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地理枢纽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历史的地理枢纽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哈尔福克·麦金德 著,周定瑛 译
图书标签:
  • 地缘政治
  • 历史地理
  • 战略思想
  • 大国竞争
  • 地缘战略
  • 国际关系
  • 麦金德
  • 地理决定论
  • 欧亚大陆
  • 权力中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08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86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外文名称: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的地理枢纽》包括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的两篇论文:《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与《历史的地理枢纽》。这两篇文章都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在1887年1月份宣读,立即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把英国的地理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奠定了今日英国地理学的思想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

内容简介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历史的地理枢纽》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麦金德的部分论著;第二部分麦金德与相关人士的讨论;其中还包括历史的地理枢纽,德国和英国的当代地理学,地理环境对大英帝国的影响:不列颠岛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麦金德的部分论著
历史的地理枢纽
德国和英国的当代地理学
地理环境对大英帝国的影响:不列颠岛
地理学教育:牛津年度发展报告(1888年)
地理学教育:牛津年度发展报告(1889年)
国王乔治五世统治时期,地理学领域及地理研究的发展
作为教育的枢纽学科的地理学
麦金德先生论地理学教育
勒克吕“普通地理学”

第二部分 麦金德与相关人士的讨论
历史的地理枢纽:讨论
地理环境影响加拿大的发展:讨论
欧洲政治前沿的类型:讨论
有关不列颠诸岛的地理学描写的建议:讨论

第三部分 有关麦金德的评述
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以及历史的地理枢纽
可敬的哈尔福德·J·麦金德先生,1861—1947
帝国人物:玛丽·金斯利和哈尔福德·麦金德的地理学和旅行
哈尔福德·麦金德:传记

精彩书摘

  因此,我们就不会对发现这点感到惊异: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集中在沿着大陆边缘的相对较小的区域——欧洲邻近大西洋的地区,印度和中国紧邻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区。一条由于实际上没有雨量而几乎无人居住的辽阔地带,如撒哈拉,,横贯整个北非,并延伸人阿拉伯半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像美洲和澳大利亚一样,中非和南非几乎完全与欧洲和亚洲隔离。事实上,欧洲的南部边界过去和现在一直是撒哈拉,而非地中海,因为正是沙漠分开了黑种人和白种人。如果不考虑撒哈拉和阿拉伯半岛的沙漠的话,包含着海洋和沙漠的亚欧大陆的广袤大地,估计面积有2100万平方英里,或者说占地球上陆地面积的一半。在亚洲,从叙利亚和波斯向东北到满洲(中国东北的旧称),零星分布着许多沙漠,但是就连续性而言,它们都不能与撒哈拉相提并论。另一方面,欧亚大陆以有十分引人注目的水系分布为特色。在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河流对于当地人与外界的交流实际上毫无用处。伏尔加河、奥克苏斯河和贾沙特斯河流入盐水湖,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人北部冰冻的海洋。这些是世界上最大河流中的六条河流。在这一区域还有许多比这些河流稍小,但仍然很大的河流,例如塔里木河和赫尔孟德河,它们同样未能流人海洋。这样,欧亚大陆的核心虽然点缀着一块块沙漠,整个说来是一个草原地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即使通常并不丰美的牧场;这里有不少由河流哺育的绿洲,但全是不能从海洋经河道深入的地区。换句话说,在这片广大地区内,有着可以维持稀少的,但总计起来还是数量可观的骑马或骑骆驼的游牧民族的全部条件。他们的领域北以广阔的亚极地森林和沼泽地带为界,那里气候太冷,除掉东端和西端以外,不宜农业聚落的发展。在东面,森林向南延伸到太平洋海岸的阿穆尔河流域和满洲。西部的情况类似:在史前的欧洲,森林同样是占优势的植被。草原向东北、北部、西北连续延伸4000英里。如果我们忽略最近在鄂毕河河口和叶尼塞河河口对贸易所做的努力的话,从匈牙利的普斯塔斯到满洲的小戈壁,除了最西端,没有可以接近海洋的河流通过草原。在欧洲,西伯利亚西部和土耳其斯坦西部,草原地势比较低,在一些地区甚至低于海平面;再向东到蒙古,草原延伸到了高原地区,但是从一个高度到另一个高度的通道,越过干旱的心脏地带中裸露而没有陡崖的较低山地,几乎没有困难。
  ……

前言/序言


探寻古代文明的兴衰与交融:一个宏大的文明史诗 《大洋尽头的呼唤:早期航海时代的文明图景》 一部关于人类早期探索精神、海洋文化构建与跨大陆贸易网络的深度史诗。 本书并非对既有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梳理,而是聚焦于人类文明早期,即从史前至古典时代的转折点,如何通过地理环境的限制与驱动,孕育出独特且相互影响的文明形态。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地图上最初被标记的边缘地带——那些被广阔的海洋、险峻的山脉或无垠的沙漠所隔绝,却又因某种内在需求而最终建立起联系的区域。 第一部:边缘的觉醒——水手的足迹与早期定居点 第一章:沙滩上的记忆:地中海的黎明 我们首先考察地中海盆地,但视角并非传统的希腊罗马中心论。本书关注腓尼基人、米诺斯人及迈锡尼人如何利用狭长的海岸线,发展出基于航海技术的社会结构。重点探讨了早期航海技术(如双桨船的演进、对季风与洋流的初步认知)如何使这些“边缘”社群得以脱离陆地束缚,成为早期商业网络的核心驱动力。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些早期航海民族在塞浦路斯、西西里岛和北非沿岸建立的贸易前哨站,它们如何成为知识、物种与工艺的交换节点。 第二章:尼罗河的馈赠与红海的通道 本书将埃及文明置于更广阔的非洲-亚洲连接的背景下考察。重点分析了古埃及人如何依赖尼罗河这一“生命之轴”发展出高度集中的内陆帝国,同时,我们深入挖掘了他们与努比亚(库施)以及通过红海通往芳香之地的早期贸易路线。探究点包括对没药、乳香的渴求如何驱使埃及人向东扩张,以及这种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如何塑造了其宗教仪式和国家权力结构。我们对比了尼罗河文明的“垂直型”发展模式与两河流域“水平型”的扩张模式之间的根本差异。 第三章:黄土与江河:东方的内陆逻辑 在亚洲部分,我们避开后来的丝绸之路概念,转而聚焦于早期中国文明(夏、商、周)对河流系统的依赖性。本书详细描绘了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原始部落如何通过水利工程实现社会动员和政治统一。重点分析了早期青铜器技术、玉石贸易网络,以及这些内陆活动对早期宇宙观和礼乐制度的影响。同时,我们探讨了早期中原王朝与周边游牧部落(如东胡、羌人)的互动模式,这些互动并非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一种基于资源交换与防御需求形成的动态平衡。 第二部:地理屏障与文化韧性 第四章:盐与铁的边境:撒哈拉的阻隔与渗透 撒哈拉沙漠被视为人类交流的巨大障碍,但本书挑战了“完全隔离”的观点。我们考察了少量但关键的跨撒哈拉路径(如“骆驼之路”的雏形),这些路径如何促进了早期绿洲文明(如加拉曼特人)的兴起,以及他们如何掌握了地下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分析了盐、黄金和稀有矿物在这些原始贸易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这些交换如何间接影响了地中海世界对“南方财富”的想象。 第五章:山脉的庇护与分裂:安第斯与中欧的对比 本书引入对比研究,考察了地形对社会结构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在美洲,我们分析了早期安第斯文明(如查文文化)如何在高海拔地区发展出复杂的梯田系统和对垂直生态的精细管理能力,以应对极端的气候变化。而在欧洲,凯尔特人部落在阿尔卑斯山脉和多瑙河支流附近形成的松散联盟,则展示了山地环境如何催生出地方性的军事英雄崇拜和分散的权力中心。两者皆体现了地理环境对政治整合难度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交流的代价与文明的融合 第六章:琥珀之路的幽灵:北方森林的商品化 我们细致梳理了欧洲北部的“琥珀之路”。不同于地中海的贵金属贸易,这条路线的核心驱动力是来自波罗的海的树脂化石——琥珀,以及兽皮和奴隶。本书展示了这些“野蛮人”的社会结构如何被外部市场需求所重塑,他们的游牧或半定居生活方式如何逐渐被定居的农业模式和对外界的依赖所侵蚀。重点在于,外部需求如何改变了内部的权力分配,加速了部落向早期王国的转变。 第七章:技术的回响:跨洋的知识传播 本书的收尾部分探讨了技术的非预期传播。例如,早期冶铁技术并非单一中心发明的,而是沿着不同的地理路径,以不同的速度和形式传播。我们分析了印度次大陆的灌溉技术(如卡拉兹/坎儿井的早期形式)如何可能通过波斯或更东方的贸易商,影响到地中海东岸的农业生产力。最后,本书总结了早期人类在面对地理限制时所展现的惊人适应性,以及这种适应性如何最终铺设了古典时代大帝国兴起的物质基础。 《大洋尽头的呼唤》 是一部强调“流动性”而非“孤立性”的文明史。它邀请读者从古代世界的边缘地带重新审视历史的起点,理解那些看似偏远的角落,才是真正驱动全球性变革的最初引擎。

用户评价

评分

此书的结构布局极其考究,逻辑推演如同精密机械般运作,环环相扣,没有一处冗余。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休闲读物,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和时间去消化其中的信息量和复杂的因果链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区域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避免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催生出截然不同但同样合理的社会形态。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查阅一些地图册和古代文献的补充资料,这反而变成了一种积极的探索过程,让我对所处知识领域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研究指南,而不是终结论断,它激发了我继续探究更深层次历史奥秘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震撼力在于其宏大的叙事尺度,时间跨度极长,空间覆盖极广。它成功地将历史学、地理学、乃至一些气候学和人类学的内容熔于一炉,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哲学。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论证那些看似永恒不变的地理特征,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民族的性格和国家的命运。这种将“静止的”地理要素与“流动的”历史事件相结合的方法,极富启发性。阅读此书后,我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变得更加辩证和审慎,不再轻易接受单一的文化或政治解释,而是习惯性地去追问其背后的地域基础。这是一部能够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著作,它的价值是长久且深远的。

评分

坦率地说,初读此书时,我曾感到一种知识的冲击,仿佛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只是冰山一角。作者的论证体系之严密,远超我此前的想象。他没有停留在描绘“谁在何时何地做了什么”的层面,而是致力于回答“为什么历史会以这种方式展开”。这种对“必然性”的探求,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滤镜。它教会了我如何在观察当前的地缘政治动态时,不被眼前的喧嚣所迷惑,而是去追溯那些深植于大地之中的长期趋势。我发现自己开始关注地图和地形图,并将它们与历史文献进行对照,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体验非常独特。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古典的厚重感,但其思想内核却无比尖锐和现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跟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进行深入的对话。我欣赏作者那种不畏惧挑战传统观点的勇气,他大胆地将一些传统的历史因果关系进行解构和重塑。阅读的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开始时或许会感到有些晦涩,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他擅长使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极其复杂的历史现象,这种提炼能力,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材料的驾驭能力。每当读到一个新的论点,我都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与作者描述相符的地理模型,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乐趣。

评分

这部著作,初读之下,便觉作者胸襟之开阔,视野之宏大。他并非仅仅描摹历史的表象,而是深入探究其内在的驱动力,尤其关注地理因素如何在宏观层面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走向。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其精妙的论证所折服,作者似乎能穿透迷雾,直抵历史的本质。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分析框架,将气候变迁、自然屏障、资源分布等要素,编织成一张解释世界格局演变的复杂网络。这种全局观令人耳目一新,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思考那些被忽略的、看似偶然却实则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理制约。尤其是他对于不同文明区域互动模式的解析,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感叹人类历史进程的复杂与精妙。

评分

评分

地缘政治学必读,

评分

特价促销时买的,东西非常的实惠。

评分

非常不错,是正品,下次再买。

评分

实现自我难在许多人都会出现一连串的自毁性交易。就好比爱出车祸的司机总在不停地毁车一样,自毁型交易者也总在不停地赔钱(详见本章的“自毁”一节)。无论是对自毁型交易者还是对自我实现型交易者,市场都提供了无数机会。如果把你内心的矛盾带到市场中去,那么代价将十分高昂。

评分

地缘政治学开山之作

评分

很好,特别感谢

评分

哈哈哈几篇谈话,看书名就可以了。

评分

很好的书,孩子喜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