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邓正来选译哈耶克论文集(第1辑)·民主向何处去?:哈耶克政治学、法学论文集》收录哈耶克论述自由的含义、自由社会秩序、社会正义及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困境等7篇论文。哈耶克特别阐述了自由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自由主义与正义、自由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与民主的关系,并指出了自由主义在当今遭到的思想意义上的混淆和误用。他特别对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一制度在民主的名义下颁布的不是符合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而是“命令”,议会成为政府治理的工具,而这必然会妨碍自由。《邓正来选译哈耶克论文集(第1辑)·民主向何处去?:哈耶克政治学、法学论文集》最前附有邓正来先生的长篇评注,对哈耶克的思想进行了系统评论。
作者简介
冯·哈耶克(1899—1992)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成名。他推崇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相信市场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由此,他对凯恩斯主义、计划经济,以及欧洲社会民主党人主导的社会改良均提出批评。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主要著作有: 《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自由秩序原理》《通往奴役之路路》、《法律、立法与自由》、《货币的非国家化:共存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致命的自负》等。哈耶克一生著述甚丰,其研究领域绝不局限在经济学范畴,涵盖经济学、理论心理学、政治哲学、法律人类学、科学哲学和思想史。可以说,哈耶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邓正来(1956-2013),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法学家、政治学家,翻译家,杰出的社会科学学术组织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是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法学和政治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被公认为是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1990年代初期)、中国学术规范化和社会科学自主性运动(1990年代中期)、哈耶克自由主义研究(1990年代晚期)及“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大讨论(2000年代中期)的主要引领者和推动者。邓正来长期致力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经典著作的汉译工作,就哈耶克的论著来说,他翻译完成了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二、三卷)和《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220万字的代表性论著,被公认为对哈耶克思想在汉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他的译本,也被认为是哈耶克著作的最为权威的版本。
内页插图
目录
关于哈耶克理论脉络的若干评注邓正来
第一辑 政治学和法学
政治思想中的语言混淆
自由主义
民主向何处去
自由社会秩序的若干原则
自由国家的构造问题
什么是“社会的”——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社会正义的返祖性质
精彩书摘
所收入的《理性主义的种类》一文中所做的讨论除外。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个人认为,哈耶克的有关论述并不会因此而减损它们对于我们的某种启示意义,相反,它们完全有可能从另一个维度为我们提供了反思我们自己在借鉴和学习西方文明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视角。
根据我对哈耶克文献的了解,哈耶克曾在下述四个方面论涉到了自由主义与非西方或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
第一,发展中国家应当从西方国家学习西方早先建构文明的方式和对自由的信奉,而不应当借鉴和采纳西方国家在成功发展以后所引发的各种替代性方案的梦想。正如哈耶克所明确指出的:“西方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自由信念,然而在西方的历史上,恰恰是这种对自由的信奉,使西方世界得以完全充分地利用了那些能够导致文明之发展的力量,并使西方文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迅速发展。因此,那些来自较不发达国家的、承担着向其人民传播理念之使命的人士,在接受西方训练的过程中,所习得的并不是西方早先建构文明的方式,而主要是那些由西方的成功所引发的各种替代性方案的梦想。此一发展趋向,甚为不幸,因为这些西方信徒行事所依据的信念,虽说会使他们各自的国家较快地模仿并获致西方的若干成就,但是它们亦将阻碍这些国家做出它们各自的独特贡献。更有进者,并不是西方历史发展的所有成就都能够或都应当被移植于其他文化基础上之上的。”
第二,哈耶克认为,作为一种发现探索过程的竞争,在那些高度发达的经济制度中极为重要,但是它之于低度发达的社会却有着更大的重要性。一是因为“那种认为我们在业已取得高度发展的国家中能够预见并控制那种因技术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的社会结构的观点,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但却不是完全荒谬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那种以为我们在一个低度发达国家(即首要问题乃是发现什么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可资使用的那种国家)中也能够事先确定其社会结构的观点,或者那种以为我们能够预测出我们采取的任何措施对这样一种国家所具有的特定影响的观点,就纯属异想天开了”;第二个原因是哈耶克认为,“只有当少数乐意且有能力尝试新方法的人能够使众人感到有必要效仿他们并且同时又能够为众人指明方向的时候,风俗习惯才可能发生必要的变化。如果众人可以迫使少数人继续因循传统方式,那么必要的发现过程就会受到阻碍或禁止。当然,一些人之所以不喜欢竞争,个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竞争不仅指出了人们如何方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具效率,而且还迫使那些依赖市场获取收入的人直面这样一种抉择:要么效仿更为成功的人士,要么失去部分或者全部的收入。正是依凭这样一种方式,竞争产生了一种非人力的强制:它迫使无数的个人必须以一种任何刻意的指令或命令都不可能促成的方式去调整他们的生活方式”;第三个原因则是“那种采用中央指令的方式去服务于所谓的‘社会正义’的做法,很可能是一种唯有富裕国家才能够负担得起的奢侈之举……但是对于贫困的国家来说,采取中央指令的方式去服务于所谓的‘社会正义’的做法,却肯定不是这些国家能够据以增进它们对迅速变化的情势做出相应调适的一种方法一一然而我们知道,这些贫困国家的发展却必须以这种调适为基础”。
……
《民主向何处去?》:一场跨越时代的思想对话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便在不断探索与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方向。其中,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尤其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而“民主”作为一种理想化的治理模式,更是激发了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乃至普通民众的深思与辩论。在浩瀚的思想星空中,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以其独树一帜的洞见,为我们理解民主的本质、挑战与未来,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视角。 本书《民主向何处去?》并非对哈耶克某一篇具体论著的简单摘录,而是精选了他关于政治学与法学思想的系列重要论文,旨在勾勒出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现代民主制度所进行的一场深刻而系统的剖析。哈耶克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表面现象进行描述,而是深入其内在逻辑、历史演进的动力以及潜藏的危机,揭示出民主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洞见。 第一辑 · 民主的根基与困境:法治、自由与社会秩序 本书的第一辑,便如同一场对民主制度进行“解剖”的开端。哈耶克首先将我们拉回到民主最核心的基石——法治(Rule of Law)。他认为,真正的法治并非简单的法律条文数量的堆砌,而是对国家权力的一种约束,是对个人自由的根本保障。在哈耶克看来,一个真正自由的社会,其法律应该是普遍的、抽象的、事先确定的,并且适用于所有人,包括统治者自身。这种法律,旨在创造一个稳定可预测的社会环境,让个人能够自由地规划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无需担忧突如其来的、专断的政府干预。 他进一步阐释了法治与自由之间的不可分割性。自由并非意味着无政府状态或随心所欲,而是在法律框架内,个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正是建立在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之上。当政府权力不受制约,凌驾于法律之上时,个体自由便岌岌可危。因此,哈耶克对那种将政府权力视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的观念,以及由此可能导向的“社群主义”或“社会工程”式的民主,发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警示,过度依赖集权式的决策,看似能高效地解决问题,实则可能侵蚀民主赖以生存的自由根基,将社会推向专制主义的边缘。 哈耶克还深刻探讨了社会秩序的自发性。他反驳了那种认为社会秩序必须由某种中心力量(如政府)精心设计和强制实施的观点。相反,他强调了“自生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和自由社会中,无数个体基于自身的信息和利益进行互动,由此涌现出复杂的、非预设的社会结构和规则。这种秩序,虽然不是由任何个人或集体精心策划,却往往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计划都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并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繁荣与进步。 然而,在探讨民主制度时,哈耶克也指出了其内在的困境。他认为,现代民主制度在实践中,往往容易受到“多数统治”(Majority Rule)的误导。虽然多数同意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但如果忽视了对少数群体权利的保护,或者被强大的利益集团所操纵,那么“多数统治”便可能演变成一种新的形式的压迫。他特别警惕那种将民主视为实现特定“社会正义”目标的工具的倾向,因为“社会正义”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且易被滥用的概念,将其作为国家干预的理由,可能导致政府权力无限扩张,并最终损害个人的自由与财产。 第二辑 · 民主的演变与危机:知识的局限与社会工程的陷阱 本书的第二辑,则将目光投向了民主制度在历史演进中所遭遇的挑战,以及其潜在的危机。哈耶克对“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批判,是这一部分的核心。他认为,许多现代民主政府倾向于通过大规模的、系统性的干预来“规划”社会,试图解决贫困、不平等、环境问题等各种社会难题。这种做法,表面上是为了增进“公共利益”,实则源于对人类知识局限的无视。 哈耶克深刻指出,任何个体或集体,都无法拥有理解和掌握社会整体复杂性的全部知识。知识是分散的,存在于无数个体之中,并且往往是隐性的、难以言传的。试图通过中央集权式的规划来重塑社会,不仅会因为信息的不完全而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更可能因为忽视了不同个体、不同社群的独特需求和偏好,而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甚至摧毁那些自发形成的、具有活力的社会机制。 他批评了那种认为政府拥有“高尚目标”就能合理干预市场的观念。他认为,即便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强制性的干预行为,往往会扭曲价格信号,阻碍创新,并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繁荣。这种通过大规模的政府干预来追求所谓“平等”或“公平”的民主模式,在他看来,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危险捷径。 哈耶克还对民主制度中“代议制”的运作提出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在现代大规模社会中,直接民主已不可行,代议制成为必然。然而,代议制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他担忧,代议士可能会为了迎合选民的短期利益或特定利益集团的要求,而做出不利于长远发展和整体自由的决策。同时,当政治家拥有过大的权力去分配资源和制定规则时,很容易滋生腐败和寻租行为,进一步侵蚀民主的公信力。 他尤其警惕那些宣扬“民主就是人民说了算”的简单化口号。他强调,民主的价值,不在于“谁”说了算,而在于“如何”说了算,以及“说了算”的边界在哪里。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应当建立在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对政府权力的约束,以及对市场和社会自发秩序的信任之上。任何试图通过民主程序来剥夺个体自由、压制多元意见、或者将少数人的意志强加给多数人的做法,都是对民主精神的背离。 第三辑 · 走向未来:自由的韧性与民主的审慎 在深刻剖析了民主制度的根基与困境之后,本书的第三辑,则将我们引向对民主未来发展的思考。哈耶克并没有预言末日,而是提出了审慎乐观的可能路径。他坚信,自由本身具有强大的韧性,而基于法治和个人自由的民主模式,虽然面临挑战,但仍是人类社会最有可能实现繁荣与进步的模式。 他再次强调了“有限政府”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政府的职责应当集中于维护法律秩序、保障个人安全、以及提供公共产品。而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领域,政府应当退居次要地位,让市场和个人去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有限政府的理念,并非是政府无能的借口,而是对其权力边界的清晰界定,是保护个人自由免受侵犯的最后一道屏障。 哈耶克鼓励我们重视“间接的规则”和“习俗”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除了成文法之外,许多社会规范、道德习俗、以及长久形成的惯例,也在维系社会和谐与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过分依赖强制性的法律条文,而忽视了这些更具弹性的社会机制,反而会使社会变得僵化和脆弱。 对于如何应对民主的挑战,哈耶克提出了一种“审慎”的态度。他认为,改革应当是渐进的、基于经验的,而不是激进的、基于抽象理论的。他主张,在进行任何重大政策调整之前,应当充分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并充分听取不同意见。他鼓励一种“开放社会”(Open Society)的理念,即一个鼓励思想自由、允许不同观点并存、并能够不断自我纠错的社会。 最终,《民主向何处去?》所传达的,是对民主制度一种深刻的、反思性的理解。它不是一篇为民主制度“唱赞歌”的论述,也不是一篇对未来社会发展进行“设计”的蓝图。相反,它更像是一场与过去、与现实、与我们自身思想的对话。哈耶克提醒我们,民主的实现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持续的警惕、审慎的思考以及对自由价值的坚定捍卫。理解哈耶克的思想,便是理解民主的脆弱与珍贵,便是理解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如何才能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得以维系和发展。这本书,为所有关心民主未来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宝贵的思想镜子,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位置,并更明智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