1991)

第六部分 行动与心理事件
17.行动、理由与原因(1963)
18.行动语句的逻辑形式(1967)
19.心理事件(1970)

第七部分 实践理性与非理性
20.意志薄弱如何可能?(1970)
21.非理性的悖论(1974)
22.欺骗与区分(1986)
附录一 戴维森论著目录
附录二 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三 牟博:戴维森、哲学与中国哲学
《追寻遗失的星图:一趟探索生命未知边界的旅程》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哲学探讨的书籍,不涉及抽象概念的辨析,也非对科学方法论的梳理。它是一份个人化的探险日记,一次对隐藏于日常表象之下的奇迹的追寻,一次对那些不言自明的生命法则的感悟。这是一场从熟悉的海岸线出发,驶向未知星系的航行,目的地并非某个固定的坐标,而是我们内心深处那片尚未被照亮的广袤宇宙。 故事的开端,并非源于对“什么是真理”的哲学叩问,而是源自一个平凡夏日午后,阳光穿透老旧窗棂,在空气中舞动着细微的尘埃。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不过是无数层叠的认知所构建的幻象,而在这层层包裹之下,隐藏着更为古老、更为深邃的律动。这种觉醒,并非来自书本的启示,也非某位智者的点拨,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如同雷击般的顿悟,它在无声无息中,将我从“已知”的港湾推向了“未知”的海洋。 我并没有随身携带一本沉重的哲学著作,也没有试图去定义“意义”的万千形态。我的行囊里,只有一双能感知微风拂过青草的触角,一颗能捕捉晨曦初露时细微色彩的眼睛,以及一颗愿意倾听万物低语的耳朵。我的旅程,是从对身边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细节的重新审视开始的。 我记得在一次前往古老森林的徒步中,我曾长时间地观察一棵巨木。我没有去考量它的树龄,也没有去分析它的生长周期,我只是静静地感受它粗糙的树皮上岁月的痕迹,聆听它在风中摇曳时发出的低沉吟唱。我发现,那棵树的每一个年轮,都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它的枝干延伸的方向,仿佛在描绘着它曾经汲取阳光的轨迹。我并没有从中推导出关于“生命力”的定义,也没有试图去量化它的“价值”,我只是在那一刻,感受到了一种与它共生的、超越语言的连接。那种连接,让我意识到,生命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交织、相互依存的宏大网络。 我还记得,在一次静谧的夜晚,我曾仰望星空。繁星点点,如同散落的钻石。我并没有去辨识星座的名称,也没有去推测星体的距离。我只是任由目光在黑暗中流淌,感受着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那一刻,我并没有感到孤独,反而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仿佛我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曾是那遥远星辰的一部分,而我,也终将回归那无垠的宇宙。这种体验,并非建立在天文学的知识之上,而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共鸣,一种对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本能感知。 我的旅程,也充满了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寻常”事物的深入体验。我曾花上数小时,观察一只蚂蚁如何搬运比它自身重数倍的食物,我并非试图去研究它们的社会结构或生存策略,我只是被它们那种专注、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打动。我看到,它们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中,蕴含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并不需要宏大的叙事来支撑,它就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行动之中。 我更曾在一碗热汤的氤氲之中,品味到一种温暖而安宁的滋味。那滋味,并非来自复杂的烹饪技巧,也非珍稀的食材,而是来自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对当下片刻的全然接纳。那种感觉,如同被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拥抱,它融化了内心的坚冰,带来了久违的宁静。我并没有去分析“幸福感”的构成,也没有去寻找“满足感”的来源,我只是在那一刻,全身心地沉浸在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之中。 这本书,也记录了我对那些“不可解”的现象的观察与沉思。我曾经历过一些难以用逻辑解释的巧合,一些触动心灵深处的意外。我并没有试图去寻找“因果链”,也没有去追溯“逻辑推演”。我只是允许这些事件在我生命中发生,并静静地观察它们带来的涟漪。我发现,当我不去强求解释,而是选择去感受时,这些“不可解”的现象,反而成为了连接我与更广阔世界的桥梁。它们如同夜空中的流星,虽然短暂,却能点亮前行的道路。 我并非在寻找一个统一的“方法论”来指导我的生活。我的方法,就是用心去感受,用身体去体验,用灵魂去回应。我放下预设的框架,抛弃固有的标签,让生命本身成为我的老师。我学习如何观察而非评判,如何倾听而非喧哗,如何接纳而非抗拒。 这本书,也并非旨在揭示任何“终极的真理”。我早已明白,真理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终点,而是一个不断延展的地平线。我们所能做的,是不断地追寻,不断地探索,在每一次追寻中,都可能发现新的风景,新的启示。我所记录的,只是我在这趟旅程中,那些闪耀着微光的瞬间,那些让我瞥见生命深邃之处的片段。 我希望,读者在翻阅这本书时,能够暂时放下对“定义”和“解释”的执念,而是跟随我的脚步,一同走进那些充满未知与惊喜的角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重新审视自己所熟悉的世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诗意与魔力。 我并非一个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科学家,我只是一个热爱生活、渴望探索的人。我将我的观察、我的感悟、我的每一次心跳,都倾注在这本书中。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更广阔、更精彩、更深刻生命体验的窗户。 这本书,没有艰深的理论,没有复杂的公式,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和一双愿意去发现美的眼睛。它是一次邀请,邀请你一同踏上这段奇妙的旅程,去追寻那遗失的星图,去探索生命那未知而迷人的边界。它不是对“真理”的阐述,也不是对“意义”的解析,更不是对“方法”的论证。它是一份真诚的分享,一份对生命最本真的礼赞。我希望,它能像一粒种子,在你的心中悄然种下,然后生根发芽,开出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花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极其精妙,它像一个多层嵌套的俄罗斯套娃,每一层都揭示了更深一层的结构。我最欣赏作者在处理“真理”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历史纵深感。他从古希腊的“真”与“是”的同一性开始,娓娓道来,直到当代哲学中对“真理的有效性”和“话语权”之间的关联分析,每一步过渡都自然而然,毫无生硬的跳跃。读到关于“方法”的章节,我仿佛看到作者手持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小心翼翼地剖开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认知工具,展示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塑造和使用的。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哲学导论,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思维的考古学”的著作。它教会我的不是新的知识点,而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怀疑的艺术”——那种带着敬意和批判精神去审视一切既定结论的能力。读罢,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肌肉得到了极大的锻炼,那种清晰和审慎,是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是沉静而内敛的,但其内里蕴含的思辨能量却如同火山岩浆般炽热。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拍案叫绝的“畅销书”,它更像是一盏在漫长黑夜中为你指引方向的古老灯塔,需要你耐下心来,仔细辨别它的光芒。作者行文极其克制,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严密的论据之上,很少有情绪化的宣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哲学命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近乎于匠人般的精细打磨。比如,在论及“客观性”的边界时,作者没有简单地斥之为虚妄,而是细致地描摹了在不同领域——物理学、社会学、艺术批评中,客观性是如何被不同程度地建构和维护的。这种对复杂性保持敬畏的态度,让我感到极大的慰藉。在这个信息爆炸、真理唾手可得的时代,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恰恰在于对“确定性”的警惕和对“未完待续”的拥抱。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真理、意义与方法》的过程,更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搏击。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开篇几章对于逻辑实证主义和现象学思潮的梳理,速度之快、信息密度之高,让我好几次不得不翻回头去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然而,一旦跨过这个门槛,你会发现作者的笔力有多么雄健有力。他对于“方法论”的探讨,并非是机械地罗列科学步骤,而是深入剖析了科学、艺术乃至日常伦理判断背后的隐含假设和认识论陷阱。书中对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分析尤其精彩,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当代社会过度依赖“可量化”和“可操作性”所带来的精神贫瘠。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诠释学循环”的论述,那是一种极其优雅的辩证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带着预设进入文本,又必须准备好被文本所颠覆。这种对知识生成过程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过去读过的许多经典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意义的生产环节中去。

评分

说来有趣,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深海潜水体验,而不是轻松的海滩漫步。从头到尾,作者都在挑战读者固有的认知惯性,逼迫我们直面那些最根本、最令人不安的哲学难题。比如,当我们谈论“方法”时,我们到底是在追求一种普适的程序,还是在接受一种特定历史阶段下的权力结构?书中对于科学范式转移的描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揭示了科学的进步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断裂、革命和集体信仰的重塑。我感觉作者似乎对现代性以来的宏大叙事已经失去了耐心,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声音。在探讨“意义”时,他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而是提出了一种充满建设性的张力:意义存在于我们对“不可知”的持续回应之中。这种动态的、永不满足的探寻状态,是全书最动人心弦的部分。它不是教你怎么想,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不想”——如何放下既有的框架,去重新感知世界本身。

评分

这本《真理、意义与方法》给我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知识的攀登,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处悬崖边,看着远方的地平线,既敬畏又兴奋。作者的叙事视角极其独特,他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而是像一个老练的向导,带着你穿梭在哲学史的迷雾之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真理”的解构方式,它没有试图给出一个终极的、一成不变的答案,反而在不断地追问“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个核心问题。书中探讨了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康德的先验范畴,再到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每一步都论证得滴水不漏,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假思索的信念。特别是在讨论“意义”的部分,作者巧妙地引入了语言学和现象学的观点,指出意义并非独立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构建在人与世界互动的基础之上。这种将形而上学的探讨拉回到具体生活经验层面的努力,使得原本晦涩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发生了一些微妙但深刻的位移,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开始享受在复杂性中寻找秩序的乐趣。

评分

!!!!!!!!!!!!!!!!

评分

商务的经典,很值得买

评分

因为最近要读真理问题才购买的,经典

评分

真给力啊啊啊啊啊,要多做活动!

评分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都很经典,首选。

评分

首先,我们观察到,渴望或厌恶通常都与快乐或痛苦相联系,对快乐或痛苦的感受称为感触。可是,反过来却并不总是如此,因为可能有一种快乐和一个渴望的对象并无关系,而仅仅与一种心理的表述有关,不管是否存在和这种表述相应的对象。其次,与渴望对象有联系的快乐或痛苦,并不都是发生在愿望的活动之前;也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它看成根据,它也许不过是这种渴望活动的结果。那种对一种心理表述感受到快乐或痛苦的能力,叫做“感触”,因为快乐或痛苦仅仅包括在我们心理活动的诸关系中主观的东西。这些关系不包括任何对一个可能提供知识对象本身的关系,它们甚至不能对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给以任何知识。因为,甚至诸感觉,且不考虑感知者赋予它们的种种修改过的性质(例如,对红和宛这一类性质等等),都是指构成有关对象的认识的因素,尽管快乐或痛苦的感觉与甜或红有关,但与该客观对象本身所表达的内容根本无关,而仅仅与感知者有关而已。根据上述道理,从快乐和感觉本身来考虑,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解释。对快乐与痛苦进一步所能做的所有的事情,仅仅是指出在某些关系中,它们可能具有的结果,以便在实践中可以获得对它们的认识

评分

真理、意义与方法自古以来,书便是人类灵魂的伴侣,在中国,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警示;在西方,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格言。处于不同的社会时期,身在不同的术业当中,名家学者们各抱着不同的阅读心态,有些是书迷,有些是书痴,有些是书的攫取者,有些是书的捍卫者;同时他们形成了迥异的阅读习惯,甚至由此产生了许多佳话。当我们走进这个名家阅读的大观园,一定会被他们读书的故事深深吸引,更会为他们的读书心得和做人智慧颔首赞叹。上周著名主持人梁文道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时,给深圳市民提到一个阅读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更有效率的办法,就是读得更多。其实在历史上,这种“读得更多”而成为大学问家的例子比比皆是。鲁迅就对青年提出读书应博览的建议。他认为,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一门或几门。”

评分

首先,我们观察到,渴望或厌恶通常都与快乐或痛苦相联系,对快乐或痛苦的感受称为感触。可是,反过来却并不总是如此,因为可能有一种快乐和一个渴望的对象并无关系,而仅仅与一种心理的表述有关,不管是否存在和这种表述相应的对象。其次,与渴望对象有联系的快乐或痛苦,并不都是发生在愿望的活动之前;也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它看成根据,它也许不过是这种渴望活动的结果。那种对一种心理表述感受到快乐或痛苦的能力,叫做“感触”,因为快乐或痛苦仅仅包括在我们心理活动的诸关系中主观的东西。这些关系不包括任何对一个可能提供知识对象本身的关系,它们甚至不能对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给以任何知识。因为,甚至诸感觉,且不考虑感知者赋予它们的种种修改过的性质(例如,对红和宛这一类性质等等),都是指构成有关对象的认识的因素,尽管快乐或痛苦的感觉与甜或红有关,但与该客观对象本身所表达的内容根本无关,而仅仅与感知者有关而已。根据上述道理,从快乐和感觉本身来考虑,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解释。对快乐与痛苦进一步所能做的所有的事情,仅仅是指出在某些关系中,它们可能具有的结果,以便在实践中可以获得对它们的认识

评分

精品收藏精品收藏精品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