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律学文献(第4辑)

中国律学文献(第4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一凡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法律史
  • 中国法学
  • 法律文献
  • 法律史料
  • 古代法律
  • 近代法律
  • 清代法律
  • 民国法律
  • 法律研究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802305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712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律学文献(第4辑)》收入中国古代律学文献12种,即《汉律辑证》、《汉律考》、《刑法奏议》、《论刑法》、《读律琐言》、《刑曹》、《间拟》、《大清律例择要浅说》、《读律要略》、《圣谕十六条附律易解》、《律法须知》、《大清律例略记》。由于唐以前的律学著述基本失传,《中国律学文献(第4辑)》收入的《刑法奏议》、《论刑法》等4种两汉至隋朝的文献,为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法学和法律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中国律学文献(第4辑)》所收文献中,有7种是不可多见的孤本、珍本。这些文献的影印出版,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我国法律文献的馆藏空白,对研究唐以后的古代法学理论和法律史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第一册
汉律辑证六卷[清]一杜贵墀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湘水校经堂刻本
汉律考七卷[民国]程树德辑著
民国八年京师刻本

第二册
刑法奏议一卷[明]唐顺之辑[明]刘曰宁补
明万历三十三年南京国予监刊荆川先生右编本
论刑法三卷[隋]虞世南辑
清光绪十四年孔氏三十三万卷堂刊北堂书钞本
读律琐言三十卷附录一卷(上)[明]雷梦麟撰
明嘉靖四十二年歙县知县熊秉元刻本

第三册
读律琐言三十卷附录一卷(下)[明]雷梦麟撰
明嘉靖四十二年歙县知县熊秉元刻本

第四册
刑曹五卷[明]陈仁锡辑
明天启刻本[清]黄六鸿撰
清康熙三十八年金陵濂溪书屋刊福惠全书本
大清刑律择要浅说二卷[清]志和纂注
清同治三年会文山房刻本
读律要略一卷[清]佚名撰
清同治五年永康胡氏退补斋刊刑案汇要本
圣谕十六条附律易解一卷[清]清圣祖撰[清]夏圻注解
清同治刻本

第五册
律法须知二卷[清]吕芝田撰
清光绪九年贵州臬署刻本
大清律例略记四卷[清]江峰撰
清光绪十年刻本

前言/序言


《中国律学文献汇编:中古时期法律制度研究》(第1-3辑及补充辑) 导言:中华法制的历史脉络与中古法律思想的深度回溯 本套汇编,精选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海内外学者在中国古代法律史,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这一“中古”历史转型时期的律学研究中,最具开创性、影响力与史料价值的经典文献。它并非仅仅是对零散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力求构建一个系统、多维度的中古法律思想与制度研究的学术基石。本汇编旨在为深入理解中国法律制度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从秦汉儒家化法律体系向唐代成熟法制的过渡与重塑提供最核心的文献支撑。 第一辑:魏晋时期的法律革新与思想冲突 第一辑集中收录了对魏晋时期法律变迁的奠定性研究。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门阀政治兴起,传统汉代儒家法律伦理面临严峻挑战。本辑收录了若干探讨曹魏“九品中正制”下法律适用、刑罚轻重之辩的元版论文及史料评析。重点关注了“刑名之学”与“心证主义”的初步交锋,以及法律条文中对士族阶层特殊地位的隐性保护与公开惩戒的复杂张力。 具体而言,本辑包含对《泰始律》的结构性分析,特别是其中关于“八议”制度的早期形态及其在不同政权间的流变。此外,对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思想在律学领域的投射,以及西晋覆亡前后法律对社会秩序维护效能的深刻反思,构成了本辑的理论核心。读者将在此辑中找到关于“德主刑辅”在实践中如何被具体化、乃至异化的珍贵文献。学者们对诏令、判例与律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揭示了中古初期法律实践的复杂性。 第二辑:南北对峙背景下的法律分流与融合 第二辑的重点聚焦于南北朝时期,这一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呈现出显著分流与再融合的阶段。南朝政权在继承汉晋传统的基础上,力图维持汉族士大夫阶层的统治秩序,其法律体现出强烈的保守性和对旧有门阀制度的维护意图。本辑收录了多篇对比研究南朝宋、齐、梁、陈诸律中“名分”与“亲属”优先原则的文献。例如,关于“五刑”中针对士族阶层的减免规定,以及对占田、课税制度中法律权力如何被地方豪强侵蚀的实证研究。 相较之下,北朝,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法律制度呈现出更为激进的“汉化”与“胡化”的交织状态。本辑精选了关于北魏《律疏》在吸收汉文化、规范鲜卑贵族行为方面所做的努力的经典论述。特别是对《更定律》中关于土地私有权界定、以及对民族间婚姻法律地位差异的文献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整理。这些文献共同描绘了一幅中古法律在地域和民族冲突中不断自我调适的历史图景。 第三辑:隋代统一与法制集成的奠基性工作 第三辑是理解唐代法制成熟前夜的关键跳板,其核心价值在于隋朝的法制整合工作。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其法律编纂工作(如《开皇律》)是汇集南北各地法律经验的集大成之作。本辑收录了大量关于《开皇律》的结构分析、条文重构及其对后世影响的早期考察报告。 本辑的亮点在于对隋代刑法中“十恶”概念的源头追溯,以及对隋代审判程序中“循旧”与“革新”之间拿捏的文献探讨。学者们在本辑中审视了隋代中央集权体制下,法律条文是如何被用来固化新的官僚体系、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此外,关于隋代法律对佛教、道教等新兴宗教的法律地位的规定,以及首次在国家法典中明确纳入的行政法色彩的条文,亦在本辑中有详尽的论述。这些文献共同奠定了唐律的结构基础和思想框架。 补充辑:中古法律史料的再发现与方法论的拓展 补充辑收录了一些在特定领域内具有突破性或补充性的研究成果。这包括对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法律文书的最新解读,这些文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基层司法实践和民间法律习惯的珍贵“侧写”,是传统传世法典无法触及的领域。本辑还收录了关于中古时期法律思想史中,法家、道家思想对儒家法律体系渗透的跨学科研究。此外,还包含了对中古时期法律史研究方法论的革新性思考,鼓励后学者跳出传统法律文本分析,转向社会史、经济史的视角来审视法律的实际运行效能。 结语:构建中国法律史的“关键十年”样本 整套《中国律学文献汇编》并非旨在展示中国法律的“完美”或“终极”形态,而是致力于呈现中古时期,这一中国法律史上最为活跃、矛盾最集中、创新最显著的阶段的真实面貌。它是一个知识的密集区,是所有致力于中国法律史、制度史、思想史研究者必须细致研读的“原材料库”。通过对这些核心文献的梳理与再现,我们得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汉代经学化法律到唐代成文法典的清晰而曲折的演进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充满好奇,总觉得那其中蕴含着一种与现代截然不同的社会治理智慧。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国律学文献(第4辑)》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我设想,这本书或许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法律条文是如何被制定、被执行,又是如何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然而,翻开书页,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学术资料汇编。各种古籍的引用、条文的解析、学者的争鸣,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学术网络,让我感到难以切入。我所期望看到的,是那些鲜活的案例,是那些在司法实践中展现出的智慧与困境,是那些法律背后所折射出的历史人物的命运。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和学术史的梳理,对于我这种想要“触摸”历史、感受律法温度的读者来说,略显枯燥。我希望能从中读到更多关于法律与社会的互动,而非仅仅是法律条文本身的逻辑推演。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一直抱有一种探索的兴趣,觉得那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中国律学文献(第4辑)》时,心中充满了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中国古代律法的神秘面纱,让我能够看到那些古老的法律条文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流淌,又如何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然而,仔细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复杂的理论分析以及详尽的文献引用。虽然这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底,但对于我这样一位业余的法律爱好者来说,阅读起来确实有些吃力。我更期待的是,能有更多的篇幅来讲述一些生动的故事,或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现古代法律的实际应用,从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

评分

这本《中国律学文献(第4辑)》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厚度,我抱着对中国古代律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来翻阅。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古代法律条文的演变,以及它们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变迁的线索。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些古老的法律是如何被制定、被解释、被执行,又是如何与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交织在一起的。然而,当我真正投入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更偏向于对现有学术成果的梳理和辨析,大量的篇幅被用于考证和引证。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显得有些枯燥和晦涩。我更期望能够读到一些更具故事性、更能引发思考的内容,例如通过鲜活的案例来阐释法律条文的实际意义,或者对某个历史时期的法律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社会学解读。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律学文献(第4辑)》,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书名中透露出的历史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法制建设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其中蕴含着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关于古代法律条文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在当时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这些法律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是对某一时期律学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严谨的学术论证。这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理解起来颇具挑战。我更希望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或者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现古代法律的实际运作,从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法律条文。这本书的研究价值毋庸置疑,但如果能增加一些更具可读性的部分,或许能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如同一本古籍展现在眼前,那份厚重感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在这浩瀚的律学海洋中,寻找到一些前人智慧的遗珠。遗憾的是,初读之下,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学术会议的记录,或是某位学者多年研究的成果集锦。大量的引文、繁复的考证,虽然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但对于我这样一位仅凭兴趣阅读的普通读者来说,实在是有些门槛。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生动的故事,一些鲜活的人物,亦或是对法律条文背后社会变迁的深入剖析。然而,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对某一法律条文的字斟句酌,对不同学者观点的细致辨析,以及大量的出处标注。这无疑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财富,但对于渴望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古代法律精神的读者而言,似乎有些过于“学院派”了。我希望未来能有机会读到更具可读性、更能引发普通读者共鸣的作品,或许可以尝试加入一些案例分析,或者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那些深奥的法律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