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菊花全书》系统介绍了中国菊花的历史文化和中国菊花界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中国菊花发展历史、菊花文化和艺术、中国菊属植物资源、菊花起源和品种群形成的过程、菊花品种分类研究、菊花育种研究和栽培技术,以及经过精心挑选的中国传统菊花品种和新育菊花品种800余个。
《中国菊花全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可供园艺学、园林学、植物学、育种学和花文化等相关学科从事研究和生产的有关人员参阅。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菊花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1.1.1 发展初期
1.1.2 园林栽培初期
1.1.3 全面发展时期
1.1.4 快速发展时期
1.1.5 近、现代发展时期
1.1.6 全面大发展时期
1.2 当代中国菊花研究概况
1.2.1 当代菊花研究主要成果
1.2.2 各类菊花品种群的形成
1.3 中国菊花文化和艺术
1.3.1 中国古代菊花诗词
1.3.2 菊花绘画作品
1.3.3 菊花在其他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1.3.4 中国菊花展览概况
1.4 中外菊花交流
1.4.1 中国菊花走向世界的历史
1.4.2 世界菊花回流中国的历史
1.4.3 当代中国菊花界国际交流概况
1.5 中国菊花的发展前景
1.5.1 强化菊花的育种工作
1.5.2 加大科技含量,建立新型的生产模式
1.5.3 加大科研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
1.5.4 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第二章 国的菊属植物及分布
2.1 中国菊属植物主要种类
2.2 中国菊属植物染色体倍性研究
2.3 中国菊属植物分布状况
2.3.1 中国菊属植物二倍体种及其分布
2.3.2 中国菊属植物四倍体种及其分布
2.3.3 中国菊属植物六倍体种及其分布
2.3.4 中国菊属植物八倍体种及其分布
2.4 中国菊属植物系统分类
2.5 中国菊属植物资源利用
第三章 菊花品种起源及品种演进
3.1 菊花品种起源及品种发展的历程
3.1.1 园艺化栽培的开始
3.1.2 “原菊”的出现
3.1.3 菊花品种群的形成
3.1.4 当代菊花品种群的发展
3.2 关于菊花品种起源的重要线索
3.2.1 菊花起源的时期
3.2.2 早期菊花品种形态
3.2.3 菊花品种形成的方式
3.2.4 菊花品种群发展的过程
3.3 比较形态学研究
3.3.1 主要形态学性状分析
3.3.2 数量分类学研究
3.3.3 分支分类学研究
3.4 实验生物学研究
3.4.1 有性杂交试验
3.4.2 细胞学研究
3.4.3 分子标记辅助的研究
3.4.4 DNA序列分析和蛋白质水平上的解析
3.5 主要研究结果
3.5.1 关于起源时间和起源地
3.5.2 关于参与起源的野生种
3.5.3 关于起源方式
3.5.4 关于菊属植物的进化式样
3.6 展望
3.6.1 研究样本及其选择
3.6.2 遗传信息的获取
第四章 菊花品种分类研究
4.1 菊花品种分类的主要依据
4.1.1 自然花期
4.1.2 花径
4.1.3 瓣型和花型
4.1.4 叶形
4.2 中外菊花品种分类系统的对比分析
4.2.1 中国古代菊花品种分类系统
4.2.2 当代国际菊花品种分类系统简介
4.2.3 当代中国菊花品种分类系统
4.2.4 当代中外菊花品种分类系统中花型的对应关系
4.2.5 菊花品种花色分类系统
4.3 菊花品种分类的实骏生物学研究
4.3.1 数量分类学研究
4.3.2 细胞分类学研究
4.3.3 同工酶分析
4.3.4 分子标记研究
4.4 菊花品种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五章 中国菊花育种研究
5.1 菊花遗传研究概况
5.1.1 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研究
5.1.2 主要的育种技术
5.1.3 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
5.2 大菊育种
5.2.1 大菊育种概述
5.2.2 大菊新品种选择的原则
5.2.3 近现代大菊育种成果
5.3 小菊育种研究
5.3.1 小菊主要类群
5.3.2 小菊观赏应用价值
5.3.3 小菊主要品种特性
……
第六章 中国菊花栽培技术
第七章 中国菊花品种图谱
精彩书摘
诸多研究结果获得的结论虽然在许多关键点上有一些支持证据,但这仅是对目前我们所获得的信息的分析结果。由于许多进化过程的再现是复杂和困难的,因此对结论的验证工作只能是各种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3.6.1研究样本及其选择
菊属植物各种具有极大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一方面显示了其遗传组成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表明这些种是较为活跃的进化中的物种。这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变异材料,同时也使问题的研究更为困难。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是试验材料的选择具有什么程度上的代表性。
相对于栽培品种来说,野生菊具有更高程度的遗传上的稳定性,但近年来的研究有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各野生种均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变异。这些变异既包括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包括种群内的自然变异。随着物种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居群(Population)的概念逐渐被引入进化分类学的研究中。目前正有学者对传统分类学上的菊属植物做更为深入的居群研究,对于种的界定和种间亲缘关系的探讨仍在继续。菊属植物种间变异的式样及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将会使菊花起源的研究进一步发展。栽培菊花品种丰富的多样性使得各研究中选择的有限的样本相形见绌。因此,研究者只能在掌握部分资料的基础上就一些极为特殊的、易于捕捉的进化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3.6.2遗传信息的获取
从信息量来看,今后的研究仍然需要补充更多的信息。研究中很多学者也看到各种方法提供的分类信息有很大差异。有研究者曾就若干种菊属植物进行了核型观察和分析,由于信息量不足,故未列入本书加以分析。我们认为:若将细胞学证据作为菊属植物分类与进化研究的指标,还必须从解剖学(带型)和分子水平(核酸染色体原位杂交)上进行研究。
随着基因组时代和后基因组的到来,获取生物学海量数据的手段不断完善,菊科和菊属植物形态学、细胞学、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在不断丰富。非编码区序列的进化生物学分析、单拷贝基因的进化、基因组倍增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发展。这些信息无疑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随着数据量的扩大,以往的聚类分析方法便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使用更多的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研究,将会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从上述分析看,各种研究方法取得了相对一致的研究结果,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但也能明显看到许多不一致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如各野生菊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阐明,野生种中小红菊与栽培菊的关系也不尽明确。
最后,由于菊花是多起源物种,有着复杂的遗传背景、丰富的种下变异和网状的系统进化机制,这就导致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因此,我们不能企图仅从某一方面得到正确的结果,而是应当在尽量扩大样本量、广泛涵盖各种表型性状、优化样本选择策略的前提下,综合各种信息,对不同水平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得到比较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
……
前言/序言
《中国菊花全书》是一部系统、详尽地介绍中国菊花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不仅收录了中国各地的珍稀菊花品种,更深入挖掘了菊花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医药等领域的深远影响。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精彩的菊花世界。 一、 菊花的起源与演变:一部植物学的史诗 本书首先从植物学的角度出发,追溯菊花的起源。详细阐述了菊花所属的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的宏大体系,介绍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分类特征以及与其他菊科植物的亲缘关系。重点则放在了中国本土菊花的起源和早期演变过程。通过对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以及现代基因研究的综合分析,本书揭示了中国作为菊花原产地的悠久历史,以及其在家养驯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演变。从野生的、形态单一的祖先,到如今万紫千红、姿态各异的栽培品种,这一过程不仅是植物学上的奇迹,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互动、共同创造美的生动例证。 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时期菊花的形态变化,例如唐宋时期菊花的朴素之美,明清时期菊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品种的极大丰富。同时,也会提及菊花的遗传基础,包括其染色体倍性、花色形成的基因机制等,为理解菊花多样性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植物爱好者和研究者而言,这部分内容将是深入了解菊花科学奥秘的金钥匙。 二、 千姿百态的中国菊花品种:一场视觉与感官的盛宴 《中国菊花全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便是对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菊花品种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本书将按照菊花的形态特征、花型、花色、花期等进行分类,力求将每一种重要的栽培品种都进行详尽的描述。 花型分类: 菊花的花型千变万化,本书将详细介绍如“平瓣”、“匙瓣”、“管瓣”、“钩状瓣”、“绒球”、“荷花”等几十种主要的菊花花型,并配以精美的图片,让读者一目了然。例如,对于“独本菊”的介绍,将不仅限于其单茎独朵的特点,更会深入探讨其栽培的难点与精髓,以及在园林中的应用价值。对于“多头菊”,则会细致分析其分枝特性和塑造手法。 花色呈现: 菊花的花色更是包罗万象,从纯粹的白、黄、红、紫,到复杂的复色、变色、晕染,应有尽有。本书将用精准的语言描绘这些色彩,并分析其背后的色素形成机制。例如,对于“墨菊”这样稀有而珍贵的品种,其深邃的色彩将得到特别的呈现,并追溯其培育的艰难历程。对于“洒金”等带有特殊花纹的品种,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也会得到充分展现。 花期与适应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菊花的栽培也形成了不同的花期类型,如秋菊、寒菊、夏菊等。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不同花期品种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的栽培适应性。这对于园林绿化设计、家庭盆栽以及花卉展览的组织者而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地方特色品种: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孕育了大量独具地方特色的菊花品种。本书将重点介绍如“滁州香菊”、“福州菊花”、“洛阳菊花”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品种,挖掘其历史渊源、地方传说和栽培特色,展现中国菊花文化的地方性魅力。 珍稀与古老品种: 书中还将特别辟出章节,介绍那些数量稀少、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科研或文化价值的古老品种和珍稀品种,例如一些濒临灭绝的品种的保护现状和挖掘研究。 为了更好地呈现菊花的形态之美,本书将配以大量高清、精美的实拍图片,力求在视觉上给予读者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每一张图片都将精心选择,力求捕捉到菊花最迷人的瞬间。 三、 菊花的栽培技术:从新手到大师的进阶指南 《中国菊花全书》不仅是一部品种百科,更是一本实用的栽培技术宝典。本书将系统地介绍菊花的各个生长阶段所需的栽培要点,涵盖从育种、繁殖到病虫害防治的全过程。 育种与繁殖: 详细阐述菊花的播种、扦插、分株、嫁接等多种繁殖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条件以及操作技巧。对于希望进行菊花新品种培育的爱好者,本书将提供基础的育种原理和实践指导,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 土壤与施肥: 深入讲解菊花对土壤的要求,如何配制适宜的培养土,以及不同生长时期所需的养分种类和施肥策略。本书将强调“薄肥勤施”的原则,并介绍有机肥、化肥的合理使用方法,以及一些民间常用的增肥技巧。 修剪与造型: 菊花的造型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特色。本书将详细介绍菊花的摘心、打顶、摘蕾、剥叶、蟠扎等关键的整形修剪技术,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精心的修剪,塑造出独本菊、球形菊、盆景菊、树桩菊等各种艺术造型。对于一些高难度的造型,如“龙船”、“宝塔”等,也将提供详细的步骤分解和图示。 病虫害防治: 针对菊花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如蚜虫、红蜘蛛、白粉病、枯萎病等,本书将详细介绍其发生原因、危害症状,并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强调绿色环保的病虫害控制理念。 盆栽与地栽技巧: 分别针对盆栽和地栽菊花的特点,提供详细的栽培管理建议,包括盆土选择、换盆、浇水、光照、通风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本书的栽培技术部分,将力求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掌握,同时又不乏专业深度,能够满足经验丰富的花农和园艺师的需求。 四、 菊花的文化意蕴:穿越千年的诗意与哲学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植物,更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是传统美德的象征。本书将深入挖掘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意涵。 菊花与诗词歌赋: 详细介绍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菊花诗词,从屈原的“零落”、“芳菲”,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到李白的“寒花という意味”等,分析这些作品如何将菊花的品格与作者的情感、人生哲理相结合,展现菊花的傲霜、高洁、淡泊等精神特质。 菊花与绘画艺术: 梳理中国绘画史上以菊花为题材的经典作品,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画派的画家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现菊花的形态之美、色彩之韵以及所寄寓的文化内涵。 菊花与传统节日: 介绍菊花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地位,探讨赏菊、登高、饮菊花酒等习俗的文化渊源及其演变。 菊花的象征意义: 深入解读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长寿、隐逸、高洁、坚贞、祥瑞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如何在文学、艺术、民间习俗中得以体现。 菊花的传说与故事: 收集整理流传在中国民间的关于菊花的传说和故事,如菊花仙子、菊花的神奇功效等,增添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这一部分内容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菊花在中国人心灵深处所激发的独特情怀。 五、 菊花的药用价值与食用:健康的绿色馈赠 除了观赏和文化价值,菊花在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将系统介绍菊花的药用价值,并探讨其在食用方面的应用。 药用成分与功效: 详细阐述菊花的药用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等,并依据古代医书记载和现代药理研究,全面介绍菊花的功效,如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平肝明目、健脑益智等。 临床应用: 介绍菊花在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眩晕、眼疾、高血压等常见病症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经典验方。 食疗价值: 介绍菊花茶、菊花酒、菊花粥、菊花糕点等多种菊花的食用方法,以及这些食疗方在养生保健方面的益处,强调菊花的健康绿色属性。 菊花产品的开发: 简要探讨菊花在化妆品、保健品等现代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结语 《中国菊花全书》是一部集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它不仅是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更是文学艺术欣赏的灵感源泉,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广大菊花爱好者和从业人员的得力助手。本书将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详实丰富的资料以及精美绝伦的插图,带领读者领略中国菊花的无穷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品味源远流长的东方雅韵。本书的出版,旨在唤起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对绿色植物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