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6)

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青,王海峰,孟祥沛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法治
  • 发展报告
  • 2016
  • 法学
  • 社会科学
  • 上海市
  • 政府报告
  • 政策研究
  • 法治建设
  • 年度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16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23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上海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2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5年上海地方法治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充分反映了上海市法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的真实情况,回顾并梳理了上海在人大立法、依法行政、司法体制改革、依法治市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和面临的挑战。

作者简介

叶青,男,1963年生,江苏无锡市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法学研究所所长。第三届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上海市教学名师。曾任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曾赴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华威大学和威斯敏士特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旧金山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等法学院学习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6年荣获上海市第三届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13年获评上海市领军人才。现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律师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公安局专家顾问、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特邀研究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员。从事刑事诉讼、比较刑事诉讼、刑事证据及当代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王海峰,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孟祥沛,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5年上海法治建设状况与2016年展望【叶 青 杜文俊 刘 恋 刘 锋 李雪红】/001
Ⅱ 评估篇
2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第三方评估报告【司法公信力评估课题组】/053
3 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分析【彭 辉】/067
Ⅲ 专题篇
4 深化诉调对接工作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076
5 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研究【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093
6 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114
7 跨行政区划检察院设立模式及前瞻性研究
——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的实践为视角【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课题组】/130
8 上海法学教育发展现状和展望【华东政法大学课题组】/150
9 以风险为中心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探索【汤啸天 程 维】/176
10 地方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法治意义与上海实践【邓少岭】/188
11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修改《上海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过程与内容【姚 魏】/202
12 上海市创新推进房屋编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彭 辉】/221
Ⅳ 热点篇
13 《负面清单(2015年)》的新发展及完善建议【王海峰】/229
14 《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修订评析【李雪红】/238
Ⅴ 案例篇
15 条块结合、块块联合、政社融合的街道综治工作新机制
——华阳路街道精心打造综治工作中心大平台【叶 青】/248
16 通过法治手段推动群租整治之案例考察
——以杨浦区新江湾城社区为对象【孙大伟 谢欢欢】/257
17 嘉定经验:“互联网+”助推智慧型检察机关建设【何 源】/267
18 金山区行政诉讼协调化解机制专案研究【洪安祺】/279
19 后 记/290

前言/序言


法治中国进程中的区域实践与前沿探索:一部聚焦时代脉搏的法律思想合集 图书名称: (此处插入一部不含《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6)》内容的、具有学术或政策深度、聚焦中国法治建设的著作的名称,例如:《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区域路径与体制创新研究》、《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前沿与实践探索》等——为满足您的要求,以下将以一个通用、但不指代特定已出版书籍的名称进行描述,以确保内容独立性) 《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前沿与区域实践》(暂定名)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中国法学界、实务界和政策制定者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的最新理论思考、前沿动态观察以及富有特色的区域性实践成果。全书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于中国特定历史方位下的法治发展需求,力求在宏观理论建构与微观制度创新之间搭建坚实的桥梁。 一、 理论基石:法治中国建设的当代逻辑 本书的理论篇章深入探讨了“法治中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进行定位。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对西方法治理论的简单套用,而是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法治理论话语。 1.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法治重塑: 重点分析了党的领导与法治国家建设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探讨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下,法律在解决社会矛盾、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先导性作用。内容涉及如何通过法治手段提升政府的决策科学性、执行力以及回应性,特别是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量化评价标准和实现路径进行了审视。 2. 司法公正与司法公信力的系统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十八大以来司法领域最受关注的改革举措。详细剖析了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的具体制度设计,包括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量刑规范化、以及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的落地情况。对于司法公开透明的实践,如电子卷宗的推广、裁判文书的全面公开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 3. 法治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 探讨了法律在社会治理“多元共治”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强调了法律在引导社会力量、规范非正式治理机制中的作用,例如,在社区治理、行业自律、以及网络空间治理中,法律如何提供刚性的底线约束和灵活的激励机制。特别关注了《网络安全法》出台后,数据主权、个人信息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平衡问题。 二、 制度创新:关键领域与新兴挑战 本书的第二大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法治建设中最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践领域,展示了多地在特定制度改革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1. 产权保护与市场化改革的法治保障: 深入研究了“企业家精神”的司法保护问题。通过对产权纠纷案例的梳理,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可预期、尊重契约精神的营商环境。特别分析了对历史遗留的涉产权案件进行甄别和平反的工作机制,以及行政执法与民事纠纷在知识产权、反垄断领域的协同治理路径。 2. 监察体制改革的法律基础与运行机制: 全面考察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逻辑和实践效果。详细论述了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如何重塑权力监督格局,以及《监察法》在界定公权力边界、规范调查措施、保障被调查人权利方面的具体规定和执行难点。此部分内容强调了反腐败斗争的法治化、制度化走向。 3.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支柱: 聚焦于环境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详细分析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法律要求,以及“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环境行政执法的威慑力的实现。此外,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深化应用及其在修复生态环境方面的实效性进行了专题研究。 三、 地方实践与跨区域协同:区域法治的特色发展 本书的地域性章节摒弃了“一刀切”的分析模式,聚焦于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区域定位下的法治探索。 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法律协调: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国家战略为背景,探讨了跨区域行政协作、统一市场准入标准的法律障碍及其破除之道。重点分析了在统一司法管辖、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认定等方面的区域协同机制的构建经验。 2. 自由贸易试验区(FTZ)的法治“先行先试”: 深入剖析了特定自贸区在国际贸易、金融开放、投资便利化方面进行的制度创新,特别是其在实现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过程中,对国内法律法规的突破、试点和完善所起到的“试验田”作用。内容涵盖了对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法理分析以及国际商事仲裁机制的创新实践。 3.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中的法治保障: 从基层治理视角切入,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三权分置”)的法律保障,以及如何通过健全基层纠纷解决机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法治化落地。 四、 展望未来:面向2035年的法治发展蓝图 本书的收官部分着眼于未来十至十五年的法治发展方向,探讨了应对全球化挑战和技术革命对现有法治体系的冲击。这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对个人身份认定、合同效力认定带来的全新法律挑战,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开放、更具包容性的涉外法治体系,以服务于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战略。 总结而言, 《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前沿与区域实践》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察窗口,它既有对国家法治顶层设计的深刻理解,也关注到基层实践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制度变迁。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实证材料,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是法学研究者、政策分析师以及关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公众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触感上乘,一看就知道是份量十足的学术力作。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之处体现出的专业性,比如引文标注的规范,清晰地展示了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具体内容,但仅凭这种制作水准,就能感受到编纂团队对这份报告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这种对“形”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对“神”的更高追求。翻阅目录时,那些精炼的标题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法治建设图景,让人对这座“信息宝库”充满期待。

评分

第三段评价: 初次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严肃且权威的气场所吸引。它不像那些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那样追求轻松易懂的表达,而是直截了当地采用了高密度的专业术语和严谨的逻辑链条。这表明,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是深耕于法律实务、政策研究或学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因此,我对其中关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深度和案例的选取标准抱有极高的期望。我希望看到的是,它能以一种近乎解剖手术般精准的方式,剖开上海法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揭示其运行的内在逻辑和可能存在的摩擦点。它不应满足于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应有勇气去直面那些深藏于制度角落里的“硬骨头”,并提供建设性的、可操作的改革思路。

评分

第五段评价: 从文献检索的角度来看,像这样的年度综合性报告,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和信息密度。它往往汇集了当年各个相关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官方数据,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场域。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结构一定是错综复杂但又井然有序的,它必然涵盖了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多个维度,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画面。对于做相关课题的学生或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会成为他们未来数年进行文献回顾和理论建构的基石文献。它所提供的原始资料和分析框架,其参考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阅读乐趣,它更像是一份为后来者搭建的、坚实的知识平台。

评分

第二段评价: 作为一名关注城市治理动态的观察者,我通常会非常关注那些能提供深度数据分析和趋势预判的报告。这本书的厚度和重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宣言——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实证支撑。我期待它能在剖析当前法治环境的复杂性时,能够突破传统的叙事框架,引入更多跨学科的视角。比如,如何看待科技进步对现有法律体系带来的冲击与重塑?报告是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而不只是对既有成就的回顾?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数据清洗和模型推演后得出的、具有高度洞察力的结论。这份报告的价值,不在于它记录了什么,而在于它预示着什么。它应该像一块清晰的指南针,为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指出下一个阶段需要重点攻克的难点所在。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份报告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时效性和区域聚焦性。聚焦于“2016年”这个时间节点,意味着它肩负着对过去一年法治工作进行系统性“盘点”的重任。我个人非常好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在推进法治化进程中,究竟取得了哪些里程碑式的突破,又遇到了哪些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示范意义的挑战。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份详实的时间线索和对比分析,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法治建设的“动态轨迹”。对于地方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而言,这种年度总结报告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晴雨表”,它记录了一个区域社会进步的脉搏,是理解城市治理脉络的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