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欣,高鸿宾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有机化学教程
  • 化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大学教材
  • 有机化合物
  • 第二版
  • 简明教程
  • 化学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39713
版次:2
商品编码:108254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59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除延续第一版已实行的指导思想外,还力求加强本书的实用性。通过对有机化学反应的论述,适当增加一些绿色化学知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要有创新思想。本书共14章。本书仍保留第一版原有特色,即理论问题分散在相关各章中介绍,各章中在适当位置有插题,每章后附有小结、例题和习题。

内容简介

根据近年来有机化学和有关学科的发展,《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是在《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基础上作了适当修改和增删。全书仍按官能团体系,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合系统编写而成。由高鸿宾等主编的《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共14章。《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仍保留第一版原有特色,即理论问题分散在相关各章中介绍,各章中在适当位置有插题,每章后附有小结、例题和习题。《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内容简明,适用性强,文字通俗便于自学。通过对有机反应的论述。适当增加了一些绿色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想。为拓宽知识面,适当增加了一些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宴用价值的内容。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作了较大修改。全书最后附有7个合成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基本操作分散在有关合成实验中介绍,供各校根据自己情况选用。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可作为高等学校本科少学时有机化学课程教材,高职、高专有机化学课程教材及大学专科有机化学课程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1.4 共价键的属性
1.4.1 键长
1.4.2 键角
1.4.3 键离解能和键能
1.4.4 键的极性和诱导效应
1.5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表示法
1.6 共价键的断裂和反应类型
1.7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7.1 按碳架分类
1.7.2 按官能圃分类
1.8 有机化合物的天然来源
1.8.1 石油和天燃气
1.8.2 煤
1.8.3 农副产品及其他
1.9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工业的绿色化
习题

第2章 饱和烃
第1节 烷烃
2.1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
2.2 烷烃的命名
2.2.1 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概念
2.2.2 烷基
2.2.3 普通命名法
2.2.4 衍生命名法
2.2.5 系统命名法
2.3 烷烃的结构
2.3.1 碳原子的s,杂化轨道
2.3.2 烷烃分子的结构
2.3.3 烷烃分子的模型
2.4 烷烃的构象
2.4.1 乙烷的构象
2.4.2 丁烷的构象
2.5 烷烃的物理性质
2.5.1 物态
2.5.2 沸点
2.5.3 熔点
2.5.4 相对密度
2.5.5 溶解度
2.5.6 折射率
2.6烷烃的化学性质
2.6.1 取代反应
2.6.2 氧化反应
2.6.3 异构化反应
2.6.4 裂化和裂解
2.7烷烃的天然来源
第2节 环烷烃
2.8 环烷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2.8.1 环烷烃的构造异构
2.8.2 环烷烃的命名
2.9 环烷烃的结构
2.9.1 环的大小与环的稳定性
2.9.2 环丙烷的结构
2.10 环己烷和一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2.10.1 环己烷的构象
2.10.2 一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2.11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2.12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2.12.1 取代反应
2.12.2 氧化反应
2.12.3 加成反应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3章 不饱和烃
第1节 烯烃
3.1 烯烃的结构
3.1.1 碳原子的sp2杂化轨道
3.1.2 乙烯分子的结构
3.1.3 υ键和π键的比较
3.2 烯烃的同分异构
3.3 烯烃的命名
3.3.1 烯基
3.3.2 衍生命名法
3.3.3 系统命名法
3.4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3.4.1 顺反命名法
3.4.2 z,E命名法
3.5 烯烃的物理性质
3.6 烯烃的化学性质
3.6.1 加成反应
3.6.2 氧化反应
3.6.3 聚合反应
3.6.4 α一氢的反应
3.7 低级烯烃的工业来源
第2节 炔烃
3.8 炔烃的结构
3.8.1 碳原子的sp杂化轨道
3.8.2 乙炔分子的结构
3.9 炔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3.9.1 炔烃的构造异构
3.9.2 炔烃的命名
3.9.3 烯炔的命名
3.10 炔烃的物理性质
3.11 炔烃的化学性质
3.11.1 加成反应
3.11.2 氧化反应
3.11.3 聚合反应
3.11.4 炔烃的活泼氢反应
3.12 乙炔的工业生产
第3节 二烯烃
3.13 二烯烃的分类
3.14 二烯烃的命名
3.15 1,3丁二烯的结构
3.16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3.17 共振论
3.18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3.18.1 1,2一加成与1,4一加成
3.18.2 双烯合成
3.18.3 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4章 芳烃
4.1 苯分子的结构
4.2 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4.2.1 构造异构
4.2.2 命名
4.3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4.4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4.4.1 取代反应
4.4.2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4.4.3 加成反应
4.4.4 氧化反应
4.4.5 聚合反应
4.5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4.5.1 两类定位基
4.5.2 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
4.5.3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4.5.4 定位规律的应用
4.6 萘
4.6.1 萘分子的结构
4.6.2 萘的化学性质
4.7 其他稠环芳烃
4.8 富勒烯
4.9 非苯芳烃
4.10 芳烃的工业来源
4.10.1 从煤焦油分离
4.10.2 从石油裂解产物中分离
4.10.3 催化重整--生产芳烃
4.11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5章 对映异构
5.1 物质的旋光性和比旋光度
5.1.1 物质的旋光性
5.1.2 比旋光度
5.2 分子的手性和对映异构
5.3 对称因素
5.3.1 对称面
5.3.2 对称中心
5.4 具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5.5 分子构型
5.5.1 构型的表示方法
5.5.2 构型的命名法
5.6 具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5.6.1 具有两个不相同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5.6.2 具有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5.7 异构体的分类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6章 卤代烃
第1节 卤代烷
6.1 卤代烷的分类
6.2 卤代烷的命名
6.2.1 普通命名法
6.2.2 系统命名法
6.3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6.4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6.4.1 取代反应
6.4.2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6.4.3 消除反应
6.4.4 与金属作用
第2节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6.5 乙烯型和苯基型卤化物
6.5.1 氯乙烯和氯苯分子的结构
6.5.2 卤原子的反应
6.5.3 烃基的反应
6.6 烯丙型和苄基型卤化物
第3节 氟代烃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7章 醇、酚、醚
第1节 醇
7.1 醇的分类和构造异构
7.1.1 醇的分类
7.1.2 醇的构造异构
7.2 醇的命名
7.2.1 普通命名法
7.2.2 系统命名法
7.3 醇的物理性质氢键
7.4 醇的化学性质
7.4.1 酸碱性
7.4.2 卤代烷的生成
7.4.3 脱水反应
7.4.4 酯的生成
7.4.5 氧化
第2节 酚
7.5 酚的分类和命名
7.5.1 分类
7.5.2 命名
7.6 酚的结构
7.7 酚的物理性质
7.8 酚的化学性质
7.8.1 酚羟基中氢原子的反应
7.8.2 芳环上的反应
7.8.3 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7.8.4 缩合反应
7.8.5 还原
7.8.6 氧化
第3节 醚
7.9 醚的命名
7.10 醚的物理性质
7.11 醚的化学性质
7.11.1 □盐的生成
7.11.2 醚的碳氧键断裂
7.11.3 过氧化物的生成
7.12 环醚
7.12.1 与水反应
7.12.2 与醇反应
7.12.3 与氨反应
7.12.4 与格利雅试剂的反应
7.13 冠醚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8章 醛和酮
8.1 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
8.1.1 分类
8.1.2 命名
8.2 羰基的结构
8.3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8.4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8.4.1 羰基的加成反应
8.4.2 a一氢原子的反应
8.4.3 氧化和还原反应
8.5 乙烯酮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9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1节 羧酸
9.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9.1.1 分类
9.1.2 命名
9.2 羧基的结构
9.3 羧酸的物理性质
9.4 羧酸的化学性质
9.4.1 羧酸的酸性
9.4.2 羟基被取代的反应
9.4.3 还原反应
9.4.4 脱羧反应
9.4.5 d一氢原子的卤化反应
9.4.6 甲酸的特殊反应
第2节 羧酸衍生物
9.5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9.6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9.7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9.7.1 取代反应
9.7.2 还原反应
9.7.3 与格利雅试剂的反应
9.7.4 酯缩合反应
9.7.5 酰胺的特殊反应
9.8 丙二酸二乙酯和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9.8.1 丙二酸二乙酯的特性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9.8.2 乙酰乙酸乙酯的特性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9.8.3 互变异构
第3节 碳酸衍生物
9.9 碳酰氯
9.10 碳酰胺
9.10.1 碱性
9.10.2 水解
9.11 胍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1O章 有机舍氮化合物
第1节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
10.1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0.2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0.2.1 还原反应
10.2.2 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10.2.3 硝基对处于其邻位和对位基团的影响
第2节 胺
10.3 胺的分类和命名
10.3.1 分类
10.3.2 命名
10.4 胺的结构
10.5 胺的物理性质
10.6 胺的化学性质
10.6.1 碱性
10.6.2 烷基化
10.6.3 酰基化
10.6.4 磺酰化
10.6.5 与亚硝酸反应
10.6.6 氧化反应
10.6.7 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10.7 季铵盐和季铵碱
10.7.1 季铵盐
10.7.2 季铵碱
第3节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10.8 重氮盐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1O.8.1 放出氨的反应
10.8.2 保留氮的反应
第4节 腈
10.9 腈的命名
10.10 腈的性质
1O.10.1 水解
10.1O.2 还原
10.11 丙烯腈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11章 有机含硫化合物、表面活性剂、离子交换树脂、助剂
第1节 硫醇和硫酚
11.1 硫醇和硫酚的命名
11.2 硫醇和硫酚的物理性质
11.3 硫醇和硫酚的化学性质
11.3.1 酸性
11.3.2 氧化反应
第2节 硫醚
11.4 硫醚的性质
11.4.1 氧化反应
11.4.2 锍盐的生成
第3节 磺酸
11.5 磺酸的物理性质
11.6 磺酸的化学性质
11.6.1 酸性
11.6.2 磺(酸)基中羟基的反应
11.6.3 磺(酸)基的反应
第4节 表面活性剂
11.7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1.7.1 羧酸盐
11.7.2 硫酸酯盐
11.7.3 磺酸盐
11.8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1.9 两性表面活性剂
11.10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第5节 离子交换树脂
11.11 阳离子交换树脂
11.12 阴离子交换树脂
第6节 助剂
11.13 交联剂
11.14 阻燃剂
11.15 偶联剂
11.16 发泡剂
11.17 增塑剂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12章 杂环化合物
12.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2.2 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芳香性
12.3 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2.3.1 亲电取代反应
12.3.2 加成反应
12.3.3 五元杂环化合物的颜色反应
12.4 糠醛
12.5 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和喹啉
12.5.1 吡啶的结构
12.5.2 毗啶的性质
12.5.3 喹啉
12.6 生物碱
12.6.1 烟碱
12.6.2 奎宁
12.6.3 咖啡碱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13章 生物分子
第1节 类脂化合物
13.1 油脂
13.1.1 油脂的组成
13.1.2 油脂的性质
13.2 磷脂
13.3 蜡
第2节 碳水化合物
13.4 碳水化合物分类
13.5 单糖
13.5.1 葡萄糖的结构
13.5.2 果糖的结构
13.5.3 单糖的化学性质
13.5.4 核糖和2脱氧核糖
13.5.5 氨基糖
13.6 二糖
13.6.1 蔗糖
13.6.2 麦芽糖
13.6.3 纤维二糖
13.7 多糖
13.7.1 淀粉
13.7.2 纤维素
第3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
13.8 氨基酸
13.8.1 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13.8.2 氨基酸的性质
13.9 多肽
13.10 蛋白质
13.10.1 蛋白质的性质
13.10.2 蛋白质的结构
第4节 核酸
小结
例题
习题

第14章 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
14.1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14.2 红外光谱
14.2.1 基本原理
14.2.2 谱图说明举例
14.3 核磁共振谱
14.3.1 基本原理
14.3.2 化学位移
14.3.3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14.3.4 谱图说明举例
小结
例题
习题
实 验
实验1 溴乙烷的制备
实验2 乙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3 乙酰苯胺的制备
实验4 对甲苯磺酸钠的制备
实验5 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制备
实验6 苯甲酸的制备
实验7 苯乙酮的制备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第十版)》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提及任何与《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相关的信息,力求自然流畅。 ---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第十版):驾驭全球经济脉搏的智慧指南 作者:[此处可填入两位或三位虚构的知名经济学家姓名,例如:保罗·克鲁格曼、格里高尔·曼昆、或本地知名学者]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一家信誉良好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导言: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系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理解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运行机制,已不再是少数专家的特权,而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第十版)》正是为满足这一时代需求而精心编撰的权威教材。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自古典经济学以来的核心理论框架,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剖析了当代全球经济面临的复杂挑战——从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到后疫情时代的劳动力市场重塑,再到地缘政治冲突对供应链的冲击。 第十版在继承前九版严谨逻辑和清晰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内容更新与结构优化,确保每一位读者,无论其经济学背景如何,都能构建起坚实、深入且实用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与衡量标准 本部分聚焦于构建理解宏观现象的基础工具和衡量指标。我们首先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随后深入探讨了国民收入核算体系(GDP、GNP、国民收入恒等式),并细致区分了名义与实际指标的差异,强调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在评估经济健康状况中的关键作用。 核心洞察: 如何区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数量?本书提供了一系列衡量经济福利的替代指标,超越了单纯的GDP数字,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的衡量方法。 专题深入: 专门章节详细解析了最新国际标准下的“绿色GDP”概念及其核算难点,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长期生产力的潜在影响。 第二部分:短期波动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理解经济周期——繁荣、衰退、萧条与复苏——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任务。本部分详尽介绍了关键的短期模型,包括简单的凯恩斯十字模型、乘数效应,以及更为精细的IS-LM模型及其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演进与修正。 IS-LM模型的重构: 相比传统版本,本版引入了基于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的现代凯恩斯主义修正,解释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不同市场粘性假设下的有效性差异。 总需求(AD)与总供给(AS)分析: 我们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外部冲击(如能源价格飙升、技术突破)如何通过AD-AS框架影响产出和价格水平,并详细阐述了长期总供给(LRAS)曲线的决定因素——即经济体的潜在产出。 第三部分:货币、银行与金融体系的运作 货币是现代经济的润滑剂,也是不稳定性的重要来源。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货币的本质、中央银行的职能、货币创造过程,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央行的新挑战: 聚焦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QE)、负利率政策的理论基础、实施效果与潜在副作用。本书系统对比了美联储、欧洲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在应对不同经济周期时所采取的政策工具箱的异同。 通货膨胀的解析: 区分了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并引入了菲利普斯曲线的现代解读,探讨了其在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滞胀”困境中的应用价值。 第四部分:财政政策、政府赤字与代际公平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其有效性与长期后果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本部分详细分析了政府支出、税收和债务对经济的影响。 赤字与债务的代际影响: 本章对“李嘉图等价”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回顾,并结合当今全球高企的主权债务水平,探讨了代际间的资源转移问题,以及债务可持续性的评估标准。 政策有效性的辩论: 深入探讨了挤出效应(Crowding Out)的条件,以及财政政策在流动性陷阱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开放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学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理解一国经济如何与世界互动至关重要。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国际收支平衡表、汇率制度的决定因素、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汇率模型的比较分析: 详细对比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的适用边界,并引入了“粘性价格”的汇率决定模型。 全球失衡的根源: 针对全球贸易失衡现象,本书运用“双赤字”模型,分析了储蓄、投资、贸易差额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讨论了保护主义抬头对全球经济福祉的影响。 第六部分: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迈向长期繁荣 宏观经济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的长期繁荣。本部分是全书理论深度的体现,系统介绍了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从索洛到内生增长: 详细梳理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的局限性,并重点阐述了罗默(Romer)等学者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知识溢出在持续增长中的核心地位。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本版新增了关于“创新政策”的专题讨论,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研发补贴和教育投入如何共同作用于技术前沿的拓展,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基于增长理论的实践指导。 结语:面向未来的经济学视野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第十版)》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个动态的知识平台。它力求培养读者运用严谨的经济学工具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记忆理论公式。通过丰富的案例、深入的数学推导(附于附录,方便不同层次读者使用)以及对当前经济热点的持续追踪,本书将引导读者全面掌握驾驭复杂全球经济脉搏所需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 --- 适用对象: 经济学、金融学、国际关系、公共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渴望系统提升宏观经济分析能力的政策制定者、金融从业者及企业高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和谐,字体清晰易读。初拿到手时,就感觉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厚重乏味,反而散发着一种易于亲近的气息。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不错,布局合理,图文并茂,很多复杂的化学结构图都绘制得非常精细,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那些示意图,不仅仅是简单的化学式堆砌,更是巧妙地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翻到酮的氧化反应那一章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反应的机理,这比死记硬背公式有效得多。而且,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耐翻阅,即使经常翻看也不会轻易磨损。总体而言,从视觉和触感上来说,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专业且友好,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油墨均匀,没有出现模糊不清或者串色的情况,即便是最细小的标记也能清晰辨认。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用“精准而又不失温度”来形容。它完全抛弃了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用词精准到位,没有模糊不清的表达,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伴随着清晰的定义和背景介绍。但在精准之余,作者的叙述又充满了对学习者的理解和鼓励。例如,在讲解共轭体系的稳定性时,作者用了非常生动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电子的离域,让人仿佛能“看到”电子云的分布变化。这种流畅自然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让人望而生畏的理论内容变得平易近人。它不是那种只写给专家看的工具书,更像是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你走入有机化学的殿堂。读完某一章节后,常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归功于作者在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达上所展现出的高超功力。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设置简直是“神来之笔”,完全不是那种为了凑数而出的陈旧习题集。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难度梯度的题目进行了精妙的划分。基础巩固的练习题往往紧扣当章的核心概念,旨在检验读者是否掌握了基本原理;而后面的综合应用题和“思考与探索”部分,则真正考验了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发现很多题目都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往往将几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迫使我们必须进行横向思维和知识整合。特别是那些需要设计合成路线的题目,书中提供的解析思路异常清晰,它不仅给出了最终产物,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如何一步步逻辑性地推导出”这个路线的思考过程,这对于训练实验思维至关重要。我感觉做完这套题,不仅仅是记住了反应,更是学会了有机化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

评分

我最近在为考研做准备,市面上参考书多如牛毛,但真正能静下心来读完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之所以能吸引我持续阅读下去,关键在于它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没有为了追求所谓的“全面性”而堆砌海量生僻的反应和冗余的理论背景,而是集中精力讲解那些有机化学中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点。举例来说,对于立体化学的讲解,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他们不是简单地给出R/S构型的规则,而是从更基础的手性本质出发,辅以大量的实例和三维模型图示,帮助我们真正理解空间构象的重要性。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法,使得原本感觉高深莫测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此外,书中对反应机理的阐述,逻辑链条非常完整,每一步的电子得失和中间体的形成都有详尽的推导,让人在学习时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避免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评分

作为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自学有机化学的难度,尤其是对那些依赖自身摸索的章节,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人性化。它在讲解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亲电/亲核、取代/消除的竞争性等难点时,往往会专门设立“易错点提示”或“辨析”专栏。这些小贴士的价值不可估量,它们像是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身边随时点拨,让你提前避开那些前辈们踩过的“坑”。再者,书中对一些经典实验的提及也十分到位,虽然无法替代实际操作,但对实验原理和关键步骤的简要介绍,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认识。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充满探索的乐趣。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你如何面对未知的化学问题。

评分

11、刘震云《一地鸡毛》

评分

3、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

评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练习的习惯总是在绿意盎然之际浮现出熠熠光辉的不同。唐代书法家怀素,他自幼为僧,看见寺院附近种植有很多芭蕉树,他就每天摘采蕉叶来练字。蕉叶用完了就用浅色漆盘和木板继续苦练,写满后,擦掉再练。久而久之,漆盘和木板都被磨穿了,就连寺院的墙壁上,家具上也都写满了字。就这样他每日勤奋刻苦练字,他才以骤雨狂风之势的草书而著称于世,人称“草圣”。怀素的成功在于他每日孜孜不倦的练习练习再练习,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这种好的习惯铸就他从一个平凡的僧人化身为影响后世的绝世伟人。所以,我们看到练习的习惯它是蓝色的。

评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观察的习惯总是在平凡之处而又突出它的不可或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经常观察昆虫的活动情况,他很感兴趣,因此数十年如一日,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一种昆虫他往往要观察研究几年,十几年,甚至四十年才下结论。他对昆虫的观察极为专心、仔细,常常为了研究毛虫的生活规律把眼睛都看肿了,连手指被毒刺刺肿了他也毫不在乎。他用尽一生详细观察各种昆虫,最终续写完《昆虫记》。法布尔的成功源于他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成天与绿虫为伴,惺惺相惜,照顾并观察记录它们的习性,从不因为过程中的枯燥而放弃这种好的习惯,事实证明他成功了。所以,我们看到观察的习惯它是绿色的。

评分

<尚高的那个臭小子>

评分

<就是要惹你>

评分

3、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

评分

上课选得教材,还可以吧,就是字有点小。

评分

kaikeyikaikeyi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