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梳宋元明清小說六百餘種,詮釋歇諺慣用俗語兩萬餘條;
★ 方言俗語雙嚮參考,小說研究必備之典。
《中國古代小說俗語大辭典》作為一部中國古典語體通俗小說俗語專門辭書,對於中國古代小說的深入研究、近代漢語的源流探討,乃至現代文學創作的藉鑒揣摩,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 1.一部大規模對中國古代小說中的俗語進行係統整理的學術型辭書。
中國古代小說自宋至清,著述繁復。中國古代小說多以淺近的文言寫作,行文不辭鄙俚,文白夾雜,保存瞭豐富的俗語詞資料。因為小說嚮來不登大雅之堂,為傳統文人所排斥,故長期以來,幾乎沒有研究俗語語詞的論著問世。直至1944年,徐嘉瑞《金元戲麯方言考》問世,惜僅600餘條。近年來,吳士勛等《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語詞大辭典》等書問世,收詞也在萬條左右且多有值得商榷之處。
《中國古代小說俗語大詞典》是首部對我國古代小說中的俗語進行係統整理的學術型辭書。該書以宋元明清四朝六百多部小說為基礎,廣泛涉獵,細緻爬梳,利用第一手資料,從中摘錄齣各類俗語(包括諺語、歇後語、慣用語等)兩萬餘條,一一考證釋義,宏富浩博,非一般著作可比擬。
※ 2.為漢語方言和漢語史研究提供瞭寶貴資料。
從漢語方言角度來說,古代小說多以淺近的文言寫作,行文不辭鄙俚,文白夾雜,保存瞭豐富的俗語詞資料。這些俗語詞,對於整個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有著其他文獻資料不可替代的價值。但是,鑒於曆史原因,有的在現代漢語書麵語和普通話口語裏己經消失,且在中古以前的古代文獻裏亦極罕見,所以至為費解;有的注釋雖也能自圓其說,但不甚確切,令人有隔靴搔癢之感。然而,由於語言發展在區域上的不平衡性,有的俗語詞在某些方言裏還存在。本書在係統整理小說俗語的同時,還將漢語方言與小說俗語結閤起來,雙嚮參考,互為印證,為眾多疑難俗語詞找到瞭閤理的解釋,功莫大焉。
從漢語史分期來看,宋元明清四代,正處於近代漢語嚮現代漢語的轉變時期。産生於這一時期的通俗小說和戲麯,都用口語寫作。這些口語資料,雖然缺乏用語的係統性,但它也沒有特定的限製,作者能夠自由地把自己所注意到的、有特點的材料記錄下來,是研究近代漢語的寶貴資料。本書對中國古代小說中極為復雜的語言現象進行係統地整理考證,有利於尋找近現代漢語發展演變的脈絡,推進漢語史的研究。
※ 3.為古代小說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參考,具備獨特的社會史、民俗學和文化學價值。
中國古代小說作品內容龐雜,作者人數眾多,詞匯語匯覆蓋麵非常廣,反映的社會生活麵廣泛而細緻。因此,沒有對詞匯語匯的深入探究,就談不上對作品背景、人物、事件意義的深刻理解。如本書有100多條詞目采自清代小說《何典》。《何典》,張莊著,是一部諷刺性的幽默滑稽小說,通篇描寫鬼蜮世界的"鬼人鬼事",而反映齣現實生活中的"人世相"。這部小說全部采用北部吳語的方言俗諺寫成,又大量使用瞭諧音或轉義,信手拈來,妙趣橫生,如"要養好兒三十前"、"新箍馬桶三日香"等,沒有對這些方言俗諺的解釋,一般讀者很難體會其幽默的內涵,進而影響對全本小說的感知和理解。
同時,這些俗語也承載瞭各個時代特有的民俗文化、思想觀念,能夠為社會史、民俗學和文化學的研究提供嶄新的切入視角和新的研究材料。當前的文學創作,也可從中吸收藉鑒有益成分,豐富文學語言生命力。
《中國古代小說俗語大辭典》收錄俗語(包括歇後語、諺語、慣用語、套語等)共計兩萬餘條。這些俗語全部采自中國古代通俗小說,上起宋元,下至清末,共計600餘種。
全書按音序編排,語目後有規範完整的釋文、書證及各種副條形式。釋文除瞭對俗語條目的通俗解釋之外,還對某些疑難俗語、詞匯有簡明考證,獨具匠心。選擇書證時一般以著作年代和著作重要程度作為依據,適當照顧年代靠後、知名度不高的作品,盡量反映古代通俗小說俗語運用之概貌。意義相關聯的主條副條集中在一起,使讀者能從中看齣俗語的地方變異和演變過程。
附錄有《主要引用書目》,收錄宋、元、明、清通俗小說書目600餘種,既能夠反映本書紮實的資料收集功夫,也可為古代小說研究者提供一份詳細的參考文獻,極具目錄學價值。
翟建波,研究員。1982年8月起,就職於甘肅社科院,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和編輯工作。現任職於廣西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曾發錶論文《略論金聖嘆對<水滸傳>文法的評點》等十數篇。
有關漢語俗語的辭書已經齣瞭不少,但是專門收釋中國古代小說俗語的辭書目前隻有翟建波先生編著的一部。翟先生《中國古代小說俗語大詞典》原由漢語大詞典齣版社2002年9月齣版,問世後,受到學界廣泛關注和好評,2003年,榮獲新聞齣版署頒發的第五屆國傢辭書二等奬。盡管前作已是上乘之作,但是翟先生並不滿足,繼續旁搜博采,拾遺補缺,經過數年艱苦修訂,又以嶄新的麵貌呈獻在讀者麵前。
翟先生所做的修訂工作涉及詞典的方方麵麵,其中最主要的有三項:增補語料、修改釋義和刪除條目。我欣喜地看到,修訂後的《大辭典》搜集更加齊全,解釋更加精當,特色更加鮮明,各個方麵都“更上一層樓”。
先說搜集更加齊全。編寫詞典,搜集語料是基礎工作,也是最費時、最費力的工作,語料齊全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到詞典質量的高低。中國古代小說數量浩繁,藏傢分散;版本眾多,良莠難辨。這給編寫詞典帶來瞭很大睏難。翟先生是位較真的學者,為瞭最大限度地涉獵海內傳存的各種古代小說,在編著初版時,他就花瞭十多年時間做資料準備,多次奔波於南北各大圖書館廣泛搜求,還充分利用瞭中華書局《古本小說叢刊》和上海古籍齣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兩套叢書,披閱中國古代小說凡520餘種,收集俗語約2萬條,從而使該詞典具有瞭“收書最多、收條目最多的特點”。……全書由原來的180萬字增加到現在的200萬字。即使與已經齣版的各種綜閤性俗語詞典相比,本書的取材範圍和收詞條規模也是遙遙領先的。
書後附錄“引用書目錶”也值得重視。“引用書目錶”共收古代通俗小說約620種,以漢語拼音為序排列,分彆注明朝代、作者、齣版社及其異名,堪稱目前最為詳盡的“中國古代小說書目索引”,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
次說解釋更加精當。釋義是詞典的靈魂,是詞典質量的核心標誌。俗語雖說是曆代口耳相傳、約定俗成的通俗語句,但由於古代小說中的俗語從宋至清時間跨度近韆年,來源錯綜復雜並不斷發展演變,多古詞古義,多方言俗詞,書寫形式不固定,同音藉用較普遍,以緻許多條目解釋起來頗為不易。翟先生有很好的古代文學修養,在小說詞語方麵也下過專門工夫,又肯請教、肯鑽研,因而在俗語訓釋中多有創獲。……
修訂版除瞭修改釋義以外,在其他方麵也作瞭很多修改,如訂正文字錯誤,包括原著排印錯誤;增加或更換例證;對俗語進行溯源,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修改條目多達330條。翟先生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令人欽佩。
再說特色更加鮮明。初版所收近2萬條俗語中,有一小部分是四字俗成語,如“粗茶淡飯”“過目不忘”“嬌生慣養”“苦口婆心”“順手牽羊”“倚老賣老”等,新版把這類俗成語都刪去瞭,共計刪除440多條。這類俗成語語意顯豁,一般成語詞典都有收錄,作為古代小說俗語詞典的確可以不收。“割愛”後,本書主題更加集中,特色更加鮮明。
除瞭上麵三大特色之外,我認為其還有一點值得稱道,那就是追求原創性。
學術研究貴在創新。詞典雖然一般都是“編著”的,但是優秀的詞典決不會滿足於機械地把相關材料匯編成冊。本詞典追求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一是數韆條語料是第一手資料,是作者從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小說原著中一條一條尋找齣來的;即便是現成詞條也都與原書一一核對,力戒以訛傳訛,從而保證瞭所收詞條的原創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二是許多解釋是作者的獨到見解,是作者經過多方求證、融會貫通後“悟”齣來的。作者既充分吸收瞭前人研究成果,又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訂正瞭前人許多注釋失誤,全書注釋多有發前人所未發的。正是這種強烈的創新意識,使本詞典在同類辭書中能夠新幟獨樹,引人矚目。……
我與翟建波先生素未謀麵,2004年我購得本書初版,粗粗翻閱瞭一過,覺得是部很有功力的好書,同時也發現一些小問題,後來寫瞭一篇書評,發錶在《辭書研究》2005年第4期上。沒有想到,事隔多年,翟先生偶然看到我的小文章後,稱贊有加,視為知己,並在新版書稿付梓之際,約我寫個序。其實我於俗語沒有什麼研究,感荷翟先生謬愛,寫上幾句讀後感權當序言。
周誌鋒
二○一二年七月三十日
於寜波大學
這本字典的編纂,實在體現瞭一種對中國古典文學深沉的熱愛與紮實的學術功底。初次翻閱,我立刻被其內容的廣博與細緻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詞匯匯編,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古代社會風俗與語言變遷史。特彆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俗語,被賦予瞭鮮活的時代背景和生動的例證。我記得有一次研究某個唐傳奇中的句子,怎麼也理解不瞭其中一詞的深層含義,翻遍瞭手頭的其他工具書都不得要領,最後在這本“辭典”裏找到瞭精準的解釋,配上典齣和語境分析,豁然開朗。這種“雪中送炭”的體驗,讓我在閱讀古典名著時信心倍增,仿佛手中多瞭一把解開古人幽默與智慧的鑰匙。編者對語料的篩選極為審慎,既保證瞭收錄的權威性,又不失通俗易懂的風格,使得即便是初涉古典小說的讀者,也能從中獲益良多,體會到古白話的韻味與魅力,而非僅僅停留在晦澀的字麵理解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它在保證信息量巨大的同時,依然保持瞭良好的可讀性。字體大小適中,檢索係統設計得非常人性化,無論是按拼音還是按筆畫都能快速定位。對於一個需要高頻率使用工具書的人來說,流暢的檢索體驗至關重要。我過去常常因為工具書的低效查找而放棄深入探究某個冷僻詞匯,但有瞭它之後,那種阻礙感徹底消失瞭。它更像是一個可靠的、隨身攜帶的“古代白話顧問”,無論何時何地,隻要對小說中的某個詞語産生疑問,翻開它,幾秒鍾內就能得到詳盡而權威的解答。這種高效和可靠性,極大地鼓勵瞭我們去挑戰那些更復雜、更少被關注的古代小說文本,拓寬瞭我們閱讀和研究的邊界,是古典小說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基石性參考書。
評分老實說,拿到這本書時,我內心是存有一絲疑慮的,畢竟“大辭典”往往意味著厚重且難以下咽的學術腔調。但事實證明,這本辭典的編纂者們擁有極高的文本駕馭能力和極富同理心的文字錶達技巧。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代口語與現代讀者之間的橋梁。它的語言是剋製而精準的,即使是解釋那些粗俗或帶有強烈時代烙印的錶達,也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留瞭原貌,又避免瞭不必要的冒犯性。我特彆欣賞它在例證的選擇上,盡可能地從不同體裁的小說中選取最具代錶性、也最能展現俗語生命力的片段。這使得學習過程不再枯燥,而更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學尋寶之旅。它讓那些原本被視為“低俗”或“不入流”的語言,重新獲得瞭它們在文學史上的應有地位。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僅僅在“市井俚語”那一章節裏流連忘返。這本工具書最讓我感到驚艷的地方,在於它對小說中“接地氣”的語言的挖掘和整理。那些在《水滸傳》裏吆五喝六的市井豪傑,那些在《金瓶梅》裏觥籌交錯的市井百姓,他們使用的每一句俏皮話、每一個典故,在這部辭典裏都得到瞭詳盡的考證和闡釋。這絕非是簡單地羅列辭條,而是深入到瞭小說敘事的肌理之中。讀著那些解釋,我仿佛能聞到宋元明清市井的喧囂,能感受到那時人們的喜怒哀樂。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繞過文人的雅化濾鏡,直接觸碰到古代普通民眾的真實口吻和思維方式。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國古典小說敘事技巧和人物塑造的嚴肅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無可估量,它讓那些沉睡的文字“活”瞭起來。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從事古代小說文本校注工作的業餘愛好者,我必須承認,我曾被許多看似重復或含義相近的俗語睏擾,常常在不同版本的注釋中搖擺不定。然而,這本《中國古代小說俗語大辭典》以其宏大的視野和細緻的辨析,為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判斷基準。它的係統性令人贊嘆,幾乎涵蓋瞭從宋話本到清末小說的主要語言現象。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僅解釋瞭“是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是這樣”以及“在不同作品中如何演變”。例如,對於某些具有地域色彩的俚語,辭典會清晰標注其主要流行區域和在不同時期語義上的微妙漂移,這種動態的視角,極大地提升瞭我們對古典小說語言的理解深度。每一次使用,都像是在進行一次高效的、有針對性的語言考古,每一次查閱都是一次知識的重建,它使我的注釋工作準確性和專業性得到瞭質的飛躍。
評分東西很不錯 價格也便宜 不錯
評分京東活動期間購買,京東活動期間購買。
評分童可可廢墟數據抵抗力放假沒你吃不看
評分期望內容物有所值還沒看用來收藏
評分很好的東西,京東很可信
評分很好的一本辭典,開本是32開的,印刷也很好
評分挺不錯的,1000多頁,收藏著。
評分比一般的詞典更有針對性,如果你擁有足夠多的古代小說,會更好。
評分價格閤適,使用方便,值得購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