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繁体版)(套装上下册)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繁体版)(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国瑜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地理
  • 西南地区
  • 中国历史
  • 考证
  • 地理学
  • 古籍
  • 地方志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1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630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10
字数:9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繁体版)(套装上下册)》所说西南地区的范围,即现在云南全省,又四川省大渡河以南、贵州省贵阳以西,这是自汉至元代我国的一个重要政治区域——两汉为西南夷,魏晋为南中,南朝为宁州,唐为云南安抚司,沿至元代为云南行省,——各时期疆界虽有出入,而大体相同。到明代成立贵州省,又把金沙江以北划归四川省,故明、清限于云南一省。

内页插图

目录

弁言
略例
一、范围
二、分篇
三、地名
附:今云南设县名号表

第一篇 上古至漠初西南地区部族考释
A.远古人类与有史以来的居民部族
甲、西南地区远古人类遗迹
乙、有史以来西南地区居民的族属
B.战国至汉初的部族社会
甲、上古部族分布与年代
乙、各部族的地域及文化
夜郎
牂牁
句町
进桑

劳浸、靡莫
邛都
筰都
昆明、叶榆
西荧
鲎唐
滇越
哀牢、濮
附:辨证
百濮
产里
州靡

第二篇 西汉至南朝时期西南地理考释
A.概说
一、设置郡县与改变
一、郡县地名之依据资料与前人考释
附:设郡分合表
B.郡县地名考释
甲、建宁郡
晋宁
建宁
建都
乙、兴古郡
粱水
兴古
西平
丙、云南郡
云南
……

第三篇 北周至初唐时期西南地理考释
第四篇 唐代后期云南安抚司地理考释
第五篇 五代两宋时期西南地理考释
第六篇 元明清时期云南省地理考释

前言/序言

  历史是人们结成社会组织在一定空间活动进行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陈迹,要具体了解历史事实,必须掌握地理情况,起码也要能指出见于纪录的地名的空间位置。早年涉猎西南史事之书,碰到古地名,求助于辞典,有很多查不着,查到的也大都模糊,颇以为苦。后来多读地方志书,记载建置沿革,而各家所说往往不同,未能取决;不得已,批记各家之说;亦片断不实不备,遇到问题也讲不清楚。思得有全面解释地名之专着,以供随时查阅,决所疑难,岂非快事,但无这样的书。
  在一九三八年冬,瑜参加云南通志的编纂工作,分任数门,其中有疆域沿革,黾彪从事,编写成沿革志、沿革考、沿革表、沿草图共十卷,粗具规模,已收入新纂云南通志中。后来多作云南史地之学,前所撰稿置诸案头,以备查翻;因缺谬甚多,随手添改,有新知,辄批记;积之既久,行里眉端,朱墨殆满,望能安排时间重加整理,而无暇顾及。
  到一九六一年秋,参加改绘杨守敬历代疆域图的工作,分担西南部份,即大渡河以南、贵阳以西,主要为云南地区。在旧稿的基础上修改及新作,结合全图编例,作了规划。
  ……
史学探微:地域视域下的中国历史地理重构 一部立足于区域史观,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进行深度考订与阐释的力作,全面展现了传统地理认知在现代学术视野下的继承、修正与发展。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中多个关键而鲜为人知的地域单元,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结合考古学、地名学以及环境变迁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古代中国的空间结构、行政区划演变、族群迁徙路径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重构。全书以“考释”为核心方法论,旨在厘清历史记载中模糊或存疑的地理实体,为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提供更为精确的地理坐标。 第一编:古代行政区划的形塑与流变 本篇深入探讨了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关键历史转型期内,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治理结构是如何建立并不断调整的。不同于侧重于中央政治体制的叙事,本书的重点在于“地缘政治的实践”。 一、郡县制下的“域”与“边”的张力: 细致分析了秦汉帝国如何通过设立郡县,将传统上被视为“蛮夷之地”的边缘区域纳入其管辖体系。重点考察了“边郡”的特殊性,这些区域往往兼具军事前沿、资源缓冲区和文化交融带的三重功能。通过对早期“道”、“州”等非固定性监察区域的考察,揭示了早期帝国对广袤地域实行“分层治理”的复杂策略。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方镇与州级行政的重构: 着重探讨了这一分裂时期,地方行政权力结构发生的剧烈变化。州、刺史权力的高度膨胀,不仅是政治腐败的体现,更是特定地理环境下,军事力量与地方豪族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本书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等战乱频仍地带的州治、郡治变迁进行列表式考证,展现了人口迁移、河流改道如何直接影响了权力中心的物理转移与行政效能的衰减或增强。尤其对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巴蜀、荆州部分地区)的土官制度,尝试从地理屏障的视角解释其相对的独立性与持续性。 三、早期漕运与国家地理的绑定: 系统梳理了汉代至隋代大运河体系(或其前身,如邗沟、永济渠的早期形态)的修建与利用。关注点不在于工程本身,而在于“漕运路线对国家资源调配的地理约束”。分析了黄河、淮河水系变迁对漕运效率的长期影响,以及漕运体系如何塑造了沿岸城市(如洛阳、扬州、健康)的兴衰轨迹,证明了水利地理在古代中央集权维持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编:古代水系、山脉与交通地理 本编将视野转向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古代交通网络、水利工程以及文化交流中的地理障碍与通道。 一、河流改道与古代都城选址的“环境选择”: 本书对黄河下游(特别是下游大拐弯地带)及部分河流如淮河、泗水的历史性改道进行了详细的地理复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文献中对河流的描述,结合现代地貌学研究,重新定位了若干早期聚落、战役遗址的地理位置。例如,对某些“故黄河”河道沿岸古代城邑的重新辨识,修正了传统史籍中因地貌变迁而产生的记载偏差。 二、山地通行与军事地理的极限: 针对中国古代重要的山脉系统(如秦岭、大巴山脉、巫山、太行山脉),不满足于传统上对隘口和关塞的简单罗列。本书运用“隘口控制区域”的概念,分析了特定山系对军队机动性、战略物资输送的限制。重点考证了蜀道、荆襄通道等战略要地的防御设施的分布逻辑,揭示了古代防御工事的选址如何完美契合了地形的天然屏障作用。 三、古代道路网络的“非对称性”: 探讨了官道(驰道、驿道)的修建与维护在不同朝代间的差异性,以及这些道路如何偏向于连接政治中心和资源富集区,形成了“非对称”的交通网络。通过对古代里程单位的换算与校核,对长距离的旅行时间与成本进行了估算,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信息与人员流动的速度限制。 第三编:地名演变、族群互动与地理标识 本篇侧重于文化地理与人类活动交织的层面,通过对地名的追溯和族群分布的研究,探索历史的微观地理图景。 一、地名学视角的区域文化更迭: 对特定地域内地名(山川、河流、聚落名)的层累式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不同文化层级(如汉族、少数民族、早期移民)在同一地理实体上留下的语言印记。例如,通过分析带有特定语族词根的地名残留,来推断特定地区在历史上少数民族定居或影响力的高峰期。 二、历史地理中的“移民地理学”: 研究了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隋唐时期的北方流民迁入)对中国南方和西北地区地理面貌的影响。关注点在于移民群体如何适应新的水土环境,以及他们带来了哪些新的农业技术、聚落形态,并在多大程度上改造了原有地理空间。这不仅是人口统计,更是对人地关系动态演变的考察。 三、地理标识的模糊与史料辨析: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历史地理记载中“模糊地带”的精确化处理。例如,对一些“不知所之”的古代河流入海口、古代特定类型的军屯或漕仓的精确位置进行多源信息交叉比对,旨在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一系列经过严格检验的、具有稳定性的地理坐标数据。 总结: 本书并非对既有历史地理学成果的简单复述,而是秉持着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与对地理环境变迁的深刻体认,力求在宏观框架下,重建一幅清晰、细致且充满动态的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图景。它为历史学、考古学乃至环境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方法论和扎实的地理基础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它对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梳理上,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一种兼容并蓄的研究态度。它在论证过程中,对于不同学派的观点并不一味地否定或推崇,而是本着“存异求同”的原则,将不同学者的见解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其合理性。这种开放性的态度,让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特定年代研究范式的潜力。它更像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对话平台,而非一个终结性的结论。从装帧的厚重感推测,这应该是一项耗费了作者多年心血的鸿篇巨制,其内容之浩繁、考证之严谨,让人对其背后的学术积累深感敬佩。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国西南多元文化和复杂地貌如何相互塑造的严肃读者而言,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值得反复品读、细细揣摩其精妙之处。

评分

坦率地说,这部著作的学术含量极高,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其中涉及的许多概念和理论框架,要求读者对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水利系统乃至少数民族史的基本框架有一定的基础认知。但即便如此,它的启发性依然是巨大的。它引导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地理概念——“什么是山?什么是川?它们在历史语境中是如何被定义的?”这种对基本范畴的反思,远比记住某个具体事件的日期更为重要。我从中领悟到,西南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与其独特的、多重叠压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阅读完其中关于特定隘口功能演变的部分后,我立刻产生了一种要去实地走一走、看一看的冲动,想去亲身体验一下古人所描述的那些“天险”究竟是何种模样。这种从书本到实践的内在驱动力,是优秀学术著作最宝贵的价值之一。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初上手时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有分量的感觉。内页的排版非常考究,字体清晰,疏密得当,即便是面对那些略显繁复的考据内容,阅读体验也保持在了相当高的水准。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某些关键图表的清晰度,以及注释部分的详略得当,这对于学术性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初翻时,我被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地理地貌描述所吸引,这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结合了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的扎实成果。那种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千年前西南山川肌理的代入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像是在重塑一片区域的立体时空,让人不由得对古代先民如何在那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迁徙和发展产生深刻的敬佩。整体来看,这是一部对得起“经典”二字的出版物,无论是对专业研究者还是对西南历史地理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提供极大的价值。

评分

翻开卷帙,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所震撼。他对于“考释”二字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校对或辩驳,而是在多个维度上进行交叉验证的系统工程。比如,对于某一条古道的确切走向,书中引用的材料跨越了正史、方志、地方盐茶记录乃至民间口述,这种多源数据的整合与比对,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地图反复推敲那些关于河流改道、山脉命名演变的论述,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力与惊人的耐心。这种研究方法,避免了以往一些区域史研究中常见的“一鳞半爪”的碎片化叙事,而是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历史逻辑链条。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周边地域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种严谨的考证,无疑是打下坚实地基的第一步,它让历史的脉络变得清晰可见,不再是空中楼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它巧妙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当谈及某一族群的大规模迁徙时,笔触是磅礴而富有历史纵深感的;然而,一旦进入到对某个特定地名或古城遗址的考证时,文字又瞬间变得极其精微,仿佛换了一副显微镜在观察。这种叙事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在阅读那些涉及专业地理术语或古籍引用的段落时,也不会感到过于枯燥或晦涩。作者似乎深谙“讲故事”的艺术,他将冰冷的考证数据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与呼吸。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历史时期文献记载的对比分析,那种“此地古来少人至,而今方得见其真面目”的探秘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热情,让人一页接一页地往下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论证环节。

评分

大师经典,书价便宜到家,这个卖法,感觉中华书局都得哭了!必须给快递小哥好评!

评分

方国瑜 (1903~1983)

评分

方先生痛感清廷外交丧权辱国,愤而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国人"督促政府与英人交涉,据理力争,以保我滇边完整而杜外人之凯觑"。1935年8月,以滇缅南段未定界务中国委员随员身份参加界务交涉。从此,方先生转而研究西南史地。所著《云南石料迷路概说》、《中国西南老式大楼考释》、《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南部分》﹙与尤中等合作﹚和他主持编撰的《云南史料丛书》等,从文献学、生理学、历史地理学诸方面奠定了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坚定基础。方先生撰著的《云南民族史讲义》、《中国少数民族史讲义》﹙汉晋部分﹚、《彝族史稿》、《滇史论丛》、《云南的土司制度》等著作,及收录于《方国瑜文集》中的众多学术论文,实事求是、旁征博引、严密考证、富有创新、多有发明,是二十世纪云南最具创造性的学术成果。为中国民族史和中国地方史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成就,是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评分

《岭南文库》书目为350种左右,计划在五至七年内将主要门类的重点书目基本出齐,以后陆续补充,使之逐渐成为一套较为齐全的地域性百科文库,并作为一份有价值的文化积累,在祖国文化宝库中占一席之地。《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广东以及与广东在历史上、地理上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岭南地域)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并从历代有关岭南之名著中选择若干为读者所需的典籍,编校注释,选粹重印。个别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译著,亦在选辑之列。

评分

书内容还可以,有一定参考价值

评分

荏苒青春,已被枷锁羁縻,那钥,我依忘却,是被丢入青春的光河里湮没,还是随着无踪红枫,隐匿于土……

评分

《岭南文库》书目为350种左右,计划在五至七年内将主要门类的重点书目基本出齐,以后陆续补充,使之逐渐成为一套较为齐全的地域性百科文库,并作为一份有价值的文化积累,在祖国文化宝库中占一席之地。《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广东以及与广东在历史上、地理上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岭南地域)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并从历代有关岭南之名著中选择若干为读者所需的典籍,编校注释,选粹重印。个别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译著,亦在选辑之列。

评分

在一九三八年冬,瑜参加云南通志的编纂工作,分任数门,其中有疆域沿革,黾彪从事,编写成沿革志、沿革考、沿革表、沿草图共十卷,粗具规模,已收入新纂云南通志中。后来多作云南史地之学,前所撰稿置诸案头,以备查翻;因缺谬甚多,随手添改,有新知,辄批记;积之既久,行里眉端,朱墨殆满,望能安排时间重加整理,而无暇顾及。

评分

方国瑜 (1903~1983)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