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的编写结合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求为主线,用独特的视角、灵活的方法,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常见现象或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干预举措。全书分三大板块: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主题活动设计和个案分享,在基础与实践融合的基础上,力求突出“实务”二字。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可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一线中学心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予以参考和借鉴,家长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相关知识,更好地培养孩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成长因素探析
(一)内源性因素
(二)外源性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活动
(一)主题活动的基本原理
(二)主题活动的基本策略
三、心理干预的原理与方法
(一)心理干预的基本原理
(二)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一、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
(二)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设计
(一)人人皆有潜能
(二)统觉训练——提升记忆力
三、个案分享
(一)统觉失调案例
(二)阅读障碍案例
第三章 注意与观察
一、概述
(一)注意与观察
(二)学生注意与观察力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设计
(一)注意力训练
(二)观察力训练
三、案例分享
(一)注意力缺陷
(二)多动与对立违抗
第四章 自我意识
一、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二)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
第五章 情意发展
第六章 学习动机
第七章 人际交往
第八章 思维
第九章 个性心理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在李霞同学这个案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矛盾心态与情绪,从“自卑”走向了“自恋”。她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许与欣赏,她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然而她把这一切都放在了以“相貌”作为基点来进行比较。在她强烈的自尊需求的背后又暗藏着其自卑的心态。过去的相貌,一度让她自卑,这自卑的心态让她对班长产生了强烈的羡慕之心;而“女大十八变”的成长,现在却让她似乎无比强大,强大的结果是对相貌变化的沾沾自喜与对他人的报复心态。可见,她对自我的审度存在着片面性和狭隘性。这是典型的以貌取人,“以貌度己”。在她的视野里,只看到了“外在美”,忽略了要真正赢得他人的欣赏与尊重,相貌仅仅是一个侧面,在自我的海洋里,我们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干预的重点可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自己。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外貌的漂亮与否,一个人的身价也并非由外貌来衡量。而是看他可以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怎样的贡献,创造怎样的价值。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李霞是一个很积极主动并且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因此,可以引导她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将有利于她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其实,自恋的人的心理是很脆弱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旦她发现原来一直支撑自己骄傲的东西将被打破,其内心将再次面临失衡。此时,我们可以引导李霞同学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可以引导她去领悟,辉煌的现在只意味着目前你是个有资本、有能力的人,但这并不预示你的将来,由美貌带来的满足感只能是短暂的,我们更需要内在的知识、修养与能力来证明自己。
第二,调整心态,重建人际关系。要重建人际关系,首先要有容人之度。能否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们,这不仅有利于李霞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一段纯真的友谊建立,融人集体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她学会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前提。在这里,需要向李霞指出的是,她对于“班长”的种种看法,更多的是她自己的主观想法与感受。借用情绪ABC理论的观点,正是因为这些“过去的想法”,给她自己带来了沉重的“枷锁”。由此引发她感悟,在与人相处中,相互间的尊重尤为重要。若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就得尊重他人。若想摆脱“枷锁”,尝试“放下”,解开心结,懂得换位思考,也许能让她感受到另外一片天空,也将赢得不一样的晴空。
……
前言/序言
近年来,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实务”这一系列丛书就是其发展成果的结晶。本系列以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求为主线,糅合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整合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主题活动设计、个案分享等三大基本板块,以期做到基础与实践的融合,力求突出“实务”二字。本丛书共三册,分别针对幼儿、小学、中学生展开叙述。每册书分为九大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是绪论。它包括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分析,介绍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基本原理与策略,分析了针对青少年、儿童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干预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第二部分是感觉和知觉。它包括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旨在概述感觉和知觉的心理学知识,并分析了青少年、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二板块围绕“统觉训练”和“潜能开发”这两个专题,设计可供教育工作者借鉴与应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第三板块则侧重个案分享,从相关的实例中探寻干预的有效方式与方法。
第三部分是注意与观察。它包括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旨在概述注意与观察的心理学知识,并分析青少年、儿童注意与观察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二板块围绕“注意力”和“观察力”这两个专题,设计可供教育工作者借鉴与应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第三板块则侧重个案分享,从“注意力缺陷”及“对立违抗”等相关的实例中,探寻干预的有效方式与方法。
第四部分是自我意识。它包括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旨在概述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知识,并分析青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二板块围绕“认识你自己”和“各自各精彩”这两个专题,设计可供教育工作者借鉴与应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设计;第三板块则侧重个案分享,从“自卑问题”及“自恋”等相关的实例中,探寻干预的有效方式与方法。
第五部分是情意发展。它包括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旨在概述情绪与意志的心理学知识,并分析青少年、儿童情绪与意志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二板块围绕“我的情绪我做主”和“磨砺意志”这两个专题,设计可供教育工作者借鉴与应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第三板块则侧重个案分享,从“考试焦虑”及“嫉妒”等相关的实例中,探寻干预的有效方式与方法。
《心之翼:解锁少年成长的内在力量》 一、 导言:看见孩子,听见心声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每一位少年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憧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的成长之路,犹如一次跌跌撞撞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业的压力、同伴的交往、家庭的期望,他们更需要一个理解、支持和引导的内在空间,去应对那些看不见的波澜——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困惑、迷茫、焦虑,甚至是痛苦。 《心之翼:解锁少年成长的内在力量》并非一本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本罗列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的医学指南。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少年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它是一面镜,映照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卡点”与“雷区”;它更是一本宝贵的“心语手册”,为家长、老师乃至所有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们,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充满人文关怀的实践指南,帮助我们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引导他们习得一套应对生活风雨、滋养内在力量的“生存技能”。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心理健康并非“无病一身轻”的静态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能够适应环境并不断发展的能力。它关乎情绪的觉察与管理,关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关乎自我认识的深化与认同,关乎应对挫折与压力的韧性,更关乎积极品格的培养与人生意义的探索。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潜能,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被理解、被赋能,从而展开属于自己的“心之翼”,勇敢地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二、 洞察少年心:理解成长的“那些事儿” 进入青春期,是孩子生命中一段充满巨变的奇妙旅程。生理的急剧发展带来身体形态的改变,也常常伴随着情绪的起伏不定;认知能力的飞跃,让他们开始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寻求自我;社会性的拓展,使同伴关系变得至关重要,但也可能引发冲突与疏离。在这个过程中,少年们会经历诸多“第一次”:第一次的情感萌动,第一次的学业挫败,第一次的家庭矛盾,第一次的自我怀疑…… 本书的第一个篇章,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少年期成长的关键特征与普遍困惑。我们不回避那些可能令人尴尬或棘手的话题,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探讨少年可能面临的常见心理挑战,例如: 情绪的“过山车”: 青春期特有的情绪波动,如易怒、悲伤、焦虑、冲动,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深层原因。 自我认同的迷航: “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少年时期最核心的追问,也是一段充满探索与挣扎的旅程。 社交的“ABCD”: 如何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网络社交的压力,以及建立健康的友谊? 学业压力下的“变形记”: 成绩的起伏、升学竞争、自我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如何影响少年对自信心和价值感的认知? 身体与心灵的“二重奏”: 青春期身体发育带来的变化,以及可能引发的身体意象困扰、饮食失调等问题。 网络世界的“诱惑与陷阱”: 沉迷游戏、社交媒体的成瘾性,网络欺凌、不良信息的侵扰,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安全、健康地使用网络。 我们相信,只有充分理解了少年们的心灵图景,才能更有效地提供支持。这部分内容将以生动的案例、贴近生活的语言,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打破对少年心理的刻板印象,建立一个充满同理心和尊重的沟通基础。 三、 筑牢“心”防线:看见风险,预防先行 心理健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呵护”和“训练”的过程。本书并非聚焦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而是更侧重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强调如何通过教育与实践,提升少年的心理韧性、情绪智商以及积极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从而在风险发生之前,筑牢他们的“心”防线。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赋能”,即教会孩子和家长“如何做”,而不仅仅是“是什么”。我们将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的实践领域: 情绪管理大师养成记: 识别情绪的信号: 引导孩子学会倾听自己身体和心灵发出的信号,准确命名自己的情绪。 接纳与疏导: 学习接纳各种情绪,包括负面情绪,并掌握健康的疏导方式,如运动、倾诉、艺术创作、正念练习等。 积极情绪的培养: 如何通过感恩、乐观、幽默等态度,主动创造和体验积极情绪。 人际交往的“智慧锦囊”: 倾听与沟通的艺术: 学习有效倾听,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化解冲突,建立互信。 同理心与边界感: 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时清晰地划定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也保护自己。 应对欺凌与排斥: 学习识别和应对校园欺凌,发展自信,寻找支持网络,以及如何成为他人的盟友。 自我认知与自我价值的探索: 发现“闪光点”: 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价值。 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 学习制定可实现的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在失败中学习成长。 培养成长型思维: 鼓励孩子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提升,不畏惧挑战,从错误中汲取养分。 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的“缓冲带”: 识别压力源: 帮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压力来源,并学习积极的应对策略。 韧性训练: 培养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轻易放弃的精神,从逆境中学习,变得更强大。 寻求支持的力量: 鼓励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于向家人、老师、朋友或专业人士求助。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提供大量互动式练习、情景模拟、讨论话题,让读者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生活中不断演练和巩固。 四、 温暖陪伴,点亮未来: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力量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最重要的场域。本书将深入探讨家长与教育者在促进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的心灵成长保驾护航。 家长的“成长手册”: 理解与接纳: 如何放下对孩子的过度焦虑和期待,以更包容的态度面对他们的不完美。 有效沟通的艺术: 建立开放、真诚的亲子沟通模式,成为孩子最信赖的倾听者。 高质量的陪伴: 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有意义的、高质量的陪伴,而非形式上的“在场”。 树立积极的榜样: 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校的“育心课堂”: 营造安全、支持性的校园环境: 如何通过班级管理、师生互动,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融入日常教学: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识别与早期干预: 教师如何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家校合作的桥梁: 如何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如何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网络,强调社会各界的力量协同,为少年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更美好的外部环境。我们鼓励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应对挑战,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五、 结语:与孩子一同成长 《心之翼:解锁少年成长的内在力量》是一份写给所有关心孩子心灵成长的“伙伴们”的邀请函。它不提供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邀请您一同走进少年们的心灵世界,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们,陪伴他们,引导他们。 我们相信,通过这本书,您将获得一套全新的视角和一套实用的工具,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陪伴孩子走过这段充满挑战又无比珍贵的成长时光。当孩子的心灵之翼得以舒展,他们便能勇敢地去探索世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这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与孩子一同经历这场关于爱、理解与成长的美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