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之32:傅山集》的出版,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个福音。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开本的选择非常讲究,既保证了临摹时视野的开阔,又便于日常把玩和携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那种“原版放大”的理念,使得我们能够近距离、无损耗地欣赏到傅山先生真迹的每一个细节,那种笔触的力度、墨色的浓淡、飞白的枯润,都仿佛触手可及。以往在普通影印本上,很多微妙之处往往被忽略或失真,但在这本折页集中,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次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是对于学习傅山那种刚健雄浑、气势磅礴的书风而言,这种原大或超大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学习者能更精准地把握其结构布局和提按顿挫的技巧。光是展开那几页精选的碑帖,就能让人沉浸其中,心神为之震撼,感觉整个房间的空气都因为这些力透纸背的线条而变得凝重起来。
评分这本集中对于傅山不同书体(楷书、行书、草书)的选取,显示出编者对这位大师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我们都知道傅山的书法兼具颜真卿的雄浑和王铎的奇崛,但又不落窠臼。在这本折页中,你可以清楚地对比出他楷书的端正古朴与行书的恣肆洒脱之间的内在联系——那种骨力是贯穿始终的。例如,当它将一幅楷书与一幅结构相似的行书并列放大展示时,我们就能清晰地追踪到,同一个笔画在不同书体中是如何进行结构上的“语义转换”的。这种对比学习法,对于理解书法从“形”到“意”的升华过程至关重要。折页的设计在这个环节发挥了巨大作用,轻轻一翻,对比的张力立刻显现,无需费力寻找配套的参考资料,学习的流畅性大大增强。
评分说实在的,书法学习的路上,装备的重要性有时不亚于天赋。这套“原版放大折页”系列,无疑是当前市场上最“硬核”的装备之一。以傅山这位“后世书家之冠”为例,他的行草书那种结构上的奇险与内心的坦荡是完美统一的。以往看一些小尺寸的摹本,总觉得气势被压抑住了,难以体会那种“欹侧中求正”的平衡美。但当这本折页铺展开来,特别是那些尺幅巨大的榜书或对联,那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瞬间让你明白“力透纸背”究竟是什么感觉。我的体会是,光是站在旁边看那些特写放大后的细节,就能对如何处理笔画的起收产生新的领悟。它不是简单的印刷品,更像是一个可供反复研究的“书法样本库”。对于那些渴望突破瓶颈、提升气韵的朋友来说,拥有一本这样的书,胜过盲目地购买一堆效果平平的普通影印本。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套系列,特别是这一册傅山集如此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体验。传统的法帖往往需要反复翻阅,查找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费时费力。而这本折页集采取了精选和汇编的方式,将傅山不同书体、不同阶段的标志性作品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你不需要担心纸张的损耗,因为它是为临习设计的,那种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油墨,即使用白粉进行描红或者直接用渴笔模仿,也不会造成损害。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放大”效果,如同拥有了一台高倍显微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傅山在转折处的蓄势,收笔时的回锋,那种遒劲而不失飘逸的韵味,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清晰可见的技法演示。这对于理解“藏锋入笔”与“出锋”的转换,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读帖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对古人智慧的深度挖掘。
评分最后,我想谈谈这种“折页”形式本身带来的阅读体验。它打破了传统书册的限制,提供了一种近乎“碑刻拓片”的沉浸感。当我们将书页完全摊开,看到的不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完整的艺术面貌。这对于欣赏书法中的章法布局尤为重要。傅山的联语或中堂作品,其整体的气势和笔画间的呼应,往往体现在整个作品的结构之上。只有放大并完整展开,才能体会到他如何将一个个独立的字,组织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这种近乎“拓片”的体验,让学习者可以脱离装订的束缚,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地去分析和吸收。可以说,这本书的设计哲学,就是将“临摹的便利性”与“原作的艺术感染力”做了最完美的结合,是案头必备的“神器”之一。
评分宋四家之一的书家,不能与其他三位相提并论!
评分2.西周成王说 持此论者有董逌《广川书跋》、程大昌《雍录》、沈梧《石鼓文定本》等。主要因《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椒举言於楚子曰‘成有岐阳之蒐’”,杜预注曰:“成王归自奄,大狩於岐山之阳”,且石鼓出土於陈仓并又有与畋猎有关的诗句,於是便以为石鼓记载的畋猎之事与成王大狩之事相合,从而得此看法。
评分本书即收录了他的几通书札,借此我们也可以一窥他不同时期的书风。
评分不是彩版印刷,有点小失望。不过内容还可以。蔡襄(1012-1067),字君谟,汉族,原籍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宋 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
评分可以,有一点皱
评分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很好很经典的字帖,印刷精良。
评分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评分蔡襄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