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错的太极剑的习练精要,平实的语言让学剑者一看就会。
《陈式太极剑习练精要》采用一图、一意、一讲的拆架分解讲授方式,分别对单剑、双剑的身法、步法、手法,剑的运使路线、剑法招式,以及各个招式的习练要点等内容作了详尽的描述。
本书的大特点,就是采用文字引路,图示说话,视频讲学,做到了图文视共进,通俗易懂,使读者一读即明,一视即仿,一练即会,是太极拳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剑法宝典,也是太极拳培训的教材。
张富香,女,汉族,1967年出生于河南温县,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国家一级裁判员、一级教练员、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际太极拳传播大使,中国太极拳优秀人才,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中国武术段位指导员、考评员、武术技能管理员。她曾任温县太极武术馆副馆长兼教练、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教练、陈家沟太极拳功夫学校教练,现任富香武院院长兼总教练。
她做事执着,酷爱太极。利用太极拳发祥地的优势条件,在各位太极拳大师的精心指点和自身勤学苦练的基础上,她刻苦钻研太极拳理论,习练太极拳各路技艺,熟练掌握了太极拳的各种拳械套路,在太极拳的重大比赛中频频获奖,并多次担任河南省武术比赛和温县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的裁判工作,是太极拳之乡崛起的新一代巾帼新秀,被誉为“太极女杰”。
崔路明,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1989年出生于河南温县,自幼随母亲练拳,多次随团外出进行拳术交流,现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国家二级裁判员,一级教练员,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五段。她曾在温县第十三届太极拳、剑推手锦标1赛上,获女子陈式太极拳第一名,太极剑第一名;第四届国际焦作太极拳交流大赛女子青少年组陈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一等奖,太极短器械一等奖;2007年8月,获中国陈家沟太极拳邀请赛女子丙组传统陈式太极拳一等奖, 太极剑一等奖,陈式太极拳规定套路第一名;2007年10月,获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女子青年组56式太极拳第二名;2011年8月,在中国焦作第六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上, 任第四赛场裁判。
第一章 初识陈式太极剑
第一节 说剑
第二节 陈式太极剑的特点
第三节 剑的选用及构造
第四节 剑的握法与身法
第五节 剑法
第二章 陈式太极单剑习练要领
第一式 起势
第二式 朝阳剑
第三式 仙人指路
第四式 青龙出水
第五式 护膝剑
第六式 闭门势
第七式 青龙出水
第八式 翻身下劈剑
第九式 青龙转身
第十式 斜飞
第十一式 展翅点头
第十二式 拨草寻蛇
第十三式 金鸡独立
第十四式 仙人指路
第十五式 盖拦势
第十六式 古树盘根
第十七式 饿虎扑食
第十八式 青龙摆尾
第十九式 倒卷肱
第二十式 野马跳涧
第二十一式 白蛇吐信
第二十二式 乌龙摆尾
第二十三式 钟馗仗剑
第二十四式 罗汉降龙
第二十五式 黑熊翻背
第二十六式 燕子啄泥
第二十七式 白蛇吐信
第二十八式 斜飞
第二十九式 鹰熊斗智
第三十式 燕子啄泥
第三十一式 摘星换斗
第三十二式 海底捞月
第三十三式 仙人指路
第三十四式 凤凰点头
第三十五式 燕子啄泥
第三十六式 白蛇吐信
第三十七式 斜飞
第三十八式 左托千斤
第三十九式 右托千斤
第四十式 燕子啄泥
第四十一式 白猿献果
第四十二式 落花势
第四十三式 上下斜刺
第四十四式 斜飞
第四十五式 哪吒探海
第四十六式 怪蟒翻身
第四十七式 韦陀献杵
第四十八式 磨盘剑
第四十九式 收势
第三章 陈式太极双剑习练要领
第一式 预备势
第二式 双剑起势
第三式 落花流水朝阳剑
第四式 转身美女望月
第五式 夜叉探海
第六式 黑熊翻背朝阳剑
第七式 转身凤凰双展翅
第八式 上三剑
第九式 古树盘根
第十式 日套三环
第十一式 黑熊翻背朝阳剑
第十二式 左罗汉降龙
第十三式 右罗汉降龙
第十四式 转身蝴蝶戏水
第十五式 黑熊翻背朝阳剑
第十六式 左罗汉降龙
第十七式 右罗汉降龙
第十八式 转身二郎担山
第十九式 黑熊翻背朝阳剑
第二十式 钟馗仗剑
第二十一式 古树盘根
第二十二式 翻身下劈剑
第二十三式 黑熊翻背朝阳剑
第二十四式 古树盘根
第二十五式 左翻身下劈剑
第二十六式 右翻身下劈剑
第二十七式 转身朝阳剑
第二十八式 左右磨盘剑
第二十九式 霸王举鼎
第三十式 白蛇吐信
第三十一式 护膝剑
第三十二式 左凤凰双展翅
第三十三式 右凤凰双展翅
第三十四式 转身朝阳剑
第三十五式 连环刺虎
第三十六式 左右双舞剑
第三十七式 左盘龙剑
第三十八式 右卧虎剑
第三十九式 狮子滚绣球
第四十式 拨云望日
第四十一式 怀中抱月
第四十二式 收势
参考文献
剑,起源于商代,历来被冠以“百刃之君”“短兵之王”,在我国数以百计的古兵器中始终占据着至尊地位,享有崇高的声誉。
剑在史料记载中被描述为由神龙变化而成,能放射“紫气”,时作“龙鸣”,具有“龙威天下”之神力。因此,在《庄子·说剑篇》中就有“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远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之句。在剑法的套路中,采用“龙”字命名的就有“青龙出水” “青龙摆尾”“ 乌龙摆尾”“罗汉降龙”等招式。由此可见,剑与龙有着密不可分的隶属关系。
在我国秦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把攻防技击的剑术与供娱乐观赏的宫廷舞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唐代诗人李白既是一代诗仙又是舞剑好手,他的好友崔宗为他写下了“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的诗句。所以,剑舞、赋诗和歌舞等文化艺术互相渗透结合,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太极剑以太极的独特风格而取名,其理与太极拳同出一源。一方面它要像太极拳那样,表现出轻灵柔和,绵绵不断,重意不重力;另一方面还要表现出优美潇洒、剑法清晰、形神兼备的剑术演练风格。
陈式太极单剑、双剑套路布局合理,结构衔接紧凑,剑法清晰,配合剑指手法,以腰为主宰,划圆缠丝,粘连黏随,腾闪折空,以身运剑,屈伸往来,潇洒自如,变化莫测,刚劲有力。双剑时,两剑交叉使用,动作灵活多变,达到攻防并用,从而体现剑术中的灵活、飘洒、自然、轻快、优美、大方等特点,故有“剑似游龙巧中藏,避实就虚展锋芒”的剑法描述之句。
习练陈式太极剑,要遵循“技本无绝,练可至绝。理本无穷,悟可尽穷”之理。 也就是练剑之门崇尚的是“练”,讲究的是“悟”。 所谓“练”,是对剑法的实践和验证;所谓“悟”,是对剑理的领会觉醒和融会贯通。练和悟是提升剑法层次、豁然贯通的关键。只有坚持勤恒精耕,浸润拳经,泛览拳论,揣摩剑理,行剑万遍,则神理自现,此即“太极精通从苦练,艺能考究最深求”的练悟之精论。
本书中,将单剑、双剑合为一体,可使读者逐步深入,系统领会剑术之奥妙,剑法之运使,剑路之真迹,四肢之转换,姿态之韵味,前引后导,相互印证,做到知一会二。
在文字写作上,采用了先身法、后步法、再手法的顺序。对于同名招式,为保持剑法套路的连贯性和写作的系统性,不采用“同上式”之语,使读者不读后翻前,能一阅到底,一线贯穿,系统连接。在分解剑式时,为使读者对剑法能熟练掌握,读得清楚,看得明细,练得顺手,采用了一图、一意、一解的写作手段。因为是讲剑,所以在写作时,不采用拳路的写作用语,左手是剑指时,则采用剑指而不用左手之语。
这套关于太极剑的资料,我可是下了不少功夫才找到的,市面上关于剑法的书浩如烟海,但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钻研的精品却凤毛麟角。我先前买过好几本,讲理论的多,实操的少,看得我一头雾水,总觉得少了那么点“火候”。直到我接触到这套资料,才发现自己之前走了不少弯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把招式罗列出来,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一动作背后的力学原理和内家心法。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在这里都被掰开了揉碎了,用最直白的语言呈现出来,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习练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松柔转换”的阐述,那简直是太极剑的灵魂所在,很多视频或者图解都只是走个过场,但这里的文字描述,配上那些精妙的图示,让我对“劲起于无何有之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翻阅,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书中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持剑姿势、步法变化,到复杂的套路拆解,层层递进,毫无跳跃感。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只是对着书里的图解和文字,在空地上比划,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真的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它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耳边谆谆教诲,让人心服口服。这份对细节的执着,也体现在了对常见错误的纠正上,很多我一直未能察觉的弊病,都被精准地指了出来,仿佛照镜子一般,让人茅塞顿开。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任何“精要”类的书籍都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毕竟“精要”往往意味着简化,而太极这种需要内功支撑的武术,简化就可能意味着失真。然而,这套资料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固有偏见。它的妙处在于,它抓住了太极剑法的核心精髓,用最经济的篇幅,构建了一个完整且自洽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它对“意”的强调,很多招式,如果光看外形,平平无奇,但一旦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意念导引,那种气势和劲道立刻就出来了。比如“独立步挑剑”这个动作,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手部动作,那就是花架子;但书里详细解析了从脚底到腰胯再到指尖的“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协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老拳师们总说“剑随身走,身随意转”。这种由内而外的修炼方法,才是真正让人受益匪浅的。我发现,自从按照书里的指导调整了自己的练习重心后,我的剑路明显流畅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僵硬滞涩,有一种“行云流水”的初步感觉。这对于长期追求更高境界的习练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这套资料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而且这座桥梁非常坚固、易于通行。很多人练习太极剑,最终停留在招式层面,无法提升到“用”的境界,关键就在于缺乏对内在运行机制的理解。这本书的不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回避这些深奥的内核问题。它没有卖弄玄虚,而是用一种极为务实的态度,去解析太极剑在不同架势下的能量流向。我特别喜欢它对“气势”的描写,这通常是最难文字化的部分。作者用一系列精准的比喻,比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似风吹杨柳,柔中带刚”,帮助读者在想象中建立起正确的感受。当我尝试将这些描述融入到我的练习中时,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对剑的控制力增强了,不再是单靠手臂肌肉去挥舞,而是真正做到了“以身领剑”。这种由外显的招式,导向内蕴的功夫的递进方式,是真正的高级教学法,让人心悦诚服地投入其中,感受武术的魅力。
评分坦白讲,我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读者,我对武术书籍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求理论正确,更要求能够指导实践,并且能解决我在实际练习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这套资料在解决“瓶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过去在练习到某些快速转身或大幅度跨步的动作时,总是感觉身体跟不上意念,要么是重心失稳,要么是动作变形。我翻阅了大量资料,都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答。直到我细看了本书中关于“圆活转换”那一章节的图文对照分析,我才恍然大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转”,而是告诉你“怎么转”——如何利用髋部的微小转动来带动身体的平衡,如何在保持上身松沉的同时完成脚步的快速切换。这种技术层面的深入剖析,远超出了普通入门书籍的水准。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位大师进行一对一的私教,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详尽的注释和图解辅助理解,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教学设计上的功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武术抱有敬畏之心的习练者,我深知一套优秀的教材对于学习进程的决定性作用。很多武术书籍只是冷冰冰的动作复刻,读起来枯燥乏味,难以持久。然而,这套资料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武学精神的渗透。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尊重。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讲解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对习练者尊重的态度,不使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而是以一种平等交流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对我这种对细节有强迫症的人来说,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考究简直是福音——比如持剑手指的力度分配、手腕的微妙角度变化,这些在其他地方一笔带过的内容,在这里都被赋予了极大的篇幅进行探讨,并配以不同角度的示意图进行辅助说明。这套资料的价值,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凝聚了数十年经验的“武学笔记”,值得反复揣摩,常读常新。
评分图音质量清,内容一般,送货较快。
评分很好的教材,你值得拥有
评分很棒的书,,,,,,,
评分应该可以,给别人买的
评分很好的教材,你值得拥有
评分很实用,给妈妈买的,她很喜欢
评分很棒的书,,,,,,,
评分很好的教材,你值得拥有
评分很棒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