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美学原理》是《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 “历史”两部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直觉与表现
直觉的知识——直觉知识可离理性知识而独立——直觉与知觉——直觉与时间空间概念——直觉与感受——直觉与联想——直觉与表象——直觉与表现——直觉与表现有分别的错觉——直觉与表现的统一
第二章 直觉与艺术
附带的结论和说明——艺术与直觉的知识统一——它们没有种类上的分别——它们没有强度上的分别——它们的分别是宽度上的和经验的——艺术的天才——美学中的内容与形式——评艺术模仿自然说与艺术的幻觉说——评艺术为感觉的(非认识的)事实说——审美的形象和感觉——评审美的感官说——艺术作品的整一性与不可分性——艺术作为解放者
第三章 艺术与哲学
理性的知识不能离直觉的知识——评对本说的反驳——艺术与科学——内容与形式的另一意义。散文与诗——第一度与第二度的关系——知识没有其它形式——历史——它与艺术的同异——历史的批评——历史的怀疑主义——哲学为完善的科学,所谓自然科学和它们的局限性——现象与本体
第四章 美学中的历史主义与理智主义
评合理说与自然主义——评艺术须有观念议论及典型诸说——评象征与寓言——评艺术的和文学的种类说——判断艺术时由种类说所生的错误——种类区分的经验的意义
第五章 史学与逻辑学中的类似错误
评历史哲学——美学侵越逻辑学——逻辑学的本质——逻辑的判断与非逻辑的判断的分别——三段论法——逻辑的假与审美的真——改革过的逻辑学
第六章 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
意志——意志是知识的归宿——反驳与解答——评实践的判断或价值的判断——从审美的活动中排除实践的活动——评艺术的目的说及内容的选择说——从实践的观点看,艺术是无害的——艺术的独立——评风格即人格说——评艺术须真诚说
第七章 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的类比
实践活动的两个形式——经济上的有用的活动——有用的活动与技术的活动的分别——有用的与自私的两概念的分别——经济的意志与道德的意志——纯粹的经济性——道德的经济方面——纯经济的活动和在道德上不分好坏的活动的谬见——评功利主义与伦理学经济学的改造——实践活动中的现象与本体
第八章 其它心灵的形式不存在
心灵的系统——天才的各种形式——第五形式的活动不存在:法律,社会性——宗教——形而上学——心里的想象与直觉的理智——神秘的美学——艺术的朽与不朽
第九章 论表现不可分为各种形态或程度,并评修词学
艺术的各种性质——表现没有形态的分别——翻译的不可能性——评修词的品类——修词品类的经验的意义——(一)这些品类名目用作审美事实的同义字——(二)它们用来指各种审美的欠缺——(三)它们超出审美范围而用于科学的意义——修词学在学校里——诸表现品的类似点——翻译的相对的可能性
……
精彩书摘
[评审美的感官说]审美的感官所由起,也在没有确定或认清表现有别于印象,形式有别于内容。
上文曾谈到有人想找出一条通道,使内容的诸属性可以转变为形式的诸属性,这个审美的感官说还是犯了同样错误。要问审美的感官是什么,其实就是问那些由感受来的印象可以而且必定进入审美的表现。这问题我们可以立刻回答:一切印象都可以进入审美的表现,但是没有哪一个印象必定要如此。但丁所提升到有形式的尊严地位的不仅是“东方蓝宝石的好颜色”(视觉的印象),而且有触觉的或温度觉的印象,例如“稠密的空气”和使渴者“口更渴”的“清鲜的河流”。又有一种怪论,以为图画只能产生视觉印象。腮上的晕,少年人体肤的温暖,利刃的锋,果子的新鲜香甜,这些不也是可以从图画中得到的印象么?它们是视觉的印象么?假想一个人满有听触香味诸感官,只有视觉感官,图画对于他的意味何如呢?我们所看的而且相信只用眼睛看的那幅画,在他的眼光中,就不过像画家的涂过颜料的调色板了。
有些人虽主张某几类印象(例如视觉的和听觉的)才有审美性,其它感官的印象却没有;然而也愿承认视觉的和听觉的印象直接地进入审美的事实,而其它感官的印象虽也可进入审美的事实,却只以相关联者的资格进入。但是这种区分实在太勉强。审美的表现是综合,其中不能分别什么直接和间接的。一切印象,就其同经审美作用而言,就让这种综合摆在平等地位了。一个人领会一幅画或一首诗的题材,并不把它当作一串印象摆在面前,而在其中分出上下。在领会之前,所有的经过他毫无所知,正如在另一方面,反省所立的分别与艺术之为艺术也毫不相干。
……
前言/序言
我起念要译克罗齐的《美学》,远在十五六年以前,因为翻译事难,一直没有敢动手。这十五六年中我却写过几篇介绍克罗齐学说的文章,事后每发见自己有误解处,恐怕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对不起作者,于是决定把《美学》翻译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看作者的真面目。
《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它心灵活动的分别和关系。克罗齐对于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项目。他写完《美学》以后,继续写了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才把他所谓《心灵的哲学》全部和盘托出。不过后来的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的雏形,不能只当作一部专讲美学的书去看。
克罗齐的文章有它的逻辑的谨严性,意思表达到恰能明白为止,不再去发挥,也不讲究词藻的修饰,所以表面看起来像很干枯,有时像过于简略,没有一般写艺术问题的文章那么“美”。它的好处在精确不枝蔓。读这种文章,如同读亚理斯多德和康德的文章一样,当然很费力;惟其要费力,读者就要读一句,想一句,不能走马看花,或是只被动地接受,所以费力有费力的收获。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美学原理》 一、 导论:美学何为? 自古以来,人类对美的感知与追求便从未停止。无论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还是人文艺术的匠心独运,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激起共鸣。然而,“美”究竟是什么?它源于何处?又如何被感知、被理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美学原理》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深邃的哲学追问而生。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美的现象,而是深入探索美学的本质、范畴、发生机制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它试图构建一套系统性的美学理论框架,引导读者超越感官的直观,进入理性思考的殿堂,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 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们对美学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学科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它汇集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美学思想的精华,通过严谨的逻辑推演和精辟的论证,揭示了美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阅读本书,将是一次智识的启迪,一次心灵的洗礼,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理解生活,理解我们自身。 二、 美的本质:超越感觉的追寻 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中最核心、也最富争议的问题之一。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力图呈现一个多元而立体的视角。 首先,本书将审视那些将美视为某种客观属性的观点。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们曾尝试从比例、和谐、秩序等方面去界定美,认为美是一种内在的、可以被量化的属性。本书会深入分析这些古典美学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探讨它们在今天是否仍具有价值。 其次,本书将重点阐述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观。这部分内容将深入剖析康德等思想家的论述,强调美感的主观性,即美并非事物固有的属性,而是主体在面对客体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里将详细探讨“无利害的愉快”以及“普遍必然性”等概念,解释为何我们的审美判断能够超越个人好恶,而获得一种普遍的共鸣。这种对主观性的强调,并非将美完全归于个人感受,而是揭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意识在建构美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再者,本书还将触及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探究社会历史条件对美的形成和理解的影响。美并非脱离现实的纯粹存在,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之中。某些事物之所以被认为是美的,往往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类的某种社会需求,或体现了人类的某种价值追求。本书将剖析这种观点如何将美与功利、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从而赋予美更丰富的社会内涵。 通过对这些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与比较,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美的本质并非单一的、固定的,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它融合了客观属性、主观感受以及社会历史因素。理解美的本质,便是理解人类体验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三、 美的范畴:从艺术到生活 美学并非仅限于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它的视野更为广阔,涵盖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各个层面。本书将详细阐述美学的基本范畴,并将其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1. 艺术与审美:内在的联系 本书将深入探讨艺术作为美学最重要载体之一的地位。艺术何以能够成为美的集中体现?艺术作品中的哪些元素能够触动我们的美感?本书将剖析艺术创作的规律,艺术形式的特点,以及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关系。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到戏剧、电影,本书将通过分析不同艺术门类的美学特征,揭示艺术美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然而,美学所关注的并非仅限于艺术。本书还将强调,日常生活本身也充满了美的可能。那些精巧的设计、和谐的色彩搭配、优美的语言表达,乃至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都能够引发我们的审美愉悦。本书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身边的世界,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美,培养一种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2. 崇高与滑稽:美的另类表达 除了“美”本身,美学还研究与美相对或并存的其他审美范畴,例如“崇高”与“滑稽”。本书将深入分析“崇高”的特征,它往往与宏伟、壮丽、力量、甚至危险相关联,能够激起我们敬畏、震撼的情感。对崇高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美并非总是温和宁静,有时也包含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滑稽”的审美意味。滑稽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范畴,其根源在于反差、错位、荒诞以及对现实的某种解构。它能够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感受,同时也能引发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滑稽的分析,揭示了审美体验的丰富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幽默来理解和应对世界。 3. 雅俗共赏与个体差异 在探讨美的范畴时,本书也会触及“雅俗共赏”这一问题。何谓“雅”?何谓“俗”?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清晰的界限?本书将分析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接受差异,以及艺术如何试图跨越这些界限。同时,本书也承认审美体验的个体性,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经历、情感和价值观的不同,对美的感知也会有所差异。理解这种个体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包容地看待不同的审美取向。 四、 美的发生与构成:从个体到社会 美感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涉及到复杂的心理、生理乃至社会因素。本书将深入剖析美的发生机制,以及构成美的具体要素。 1. 心理与生理的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本书将探讨感知、联想、移情等心理过程在美感产生中的作用。我们为何会对某些色彩、声音、形状产生愉悦感?这其中可能蕴含着我们过往的经验、情感的投射以及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同时,本书也会提及一些生理学上的解释,例如神经科学的研究如何揭示了大脑在处理审美信息时的一些机制,以及某些生理反应与审美体验之间的关联。 2.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本书将着重分析艺术作品或审美客体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形式,即艺术作品的结构、色彩、线条、节奏、韵律等外在表现;内容,则指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主题等内在意义。一件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美感,往往是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相互映衬的结果。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形式如何为内容服务,内容如何通过形式得以完美呈现,以及两者之间的失衡可能导致的审美失败。 3. 社会历史的烙印 正如前文所述,美的生成与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都会塑造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本书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美如何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以及艺术如何反映和引导社会潮流。对历史上的艺术风格、审美风尚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和创造美的。 五、 美学的意义与价值:启迪人生,涵养心灵 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我们对美的认知,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涵养我们的生命品质。 1. 提升审美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美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审美能力,变得更加敏锐地去感知、去欣赏生活中的美。不再局限于宏大叙事或惊世之作,而能从细微之处发现和谐、发现韵味、发现意义。这种能力的提升,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趣。 2. 深刻理解艺术:感悟人类的创造力 美学提供了理解艺术的钥匙。它帮助我们超越表面的形式,去探究艺术作品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通过美学的视角,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家为何这样创作,作品为何能够打动我们,以及艺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3. 塑造人生价值:追求卓越与和谐 美学所倡导的和谐、比例、统一等原则,不仅适用于艺术,也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对美的追求,往往意味着对卓越、对完美的向往。一个具有高度审美情趣的人,也更容易在生活中追求秩序、和谐与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塑造更为丰富和有价值的人生。 4. 促进文化交流:理解多元的审美世界 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传统和价值观。美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欣赏这些多元审美世界的窗口。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美学思想,我们能够增进跨文化理解,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结语: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美学原理》是一部系统而深刻的哲学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梳理了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核心概念。本书的内容涵盖了美的本质、美的范畴、美的构成与发生,以及美学的多重意义与价值。它不仅是对西方美学传统的全面梳理与呈现,更是一次对人类普遍审美经验的深入探究。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构建起一个关于美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在理解艺术、理解生活、理解自我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深刻洞见。它鼓励我们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去审视世界,以更为敏锐的感知去体验生活,最终以更为丰盈的精神去丰富我们的人生。本书将成为所有对美学、艺术、哲学以及人类精神世界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