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与庐山

历代名人与庐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国强,王自立 著
图书标签:
  • 庐山
  • 名人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传记
  • 地理
  • 旅游
  • 江西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85191
版次:7
商品编码:1193035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名人与庐山》以历史年代为顺序,选择了从东晋至当代前后1600年间的35位历史人物,试图通过记述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人物在庐山的游历,从不同侧面来介绍庐山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和名胜古迹。

目录

前言
僧名远播 轶闻代传——慧远与庐山
凿池结谊 拔弦解忧——谢灵运与庐山
解绶躬耕 吟咏田园——陶渊明与庐山
天界道观 地上“公案”——陆修静与庐山
心分国忧 诗壮山色——李白与庐山
江涛泄愤 草堂寻春——白居易与庐山
洞中天外 人迹仙踪——吕洞宾与庙山
清溪留胜 莲池飘香——周敦颐与庐山
壁刻诗文 湖沉阡表——欧阳修与庐山
涉笔成趣 佳作生辉——苏轼与庐山
横刀跃马 眷恋青山——岳飞与庐山
文记游踪 诗写愁肠——陆游与庐山
书院添彩 鹿洞逢盛——朱熹与庐山
天桥乌有 御碑犹存——朱元璋与庐山
冬令稀客 艺苑珍品——唐寅与庐山
宦海失意 春游不乐——王守仁与庐山
药典载名 云崖传奇——李时珍与庐山
蹊径独辟 奇秀尽览——徐霞客与庐山
画坛独秀 丹青一杰——许从龙与庐山
追云掠奇 挥笔成赋——舒天香与庐山
山川依旧 游客心变——康有为与庐山
龙潭寻胜 松林觅诗——陈三立与庐山
劬园虽废 园主无憾——严重与庐山
崇雅诗书 真韵真色——李烈钧与庐山
数点风物 评说古今——吴宗慈与庐山
轻抚林泉 细校史稿——张元济与庐山
携卷来游 存疑而归——胡适与庐山
英风一世 情满匡庐——邵式平与庐山
倦倦赤诚 绵绵情思——刘少奇与庐山
掇英集萃 春色长留——胡先啸与庐山
冰川万载 石迹千秋——李四光与庐山
飞瀑千尺 悲歌一曲——彭德怀与庐山
千层雾帏 一朝夏都——蒋介石与庐山
山寄厚爱 水流深情——周恩来与庐山
热风吹雨 冷眼向洋——毛泽东与庐山

精彩书摘

  《历代名人与庐山》:
  庐山,镶嵌在长江南岸的一块翡翠似的瑰宝。多少人为之心旷神怡,赞叹倾倒。画家爱她的色彩,诗人爱她的神韵,旅行家爱她的峻峭,而僧人道士却被她的神秘所吸引。庐山自从留下攀登者的足迹以后.不仅盖起了一栋栋供人歇息的房屋,而且建起了一座座庙宇和道观,最多时达三百八十余处。于是,庐山一辟为风景胜地,也就兼而成了佛法名山。
  一 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从印度传人中国不久,庐山便是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以至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的第二中心。坐落在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则是“庐山佛教阐化之基”,影响最大,遐迩闻名。东林寺主释慧远(又称远公),是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县)人。他“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伟,风鉴朗拔”。慧远二十岁时,就和一般年轻人的志趣大不相同,正当生活的画册刚刚打开,他却看破红尘,走上了离俗出家的道路。他的师父道安是西晋声望最高的佛教学者,主张“本无(即性空)之学”,是所谓“般若学六大家”之一。慧远为了表示自己是老师学说的忠实继承者,连自己的姓氏都改了。慧远本姓贾,因为道安主张僧倡要尽废世俗,姓氏也要改作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中的“释”字,此后,他的名字前往往也加上了一个“释”字。
  慧远于晋武帝太元六年(381年)奉道安之命,沿襄阳、荆州东下.来到庐山宣扬佛法,时年47岁。这里沟壑纵横,云雾缥缈,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眼前的一切在慧远心中形成了一个奇幻的境界,在这样的地方向人传授佛法学说,不正是一个绝妙之处吗?太元九年,慧远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下,就在庐山创造了东林寺,自此一住三十余年,直到离开人世。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慧远讲学不辍,一直到晚年仍执经登座.僧徒无不肃然起敬。庐山锦绣谷、石门涧等处都留有他的讲经台。原来在东林寺和西林寺之间,有一个叫雁门市的小镇,这是人们根据慧远晚年思念故土的意愿,仿照慧远家乡的村庄——雁门楼烦的式样建造的。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慧远在东林寺结有白莲社,罗致中外“息心贞信”之士123人,其中名声特别大的有18人,号称“社中十八高贤”。慧远以白莲社为基地,用其毕生精力倡导净土宗,著有《法性论》等经书15卷50本,因白莲社之故,净土宗又叫莲宗,成为我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净土,即干净的土地,又称极乐世界。净土宗依据佛教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宣扬人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就能往生“西方净土”。404年,慧远写了一篇经文《形尽神不灭论》,使他的肉体死亡而灵魂永在的宗教理论更加系统化。念佛能往生的思想,很快就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特别是到了唐朝,经过名僧善导的加工完善,净土宗更是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慧远人居深山,并不甘心寂寞,他广泛地结交各方人士。当时东晋政权的不少要人都很看得起他。晋安帝曾致书慧远,卢循北上攻东晋,也特地到东林寺拜访他。掌管朝政的桓玄曾对佛教不满,下令“沙汰”僧尼,但他在命令中特地说明“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东晋孝武帝时,荆州刺史殷仲堪也专程入山看望慧远,慧远与他共谈《易经》,终日不倦。仲堪对慧远的才学钦佩不已,感慨万端地说道:“师智深明,实难庶几。”慧远也指着松林旁一处流泉,回答说:“君之才辩,如此泉涌。”现在寺观后面的“聪明泉”,就是为纪念这次会见而命名的。慧远在这里还自种云雾茶,经常与陶渊明等人“话茶吟诗,叙事谈经”。
  慧远的佛学理论造诣精深,名扬庐山之外,他不仅在国内为僧人所推崇,而且在近邻国家的佛教学者中也颇具影响。
  当时,西域诸僧对慧远及其东林寺“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崇敬之至。有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的名僧佛驮跋陀罗(意译觉坚),在长安讲学之后,率僧侣南下,来到庐山东林寺,住了一年多。他和慧远曾就如何将佛教著名经典《华严经》翻译成中文等佛学问题,经常进行研讨,话语投机,相处融洽。义熙十一年(415年),佛驮跋陀罗和慧远分手,次年便在建业(今南京)译出《华严经》,这部经书从此在中国流传开来。
  慧远身后,仍旧盛名不衰。唐朝扬州大明寺著名高僧鉴真,在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以后,于天宝七年(748年)冬从广州返回扬州途中,经赣州、吉安来到东林寺游览,并作短暂休息。五年后,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弘传佛教以及文化交流的稀世业绩时,东林寺和尚智恩等曾陪同前往。现代日本佛教中很有影响的东林教,据说其教义就渊源于庐山东林。1923年,世界佛教联合会还在庐山召开会议。胡适于1928年4月游庐山时说过:“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趋势。”可见慧远和东林的影响是巨大而久远的。
  东林寺规模宏大,分成内外两层院落,外院是庭院,古木森森,清静恬适;内院是殿宇,重楼飞檐,金碧辉煌。到了唐朝大中年间,寺内庙堂殿宇多达三百多间,藏书一万多卷,为当时全国寺院之首。此外僧侣也常有数百人之多,宽阔的殿堂上香火鼎盛一时。
  ……
《名山胜迹与文人墨客》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名山大川不仅是地理上的壮丽景观,更是孕育无数文化瑰宝的摇篮。它们以其独特的风貌,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驻足、沉思、创作,留下了璀璨夺目的篇章。本书《名山胜迹与文人墨客》正是对这一深刻文化现象的细致梳理与解读。 本书聚焦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山川名胜,并非仅仅呈现其地理特征或自然风光,而是深入挖掘这些地方与中国古代文人心灵的契合之处。我们从那些最富盛名、也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神的山脉、河流、湖泊中选取典型,如巍峨的泰山、秀丽的黄山、灵秀的峨眉山、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碧波万顷的西湖等等。 对于每一处选取的名胜,本书都力求展现其多层面的文化意涵。我们将探讨其在古代传说、神话中的地位,了解其在宗教信仰中的作用,无论是道教的洞天福地,还是佛教的清净道场,这些名山往往承载着古人对天人合一、精神升华的追求。 更核心的部分,则在于勾勒历代文人与这些名山胜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将不拘泥于简单地列举某位名人在某地留下了什么诗篇,而是尝试更深入地分析: 山水意象的演变: 文人笔下的山水,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意境?从魏晋时期士人的隐逸山林,到唐代诗人的慷慨激昂,再到宋代文人的精细描摹,山水在他们笔下被赋予了怎样的人格化特质? 精神寄托与文化象征: 名山胜迹为何能成为文人心灵的寄托?它们如何象征着某种理想、某种追求?例如,泰山所代表的“稳重”、“崇高”,黄山所展现的“奇”、“险”、“秀”,峨眉山的“禅意”、“超然”,都曾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投影。 创作灵感的源泉: 文人在面对壮丽山河时,他们的审美感受是如何被激发?从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到由此引发的哲思、感慨,再到最终凝练成诗词、文章,本书将展现这一完整的创作过程。我们将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艺术手法、思想内涵以及与山水本身的关联。 文化传承与交流: 名山胜迹不仅是文人创作的背景,更是他们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许多文人会因游览同一山水而结识,共同探讨学问,形成文学流派或思想群体。本书也将关注这些文化传承的节点。 地域文化与文学风格: 不同地域的名山,往往孕育了具有独特地域风情的文学风格。本书将探讨这种地域性如何体现在文人的创作之中。 本书的叙述方式将力求生动而富于人文关怀。我们不只关注那些赫赫有名的巨匠,也会发掘一些相对鲜为人知但同样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的视角同样能够为我们提供理解名山胜迹的新维度。在展现历史人物和作品的同时,本书也注重运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历史遗产,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名山胜迹与文人墨客》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去感受那些巍峨壮丽的山川,去聆听那些穿越古今的心灵回响,去体会中国文人如何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巧妙地融合,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独特而辉煌的文化景观。本书是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与自然山水之间深厚情感的一次致敬,也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深度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历代名人与庐山》,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太“有嚼头”了。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一些历史读物,只是简单地叙述事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深入地探究庐山的每一个角落,并在这个过程中,将那些曾经在此留下过印记的名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思想,一点点地展现在你面前。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名人解读的差异化处理。比如,书中在描述东晋时期王羲之或谢灵运等名士在庐山的活动时,其遣词造句便会显得格外典雅、含蓄,仿佛能将读者带入那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意境。而到了明清时期,一些官员或文人因为政治原因避居庐山,其叙述的语调则会多一份沉郁或反思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重量。作者并没有采用一种统一的叙事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特质,灵活地调整语言风格和叙述节奏,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庐山本身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将庐山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来呈现,而是深入解析了庐山在中国的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比如,书中可能会探讨庐山在佛教传播中的地位,以及这种精神氛围如何吸引了那些寻求内心平静的文人。又或者,庐山奇特的自然风光,如何成为不同时代画家创作的灵感源泉,他们笔下的庐山又是如何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的人物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在讲述某个名人与庐山的故事时,常常会穿插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格局,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这些信息的加入,让故事更加立体,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名人的选择和他们的思想。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探索和思考。 《历代名人与庐山》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史结合”之作。它将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与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地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独特而迷人的阅读体验。这本书让我不仅对庐山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

评分

我对《历代名人与庐山》的初步印象,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中规中矩的介绍性书籍,但实际上,它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谁”去了庐山,更是在探索“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庐山,以及庐山“如何”影响了他们。 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名人时,展现出了极其高超的驾驭能力。例如,书中在描绘魏晋时期名士在庐山留下的足迹时,其语言风格便会显得更加玄妙、飘逸,仿佛能将读者带入那种清谈玄学、超然物外的氛围。而当描写到近现代的革命家或文化巨匠时,文字的基调又会变得更加激昂、沉稳,充满力量感。这种因时因人而异的叙述方式,让每一位名人的故事都显得那么独特而鲜活,丝毫没有程式化的感觉。 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记录名人与庐山的浅层关系,而是会深入挖掘庐山本身的文化意涵。它会详细介绍庐山在不同朝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文化特质如何吸引了那些具有独特精神追求的名人。例如,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庐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地位,以及这种氛围如何与某些僧人或文人的“禅意”追求相契合。又或者,庐山险峻的地势和秀丽的风光,如何激发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他们在庐山留下的画作或诗歌,又带有怎样的时代烙印。 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解读,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富。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更是在进行一次关于中国文化、哲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的深度探索。作者在叙述中,会巧妙地穿插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例如某个名人在庐山隐居时,恰逢朝廷发生了什么重大的政治事件,这种联系的揭示,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名人的选择及其作品的深意。 总之,《历代名人与庐山》是一本极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以一种极其细腻、极其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揭示了庐山与中国历代名人之间深刻而动人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体验到了文化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并对名山大川怀有敬意的朋友。

评分

说实话,拿起《历代名人与庐山》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我通常更偏爱那种宏大叙事、波澜壮阔的历史巨著,或者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我未曾预料到的方式,牢牢抓住了我的兴趣。它的叙事风格不像教科书般枯燥,也不像流水账般平淡,而是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时,所呈现出的独特视角。比如,书中可能花费大量篇幅去解读唐朝诗人如何在庐山写下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但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诗句。而是会深入分析当时朝代的政治气候、社会风貌,以及这些外部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境。再比如,对于明清时期那些因为政治斗争而避居庐山的书法家或画家,书中会详尽地描述他们是如何在这种“避世”的生活中,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庐山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合,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让我感觉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我能从书中读出他们身处庐山的孤独、欣慰、无奈或是超然。这种情感的共鸣,是许多历史类读物难以给予的。而且,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人物时,其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时而磅礴,时而细腻,时而引人深思,时而令人会心一笑。这种“变”而非“套路”的处理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也让我不禁赞叹作者的功力。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挖掘,那些关于名人生活点滴的描述,比如他们在庐山的生活起居,与当地百姓的互动,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轶闻趣事。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另一面。书中的叙述,绝不落俗套,它不会简单地照搬史料,而是通过巧妙的文学手法,将这些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 总而言之,《历代名人与庐山》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文情怀与自然山水的对话。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对庐山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非常富有艺术性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享受。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深深着迷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历代名人与庐山》简直是一场惊喜的发现。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如果能与某个具体的地理空间产生深度连接,便会生动许多,而庐山,这个自古以来就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情怀的山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代名人去过庐山,然后粗略地记下他们留下的诗文。相反,它仿佛一位博学的向导,引领着我一步步走进庐山那深厚的历史肌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位名人在庐山经历的细致描绘。比如,不仅仅是李白的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作者会深入挖掘这句诗诞生的背景,当时李白的心境,以及他在这座山上留下的其他足迹。又或者,东晋的诗人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歌中,庐山的身影是如何巧妙地融入,那种遗世独立、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书中还涉及了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他们与庐山之间的微妙联系,通过作者的笔触一一展现,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身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壮志豪情,或是他们的隐居淡泊。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一位深度的研究者和有感情的讲述者。他会从地理、气候、历史事件等多方面去解读名人与庐山的关系,让读者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比如,书中可能详细介绍某个朝代,庐山在政治或军事上的重要性,以及这种重要性如何吸引了当时的权贵或文人前来。又或者,庐山独特的地貌如何激发了某位画家的创作灵感,他笔下的庐山又是怎样的气象万千。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人物传记或景点介绍,成为了一部关于历史、文化与地脉交融的精彩篇章,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读物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能引发思考和共鸣。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些伟大的灵魂,如何在庐山的云雾缭绕中,在飞瀑流泉之畔,倾诉他们的情感,抒发他们的抱负。书中的一些叙述,比如对某个名人因政治失意而选择隐居庐山,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这片山水时的心境,便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片山水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能够让无数杰出的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选择将自己最珍贵的一段时光,留在这片土地上?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多少故事,更在于它如何引导我去感受。它让我不仅仅是在“读”历史,更是在“体验”历史。我感觉到,通过阅读《历代名人与庐山》,我对庐山这个地方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而是一个充满故事、充满灵魂的文化宝库。那些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的名人,他们的精神仿佛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回荡,等待着有心人去倾听。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历史理解的大门,非常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文学以及山水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我拿到《历代名人与庐山》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心里并没有太多预期,更多的是一种随性的翻阅。但越往后看,我越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而且呈现的方式也别具一格,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这类书籍的刻板印象。 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书中对于每一位名人在庐山经历的叙述,都充满了细节和故事性。它不是简单地列出“某年某月某人到过庐山”,而是会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的情景,比如,某位诗人是如何在庐山的一处瀑布旁,灵感迸发,写下了千古名句,作者会从环境、心境等多个角度去解析,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又比如,书中会详细讲述某位官员因政治失意而隐居庐山,他在山中的日常生活,与当地百姓的交往,以及他如何在这种“避世”的生活中,将自己的才学与山水融为一体,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名人时,其叙事风格和重点也大相径庭。比如,在讲述魏晋时期名士在庐山的风流韵事时,文字便显得格外飘逸洒脱,充满了文人雅趣。而当谈及近现代的革命家或思想家在庐山留下的足迹时,语言的基调又会变得更加庄重、有力,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叙事方式,使得每一位名人的故事都显得格外鲜活,一点都不呆板。 而且,书中不仅仅关注名人本身,还深入挖掘了庐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它会探讨庐山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成为文人寄托情怀、寻求精神慰藉的理想之地。比如,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庐山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以及这种宗教氛围如何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又或者,庐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如何激发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他们笔下的庐山又带有怎样的时代特征。 《历代名人与庐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感受到,历史人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庐山也因此不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的圣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极其生动、极其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山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我获得了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