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历史地理

北平历史地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仁之 著,邓辉,中雨平,毛怡 译
图书标签:
  • 北京历史
  • 北京地理
  • 北平
  • 历史
  • 地理
  • 京城
  • 都城
  • 城市研究
  • 文化
  • 古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37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9187
品牌:外研社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侯仁之先生博士论文,历史地理学的开山之作,限量珍藏精装版。随书附赠侯先生手稿和手绘图,您的书架上必须有的书!

海报:

data-lazyload=//img30.360buyimg.com//vc/g13/M07/0B/07/rBEhU1KoE_UIAAAAAAIy7abWvDsAAGqJgJE7bsAAjMF464.jpg

内容简介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

作者简介

  侯仁之(1911—2013),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学术泰斗,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北京城的起源、发展以及历代水源的开辟方面所作的系统、科学的阐述,为北京的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地形地貌及地理关系
1、北平湾
2、两河之间的土地
3、地理关系


第一部分 边疆之城
第一章 周代的蓟城:燕的国都
1、燕的建立及其扩张
2、蓟城,燕国的都城
3、古代大道与蓟城的兴起
A. 自然地理环境与古代大道发展
B. 平原上早期居民点的分布与古代大道的关系
C.古代大道的进一步发展与蓟城的兴起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蓟城:商业拓展阶段
1、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
2、边疆都会
第三章 隋统一前黑暗时期的蓟及地方水利建设
1.政治地理
2.地方水利建设的开端
第四章 隋唐至契丹占据时期的幽州:在边疆斗争中的关键地位
1.对外扩张时期的军事重镇幽州
2.边疆防御时期的幽州
3.契丹人占领的幽州


第二部分 过渡阶段:形成中的国家中心
第五章 辽南京
1、作为文化交流重镇的幽州
2、陪都南京
第六章 金中都
1、女真人的入侵
2、金中都,旧址上的新城
3、水道
4、漕运


第三部分 王朝都城
第七章 元大都
1、都城新址
2、一座精心规划的城市
A. 皇城
B. 大城
3、人口及其分布
4、全国的中心
第八章 明清两朝的北京
1、皇宫和城市的重建
A. 北京重新成为首都
B. 改建大城
C. 重建皇城
D. 外城城墙的修建
2、皇家园林的兴建
3、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A. 明代人口的增长
B. 清代人口的增长
C. 人口的分布
4、与漕运相关的水源供应


附录一
北平历史沿革表
附录二
古城研究文献来源
表格Ⅰ 唐幽州城
表格Ⅱ 辽南京城
表格Ⅲ 金中都城
附录三
古城遗址
1.关于古蓟城城址的问题
2. 唐幽州城
3. 辽南京城
4. 金中都城
附录四
北平附近的河道变迁
1. 早期河道(6世纪)
A. 氵纍水(今浑河)
B. 洗马沟
C. 高梁河
2. 浑河(7世纪早期)
3. 浑河(10世纪后期)
4. 浑河(自12世纪以来)

精彩书摘

1.燕的建立及其扩张
如前文所述,北平是一座边疆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尽头的北平湾,标志着中国早期疆域范围的北界。可以肯定的是,北平湾在周代(约公元前1122─前221)初期已属于华夏文化区的一部分,但是,它融入华夏文化区的确切时间则不能确定。蓟城是今北平城的前身,要了解蓟城,就必须先对诸侯国燕有所了解,因为蓟城正是燕国的国都。因此,本节首先论述分封制度下的燕国,下一节再专门论述其都城蓟城。在周代的漫长统治时期,华夏族在文化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地域上也进行了扩张,同时,其社会政治形态也由奴隶制发展为封建制。周天子并不直接管理整个国家,而是只统治他自己的领地,即王畿地区。除此之外,国家由诸侯王在各自的封国进行统治,最初的诸侯王多为宗室子弟,只有少数几个例外。商代(约公元前1766─前1122)在统治华北平原中部数个世纪后,被周武王率军征服。武王定都镐京,其王畿地区位于以镐京为中心的渭河谷地,随后他立即对新征服的土地进行分封。最早的八个诸侯国正是在此时产生的,其中就包括燕国。周代的第二位统治者、武王之子成王,也承袭了分封这一传统。根据各种资料,周代前十年就至少分封了30 个诸侯国。……
多数诸侯国集中在中心区域,燕国距王权中心最远,距王畿地区也最远。因此,燕国从分封之初,便是一个边陲封国。诚然,位于版图最南部的聃国也与中心区域相距甚远,与地处遥远的北部边境的燕国似乎形成一种南北相对的平衡。但是,当时周代的南部边界并不与任何自然地理界线相重合,尽管淮河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山脉从某种程度上给南北交通造成了一定阻碍,但并非难以逾越。况且不久之后,位于这道障碍以南的地区也被并入华夏控制区,使得日后华夏族向更南部地区的扩展得以实现。简而言之,历史上中国疆域向南方的发展没有因为天然的、决定性的屏障而受到阻碍。现在,中国的南疆已经位于南方的南海岸线。
而在北方,燕国作为边陲城市的这一性质,则比南方的聃国更加持久。如导言所述,由于燕山分隔所造成的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奠定了南方的中原农耕区与北方的草原游牧区之间的差异。因此,这一原本地理意义上的界线便开始具有了显著的政治、社会内涵,而北方边疆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也由此确定,即主动进犯的游牧民族与被动防守的汉族之间的持续斗争。公元前三四世纪时一个巨型防御体系的修筑,标志着汉族的这种被动防御达到了顶峰,这一防御体系正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长城的前身。燕国也是最早兴建长城的诸侯国之一。
对于燕国从分封建国至公元前五世纪这段时期的历史,我们所知甚少,只知其历代同族统治者的名字及一系列与其他诸侯国的战争。当时的史料记载中,仅有一处明确提及燕国遭受北方山戎的入侵,并在邻国齐的协助之下将其击退。齐国的早期疆域范围位于今山东省的东北部。这段记载十分重要,它发生在公元前664 年。
毫无疑问,燕国与北方游牧部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出现的时间是很早的,并且随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强大而日趋激烈。公元前四世纪,北方边疆第一次出现骑马的入侵者,这也标志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强大。或许正是这些骑兵的入侵,使得中原地区不得不修筑长城。
当位于北方边疆地区的诸侯国为了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入侵而陆续开始修筑长城时,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也从这时起拉开序幕,比较可靠的战国时期起讫年代是从公元前480 年至公元前221 年。燕国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极具地理意义的资料,将在下文论及。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战国策》中的描述大致圈定燕国的地域范围,《战国策》是收集战国时期关于政治斗争论述的著作,其中有这样一段引述:“ 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虽然此处直接叙述了燕国地域范围,但四条边界实则无一可以准确界定。在此不具体论述上述地名,即使论述一二,想必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不管怎样,我们可以依照人们对于前六个地名的传统解释,大致确定燕国的范围:
朝鲜: 现代朝鲜
辽东郡: 现在的南满
林胡和楼烦: 游牧部落,大约占据今山西省北部和察哈尔省南部
云中郡: 今山西省最北部及绥远省东部的中心地区
九原郡: 今绥远省西部的中心地区
引文最后提及的滹沱河(即古呼沱河)与易水,河名从古代一直保留至今,所以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了解。易水是大清河的一条支流,燕国曾沿易水修筑过一段南长城,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他的著作《水经注》中记载过这段长城的遗迹。于是,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南部边界可以大致确定下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基本确定,战国(公元前480─前221)前期燕国的领土仅局限于今易水、大清河以北的平原,并沿海岸低地向东北方向延伸到辽东地区。我承认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燕国很有可能已经占据了临近的山区,但是尚未深入。
直到战国后期,燕国才在北方和东北方取得了比较重要的地域扩张,这一时期的扩张也使得修筑长城成为必然。燕国修筑的长城在今长城以北,并延伸至南满地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造阳被认为是今天的怀来城,位于南口镇的燕山北麓,襄平则位于今南满的辽阳以北25 英里(约40.2 公里)处。这五个边郡地区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2.蓟城,燕国的都城
不管怎样,本研究主要关注的并不是燕国本身当时的一般性的地理情况,而是其具有特殊意义的都城——蓟。蓟是今北平城所在地或其附近最早形成的居民点。可以假设,燕国的都城最早就设在蓟。但这只是一个假设,没有任何当时的资料可以证明。据我们所知,可以确定蓟城为燕国都城的最早记载出自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著名思想家韩非子。他在论述天下大事时,有这样一段话:“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 年在位)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值得注意的是,此处都城蓟与燕国在公元前三世纪与南方及西南方邻国进行的一系列声名赫赫的军事胜利一并提及。或许正是这些军事胜利,使得蓟城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里再引述一段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关于燕国及其都城的记载,很有意思。《资治通鉴》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史著作,虽然成书于公元十一世纪,但被认为是基于可靠史料来源编纂的。这段记载是这样的:
齐人食邑于燕(国)者二十余君,有爵位于蓟(城)者百有余人。(公元前28 4)六月之间,(燕国军队)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当时的行政单位)。
这里所提及的燕国所取得的军事胜利情况与前引韩非子的记述完全一样,在蓟城有爵位的齐人人数,也反映了作为一个日益强大的诸侯国都城政治重要性的提高。


前言/序言

  导言:地形地貌及地理关系
  1.北平湾
北平城,位于呈巨大三角形的华北平原的最北端。对于生活在这片平原上的人们来说,北平城凝聚着他们的深厚情感,如同始终闪耀在北方夜空中的北极星。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座辉煌的城市。如果我们对这座城市周边的地形特征进行仔细的观察,就可以看到一个重山环绕的半封闭小平原。美国地质学家贝利?维理斯(Bailey Willis)曾生动地将这片三面环山、一面开敞的小平原称为“北平湾”。
  按照大沽基准面量算,北平城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45英尺(约44.2 米),然而紧邻北平湾的山脉通常高达3000英尺(约914.4 米),即使是海拔较低的山脉也不低于1000英尺(约304.8 米)。平原与山地的界限常常是150 ─ 300英尺(约45.7 ─ 91.8 米)的陡坡,从山区到平原的高度下降得十分突然,几乎没有任何的山麓丘陵带。小平原向南面和东南面开敞的方向缓缓倾斜,周围山脉的基岩陡坡间或向平原中伸出,如同海岸边的岬角,此外,还有在平原沉积层上孤立的丘陵,如同在大海中升起的小岛。如果将被沉积层掩埋的地下景观挖掘出来,应该和周围暴露在外的山体表面没有太大的区别。
  填充在北平湾里的沉积物是砾石、沙子、黏土和黄土,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平原上开凿的每一口水井都要穿过许多不同的水平沉积层。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可以估算出这些沉积层的厚度,北平东城协和医学院的一口水井,虽然已被挖至708 英尺(约215.8 米)的深度,但尚未达到下面的基岩。据估算,北平城下的沉积层与基岩之间至少有1000 英尺(约304.8 米)的厚度。大体说来,平原在紧邻山区的地方,是一个粗砂砾区,紧邻粗砂砾区的外侧是河流冲积形成的沙带,广大平原的中心地区则由黏土和黄土覆盖,这成为了北平这座古老城市的基础。

  2.两河之间的土地
  在北平湾内部,北平城区建于(1)向大平原的开口处,(2)浑河与白河两河之间。如果说这一湾状地区可以被恰当地描述为“北平湾”,那么,笔者认为“美索不达米亚”这一经典的地理名词也可以用来形容这片土地。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北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浑河与白河分别流经北平城两侧,流向大体一致,交汇之后最终注入渤海湾,正如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并行在两河流域,最终汇成一河注入波斯湾一样。
  如果以北平城内故宫的中心作为参照点,北平城位于浑河以东14 英里(约22.5 公里)、白河以西15 英里(约24.1 公里)的地方。沿一条穿过故宫参照点的东西线测量,地形的海拔高度从浑河东岸的260 英尺(约79.2 米)下降到白河西岸的70 英尺(约21.3 米)。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平城是建在一个两河之间比降约为1:806的缓坡之上。
浑河与白河在其发源的山区均有众多的小支流,白河从北平湾的北端流入平原,并将北平湾中心地区一分为二。湾内西面所有的小河流汇成温榆河,在通县以北流入白河。
  浑河的流程比白河长很多,从北平湾的西南角流入平原。在西山一带,浑河河谷十分狭窄,如同穿过峡谷。随后,河谷变得稍宽,但仍须在山间穿流,一直到三家店村一带流入平原。此后,浑河在平原上时而分流,时而合流,河道时常变化。因其流经的是黄土覆盖地区,浑河河水总是呈浑浊的黄色。在冲积平原上,由于河流中泥沙沉积很快,河床通常高于附近的地表。在地质时期,浑河对北平湾以及华北平原北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北平湾的平原表面从浑河的出山口至北平城是有一个坡度的,      但在历史时期,由于浑河下游河道总是在不停变化,浑河对平原上的居民始终是一个威胁。
  在北平城悠久的历史上,浑河与白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这两条河流不止一次由人工修筑的水道相连通,用于水利或交通。这一问题将在下文中论及。

  3.地理关系
  北平城不但是北平湾的核心,也是华北平原与北方的山地和高原之间绵长的南北陆路交通线的天然焦点,也可以说是连通着中原与塞外之间的要塞。北平城以南是华北大三角平原,平原向南延伸数百英里,直至长江低平的河谷及三角洲地区;东面除却与山东丘陵接壤的一部分外,直抵大海;西面则与崛起的太行山脉东麓和秦岭东部余脉相接。北平城坐落在北平湾的端口,也恰好位于三角形大平原的顶点,所有交通线都经过这里,它是从北向南的起点,也是从南到北的会合点。
横亘于北平城北面和东北面的是燕山山脉,燕山也正是环绕北平湾的群山之一。有史以来,从山西高原绵延至渤海湾的燕山山脉,就在南部华北平原与北部蒙古高原及满洲平原之间形成了一道强有力的屏障。分布其间的一些峡谷隘口,为南北沟通提供了天然孔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南口、古北口和山海关。
  南口位于北平湾的西北角,沿着这条通往西北方向的古道,可以到达张家口以北的山地的最北端,也就是蒙古高原的边缘。蒙古高原到了这里地形突然改变,其边缘以下崎岖的山地和陡峭的峡谷骤然变成广阔的平地,延伸至遥远的地平线。
古北口位于北平湾的东北角,从这里可以通往今热河省的省会承德。横贯的山脉在这里漫散开来,众多崎岖的浅山丘陵在这里发育。即便如此,这片山区与满洲平原的界线仍像它与北平湾的界线一样清晰。从承德出发,天然山谷通道可以向西北或东北方向辐射,到达蒙古高原地区和地势较低平的满洲平原地区。此外,还有一条通往正北方的道路可以到达西拉木伦河,即辽河上游河谷地区的辽阔草原。辽河上游本身即是一条自西向东的通道,由蒙古高原向满洲平原缓缓倾斜而下。
最后,还有镇守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著名关隘山海关。顾名思义,山海关正是位于山海之间的关口。途经山海关的这条狭窄的沿海通道,正是连接华北平原与满洲地区的交通咽喉。
  如上所述,这些山口的位置使得北平成为从蒙古地区及满洲地区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唯一的例外或许是途经山海关的北平至辽宁的铁路线,这条铁路线取道天津,偏离了位于天津西北80 英里(约128.7公里)的北平。实际上,在历史时期,北平与山海关之间的古代交通是靠近北面依山而行的,并未向南绕道至天津。
  天津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尽管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引人注目,但它仅仅是一个新兴之地,在古代陆上交通中并没有任何地位。另外,从北平向外辐射的现代铁路干线也可以很好地阐释这里作为区际交通中心的地位。
此外,作为天然屏障的燕山不仅对于南北交通十分重要,而且对居民生活的基础有重大影响。燕山以南地区降雨丰富,冬季温度相对较高,农耕生活占主要地位;燕山以北则有大片地区由于水热条件限制,时至今日仍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唯一的例外是满洲地区,那里的降雨量可与华北相比,但由于冬季的漫长及一些政治原因,满洲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直到近期才发展起来。
造成这种根本差异的物质基础是不言而喻的,无须作进一步解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作为南北屏障的燕山山脉对于北平城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事实上,燕山山脉只是历史上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界线的一部分。虽然这一界线应该是一个地带,然而长城成为了这一地带的具体象征。这条农牧交界带西起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东迄太平洋海岸,长达一千五百多英里(约2400 公里)。罗士培(P. M. Roxby)教授曾写道:“这条界线,标志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分水岭之一——它分隔了大草原与农耕区,也就是由无数小农家庭组成的中原地区与广泛分布着掠夺性游牧民族的北部边疆地区,而后者只在最强盛的中原王朝统治下曾一度臣服。”
不管怎样,并非沿这条界线分布的所有地区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位于北平北部及东北部的燕山山脉正是这一界线中的要害部分。这是因为,这里有整条界线上从游牧草原至农耕平原的最短的天然通道。也正是因为扼守着如此重要的门户,北平城的地位才格外重要。



《帝国边陲:辽金时代的燕云十六州》 作者: 王景文 出版社: 翰墨轩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彩色地图册 定价: 128.00 元 字数: 约 60 万字 --- 内容简介 《帝国边陲:辽金时代的燕云十六州》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转折期——辽、金王朝统治下燕云地区(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一带)的综合性历史地理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将该地区仅仅视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前沿阵地”的片面叙述,而是以地理环境、民族融合、城市变迁与经济活动为核心要素,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富有活力的“边疆社会”模型。 本书的撰写历时十余年,作者王景文教授团队依托海量一手文献,包括辽代官修史书的残卷、金代地方志、出土碑刻铭文,以及对现有考古遗址的实地考察数据,力图还原一个立体、多维的燕云十六州图景。 第一部分:地理基石与环境变迁 本书开篇即对燕云十六州独特的地理格局进行了精细的剖析。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构成的天然屏障,在不同时期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作者利用古气候数据和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重建了唐末至南宋时期,该区域河流改道、土壤盐碱化与森林覆盖率的变化,特别是永定河(古称无定河、奚沙河)水系在不同朝代对城市选址和农业布局的制约作用。 重点章节探讨了“水利困境”: 辽金时期,为保障军事运输和城市用水,双方都大力修筑堤坝和沟渠。本书详细考察了金代为维护中都(今北京)供水而进行的“白河引水工程”的技术细节及其对下游生态的深远影响,揭示了环境因素如何塑造了王朝的行政效率和民生稳定。 第二部分:城池的兴衰与身份的重塑 燕云十六州在辽、金两代经历了从军事要塞到政治中心的转变。本书细致梳理了三京制度(辽)与行在制度(金)在燕地留下的深刻印记。 幽州(燕京)的演变: 作者通过对城市考古遗址的分析,对比了唐代幽州城、辽代南京城(陪都)与金代中都城的空间布局差异。金中都的规划,尤其是宫城、皇城与外城的层级划分,清晰地展现了女真贵族在汲取汉地建都经验的同时,如何融入自身的“草原来”观念,形成了一种兼具北方气魄与中原规制的新型都城形态。 边防要塞的生态: 重点分析了如蓟州(今天津蓟县)、易州等战略重镇的军事功能如何带动了当地的商业集散和移民定居。这些地区并非简单的军事前哨,而是形成了独特的“堡城经济带”。 第三部分:民族交融下的社会结构 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对辽金时期“多元主体社会”的深入挖掘。燕云十六州是契丹、女真、汉人(包括高鹗的“归正人”)、奚、渤海等多个民族长期杂居的区域。 法律与习俗的冲突与融合: 作者通过分析金代颁布的《大定律令》中涉及燕云地区的具体条款,考察了女真“旧俗”与汉地“新法”的碰撞。例如,在土地继承、婚姻制度以及徭役征发等方面,体现出的差异性管理策略,如何影响了不同族群的社会流动性。 宗教与文化景观: 详细考察了辽金时期在燕山地区流行的佛教密宗(如房山云居寺的石经仍在流传,并受到新的保护与解读)、道教,以及北方民族特有的萨满信仰的共存与相互影响。本书通过对地方寺庙和祠堂的碑刻研究,描绘了跨越族群的信仰网络。 第四部分:经济脉络与商贸通道 辽金时期,燕云地区成为连接欧亚大陆北方贸易网络的重要枢纽。 丝绸之路的“北方岔道”: 本书指出,辽朝通过对西夏、高丽、日本的贸易,极大地刺激了燕云地区的商业发展。金代中都的设立,更是将其提升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作者通过梳理海盐、铁器、皮毛和茶叶的流通路线,重建了该地区的商业地理图谱。 农业技术的革新: 汉族移民带来的先进耕作技术(如曲辕犁的推广)与女真统治者为保障军粮而推行的屯田制度相结合,使得在气候条件相对严苛的北方腹地,农业生产力实现了显著提升。 总结与展望 《帝国边陲》最终强调,辽金时期的燕云十六州并非中原王朝衰落时期的“失地”,而是一个在特定地缘政治环境下,由多民族共同塑造的、具有高度区域特殊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其历史经验深刻地影响了元代大都的营建理念,为后世理解中国北方地区的开发与治理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地理学视角。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地理学、环境史与民族史的研究方法融为一体,为研究中国历史上“非中原”区域的复杂性提供了典范之作。 --- 读者对象: 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研究人员、对辽金史及北京地区历史感兴趣的爱好者。 本书特色: 附有大量由作者团队根据史料复原的燕云十六州古代聚落分布图及水系图,图文并茂,考据严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将那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小人物”和“小故事”重新带到我们面前。作者对一些古老建筑、寺庙、甚至是一些街头巷尾的来历的追溯,都充满了探究精神。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某个小巷的介绍,它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居民区,却因为一段传说、一次偶然的事件,或者某个历史人物在此居住过,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来观察和理解宏观历史变迁的方式,非常打动我。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也有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痕迹,同样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关注,使得整本书更加饱满和立体,也让我对北平这座城市的理解,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它让我相信,即使是最小的角落,也可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看见”北平。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料,而是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历史画卷。读到关于京郊园林的那部分,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乾隆皇帝在圆明园中游园的景象,那些精致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庭院,虽然大部分已成遗迹,但在文字中却依旧鲜活。作者对这些皇家园林的设计理念、功能划分,以及周边水系、植被的介绍,让我对古代园林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宏大叙事的描绘,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空间,如四合院的变迁、街头巷尾的市井风情,也有着细致的刻画。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的那些老北京的集市,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叫卖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烟火气。这种从皇家气派到市井生活的全景式展现,让北平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既有学术的厚重,又有着散文般的灵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评分

我欣赏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展现了一种“多层级”的阅读体验。初读时,你可能会被其中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描写所吸引,觉得它是一本充满趣味性的历史读物。但当你反复品读,或者在特定情境下回顾时,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更深层的思考。比如,作者在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北平的城市职能转变时,所触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的主题。它不仅仅是描述了城市的变迁,更是揭示了社会发展演进的规律。书中对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分析,也非简单的风格罗列,而是将其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潮、甚至技术水平联系起来,展现了建筑作为历史的载体所承载的丰富信息。这种“读之有味,品之更深”的特点,让这本书成为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有所收获的宝藏。它让我体会到,好的历史地理著作,不仅能告诉你“是什么”,更能让你思考“为什么”。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认识,更多地是从其“无声的叙事”中体会的。很多时候,它传递的信息并非直接点明,而是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深入剖析,间接地揭示了历史事件的动因和发展。比如,作者在分析明清时期北京城防御体系的时候,对地势、水系、城墙结构的描述,让我清晰地理解了为何这座城市能够抵御外敌入侵,也明白了地理因素在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性。再比如,书中对近代以来城市扩张和交通网络形成的探讨,不仅仅是简单描述人口增长或道路修建,而是展现了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城市形态相互塑造的复杂过程。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客观,却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这种“以地理为线索,串联历史事件”的写作手法,非常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离不开对它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深刻认识。它不像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到结论的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你去发现其中的规律。

评分

初翻开这本《北平历史地理》,一股浓郁的文人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京城。作者对地名变迁的考证,细致入微,如抽丝剥茧般将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地名背后隐藏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被关于“胡同”起源的论述所吸引,那不仅仅是几个字的点缀,更是对城市肌理、居民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文字间流露出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热爱,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读着读着,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历史书页上的地点,在我脑海中渐渐有了立体感,仿佛能听到旧时集市的喧嚣,感受到王府的巍峨,甚至触摸到青砖黛瓦的沧桑。书中对城市格局演变的分析,让我对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地位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从元大都的规划到明清皇城的营建,再到民国时期西式建筑的引入,每一个阶段都凝聚了无数智慧和心血。这种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多维度解读,远超一般的历史叙述,它将地理的静态与历史的动态巧妙结合,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生命力。

评分

性价比高性价比高性价比高

评分

帮朋友下单的,用券价格不错。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我们可能意识到的最有趣的问题,还不是蓟城什么时候成为燕国的都城,而是其成为燕国都城的原因,以及作为一个日益强大的边疆国家的都城,蓟城是如何履行其职能的。它是最适合的边疆统治中心吗?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评分

第八章 明清两朝的北京

评分

第八章 明清两朝的北京

评分

《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评分

京东现在的评价体系很有问题,书评不是看字数的。现在都粘贴复制与书本毫无关系的内容,对于买书者毫无用处。

评分

很好,服务好,速度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