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如今这个时代,艺术无疑是谎言最多的地方之一,而《书屋小记》里头都是实话,它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这个领域的虚伪和浮躁。
邵琦既是美术史学者,又是实践派画家,有传统的底蕴,也有新潮的手段。他既能够以学者的立场来说艺术家不愿为外人道的困惑,又可以从画家的角度解释理论的优劣高低。在这看似矛盾的处境背后,实则是一种知彼此的超然。可以说,无论是谁,都可以将《书屋小记》作为自己艺术观念的“教科书”。
海报: 内容简介
艺术欣赏的虚无缥缈是缘于标准的失落,艺术评论的语焉不详是缘于立场的交织。作者兼具画家与学者身份,以一种知彼此的超然思辨艺术,在书屋里隔绝名利的纷扰,还原艺术的本原,为我们提供了可靠观念。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艺术的《思想录》,是对于美的真正信仰。
作者简介
邵琦,一九六三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美术史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画师;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绘画研究季刊·朵云》编辑、部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著有《中国画文脉》《晚明以来中国画的语境与语义》《托古改制》《胸中逸气》《入缵大统》《浣却铅华》等;画集《只在此山中》《上海书画名家精选·邵琦》等;主编《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等;合著《造物设计史略》《松江画派》《徐黄体异》《中国画心性论》《创造与永恒》等。
精彩书评
邵琦于画史画论浸润日久,又兼近年致力研习山水,故其文张驰内行,妙语珠连,读来有语惊还休之感。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馆长)
邵琦的札记,暗合了「碎片阅读」的时尚。但仅仅是暗合而已。学者为文、画家作图,归根到底,是思考的结果。而这些短章,作者坦露了思考过程。恰如饭店坦露厨房给食客。这样做,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于我们,是福气。
——李天扬(《新民晚报》评论部主任)
一般人拥有一间书房抑或一间画室,已经算是很雅致的事了。也有人同时拥有了书房与画室,却无暇兼顾书房和画室里的「房室之事」,其中之一便成了摆饰。邵琦则不然,他有书房,也有画室。他在自己的书房、画室间行走、阅读、创作、思考,将美好融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生产出我们看到的著作和画作,比如这本《书屋小记》。
——刘一丁(《浙江日报》高级编辑、《美术报》总经理)
我喜爱随意且见出性情与观点的文论艺论,这也算得上中国文艺评论的传统之一,无论是金圣叹书批、董思翁画禅随笔,均可算得此类。在我看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连载的《书屋小记》之所以反响颇多,正因为继承了这一可贵的传统,自然随意,不端架子,文若行云流水,却微言大义——这些「吾手写吾心」或长或短的实话,有的是镜子,有的简直就是炮弹,简洁明快地扯下艺术圈那些虚伪而无聊的面具,读之痛快。
——顾村言(《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主编)
精彩书摘
一
比较,寻找的是异同。
批评,分辨的是优劣。
二
撰写绘画史,最需要的是历史标准,而现在最缺的也是历史标准。
三
标准的失落,在当今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这一事实却是被遮蔽的、潜在的。在艺术,是用新旧来遮蔽的。
这种僭越状态,给人造成一种错觉:现今的标准便是新旧。
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在艺术中,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中,也同样存在着。
四
创新,或许是艺术的本性之一,是艺术的要求,但不是艺术的标准。艺术的标准是优劣。
虽然,这已近于老生常谈,却依旧是需要明确的基本前提。因为,把“创新”作为标准来检视艺术,用“新旧”来替代“优劣”,正是当下的现实。
新旧的比较,尽管也可以空间地进行,但时间的不可逆,从根本上否决了空间比较的客观性,并使得这种比较成为一种虚幻,一种假象。
五
维新是求的表象背后,是崇洋,而崇洋在绘画上的表现便是:拿来西洋的标准。
西洋的标准能够大行其道,又不是绘画本身能做到的。其背后的社会尤其是政治上的崇拜,才是根本。绘画只是满足了这种需求而已。
六
“当代压力”,其实是现代压力。这种“现代”实际上主要不是来自艺术,而是社会或政治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当代压力”的画家多半具有更强的政治感——权欲。
因此,当代压力,根本上是非艺术性质的。
七
画,是什么?
这是一个关于绘画本体的问题;也是一个被刻意回避的问题。
当下,回答关于画的本体问题,固然十分紧要,但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会刻意回避?
八
画,洗汰了实用功能,剩下的便是审美——画本身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撤去了所有的角色之后,才是他本身。
九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大抵是第一件纯艺术作品。因其没有宣教之功,故唯有审美之用。
一○
不具人伦功能的作品,足具审美价值。
……
前言/序言
书屋小记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