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鄧正來選譯哈耶剋論文集(第1輯)·民主嚮何處去?:哈耶剋政治學、法學論文集》收錄哈耶剋論述自由的含義、自由社會秩序、社會正義及西方代議製民主製度的睏境等7篇論文。哈耶剋特彆闡述瞭自由主義的曆史淵源,以及自由主義與正義、自由主義與平等、自由主義與民主的關係,並指齣瞭自由主義在當今遭到的思想意義上的混淆和誤用。他特彆對西方的代議製民主製度進行瞭批判,認為這一製度在民主的名義下頒布的不是符閤自生自發秩序的“法律”,而是“命令”,議會成為政府治理的工具,而這必然會妨礙自由。《鄧正來選譯哈耶剋論文集(第1輯)·民主嚮何處去?:哈耶剋政治學、法學論文集》最前附有鄧正來先生的長篇評注,對哈耶剋的思想進行瞭係統評論。
作者簡介
馮·哈耶剋(1899—1992)英籍奧地利經濟學傢 ,新自由主義的代錶人物。哈耶剋早期以研究貨幣和經濟周期理論成名。他推崇自生自發的社會秩序,相信市場經濟本身有一種自行趨於穩定的機能,反對國傢對於經濟生活的乾預,由此,他對凱恩斯主義、計劃經濟,以及歐洲社會民主黨人主導的社會改良均提齣批評。1974年他與瑞典經濟學傢繆達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 ,主要著作有: 《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自由秩序原理》《通往奴役之路路》、《法律、立法與自由》、《貨幣的非國傢化:共存貨幣理論與實踐的分析》《緻命的自負》等。哈耶剋一生著述甚豐,其研究領域絕不局限在經濟學範疇,涵蓋經濟學、理論心理學、政治哲學、法律人類學、科學哲學和思想史。可以說,哈耶剋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傢和思想傢之一。
鄧正來(1956-2013),我國當代著名學者,法學傢、政治學傢,翻譯傢,傑齣的社會科學學術組織者、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鄧正來是中國社會科學,特彆是法學和政治學領域的著名學者。他被公認為是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1990年代初期)、中國學術規範化和社會科學自主性運動(1990年代中期)、哈耶剋自由主義研究(1990年代晚期)及“中國(法律)理想圖景”大討論(2000年代中期)的主要引領者和推動者。鄧正來長期緻力於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經典著作的漢譯工作,就哈耶剋的論著來說,他翻譯完成瞭哈耶剋的《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與自由》(第一、二、三捲)和《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等220萬字的代錶性論著,被公認為對哈耶剋思想在漢語世界的傳播做齣瞭不可替代的突齣貢獻。他的譯本,也被認為是哈耶剋著作的最為權威的版本。
內頁插圖
目錄
關於哈耶剋理論脈絡的若乾評注鄧正來
第一輯 政治學和法學
政治思想中的語言混淆
自由主義
民主嚮何處去
自由社會秩序的若乾原則
自由國傢的構造問題
什麼是“社會的”——它究竟意味著什麼
社會正義的返祖性質
精彩書摘
所收入的《理性主義的種類》一文中所做的討論除外。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個人認為,哈耶剋的有關論述並不會因此而減損它們對於我們的某種啓示意義,相反,它們完全有可能從另一個維度為我們提供瞭反思我們自己在藉鑒和學習西方文明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的視角。
根據我對哈耶剋文獻的瞭解,哈耶剋曾在下述四個方麵論涉到瞭自由主義與非西方或發展中國傢間的關係:
第一,發展中國傢應當從西方國傢學習西方早先建構文明的方式和對自由的信奉,而不應當藉鑒和采納西方國傢在成功發展以後所引發的各種替代性方案的夢想。正如哈耶剋所明確指齣的:“西方知識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放棄瞭自由信念,然而在西方的曆史上,恰恰是這種對自由的信奉,使西方世界得以完全充分地利用瞭那些能夠導緻文明之發展的力量,並使西方文明獲得瞭史無前例的迅速發展。因此,那些來自較不發達國傢的、承擔著嚮其人民傳播理念之使命的人士,在接受西方訓練的過程中,所習得的並不是西方早先建構文明的方式,而主要是那些由西方的成功所引發的各種替代性方案的夢想。此一發展趨嚮,甚為不幸,因為這些西方信徒行事所依據的信念,雖說會使他們各自的國傢較快地模仿並獲緻西方的若乾成就,但是它們亦將阻礙這些國傢做齣它們各自的獨特貢獻。更有進者,並不是西方曆史發展的所有成就都能夠或都應當被移植於其他文化基礎上之上的。”
第二,哈耶剋認為,作為一種發現探索過程的競爭,在那些高度發達的經濟製度中極為重要,但是它之於低度發達的社會卻有著更大的重要性。一是因為“那種認為我們在業已取得高度發展的國傢中能夠預見並控製那種因技術進一步發展而産生的社會結構的觀點,盡管在很大程度上是錯誤的,但卻不是完全荒謬的。然而需要指齣的是,那種以為我們在一個低度發達國傢(即首要問題乃是發現什麼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可資使用的那種國傢)中也能夠事先確定其社會結構的觀點,或者那種以為我們能夠預測齣我們采取的任何措施對這樣一種國傢所具有的特定影響的觀點,就純屬異想天開瞭”;第二個原因是哈耶剋認為,“隻有當少數樂意且有能力嘗試新方法的人能夠使眾人感到有必要效仿他們並且同時又能夠為眾人指明方嚮的時候,風俗習慣纔可能發生必要的變化。如果眾人可以迫使少數人繼續因循傳統方式,那麼必要的發現過程就會受到阻礙或禁止。當然,一些人之所以不喜歡競爭,個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競爭不僅指齣瞭人們如何方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具效率,而且還迫使那些依賴市場獲取收入的人直麵這樣一種抉擇:要麼效仿更為成功的人士,要麼失去部分或者全部的收入。正是依憑這樣一種方式,競爭産生瞭一種非人力的強製:它迫使無數的個人必須以一種任何刻意的指令或命令都不可能促成的方式去調整他們的生活方式”;第三個原因則是“那種采用中央指令的方式去服務於所謂的‘社會正義’的做法,很可能是一種唯有富裕國傢纔能夠負擔得起的奢侈之舉……但是對於貧睏的國傢來說,采取中央指令的方式去服務於所謂的‘社會正義’的做法,卻肯定不是這些國傢能夠據以增進它們對迅速變化的情勢做齣相應調適的一種方法一一然而我們知道,這些貧睏國傢的發展卻必須以這種調適為基礎”。
……
《民主嚮何處去?》:一場跨越時代的思想對話 自古以來,人類社會便在不斷探索與追問自身存在的意義與發展的方嚮。其中,政治製度的演進與完善,尤其是一個永恒的議題。而“民主”作為一種理想化的治理模式,更是激發瞭無數的思想傢、政治傢乃至普通民眾的深思與辯論。在浩瀚的思想星空中,弗裏德裏希·哈耶剋(Friedrich Hayek)以其獨樹一幟的洞見,為我們理解民主的本質、挑戰與未來,提供瞭極其寶貴的視角。 本書《民主嚮何處去?》並非對哈耶剋某一篇具體論著的簡單摘錄,而是精選瞭他關於政治學與法學思想的係列重要論文,旨在勾勒齣這位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對現代民主製度所進行的一場深刻而係統的剖析。哈耶剋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民主製度的錶麵現象進行描述,而是深入其內在邏輯、曆史演進的動力以及潛藏的危機,揭示齣民主在現代社會所麵臨的嚴峻挑戰,並對未來發展方嚮提齣瞭發人深省的洞見。 第一輯 · 民主的根基與睏境:法治、自由與社會秩序 本書的第一輯,便如同一場對民主製度進行“解剖”的開端。哈耶剋首先將我們拉迴到民主最核心的基石——法治(Rule of Law)。他認為,真正的法治並非簡單的法律條文數量的堆砌,而是對國傢權力的一種約束,是對個人自由的根本保障。在哈耶剋看來,一個真正自由的社會,其法律應該是普遍的、抽象的、事先確定的,並且適用於所有人,包括統治者自身。這種法律,旨在創造一個穩定可預測的社會環境,讓個人能夠自由地規劃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目標,而無需擔憂突如其來的、專斷的政府乾預。 他進一步闡釋瞭法治與自由之間的不可分割性。自由並非意味著無政府狀態或隨心所欲,而是在法律框架內,個人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力。而這種權力,正是建立在對政府權力的限製之上。當政府權力不受製約,淩駕於法律之上時,個體自由便岌岌可危。因此,哈耶剋對那種將政府權力視為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萬能鑰匙的觀念,以及由此可能導嚮的“社群主義”或“社會工程”式的民主,發齣瞭尖銳的批評。他警示,過度依賴集權式的決策,看似能高效地解決問題,實則可能侵蝕民主賴以生存的自由根基,將社會推嚮專製主義的邊緣。 哈耶剋還深刻探討瞭社會秩序的自發性。他反駁瞭那種認為社會秩序必須由某種中心力量(如政府)精心設計和強製實施的觀點。相反,他強調瞭“自生自發秩序”(Spontaneous Order)的重要性。在市場經濟和自由社會中,無數個體基於自身的信息和利益進行互動,由此湧現齣復雜的、非預設的社會結構和規則。這種秩序,雖然不是由任何個人或集體精心策劃,卻往往比任何精心設計的計劃都更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現實,並創造齣意想不到的繁榮與進步。 然而,在探討民主製度時,哈耶剋也指齣瞭其內在的睏境。他認為,現代民主製度在實踐中,往往容易受到“多數統治”(Majority Rule)的誤導。雖然多數同意是民主決策的重要原則,但如果忽視瞭對少數群體權利的保護,或者被強大的利益集團所操縱,那麼“多數統治”便可能演變成一種新的形式的壓迫。他特彆警惕那種將民主視為實現特定“社會正義”目標的工具的傾嚮,因為“社會正義”本身就是一個模糊且易被濫用的概念,將其作為國傢乾預的理由,可能導緻政府權力無限擴張,並最終損害個人的自由與財産。 第二輯 · 民主的演變與危機:知識的局限與社會工程的陷阱 本書的第二輯,則將目光投嚮瞭民主製度在曆史演進中所遭遇的挑戰,以及其潛在的危機。哈耶剋對“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批判,是這一部分的核心。他認為,許多現代民主政府傾嚮於通過大規模的、係統性的乾預來“規劃”社會,試圖解決貧睏、不平等、環境問題等各種社會難題。這種做法,錶麵上是為瞭增進“公共利益”,實則源於對人類知識局限的無視。 哈耶剋深刻指齣,任何個體或集體,都無法擁有理解和掌握社會整體復雜性的全部知識。知識是分散的,存在於無數個體之中,並且往往是隱性的、難以言傳的。試圖通過中央集權式的規劃來重塑社會,不僅會因為信息的不完全而導緻效率低下、資源浪費,更可能因為忽視瞭不同個體、不同社群的獨特需求和偏好,而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甚至摧毀那些自發形成的、具有活力的社會機製。 他批評瞭那種認為政府擁有“高尚目標”就能閤理乾預市場的觀念。他認為,即便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強製性的乾預行為,往往會扭麯價格信號,阻礙創新,並最終損害整個社會的繁榮。這種通過大規模的政府乾預來追求所謂“平等”或“公平”的民主模式,在他看來,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的危險捷徑。 哈耶剋還對民主製度中“代議製”的運作提齣瞭深刻的思考。他認為,在現代大規模社會中,直接民主已不可行,代議製成為必然。然而,代議製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他擔憂,代議士可能會為瞭迎閤選民的短期利益或特定利益集團的要求,而做齣不利於長遠發展和整體自由的決策。同時,當政治傢擁有過大的權力去分配資源和製定規則時,很容易滋生腐敗和尋租行為,進一步侵蝕民主的公信力。 他尤其警惕那些宣揚“民主就是人民說瞭算”的簡單化口號。他強調,民主的價值,不在於“誰”說瞭算,而在於“如何”說瞭算,以及“說瞭算”的邊界在哪裏。一個健康的民主製度,應當建立在對個體權利的尊重,對政府權力的約束,以及對市場和社會自發秩序的信任之上。任何試圖通過民主程序來剝奪個體自由、壓製多元意見、或者將少數人的意誌強加給多數人的做法,都是對民主精神的背離。 第三輯 · 走嚮未來:自由的韌性與民主的審慎 在深刻剖析瞭民主製度的根基與睏境之後,本書的第三輯,則將我們引嚮對民主未來發展的思考。哈耶剋並沒有預言末日,而是提齣瞭審慎樂觀的可能路徑。他堅信,自由本身具有強大的韌性,而基於法治和個人自由的民主模式,雖然麵臨挑戰,但仍是人類社會最有可能實現繁榮與進步的模式。 他再次強調瞭“有限政府”的重要性。這意味著政府的職責應當集中於維護法律秩序、保障個人安全、以及提供公共産品。而對於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大部分領域,政府應當退居次要地位,讓市場和個人去發揮主導作用。這種有限政府的理念,並非是政府無能的藉口,而是對其權力邊界的清晰界定,是保護個人自由免受侵犯的最後一道屏障。 哈耶剋鼓勵我們重視“間接的規則”和“習俗”在社會秩序中的作用。除瞭成文法之外,許多社會規範、道德習俗、以及長久形成的慣例,也在維係社會和諧與秩序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認為,過分依賴強製性的法律條文,而忽視瞭這些更具彈性的社會機製,反而會使社會變得僵化和脆弱。 對於如何應對民主的挑戰,哈耶剋提齣瞭一種“審慎”的態度。他認為,改革應當是漸進的、基於經驗的,而不是激進的、基於抽象理論的。他主張,在進行任何重大政策調整之前,應當充分考慮其可能帶來的長期後果,並充分聽取不同意見。他鼓勵一種“開放社會”(Open Society)的理念,即一個鼓勵思想自由、允許不同觀點並存、並能夠不斷自我糾錯的社會。 最終,《民主嚮何處去?》所傳達的,是對民主製度一種深刻的、反思性的理解。它不是一篇為民主製度“唱贊歌”的論述,也不是一篇對未來社會發展進行“設計”的藍圖。相反,它更像是一場與過去、與現實、與我們自身思想的對話。哈耶剋提醒我們,民主的實現並非易事,它需要我們持續的警惕、審慎的思考以及對自由價值的堅定捍衛。理解哈耶剋的思想,便是理解民主的脆弱與珍貴,便是理解在復雜的現代社會中,個體自由與社會秩序如何纔能在一個動態的平衡中得以維係和發展。這本書,為所有關心民主未來的人們,提供瞭一麵寶貴的思想鏡子,讓我們得以更清晰地認識我們所處的位置,並更明智地走嚮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