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

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维·塞德利(David Sedley),乔纳森·丹西(Jonathan Dancy),简·希尔(Jane Heal) 著,张志平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柏拉图
  • 休谟
  • 维特根斯坦
  • 对话录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认识论
  • 形而上学
  • 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643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595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对话是一种基本的交流形式,以对话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想的写作,也由于具备了对话的形式而获得了某种内容上的不同:它可能更为丰富、复杂和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哲学思考。《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集结了哲学史上三位重要的哲学家以对话形式表达的作品,而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以对话形式来写作的哲学著作,其奥妙所在。

内容简介

  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曾用对话形式阐述他们的论证,但是,对话形式本身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简介

  戴维·塞德利(David Sedley),剑桥基督学院研究员,剑桥大学哲学教授。他发表的论著包括与朗(A.A. Long)合著的《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家》(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1987),以及很多有关古代哲学的论文。他与G.Bastianini一起编辑了长达335页的有关柏拉图《泰阿泰德篇》的佚名评论。另有《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Plato's Cratylus,2003,Cambridge)和《创世说的古代批评家》(Creationism and its Criticsin Antiquity,Berkeley,2007)等著述。他曾在普林斯顿、伯克利和耶鲁做古典学与哲学的客座教授。1986—1992年曾担任《古典学季刊》(Classical Quarterly)的编辑,并于1994年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乔纳森·丹西(Jonathan Dancy),基尔大学(University of Keele)哲学教授,1988—1989年在匹兹堡大学做客座教授;1993—1994年在牛津万灵学院做访问学者。其主要著作有:《当代认识论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y,Blackwell,1985),《贝克莱:一种导论》(Berkeley:an Introduction,Blackwell,1987),《道德的理由》(Moral Reasons,Blackwell,1993),《实践的现实》(Practical Rea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和《无原理的伦理学》(Ethics Without Principl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简·希尔(Jane Heal),剑桥大学哲学教授,圣约翰学院研究员。维特根斯坦是她的研究重点,已出版的著述有《事实与意义:奎因和维特根斯坦论语言哲学》(Factand Meaning:Quineand Wittgenstein on Philosophy of Language,Blackwell,1989),《摩尔悖论:一种维特根斯坦的进路》(Moore's Paradox:a Wittgenstein Approach Mind,January1994),以及《心灵、理性和想象:心灵与语言哲学论文选》(Mind,Reasonand Imagination:Selected Essaysin Philosophy of Mindand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997年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精彩书评

  苏格拉底并非一位进行哲学对话的人,柏拉图也并非一位书写哲学对话的人。如果说柏拉图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处理是精妙绝伦的,那么,其中的一个原因将会是:对他来说,对话就是哲学。甚至“辩证法”,他用来表示正确的哲学方法的术语,从非常字面的含义上讲就是指进行对话的学问。
  ——戴维·塞德利David Sedley

目录

演讲一
柏拉图《斐多篇》的戏剧人物
戴维·塞德利(David Sedley)

演讲二
“因为作者在此被抹去”:
对休谟在《自然宗教对话录》中运用对话形式的哲学反思
乔纳森·丹西(Jonathan Dancy)

演讲三
维特根斯坦与对话
简·希尔(Jane Heal)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书摘随读
  至此,我主要谈的是西米亚斯和克贝的共同之处。但是在对话中,他们还具有另一种、甚至不大被人们充分意识到的意义……
  为此,我想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89d91c那段针对“厌恶推理”(misology)或讨厌论证的方法论讨论上。苏格拉底试图对有些人如何会对推理或论证感到厌恶作出解释。他以那些不加批判就轻信他人的人作类比:他们很可能会对他人感到失望,最终对人性丧失信心,并成为厌恶人类者。与此类似,那些刚开始很乐意相信他们所听到的任何论证而不运用其批判力的人,一旦发现论证是虚假的,很可能就会对论证感到失望,最终或许还会变成“厌恶论证者”,对论证本身的效力丧失信心。开始的过度轻信会导致最后的过度生疑。
  在这种关键时刻,苏格拉底为什么不是向西米亚斯或克贝而是向斐多本人发表他的评论?我觉得,这是因为他是在隐秘地谈论西米亚斯和克贝。在紧前面的一段,西米亚斯和克贝都对苏格拉底有关不朽的诸论证表示强烈怀疑。但是,西米亚斯的那些怀疑从动机上讲却完全不同于克贝,而谈到厌恶推理的那段则能让我们弄清其中的缘由。克贝的怀疑从方法论上讲是正确的,并最终会把他引向对问题的满意解决。但是,西米亚斯的怀疑却开始出现厌恶推理的症状。下面,就让我对此作出解释。
  对话开始不久就显示,西米亚斯是他们俩中更容易轻信的人。在63a,苏格拉底自己也注意到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别:“克贝总是在核查论证”,他带着明显赞同的口吻说,“而不愿立刻相信任何人所说的”。(而西米亚斯,在后面的77a,也证实他的朋友克贝的确是这样的人:“在不轻信论证上,他是人们当中最顽固的。”)
  ……

前言/序言


哲学对话:穿越古今的智慧回响 这本书并非旨在穷尽柏拉图、休谟与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亦非提供一套僵硬的哲学体系。相反,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谈,一次对人类理性、知识边界、语言本质以及存在意义的反复求索。我们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思想的旅程,在柏拉图的理想世界与洞穴比喻中感受形而上的震撼,在休谟对经验世界的精细解剖中审视我们所信赖的因果律,并在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探究中,重新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现实。 第一部分:柏拉图的理念之光——对真实存在的追寻 在古希腊明亮的哲学曙光中,柏拉图如同一位不倦的牧羊人,引领着我们走向理念的世界。他的哲学,宛如一座巍峨的殿堂,其基石是对“形式”(或称“理念”)的坚信。本书将深入探讨柏拉图的核心论证:我们感官所接触的这个流变不居、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不过是永恒不变、完美无瑕的“形式”世界的影子。 洞穴的比喻: 我们将从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入手,细腻地解读囚徒们在洞穴中的生活状态,他们所看到的火光投射出的影子,以及那位逃离洞穴、沐浴在阳光下的哲人的经历。这个比喻不仅仅是对知识获得过程的隐喻,更是对人类普遍存在的蒙昧状态以及摆脱束缚、追求真理的艰难道路的深刻写照。我们将追问:我们是否也身处某种“洞穴”之中?我们所认知的现实,是否也仅仅是更深层真实世界的投影? “形式”理论的解析: 柏拉图的“形式”理论是其哲学的核心。本书将详细阐释“形式”作为事物本质、完美原型、永恒不变的实在。例如,对于“床”这个概念,我们看到无数张形态各异的床,但柏拉图认为,所有这些具体的床都摹仿着一个独立的、完美的“床”的形式。我们将探讨这种理念世界的存在性,以及它如何构成了我们认识物质世界的依据。我们将审视“形式”理论在认识论(我们如何知道?)和形而上学(事物真正是什么?)上的重要作用。 灵魂不朽与理性记忆: 柏拉图坚信灵魂是不朽的,并且在降生之前就曾与“形式”世界有过接触。因此,学习的过程,即是“回忆”(anamnesis)的过程。本书将探讨柏拉图关于灵魂的三部分说(理性、激情、欲望),以及理性在回忆和认识“形式”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思考,如果我们能在学习中“回忆”起真正的知识,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目标又该如何调整? 政治哲学与理想国: 柏拉图的哲学并不仅止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他对理想政治的构想也同样振聋发聩。我们将解析《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定义,以及由哲学家统治者的理想城邦。这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一个真正公正的社会应具备怎样的结构?统治者应具备何种品质?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休谟的怀疑之光——经验主义的审视与理性边界的界定 随着欧洲思想的浪潮涌动,大卫·休谟以其精湛的分析能力,将哲学家的目光从飘渺的理念拉回到触手可及的经验世界。他是一位审慎的怀疑主义者,对人类理性能力的边界进行了严厉的审视,尤其是在因果关系、实体以及自我认同等关键问题上。 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将感官经验视为一切知识的起点和基础。本书将深入分析休谟的“印象”与“观念”的区分,以及各种观念如何源于先前的印象。我们将探讨“联想原则”(相似性、接近性、因果性)如何在我们的思想中运作,使我们能够将零散的印象组织成有意义的观念。 对因果律的解构: 休谟对传统哲学赖以存在的因果律提出了最具挑战性的质疑。他指出,我们从未在经验中“看到”过“因果关系”本身,我们只观察到事件A之后紧接着事件B的“恒常联结”(constant conjunction)。我们的信念,即“B必然由A引起”,并非源于理性的必然性,而是源于习惯和心理的联想。本书将细致地梳理休谟的论证,分析其对科学、宗教以及日常推理的深远影响,并引发我们对“必然性”的深层思考。 实体观念的消解: 类似地,休谟也对我们认为独立存在的“实体”(无论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当我们谈论“桌子”时,我们只是在谈论一系列颜色、形状、质地的集合,而非一个独立于这些属性之外的“桌子实体”。对于“自我”的观念,休谟同样采取了经验主义的解构,他认为我们并非拥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而只是一系列不断变化的知觉的“束”。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论证,引导读者反思我们对“实在”的固有理解。 宗教与道德的自然主义解释: 休谟也尝试以自然主义的方式解释宗教情感与道德情感的起源,试图将其根源追溯到人类的心理机制而非超验的命令。本书将审视他关于“宗教的自然史”以及“道德情感”的论述,探讨他如何在经验主义框架下理解人类的伦理生活。 第三部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把握意义的现实维度 进入20世纪,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以其独树一帜的哲学方法,将我们对语言和意义的理解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他不再试图构建宏大的哲学体系,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语言的日常使用,认为哲学的困境往往源于对语言的误用和误解。 早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图画说: 本书将首先回顾维特根斯坦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中的核心思想,即语言的任务是“描绘”(picture)世界。我们将探讨他关于命题的逻辑形式、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语言的边界与不可言说的领域。虽然他后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但理解其早期思想,有助于把握他后期哲学的演变脉络。 晚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标志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他提出了“语言游戏”(language-game)的概念,认为语言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植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形式”(form of life)之中。本书将详细阐释这些概念,例如,我们如何通过不同的“游戏”(如命令、询问、描述、讲笑话)来理解词语的意义,以及这些游戏又如何被更广泛的“生活形式”所塑造。 意义即使用: 维特根斯坦著名的格言“词语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将成为我们理解其后期哲学的重要窗口。本书将通过丰富的实例,展示这一观点的强大解释力。我们将看到,理解一个词语,并非在于找到一个抽象的定义,而在于理解它在各种情境下是如何被人们使用的。 哲学作为一种治疗: 维特根斯坦认为,许多哲学问题,例如关于“意识”、“时间”、“自由意志”的困扰,并非是关于世界本身的难题,而是源于我们对语言的“迷惑”。他将哲学视为一种“治疗”,旨在通过澄清语言的混乱,驱散哲学上的迷雾。本书将探讨维特根斯坦如何运用他的方法来剖析和解决这些长久存在的哲学难题。 共识、理解与沟通的根基: 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中,个体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并非建立在某种普遍的、先验的理性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共同的生活形式和对语言游戏的默契遵循。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是如何真正理解他人的?理解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共有的“游戏”又为我们的沟通提供了怎样的可能? 结语:在对话中抵达更深的理解 《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并非一个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邀请您深度参与的思想探索。通过对柏拉图理念世界的追溯,休谟经验主义的审慎,以及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解构,我们试图揭示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理解自身时所经历的曲折与蜕变。 这本书将带领您: 认识哲学史上的巨匠: 深入理解这三位伟大哲学家各自的核心思想、方法论及其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挑战固有观念: 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因果律、实体观念、以及对意义的理解方式,激发批判性思维。 深化对语言的认识: 理解语言并非简单的工具,而是塑造我们思维和现实的关键维度,并学会如何更清晰地使用语言。 探寻存在的意义: 在不同哲学家的视角下,重新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生活的意义何在? 这本书没有提供最终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在哲学对话中不断逼近真理的路径。它鼓励您在阅读中提问、质疑、反思,并将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回响,融入您自身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之中。这是一场邀请,邀请您与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们共舞,在智慧的交锋中,点亮属于您自己的理解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真是精巧,作者似乎带着一种近乎“导游”的耐心,引导我们穿梭于古希腊的雅典和近现代的英国思想迷宫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越千年哲学家观点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洞察力。它不是那种生硬地把三位巨匠的语录堆砌起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剧本,让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幽灵、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低语,以及维特根斯坦对语言边界的审视,在同一舞台上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智识上的兴奋,仿佛自己也在参与到那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去质疑和构建意义。那种将宏大的哲学命题,通过具体的、可感的论证脉络呈现出来的能力,实在令人称道。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复杂思想庸俗化的陷阱,反而提升了读者的思维层次,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些深刻的疑问在脑海中回荡,久久不散。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一种被拉入某种智力迷宫的感觉,但这种迷宫并非令人沮丧,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出色,时而如同散文般流畅地铺陈背景,时而又骤然收紧,聚焦于某个关键的概念冲突点。我原以为阅读涉及休谟的怀疑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对比会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大量的类比和现代生活的参照,使得这些抽象的思辨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关于知识的确定性这一核心议题上,作者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权衡不同立场的重量。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远比那些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哲学读物更有价值。它教会我的不是“该相信什么”,而是“如何更审慎地去相信”。

评分

我是一个偏好严谨逻辑的读者,常常对那些过于浪漫化或抒情化的哲学论述感到不适。然而,这部作品在保持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文学质感。作者对于语气的拿捏非常到位,在介绍柏拉图的理想国时,那种古典的庄严感油然而生;而在探讨休谟的因果律挑战时,又带着一种冷静甚至略显尖刻的理性批判。这种风格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疲劳感。我发现自己能够在完全沉浸于思想的交锋中时,还能欣赏到文字本身的美感。它成功地证明了,最深刻的哲学探讨,同样可以拥有优雅而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这在同类著作中是相当罕见的成就。

评分

坦白说,我带着一些保留的态度开始阅读的,因为将这三位跨度如此之大的思想家放在一起比较,很容易显得牵强或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这种跨越时代的汇流时,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完整性。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地知道,在什么地方必须强调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某种微妙的共鸣点,比如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共同关注。这种平衡的艺术,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既宏大又细致入微。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他们说了什么,而是深刻地探讨了“为什么”他们会那样说,以及这些不同“为什么”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思考困境。这是一部能够真正激发批判性思维,而非仅仅是知识灌输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文本细节的挖掘深度,它不像一些通俗哲学读物那样浮光掠影,而是扎根于文本的肌理之中,却又丝毫不显得晦涩难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维特根斯坦晚期思想时所采用的那种“去中心化”的处理方式,似乎将我们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执念一一剥离。阅读的体验是渐进式的:起初你以为你只是在回顾经典的知识点,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在不动声色间重新构建了理解这些思想的框架。那些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的观点,在作者的重新组织下,焕发出新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温柔而彻底的“重塑”工程,读完之后,看待世界和语言的方式都微妙地发生了一些转变,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很多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曾用对话形式阐述他们的论证,但是,对话形式本身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本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戴维·塞德利(David Sedley)对于柏拉图《斐多篇》中不同人物思考特征的揭示,让我们在阅读柏拉图哲学对话时多了一个观察维度;乔纳森·丹西(Jonathan Dancy)关于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中是否存在作者休谟自己的声音,进行了侦探小说般的层层推理分析,引人入胜;简·希尔(Jane Heal)将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潜藏的对话挖掘出来,显示了她对于维特根斯坦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对话是一种基本的交流形式,以对话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想的写作,也由于具备了对话的形式而获得了某种内容上的不同:它可能更为丰富、复杂和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哲学思考。本书选取了哲学史上三位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由英国当代的三位哲学教授从对话形式与其内在哲学思想的关系入手进行作品解读。论文来源于这三位学者在英国国家学术院围绕“哲学对话”主题所作的演讲。三位学者戴维·塞德利(David Sedley)、乔纳森·丹西(Jonathan Dancy)和简·希尔(Jane Heal)都是英国剑桥等大学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教授,其中有两位是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评分

而对于如何做一篇研究性论文,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迪。首先,在做一篇论文之前,如果想完备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得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否则的话一定会说的不着边际”,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做一篇研究性论文之前,要最先弄清楚自己在想什么,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否则,连你自己都不明白,如何能作出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去说服他人。

评分

在这一系列的四个讲座中,我将从一般所说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出发,看一下它们在当代的发展。我使用了“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和“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这两个更特殊和更特定的术语,以便反映下述两个事实:首先,尽管“后现象学”明显来源于现象学,但是后现象学是对现象学的有意识地修正或改变,以便反映任何带有现象学风格的哲学在当代处境中的历史性变化;其次,出于同样的原因,“技术科学”也反映了对当代科学技术学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做出响应的历史性变化。我深信,哲学、科学和技术在20世纪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对这三种现象的解释同样也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评分

漓江出版社的这个系列自己很喜欢的,但是这个再版的封面纸张就是纸壳,硬得老火,翻阅几次就褶皱了,出版社秀逗了。

评分

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挠蚕的积分规则,让人丹腾。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打开评论,眼前黑压压的一片,如果这样也可以得积分的话,人们则竞相仿效、何乐不为。

评分

很多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曾用对话形式阐述他们的论证,但是,对话形式本身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评分

书很好 今天天气也不错 我喜欢

评分

很多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曾用对话形式阐述他们的论证,但是,对话形式本身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本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开篇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最差劲的作家也不会一无是处,确实如此,即使最差劲的作家,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在研究做学问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传统,虚心求教。

评分

发货速度快,书的质量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