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3
北平历史地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侯仁之先生博士论文,历史地理学的开山之作,限量珍藏精装版。随书附赠侯先生手稿和手绘图,您的书架上必须有的书!
海报: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
侯仁之(1911—2013),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学术泰斗,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北京城的起源、发展以及历代水源的开辟方面所作的系统、科学的阐述,为北京的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导言:地形地貌及地理关系
1、北平湾
2、两河之间的土地
3、地理关系
第一部分 边疆之城
第一章 周代的蓟城:燕的国都
1、燕的建立及其扩张
2、蓟城,燕国的都城
3、古代大道与蓟城的兴起
A. 自然地理环境与古代大道发展
B. 平原上早期居民点的分布与古代大道的关系
C.古代大道的进一步发展与蓟城的兴起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蓟城:商业拓展阶段
1、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
2、边疆都会
第三章 隋统一前黑暗时期的蓟及地方水利建设
1.政治地理
2.地方水利建设的开端
第四章 隋唐至契丹占据时期的幽州:在边疆斗争中的关键地位
1.对外扩张时期的军事重镇幽州
2.边疆防御时期的幽州
3.契丹人占领的幽州
第二部分 过渡阶段:形成中的国家中心
第五章 辽南京
1、作为文化交流重镇的幽州
2、陪都南京
第六章 金中都
1、女真人的入侵
2、金中都,旧址上的新城
3、水道
4、漕运
第三部分 王朝都城
第七章 元大都
1、都城新址
2、一座精心规划的城市
A. 皇城
B. 大城
3、人口及其分布
4、全国的中心
第八章 明清两朝的北京
1、皇宫和城市的重建
A. 北京重新成为首都
B. 改建大城
C. 重建皇城
D. 外城城墙的修建
2、皇家园林的兴建
3、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A. 明代人口的增长
B. 清代人口的增长
C. 人口的分布
4、与漕运相关的水源供应
附录一
北平历史沿革表
附录二
古城研究文献来源
表格Ⅰ 唐幽州城
表格Ⅱ 辽南京城
表格Ⅲ 金中都城
附录三
古城遗址
1.关于古蓟城城址的问题
2. 唐幽州城
3. 辽南京城
4. 金中都城
附录四
北平附近的河道变迁
1. 早期河道(6世纪)
A. 氵纍水(今浑河)
B. 洗马沟
C. 高梁河
2. 浑河(7世纪早期)
3. 浑河(10世纪后期)
4. 浑河(自12世纪以来)
1.燕的建立及其扩张
如前文所述,北平是一座边疆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尽头的北平湾,标志着中国早期疆域范围的北界。可以肯定的是,北平湾在周代(约公元前1122─前221)初期已属于华夏文化区的一部分,但是,它融入华夏文化区的确切时间则不能确定。蓟城是今北平城的前身,要了解蓟城,就必须先对诸侯国燕有所了解,因为蓟城正是燕国的国都。因此,本节首先论述分封制度下的燕国,下一节再专门论述其都城蓟城。在周代的漫长统治时期,华夏族在文化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地域上也进行了扩张,同时,其社会政治形态也由奴隶制发展为封建制。周天子并不直接管理整个国家,而是只统治他自己的领地,即王畿地区。除此之外,国家由诸侯王在各自的封国进行统治,最初的诸侯王多为宗室子弟,只有少数几个例外。商代(约公元前1766─前1122)在统治华北平原中部数个世纪后,被周武王率军征服。武王定都镐京,其王畿地区位于以镐京为中心的渭河谷地,随后他立即对新征服的土地进行分封。最早的八个诸侯国正是在此时产生的,其中就包括燕国。周代的第二位统治者、武王之子成王,也承袭了分封这一传统。根据各种资料,周代前十年就至少分封了30 个诸侯国。……
多数诸侯国集中在中心区域,燕国距王权中心最远,距王畿地区也最远。因此,燕国从分封之初,便是一个边陲封国。诚然,位于版图最南部的聃国也与中心区域相距甚远,与地处遥远的北部边境的燕国似乎形成一种南北相对的平衡。但是,当时周代的南部边界并不与任何自然地理界线相重合,尽管淮河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山脉从某种程度上给南北交通造成了一定阻碍,但并非难以逾越。况且不久之后,位于这道障碍以南的地区也被并入华夏控制区,使得日后华夏族向更南部地区的扩展得以实现。简而言之,历史上中国疆域向南方的发展没有因为天然的、决定性的屏障而受到阻碍。现在,中国的南疆已经位于南方的南海岸线。
而在北方,燕国作为边陲城市的这一性质,则比南方的聃国更加持久。如导言所述,由于燕山分隔所造成的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奠定了南方的中原农耕区与北方的草原游牧区之间的差异。因此,这一原本地理意义上的界线便开始具有了显著的政治、社会内涵,而北方边疆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也由此确定,即主动进犯的游牧民族与被动防守的汉族之间的持续斗争。公元前三四世纪时一个巨型防御体系的修筑,标志着汉族的这种被动防御达到了顶峰,这一防御体系正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长城的前身。燕国也是最早兴建长城的诸侯国之一。
对于燕国从分封建国至公元前五世纪这段时期的历史,我们所知甚少,只知其历代同族统治者的名字及一系列与其他诸侯国的战争。当时的史料记载中,仅有一处明确提及燕国遭受北方山戎的入侵,并在邻国齐的协助之下将其击退。齐国的早期疆域范围位于今山东省的东北部。这段记载十分重要,它发生在公元前664 年。
毫无疑问,燕国与北方游牧部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出现的时间是很早的,并且随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强大而日趋激烈。公元前四世纪,北方边疆第一次出现骑马的入侵者,这也标志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强大。或许正是这些骑兵的入侵,使得中原地区不得不修筑长城。
当位于北方边疆地区的诸侯国为了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入侵而陆续开始修筑长城时,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也从这时起拉开序幕,比较可靠的战国时期起讫年代是从公元前480 年至公元前221 年。燕国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极具地理意义的资料,将在下文论及。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战国策》中的描述大致圈定燕国的地域范围,《战国策》是收集战国时期关于政治斗争论述的著作,其中有这样一段引述:“ 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虽然此处直接叙述了燕国地域范围,但四条边界实则无一可以准确界定。在此不具体论述上述地名,即使论述一二,想必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不管怎样,我们可以依照人们对于前六个地名的传统解释,大致确定燕国的范围:
朝鲜: 现代朝鲜
辽东郡: 现在的南满
林胡和楼烦: 游牧部落,大约占据今山西省北部和察哈尔省南部
云中郡: 今山西省最北部及绥远省东部的中心地区
九原郡: 今绥远省西部的中心地区
引文最后提及的滹沱河(即古呼沱河)与易水,河名从古代一直保留至今,所以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了解。易水是大清河的一条支流,燕国曾沿易水修筑过一段南长城,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他的著作《水经注》中记载过这段长城的遗迹。于是,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南部边界可以大致确定下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基本确定,战国(公元前480─前221)前期燕国的领土仅局限于今易水、大清河以北的平原,并沿海岸低地向东北方向延伸到辽东地区。我承认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燕国很有可能已经占据了临近的山区,但是尚未深入。
直到战国后期,燕国才在北方和东北方取得了比较重要的地域扩张,这一时期的扩张也使得修筑长城成为必然。燕国修筑的长城在今长城以北,并延伸至南满地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造阳被认为是今天的怀来城,位于南口镇的燕山北麓,襄平则位于今南满的辽阳以北25 英里(约40.2 公里)处。这五个边郡地区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2.蓟城,燕国的都城
不管怎样,本研究主要关注的并不是燕国本身当时的一般性的地理情况,而是其具有特殊意义的都城——蓟。蓟是今北平城所在地或其附近最早形成的居民点。可以假设,燕国的都城最早就设在蓟。但这只是一个假设,没有任何当时的资料可以证明。据我们所知,可以确定蓟城为燕国都城的最早记载出自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著名思想家韩非子。他在论述天下大事时,有这样一段话:“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 年在位)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值得注意的是,此处都城蓟与燕国在公元前三世纪与南方及西南方邻国进行的一系列声名赫赫的军事胜利一并提及。或许正是这些军事胜利,使得蓟城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里再引述一段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关于燕国及其都城的记载,很有意思。《资治通鉴》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史著作,虽然成书于公元十一世纪,但被认为是基于可靠史料来源编纂的。这段记载是这样的:
齐人食邑于燕(国)者二十余君,有爵位于蓟(城)者百有余人。(公元前28 4)六月之间,(燕国军队)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当时的行政单位)。
这里所提及的燕国所取得的军事胜利情况与前引韩非子的记述完全一样,在蓟城有爵位的齐人人数,也反映了作为一个日益强大的诸侯国都城政治重要性的提高。
导言:地形地貌及地理关系
1.北平湾
北平城,位于呈巨大三角形的华北平原的最北端。对于生活在这片平原上的人们来说,北平城凝聚着他们的深厚情感,如同始终闪耀在北方夜空中的北极星。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座辉煌的城市。如果我们对这座城市周边的地形特征进行仔细的观察,就可以看到一个重山环绕的半封闭小平原。美国地质学家贝利?维理斯(Bailey Willis)曾生动地将这片三面环山、一面开敞的小平原称为“北平湾”。
按照大沽基准面量算,北平城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45英尺(约44.2 米),然而紧邻北平湾的山脉通常高达3000英尺(约914.4 米),即使是海拔较低的山脉也不低于1000英尺(约304.8 米)。平原与山地的界限常常是150 ─ 300英尺(约45.7 ─ 91.8 米)的陡坡,从山区到平原的高度下降得十分突然,几乎没有任何的山麓丘陵带。小平原向南面和东南面开敞的方向缓缓倾斜,周围山脉的基岩陡坡间或向平原中伸出,如同海岸边的岬角,此外,还有在平原沉积层上孤立的丘陵,如同在大海中升起的小岛。如果将被沉积层掩埋的地下景观挖掘出来,应该和周围暴露在外的山体表面没有太大的区别。
填充在北平湾里的沉积物是砾石、沙子、黏土和黄土,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平原上开凿的每一口水井都要穿过许多不同的水平沉积层。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可以估算出这些沉积层的厚度,北平东城协和医学院的一口水井,虽然已被挖至708 英尺(约215.8 米)的深度,但尚未达到下面的基岩。据估算,北平城下的沉积层与基岩之间至少有1000 英尺(约304.8 米)的厚度。大体说来,平原在紧邻山区的地方,是一个粗砂砾区,紧邻粗砂砾区的外侧是河流冲积形成的沙带,广大平原的中心地区则由黏土和黄土覆盖,这成为了北平这座古老城市的基础。
2.两河之间的土地
在北平湾内部,北平城区建于(1)向大平原的开口处,(2)浑河与白河两河之间。如果说这一湾状地区可以被恰当地描述为“北平湾”,那么,笔者认为“美索不达米亚”这一经典的地理名词也可以用来形容这片土地。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北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浑河与白河分别流经北平城两侧,流向大体一致,交汇之后最终注入渤海湾,正如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并行在两河流域,最终汇成一河注入波斯湾一样。
如果以北平城内故宫的中心作为参照点,北平城位于浑河以东14 英里(约22.5 公里)、白河以西15 英里(约24.1 公里)的地方。沿一条穿过故宫参照点的东西线测量,地形的海拔高度从浑河东岸的260 英尺(约79.2 米)下降到白河西岸的70 英尺(约21.3 米)。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平城是建在一个两河之间比降约为1:806的缓坡之上。
浑河与白河在其发源的山区均有众多的小支流,白河从北平湾的北端流入平原,并将北平湾中心地区一分为二。湾内西面所有的小河流汇成温榆河,在通县以北流入白河。
浑河的流程比白河长很多,从北平湾的西南角流入平原。在西山一带,浑河河谷十分狭窄,如同穿过峡谷。随后,河谷变得稍宽,但仍须在山间穿流,一直到三家店村一带流入平原。此后,浑河在平原上时而分流,时而合流,河道时常变化。因其流经的是黄土覆盖地区,浑河河水总是呈浑浊的黄色。在冲积平原上,由于河流中泥沙沉积很快,河床通常高于附近的地表。在地质时期,浑河对北平湾以及华北平原北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北平湾的平原表面从浑河的出山口至北平城是有一个坡度的, 但在历史时期,由于浑河下游河道总是在不停变化,浑河对平原上的居民始终是一个威胁。
在北平城悠久的历史上,浑河与白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这两条河流不止一次由人工修筑的水道相连通,用于水利或交通。这一问题将在下文中论及。
3.地理关系
北平城不但是北平湾的核心,也是华北平原与北方的山地和高原之间绵长的南北陆路交通线的天然焦点,也可以说是连通着中原与塞外之间的要塞。北平城以南是华北大三角平原,平原向南延伸数百英里,直至长江低平的河谷及三角洲地区;东面除却与山东丘陵接壤的一部分外,直抵大海;西面则与崛起的太行山脉东麓和秦岭东部余脉相接。北平城坐落在北平湾的端口,也恰好位于三角形大平原的顶点,所有交通线都经过这里,它是从北向南的起点,也是从南到北的会合点。
横亘于北平城北面和东北面的是燕山山脉,燕山也正是环绕北平湾的群山之一。有史以来,从山西高原绵延至渤海湾的燕山山脉,就在南部华北平原与北部蒙古高原及满洲平原之间形成了一道强有力的屏障。分布其间的一些峡谷隘口,为南北沟通提供了天然孔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南口、古北口和山海关。
南口位于北平湾的西北角,沿着这条通往西北方向的古道,可以到达张家口以北的山地的最北端,也就是蒙古高原的边缘。蒙古高原到了这里地形突然改变,其边缘以下崎岖的山地和陡峭的峡谷骤然变成广阔的平地,延伸至遥远的地平线。
古北口位于北平湾的东北角,从这里可以通往今热河省的省会承德。横贯的山脉在这里漫散开来,众多崎岖的浅山丘陵在这里发育。即便如此,这片山区与满洲平原的界线仍像它与北平湾的界线一样清晰。从承德出发,天然山谷通道可以向西北或东北方向辐射,到达蒙古高原地区和地势较低平的满洲平原地区。此外,还有一条通往正北方的道路可以到达西拉木伦河,即辽河上游河谷地区的辽阔草原。辽河上游本身即是一条自西向东的通道,由蒙古高原向满洲平原缓缓倾斜而下。
最后,还有镇守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著名关隘山海关。顾名思义,山海关正是位于山海之间的关口。途经山海关的这条狭窄的沿海通道,正是连接华北平原与满洲地区的交通咽喉。
如上所述,这些山口的位置使得北平成为从蒙古地区及满洲地区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唯一的例外或许是途经山海关的北平至辽宁的铁路线,这条铁路线取道天津,偏离了位于天津西北80 英里(约128.7公里)的北平。实际上,在历史时期,北平与山海关之间的古代交通是靠近北面依山而行的,并未向南绕道至天津。
天津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尽管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引人注目,但它仅仅是一个新兴之地,在古代陆上交通中并没有任何地位。另外,从北平向外辐射的现代铁路干线也可以很好地阐释这里作为区际交通中心的地位。
此外,作为天然屏障的燕山不仅对于南北交通十分重要,而且对居民生活的基础有重大影响。燕山以南地区降雨丰富,冬季温度相对较高,农耕生活占主要地位;燕山以北则有大片地区由于水热条件限制,时至今日仍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唯一的例外是满洲地区,那里的降雨量可与华北相比,但由于冬季的漫长及一些政治原因,满洲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直到近期才发展起来。
造成这种根本差异的物质基础是不言而喻的,无须作进一步解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作为南北屏障的燕山山脉对于北平城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事实上,燕山山脉只是历史上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界线的一部分。虽然这一界线应该是一个地带,然而长城成为了这一地带的具体象征。这条农牧交界带西起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东迄太平洋海岸,长达一千五百多英里(约2400 公里)。罗士培(P. M. Roxby)教授曾写道:“这条界线,标志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分水岭之一——它分隔了大草原与农耕区,也就是由无数小农家庭组成的中原地区与广泛分布着掠夺性游牧民族的北部边疆地区,而后者只在最强盛的中原王朝统治下曾一度臣服。”
不管怎样,并非沿这条界线分布的所有地区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位于北平北部及东北部的燕山山脉正是这一界线中的要害部分。这是因为,这里有整条界线上从游牧草原至农耕平原的最短的天然通道。也正是因为扼守着如此重要的门户,北平城的地位才格外重要。
如果你有时间有兴趣,也可以自制薰衣草香袋或香囊。只需用一块棉布或薄纱裁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及大小,缝边时留一个开口,塞入干燥的薰衣草花即可。四方、长方或心形的香袋,睡觉时放在枕头上或垫在枕套下,可以防止头疼。当香味淡去时,将薰衣草拿出来放在有盖的容器里,滴几滴芳香精油盖上,放两个礼拜就会恢复原来的浓郁。提醒大家务必要买纯正的精油,而不是较便宜但是香味次等的变种Lavandin。所有的芳香精油都不可曝晒在阳光下,而应装在深色的玻璃瓶里放在阴凉处,这样可以保存得久些。
评分B. 改建大城
评分C. 高梁河
评分《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京东图书,活动优惠,书也很好。
评分附录一
评分 评分便宜便宜不错很快优惠券好用
评分帮朋友下单的,用券价格不错。
北平历史地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