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阅读经典:理想国新华书店

国民阅读经典:理想国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理想国
  • 新华书店
  • 国民阅读
  • 经典
  • 文学
  • 文化
  • 社科
  • 人文
  • 历史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民阅读经典:理想国

定价:30元

作者:[古希腊] 柏拉图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01114003

字数:

页码:41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标识:A116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柏拉图重要的作品,这部对话涉及了哲学的多个方面的议题,其中的议题纵横复杂,思想成熟而谈锋锐利,启发了后来众多哲人和政治思想家。《理想国》对西方思想史具有非常的价值和意义,它给人类思想和历史留下了深刻印记。这是一座通向柏拉图思想和古代思想的通俗的严肃读物。后人将这部谈话分为十卷,十卷的分法并不是对话自然的分界线,许多对话的主题跨越了两卷的内容。为便于读者理解,译者将全书十卷分为五十四章,并加以标题。

目录


导 读 /1
*卷
一、苏格拉底下到比雷埃夫斯 / 1
二、克法洛斯谈老年与临终亏欠/ 3
三、正义给出什么?/ 7
四、特拉叙马霍斯论强者利益即正义 / 15
五、特拉叙马霍斯论大规模的*不正义 / 25
六、正义的目的及报酬 / 27
七、正义者与不正义者的对比 / 31
第二卷
一、格劳孔论契约正义、正义的魔戒和受难 / 43
二、阿德曼托斯论攘助不义之人 / 49
三、思想实验的开端:简朴城邦 / 54
四、城邦的贪奢 / 61
五、保卫者的品质 / 65
六、诗人关于众神的谎言 / 68
第三卷
一、诗歌教育 / 79
二、音乐教育 / 96
三、体育与医术观 / 104
四、医治恶的法律 / 111
五、音乐教育与体育的原则/ 113
六、保卫者经受考验 / 116
七、金属的寓言与保卫者的无私产 / 119
第四卷
一、全体幸福原则与中产化原则 / 124
二、城邦的强大、统一与规模 / 127
三、城邦的礼法 / 129
四、城邦四美德 / 135
五、灵魂的正义 / 145
第五卷
一、男女平等 / 162
二、共同体中的婚姻与子女抚育 / 174
三、和睦 / 180
四、不和与战争 / 187
五、知识与意见 / 194
第六卷
一、真哲学家 / 208
二、伪哲学家 / 217
三、哲人王的城邦 / 225
四、哲人王与善德 / 232
五、真善美与存在 / 237
六、可知与可见世界的划分/ 241
第七卷
一、拯救洞穴中的人 / 246
二、算术教育 / 254
三、几何学教育/ 262
四、天文学教育 / 263
五、和声学教育 / 267
六、辩证法教育 / 269
第八卷
一、依序堕落的五种政体 / 282
二、论荣誉政体及其政治家 / 285
三、论寡头政体及寡头 / 291
四、论民主政体及其政治家 / 298
五、僭主政体 / 307
第九卷
一、僭主 / 320
二、五种政体的比较 / 332
第十卷
一、造物者与模仿者 / 351
二、感性与理性、诗与哲学之争 / 362
三、灵魂不朽 / 370
四、正义的讨债 / 375
五、*后的审判与选择 / 377
主题词译名对照表 /387
历史人名地名表 /389
神话人名地名表 /391

作者介绍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西方理性主义的代表,西方学术体系的开创者,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哲人之一。

文摘


一全体幸福原则与中产化原则
这时候,阿德曼托斯插了进来。
“苏格拉底,”他说,“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在让这些人不幸,而他们自己正是他们不幸的原因,你会怎样回答呢?城邦虽然属于他们,但他们无法因此而生活得哪怕更好一点;反之,其他人则获得了土地,起造宽敞漂亮的房舍,拥有漂亮的家居,为自己向诸神献祭,待人大方;此外,正如你刚才所说,他们还拥有金子和银子。而所有这些通常都是财富中*令人艳羡的。而我们可怜的公民比驻扎在城邦里放哨站岗的雇佣兵好不到哪里。”
“没错,”我说,“你还可以补充说,与别人不同,他们除了供应的食物就什么也没有。因此,即使他们乐意旅行也无法做到;他们没钱养情人,也没钱可用于任何*点儿的爱好等等可以被称为人伦之乐的东西。此外,你还可以提出很多性质相同的指责。”
“但是,”他说,“让我们假定,所有这一切都将被包含在指控之中。”
我说:“你是不是打算问,*回答将是什么?”
“是的。”
“如果我们沿着原来的路子讨论下去,”我说,“我相信我们会做出回答。*回答是,即便那些是事实,他们也很有可能会成为*幸福的人。在创建城邦的过程中,*目标不是哪个阶级享有不恰当的幸福,而是全体的*幸福。我们认为,在一个着眼于全体利益的良治的城邦里,我们*易发现正义;而在混乱的城邦里则为不义。找到这两个城邦后,我们就可以确定哪个城邦更为幸福。目前,我们在塑造一个幸福的城邦——是整体而不是局部,更不是仅仅造福于少数公民。不久之后,我们将考察相反的城邦。假定我们正在给一个雕塑着色,有个人走过来对我们说:‘你们为什么不给身体*美丽的部分描上*美丽的色彩呢?眼睛应该是紫色的,你们却给它们着了黑色。’我们也许可以清楚地回答他:‘先生,你肯定不愿意让我们把眼睛美化到它们再也不是眼睛的程度。请你稍微思考一下,通过赋予眼睛和面部其他部分特征它们应有的比例,我们不是让整体变美丽了吗?’因此,我要对你说,不要强迫我们给保卫者不应拥有的别的幸福。我们可以让*农民穿得如同君王,头戴金冠,愿意耕种时耕种,其他什么也不做;我们也可以让*陶工睡在卧榻上,在火炉边宴饮,推杯换盏,陶轮就在他们手边,随其意愿想制陶便制陶;或许这样可以让每个阶级都感到幸福,如你所想,整个城邦都是幸福的。但是,请不要把这种想法放入*头脑中,因为如果我们听了你的话,农民将不再是农民,陶工将不再是陶工;城邦中没有人再会有阶级的清晰身份。社会败坏的后果不止于此,人们会僭越本分,自我标榜;如果法律和国家的保卫者也有名无实,那么就等着看他们怎样把城邦翻个底朝天吧!而只有他们能够给城邦带来秩序和幸福。我们想让*保卫者成为城邦真正的拯救者,而不是毁灭者。然而,*对手却希望我们是欢宴中作乐的农民,而不是正在履行国家职责的公民。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与他想的并不是一个东西,而他所谈论的也不是城邦。因此,我们必须想清楚,我们任命保卫者是旨在看到保卫者个人的*幸福呢,还是幸福的原则常驻整个城邦。如果是后者,那么保卫者、支持者及所有同胞,必然深受鼓舞和激励,尽其所能去工作,整个城邦将因此而繁荣昌盛,各个阶级也将获得上天赋予的相配的幸福。”
“我觉得你说得非常对。”
“我想知道你是否还会同意我的另外一种看法。”
“什么看法?”
“技艺退化的原因似乎有两个。”
“哪两个?”
“富裕和贫穷。”我说。
“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过程是这样的,你想想,当一个陶工变得富裕了,他还会再吃那份由他的技艺带来的苦吗?”
“肯定不会。”
“他会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负责任吧?”
“很对。”
“那么,其结果就是,他将成为一个比较糟糕的陶工?”
“是的。他已经大大退化了。”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他没钱,无法给自己买工具和器械,他将不会把他的工作做得同样好,也不会教他的儿子或徒弟去同样好好工作。”
“肯定不会。”
“那么,无论是受了富裕还是贫穷的影响,工人以及他们的工作都容易退化。”
“显然。”
“那么,”我说,“我们对罪恶就有了新的发现。保卫者将不得不密切注意它们,否则它们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进城邦。”
“什么罪恶啊?”
“富裕和贫穷啊,”我说,“一个是*和懒惰之母,另一个是吝啬和邪恶之母,而两者都是不满足之母。”
二城邦的强大、统一与规模
“的确是那样。”他回答说,“但是,苏格拉底,我还想知道,如果*城邦被剥夺了战争资源,我们还能参加战争吗,尤其是在我们对抗一个富强的敌人时?”
“与这样一个敌人作战,当然会有困难,”我说,“但是,如果有两个这样的敌人,那就没有困难了。”
“怎么会这样?”他问道。
“首先,”我说,“如果我们不得不打仗,我们这一边将是训练有素的战士,而对方则是一只由富人组成的军队。”
“没错。”
“那么,阿德曼托斯,你是否认为,一个技艺精湛的拳击手可以轻易地打败两个肥胖、富裕而不谙拳术的人?”
“如果两个人同时向他发动攻击,他几乎赢不了。”
“如果他能避其锋芒,然后转过身来攻击那个先发动攻击的人,会怎样呢?”我说,“假如烈日炎炎,作为一个专业拳手,他连续作战,他所击倒的胖人就不止一个了。”
“当然了,”他说,“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没什么可惊奇的了。”
“然而,与军事素质相比,富人可能在拳击技术和练习领域拥有更大的优势。”
“完全有可能。”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假定,*运动员能敌得过比他们的数量多两三倍的敌人?”
“我同意你的看法,因为我认为你是对的。”
“那么,让我们假设,在开战前,*公民向那两个城邦中的一个城邦派遣使节,告诉他们实情,对他们说:‘我们没有金子和银子,也不允许拥有金子和银子,但你们可以拥有,因此你们可以在战争中帮助我们,从另外一个城邦取得战利品。’听到这些话,谁还会选择去和瘦而结实的狗打架,而不愿意站在狗的一边去攻击肥而软弱的绵羊呢?”
“那是不太可能。但是,如果很多城邦的财富都集中到了一个城邦,那么对于贫穷的城邦来说,这就可能构成一种威胁。”
“你把‘城邦’这个词用于所有城邦而不是*城邦,未免太单纯了!”
“为什么?”
“你应该用复数形式来称呼其他城邦。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不是一个城邦,而是像他们在对弈游戏中常说的那样有很多城邦。因为,实际上任何一个城邦,无论多么小,都可以分成两个城邦,一个是穷人的城邦,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并且这两个城邦还互相打仗。这两个城邦中的每一个城邦的内部还存在更小的部分,如果你把他们全都当作一个城邦来对待,你就完全失策了。但是,如果你把他们当作很多城邦来对待,并把其中一个的财富、权力、人员交给其他的,那么你将永远朋友多而敌人少。如果现在所描述的这项明智的原则持续盛行,你的城邦将成为所有城邦中*强大的城邦。我所谓的强大并非名望和外观上的强大,而是事实上的真实的强大,即便它只有不到一千名保卫者。在希腊人和野蛮人那里,尽管都有着很多看起来同样强大或强大数倍的城邦,但你几乎找不到一个堪与她媲美的城邦。”
“你说的完全正确。”他说。
我说:“当*统治者考虑城邦的规模及其所要包含的领土的数量时,其确定的*边界和不可越过的限度是什么?”
“你觉得限度是什么?”
“我会让城邦的扩大维持在能保持统一的程度,我认为那就是适当的限度。”
“很好。”他说。
“那么,”我说,“我们将不得不向*保卫者传达另外一条命令。那就是,让*城邦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而要让它成为一个统一的、自给自足的城邦。”
“毫无疑问,”他说,“我们给他们下达的这个命令还不是很严格。”
“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那个命令甚至更加容易做到。”我说,“我指的是一种职责,那就是,当保卫者的后代变差,就把他们降级;如果较低阶层的子孙天性出众,就把他们升入保卫者阶层。*意图是,就公民的整体状况而言,每个人天性适合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一个人一个工作,那么每个人都将做他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从事一种工作而不是多种工作,整个城邦因而就会成为一个城邦而不是多个城邦。”
“是的,”他说,“那不困难。”
……

媒体推荐


暂无


《万古星辰颂:宇宙的宏大叙事与人类的渺小注脚》 第一部分:群星的低语——宇宙尺度的震撼 本书以磅礴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深入宇宙深处,探索那些超越人类感官所能及的宏大尺度与古老秘密。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一场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辨,包裹在最前沿的科学发现之中。 我们从宇宙的“原初之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开始。书页展开,仿佛能听见大爆炸后最初的余晖,那微弱的温度波动,如何雕刻出今日我们所见的星系、星云与黑洞。我们将详细解析普朗克卫星和哈勃望远镜捕捉到的那些令人窒息的图像,那些色彩斑斓的气体尘埃云,是恒星诞生与死亡的摇篮,也是化学元素熔炉的最终形态。 重点章节将聚焦于“星系岛屿的迁徙”。银河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并非永恒不变的孤岛。书中细致描绘了我们与仙女座星系不可避免的“宇宙之舞”,预测了数亿年后两大星系碰撞融合的壮观景象。我们探讨了暗物质与暗能量这两个宇宙的“隐形巨手”,它们占据了宇宙总质能的95%,却至今仍是物理学界最大的谜团。作者试图通过最新的理论模型——从修正牛顿动力学到弦理论的最新进展——来推演出这些看不见的力量如何决定着宇宙的命运与结构。 书中对极端天体现象的描述,充满了诗意与科学的严谨。超新星爆发的瞬间亮度,能超越一个星系的总和;脉冲星以秒级甚至毫秒级的精度,向地球发送着规律的“滴答声”,它们是宇宙中最精准的时钟,也是引爆超新星的恒星留下的遗骸。黑洞不再是抽象的数学概念,而是被实时观测到的引力透镜效应和引力波的源头。我们回顾了LIGO探测到的首次黑洞并合事件,那一声“时空涟漪”是如何证实了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并将人类的感知能力延伸到了宇宙最深层的时空结构中。 第二部分:生命的寻踪——在宜居带中回响的孤独 本书的视角从宏大的宇宙尺度收缩,聚焦于“生命的可能性”。宇宙中恒星何止千亿,行星更是海量,那么,我们是孤独的吗?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系外行星的发现史,从开普勒望远镜的“凌星法”到TESS任务对更近邻恒星的扫描。我们详细分析了“宜居带”的概念,它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不仅仅是液态水存在的区域,还牵涉到恒星的质量、磁场强度、行星的大气成分,乃至是否有合适的“气态巨行星”充当保护伞,抵御高能辐射。 作者带领读者“漫步”于各种奇异的系外行星环境:被潮汐锁定、一面永恒灼热,一面永恒冰封的“红矮星伴侣”;拥有钻石雨和超高压海洋的“超级地球”;以及那些可能存在液态甲烷海洋的“泰坦式世界”。我们探讨了生命起源的化学基础——从米勒-尤里实验到有机分子如何在星际尘埃云中自发形成,这些“生命的砖块”究竟是地球独有的奇迹,还是宇宙的必然产物? 书中对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历程进行了客观梳理,没有夸张的UFO描述,而是严谨地分析了“费米悖论”——如果宇宙如此古老且广阔,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收到任何明确的信号?作者提出了几种严肃的解释,包括“大过滤器”理论、文明的自我毁灭倾向,以及信号传播的物理限制等。这部分旨在激发读者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反思:我们是第一批觉醒的智慧生命,还是一个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插曲? 第三部分:时间的回响——人类文明与宇宙的同步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将目光重新聚焦于人类文明本身,将其置于宇宙演化的长河中进行审视。人类历史,从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在宇宙年龄(约138亿年)面前,不过是瞬间闪现的光芒。 我们探讨了物理学、数学乃至哲学观念的演变,是如何与我们对宇宙认识的深化同步进行的。从亚里士多德的本轮天动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每一次宇宙观的革命,都伴随着人类心智对自身局限性的突破。牛顿力学的确定性世界,如何被量子力学的概率与不确定性所颠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何重新定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本书特别阐述了“熵增”的宇宙学意义。宇宙的终极命运,很可能是趋向于最大熵值的“热寂”状态,一切能量将均匀分散,生命与思考将不复存在。面对这种必然的终结,人类短暂的文明史、积累的知识和创造的艺术,其意义何在?作者认为,正是这种有限性,赋予了当下存在无与伦比的价值。我们所能做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展认知边界,并为未来的可能性播下种子。 最后,本书展望了人类在未来几个世纪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星际旅行的理论基础、戴森球的设想,以及在地球之外建立永久性聚居点的设想。这不仅是工程学的挑战,更是哲学层面的抉择:人类是否注定要成为一个跨星际物种,才能确保文明的延续? 《万古星辰颂》是一本献给所有仰望星空、渴望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的读者。它以科学的严谨性为骨架,以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为血肉,构建了一个既令人敬畏又充满希望的宇宙图景。阅读此书,如同站在宇宙的悬崖边,聆听着万古星辰亘古不变的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在文字海洋里摸索的“老书虫”来说,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信息量的累积,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养成。这套书在这方面表现出色。它没有采用那种过度煽情或口号式的叙事,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理性的笔触,勾勒出人类对美好社会形态的永恒追问。这种“冷峻的美感”非常吸引我。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成熟与智慧。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逐渐沉淀下来的力量,仿佛那些浮躁的、片刻的情绪都被过滤掉了,剩下的都是关于本质的探讨。这种气质的熏陶,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可以稳住心神、回归本源的精神锚点,这对我个人的心性修炼,是极有助益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手感简直是惊喜!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庄重,那种沉稳的蓝色调让人立刻联想到知识的深邃与经典的力量。内页的排版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格,字号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特别是那种略带粗糙但质感极佳的纸张,翻页时发出的沙沙声,都仿佛在提醒你,你正在与伟大的思想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一名热衷于收藏实体书的读者,我对这种对书籍本身“物质性”的尊重感到非常满意。新华书店的出品,果然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专业和用心,从装订的牢固度到油墨的清晰度,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我相信,对于重视阅读体验的同道中人来说,光是这份精良的制作工艺就足以让人心动。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类“经典”的解读往往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生怕内容过于陈旧或晦涩难懂,但在翻阅后发现,这套书的选材和编排逻辑显得非常现代和贴心。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现代读者与古老智慧之间的桥梁,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子。我留意到,虽然主题宏大,但行文的节奏感把握得不错,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给予读者一些缓冲和思考的空间。那些看似复杂的哲学思辨,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层层递进的论证,变得可以被消化和吸收。这种翻译或者说是导读的努力,让原本可能横亘在读者面前的高墙,变成了一级级平稳的台阶。这种对阅读路径的体贴,在我接触过的众多经典译本中,是相当罕见的,它尊重了读者的求知欲,同时也照顾到了我们有限的耐心和理解力,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精髓。

评分

从收藏价值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角度来看,这套书无疑是书架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去理解后续众多西方思想流派的源头活水。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概念与我阅读的其他历史和政治学著作进行交叉印证,发现其内在的逻辑连贯性极强,几乎可以构建起一个自洽的知识宇宙。对于致力于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读者而言,拥有这样一本基础性、纲领性的著作至关重要。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连接其他知识点的强大枢纽。每当我需要回溯某个理论的根基时,我都能清晰地在这个版本中找到最原始、最清晰的论述线索。所以,它在我的藏书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索引”和“基石”,其作用远远超出了单纯阅读的范畴,更具有指导性的学术意义。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自我对话的旅程。我发现自己时不时会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些观点深深触动,需要时间去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既有认知进行比对和反思。它不提供即时的、标准化的答案,而是抛出更深刻的问题,迫使你去审视“理想”的边界和现实的困境。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是我最看重的阅读收获之一。它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在社会结构、个人抱负以及伦理选择上的盲区和矛盾。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正义”与“秩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辩证的、不偏激的立场,它让你在批判的同时,也学会了理解构建复杂系统的难度。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持续性的,离开书本后,它们依然会在脑海中盘旋,影响着你对日常新闻、对身边人际关系的判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