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民族乐队建制的探索与发展,是20世纪中国社会嬗变、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①中相关社会成员通过自身实践重塑传统器乐“母语文化”特质、探寻其历史性认知与中外文化参照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乐队建制的探索与发展不仅在我国大陆地区专业化、正规化剧场艺术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海外华人世界也有较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有关这一乐队模式的文化属性与本体价值,则长期困扰和制约着这一器乐形式的创作表演与理论探索。笔者以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为基础,综合并借用相关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将京、沪、鲁三地相互影响的民族乐团(队)作为参照对象,结合中国传统乐队演变与相关地域民间器乐文化流布的关系,对195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民族乐队建制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系统性考察研究,旨在通过所选个案考察,梳理其渊源、形态、生存、发展等诸方面状况,以及一定社会群体利用所处地区民间器乐传统与外来乐队经验的结合探索相关器乐创作表演的规律的过程。
伴随“剧场艺术”建设而出现的民族乐队建制探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主流文化发展在不同阶段的综合体现之一。其主体构成,不仅与我国南北方一些传统乐器原理、乐种形态紧密联系,而且在多声部组合、音响结构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与西方管弦乐队相融合的特点。因而,就该乐队建制探索对20世纪上半叶“国乐合奏”经验的承继与发展来看,相关民族乐团(队)努力挖掘各地传统文化资源,打破国家行政区划系统,尽可能从区域文化繁衍与主流文化结合的层面上获取所需养分,促进自身发展,其成就和经验是主要的、不可忽视的。与此同时,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陆地区相关民族乐团建设留给我们的反思也是多方面的:“剧场艺术”实践证明,通过借鉴和汲取西方管弦乐队原理而发展起来的民族乐队建制,较之民间流传的一些传统乐种和器乐形式固然在音响结构、舞台审美等方面具有较为稳定和协调的现代都市文化品质,其本体构成亦可以看做是我国传统乐队在一定文化生态下不断延续和超过自身内涵与外延的一种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该乐队建制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评估,学界尚未取得总体共识,相关乐团(队)的艺术机制和舞台实践面临社会文化转型、市场经济变化等多方面挑战。故此书中对中国民族乐队生存与发展所提出的思路与建设性意见,当有利于审视和检讨这一乐队模式之得失,对于我国大陆地区和其他华人地区相关民族器乐形式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钱建明,音乐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现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常务副主编。曾先后担任南京艺术学院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指挥。主要著作有《西方弦乐艺术》(南京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人民音乐》、《黄钟》、《交响》等各类音乐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民族乐队”概念及论域
第二节 相关领域学术回顾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第一章 历时考察:传统乐队乐器组合及分类
第一节 上古、中古时期传统乐队
第二节 明清时期传统乐种分布及乐器组合
第三节 西乐东渐与江南“国乐”崛起
第二章 现代民族乐团(队)三个个案考察
第一节 京畿文化圈内的中央广播民族乐团
第二节 江南文化圈内的上海民族乐团
第三节 齐鲁文化圈内的前卫民族乐队
第三章 顺应诉求:系统化乐器改良
第一节 弦鸣乐器
第二节 气鸣乐器
第三节 膜鸣、体鸣乐器
第四节 “乐改”实效评估
第四章 四组结构:趋同样式研究
第一节 “四组结构”之形成
第二节 “四组结构”之交叉界域
第三节 “四组结构”之趋同与创作空间
第五章 彭修文模式:一种乐队建制理念与实践
第一节 彭修文模式
第二节 彭修文与中央广播民族乐团
第三节 后彭修文时代:“交响化”之处境与对策
第六章 跨界文化:民族乐队建制模式扩展与影响
第一节 民族乐队:探寻海内外认同
第二节 海峡两岸:“国乐”合鸣
第三节 深圳河畔:香港乐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民族乐团建立与发展大事记(1950-2005)
附录二 部分民族管弦乐作品汇编
附录三 本书研究中“田野调查”的部分相关图片
后记
精彩书摘
2.专业人员构成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初创时期人员构成、乐队配置特点来看,大多数专业骨干人员来自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国乐队,而该国乐队早期以丝竹乐为基础的“吹、拉、弹、打”乐队结构分组,又较多受来自上海大同乐会的影响。因而,可以设想,新中国建立后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所积极酝酿并实施的四个声部功能设置,与20世纪上半叶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国乐队以及上海大同乐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如1953年6月,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文化园所进行的首场公演,以及同年秋天灌制并推出的首批唱片《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变体新水令》、《彩云追月》等,其小型合奏中已经初步具备了丝竹乐为基础的四个声部的乐队配置基础。
3.基础条件
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初期的乐队建制基础,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化主管部门有关“推陈出新”以及苏联民间乐队的改革经验密切相关。在特定的京畿文化圈内,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建立一种新型民族乐队建制,其使命是:不仅能够演奏中国古典乐曲,还能够适应专业创作的需要,演奏反映现实的、多声部的、创作技巧较为复杂的合奏乐曲。①因而,有关乐器改革及成果利用的内容,在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早期的业务建设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1956年,文化部和中国音协在北京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期间,该团成功演出的《瑶族舞曲》、《陕北组曲》等,其明显扩大的多声部乐队建制与相关乐改成果的利用是分不开的。有关这一方面的具体情况,将在第四章专门阐述。
4.中央级院团影响
由于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在京畿文化圈内的特殊艺术地位,该团以丝竹乐队为基础,并参照西方管弦乐队原理而形成的四个声部组合,通过自身的广播演出、国家行政手段而得到推广,其得失也因此超过一般地方院团。据载,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后,仅北京市一地就在当年涌现出十几个大型专业民族乐队以及大量业余性质的大型民族乐队。
……
前言/序言
严格说来,中国民族乐队的建制问题从“八音皆备”的先秦时代就已经存在了,那时的建制,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量:一个是“钟磬之乐”的乐队组合;另一个是“竽瑟之乐”的乐队组合。二者编制不同,音乐各别,功能各异,影响深远。其后,随着新兴乐器不断加入和中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频繁交流,民族乐队的编制组合更加丰富多彩。至近现代,在自身乐器传统组合方式传承和西式交响乐队编制借鉴的促使下,大型民族乐队建制便成为都市音乐文化在舞台上展示的主流。
在此,我开门见山地对中国民族乐队的发展历程做以上要点描述,不外乎是想要说明,中国民族乐队建制历史源远流长,其现实存在仅是漫长历史过程进入当代的一种演释,内容不仅丰富,而且还存在各种不同看法和争议,故而对它进行研究,其难度委实不小。但本书作者钱建明知难而上,将自己的研究视野聚焦在当代(1950-2005)这样一个中西音乐文化交汇碰撞、民族乐队建制进入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摸索实验的阶段,其探索的深度和面临的复杂可想而知。然而,建明选择这一具有相当难度的研究主题,却也具备一些可以发挥其学识特长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具备,也成为我赞同并支持他选择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的理由。
建明自幼学习小提琴,曾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管弦乐专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学习中提琴、室内乐演奏以及管弦乐队指挥。在校期间,他还同时担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民族管弦乐团指挥,故而不仅对西方交响音乐的乐队建制比较了解,而且对中国民族乐队建制,特别是大型民族乐队的建制和相关音乐作品也有相当深厚的演出实践感受。
21世纪中国音乐学文库:中国民族乐队建制研究(1950-2005) 概述与研究背景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1世纪初(1950年至2005年)中国民族乐队在体制、结构、发展与实践层面的复杂演变历程。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音乐事业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从民间向专业、从地方向国家层面的深刻转型。民族乐队作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核心载体,其建制(即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员配置、艺术定位与制度规范)的形成与变迁,不仅是音乐史研究的重要议题,更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直接反映。 本研究旨在超越单纯的音乐作品分析,聚焦于支撑民族乐队运作的“骨架”——即其制度化、规范化的建制体系。1950年代初期,国家对文化艺术的集中统一管理和规划,直接催生了以国家剧团、专业院团为主要形式的民族乐队建制。研究将梳理这一建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导向、行政隶属关系、人员培养机制以及演出体制的演变,揭示其如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背景下,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与艺术定位。 结构与内容分述 本书主体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建制研究图景: 第一部分:建制初创与制度奠基(1950s - 1960s中期) 一、国家意志与民族乐队的“国家化”进程: 详细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及地方政府如何主导民族乐队的建立。重点分析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各省市歌舞团、戏曲伴奏乐队等机构的设立背景、初始章程与人员构成。这一阶段的建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旨在通过统一的组织形式,推行国家认可的音乐理念和艺术规范。 二、编制模式与人员构成研究: 深入分析早期民族乐队的编制标准。这包括对乐队成员(演奏员、指挥、作曲、理论人员)的身份认定、工资体系、职称评定制度的考察。对比分析戏曲乐队、歌舞团乐队与独立民族管弦乐队在建制上的异同,探讨其在乐器配置、声部划分以及指挥制度上的早期探索。 三、艺术定位与曲目规划的制度化: 研究在建制确立过程中,音乐行政部门如何通过配额、任务分配等方式,确定民族乐队的主要职能(如为革命叙事音乐服务、为地方戏曲现代化服务等),并由此形成的对原创曲目和改编作品的制度化要求。 第二部分:特殊历史时期的冲击与维持(1960s中期 - 1970s末期) 一、特殊环境下的建制韧性与结构调整: 本部分着重探讨“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族乐队建制所经历的冲击。分析在政治运动影响下,原有的专业分工、人员流动乃至行政隶属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尽管艺术生产受到极大限制,但乐队作为组织形态的“壳子”如何在维持基本运作中展现出其制度的惯性与韧性。 二、人员的再定位与技能的保守: 考察在这一时期,演奏人员的日常工作如何被政治任务所取代,但同时,传统技艺的代际传承(尽管形式受限)是如何通过保留下来的乐队结构得以勉强维持。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与建制转型(1980s - 1990s) 一、专业化与市场化冲击下的机构重塑: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民族乐队建制开始面临生存压力。研究这一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逐步放松对文艺院团的直接控制,催生了“事业制向企业制过渡”的讨论。分析剧团改制、人员分流、创收压力如何倒逼民族乐队在内部管理、演出机制上进行调整。 二、指挥体制的现代化与艺术主体的确立: 探讨指挥在乐队建制中的地位变化。随着国际音乐交流的恢复和扩大,西方管弦乐团的建制理念被引入,对民族乐队的指挥权责、艺术决策权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志着乐队从“行政附属品”向“独立艺术实体”转化的初期努力。 三、教材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制化: 分析高等音乐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在这一时期如何为民族乐队输送人才,专业教育体系对建制需求的响应程度,以及教学大纲、演奏标准的制度化建设进展。 第四部分:世纪之交的制度探索与定位(2000年 - 2005年) 一、多元化发展与身份的再协商: 进入21世纪,民族乐队的建制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在国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背景下,部分院团尝试的股份制、转制试点,以及新兴的民间职业民族乐团的出现,它们对传统建制模式构成了挑战与参照。 二、管理模式的精细化与绩效评估的引入: 考察地方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在2000年前后,如何尝试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来规范专业院团,例如引入绩效考核、演出合同制等,试图在保持公益性的同时,提升建制的运营效率。 三、跨文化交流中的建制标准: 分析中国民族乐队在走向国际舞台时,其内部建制(如乐团规模、合作惯例、行政对接流程)如何被置于国际标准下进行审视和调整。 结论与理论贡献 本书通过对1950年至2005年间中国民族乐队建制史的纵深梳理,旨在揭示一个专业艺术组织形态的制度生命周期。研究不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政策执行结果的考察,更是对社会转型期艺术机构在国家、市场与艺术本体需求之间进行博弈的生动记录。本书提出的建制演变模型,有助于学界更清晰地理解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制度性基础和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