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 [Investigation on Traditional Knowledge Associated with Bildiversity in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 [Investigation on Traditional Knowledge Associated with Bildiversity in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达元 编
图书标签:
  • 生物多样性
  • 传统知识
  • 民族植物学
  • 地方知识
  • 云南
  • 贵州
  • 广西
  • 生态学
  • 文化生态学
  • 保护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147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75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
外文名称:Investigation on Traditional Knowledge Associated with Bildiversity in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Prov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基于对我国滇黔桂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大量调查和案例研究,内容涉及传统农业遗传资源、传统医药、传统技术与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习俗、以及传统标志产品。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还特别关注了传统知识的形成历史、传承现状、主要威胁因素、保护措施等问题,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目录

第一篇 传统遗传资源
1 曲靖和元阳地区传统种质资源现状案例研究
1.1 种质资源概述
1.2 师宗县黑尔壮族社区传统种质资源调查案例
1.3 元阳地区哈尼族村传统遗传资源调查案例
1.4 讨论与建议
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变迁与稻谷品种变化案例研究
2.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简介
2.2 前期研究及田野调查简介
2.3 西双版纳州稻米品种的变化情况
2.4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
2.5 小结
3 广西东山瑶植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3.1 东山云雾茶案例
3.2 东山青皮梨案例
4 广西东山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案例研究
4.1 东山猪案例
4.2 东山土鸡案例
4.3 东山土鸭案例
4.4 竹鼠案例
4.5 禾花鱼案例
5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毛南族菜牛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5.1 背景介绍
5.2 毛南菜牛传统知识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5.3 毛南菜牛相关传统知识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5.4 毛南菜牛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5.5 保护和确保传统知识传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6 榕江县黔东南小香鸡案例研究
6.1 前言
6.2 黔东南小香鸡知识内涵及特征
6.3 黔东南小香鸡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4 建议措施

第二篇 传统医药
7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黑衣壮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7.1 黑衣壮简介
7.2 壮族医药发展概况
7.3 调查方式
7.4 调查结果
7.5 发展保护措施和建议
8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东山瑶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8.1 东山瑶简介
8.2 调查方式
8.3 东山瑶医药传统知识调查结果
8.4 关于东山瑶医药传统知识开发和惠益分享的思考
9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9.1 前言
9.2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9.3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9.4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9.5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影响因素分析
9.6 保护和确保传统知识传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10 从江县瑶族药浴调研报告
10.1 前言
10.2 瑶族药浴知识内涵及特征
10.3 瑶族药浴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0.4 瑶族药浴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0.5 保护与发展措施建议
11 荔波县民族医药传统知识调研报告
11.1 前言
11.2 研究方法
11.3 研究地区概况
11.4 荔波县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11.5 荔波县民族草医发展现状
11.6 荔波县民族医药传统知识药方保存现状
11.7 荔波县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发展现状
11.8 民族医药面临的威胁及发展对策
11.9 结语

第三篇 传统技术方式
12 云南德宏州阿昌族户撒刀传统技术案例研究
12.1 阿昌族简介
12.2 户撒阿昌族乡
12.3 调查研究方法
12.4 户撒刀的历史沿革
12.5 作为传统知识的户撒刀
12.6 户撒刀的惠益分享未来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龙州县境内左江流域渔民、渔具与渔获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3.1 背景介绍
13.2 渔民
13.3 渔船和渔具
13.4 渔获
13.5 左江流域的蛋民生计
14 贵州安顺蜡染传统知识保护案例研究
14.1 传统知识的特征描述
14.2 传统知识形成历史与现状
14.3 发展趋势
14.4 受威胁原因分析
14.5 保护和促进传统知识传承的措施
14.6 结语
15 贵州丹寨县苗族蜡染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5.1 前言
15.2 苗族蜡染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15.3 苗族蜡染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5.4 苗族蜡染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15.5 丹寨苗族蜡染影响因素分析
15.6 发展保护措施及建议
16 贵州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6.1 前言
16.2 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16.3 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6.4 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16.5 传统知识影响因素分析
16.6 保护和确保传统知识传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17 黔东南侗族鼓楼及建筑技术案例研究
17.1 侗族鼓楼及建筑技术概况
17.2 侗族鼓楼传统知识调查问卷概况
17.3 侗族鼓楼的发展现状
17.4 侗族鼓楼的保护与传承分析
18 贵州丹寨县古法造纸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8.1 前言
18.2 古法造纸知识内涵及特征
18.3 古法造纸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8.4 古法造纸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 贵州三都县马尾绣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9.1 前言
19.2 水族马尾绣传统知识特征及内涵
19.3 水族马尾绣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9.4 水族马尾绣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5 保护和确保水族马尾绣发展传承保护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20 贵州三都县九阡酒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20.1 前言
20.2 九阡酒知识内涵及特征
20.3 九阡酒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20.4 九阡酒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5 措施建议
……

第四篇 传统文化
第五篇 地理标志产品

精彩书摘

  合作社时期是从1954年第一家阿昌族的打铁生产合作社开始,一直持续到1992年民族刀具厂撤销。其实,早在1982年,当地实施包产到户,这个刀具厂就名存实亡了。因此,这个合作社时期主要是1954—1982年这28年间。根据报道,1953年户腊撒地区的农具产量就比1952年增加了将近3倍。1954年,户撒芒东寨的10家阿昌族打铁户,成立了第一个打铁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作社又扩大到了37户,炉子也从5盘增加到13盘。1956年,仅腾冲、梁河、陇川、盈江、瑞丽5个县的贸易公司,从户腊撒地区订购的锄头和镰刀等农具就有1万多件。
  1957年,个体手工业已经基本走上集体化道路。户腊撒全区96盘打铁炉,除了4盘打铁炉的人年老体弱之外,其余的都入了社,在社管会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副业的生产。这里可以发现,其实打铁领域已经有明显的萎缩,因为在解放初期,可能达到300盘炉子。特别是,前面介绍过户撒曼东寨,在1953年就有59盘炉子,而这仅仅是一个寨子。但在1957年,整个户腊撒地区打铁炉已经仅有96盘,说明当时的社会运动,已经对于打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合作社时期,中央政府为了满足边疆各族人民的刀具需求,商业供销部门对阿昌族的铁器手工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保证供应优质钢材、白银和黄铜,并且包销产品。1960年创办了户撒铁农具厂,购置了气锤和机床,1963年又改为民族刀具厂。
  这样,毛铁的来源就从装油的桶、牛奶罐头等马口铁和炮弹、火车铁轨等原料,变为国家供给,户腊撒阿昌族专门从事手工刀具的锻制。而这时候,也不需要腾冲的汉族通过马帮从缅甸等地驮来各种废铁,销售也不需要操心,自有供销系统代劳。
  如此的生产模式,对于合作社之后的阿昌族手工刀具的未来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为阿昌族习惯了墨守成规的铁器加工之后,对市场销售等领域一无所知,等到从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之后,阿昌族的刀具的市场,基本上被外界所把握。阿昌族自身没有商业人才可以有效地推动市场,并且无人促进生产开发。
  ……

前言/序言


《西南之韵:探索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的交织》 引言 在地球这颗蔚蓝星球上,生命以其令人惊叹的多样性蓬勃发展,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复杂生态系统。与此同时,人类文明的脉络中,古老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知识体系。这套体系,如同隐匿于山林之间的古籍,记录着先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资源。 本书,《西南之韵:探索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的交织》,并非一本具体的学术专著,而是一个倡议,一个邀请,旨在揭示中国西南地区,这片被誉为“生物多样性宝库”的土地上,传统知识与丰富多样的生物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聚焦于某一特定省份的详尽调查,也不深入研究某一具体物种的传统用途,而是宏观地勾勒出这一独特交织关系的广阔图景,探寻其形成的历史根源、丰富的内容表现以及对当前及未来发展的潜在价值。 第一章:西南之魅——孕育多样性的沃土 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但不限于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如高耸的山脉、深邃的峡谷、广阔的喀斯特高原以及蜿蜒的河流,塑造了极其多样的生态环境。从温暖湿润的低地雨林,到凉爽潮湿的高山草甸,再到干热河谷的奇特景观,这片土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这里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也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大量的特有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许多植物、动物、真菌等生物的起源和分化与该区域的地质历史和气候演变息息相关。从巍峨的横断山脉,到秀美的桂林山水,再到贵州高原的奇峰林立,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生物的多样化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演化空间。 第二章:智慧之根——传统知识的源头活水 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是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中国西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世代居住的各民族,包括汉族、壮族、苗族、彝族、白族、傣族、瑶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宝贵的传统知识。这些知识并非源于书本,而是根植于生产生活实践,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而得以延续。 这些传统知识,涵盖了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对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对农耕渔猎的技巧、对疾病的诊疗方法、对节令气象的观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乃至对宇宙万物的哲学思考。它们是先民们在与自然长期互动中,通过反复试验、观察、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经验性、实践性、整体性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识,以及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智慧。 第三章:交织之美——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的互动 在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一幅生动而和谐的画卷。 资源的认知与利用: 各民族的传统知识体系,包含着对当地动植物物种的细致观察和分类,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生态位以及各种用途。例如,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具有药用价值,哪些可以作为建筑材料或染料,哪些动物可以狩猎或驯养,哪些可以作为农耕的帮手,甚至哪些对当地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这些知识,直接指导着当地居民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了可持续性。 生态伦理与环境管理: 许多传统知识体系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念,例如对山林水源的敬畏,对神圣树木或动物的崇拜,以及对某些时节禁猎禁伐的规定。这些观念,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对生态规律的实践性体现,有助于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传统的农耕方式,如梯田种植、轮作休耕,也体现了对土壤肥力、水分循环的深刻理解。 文化载体与精神寄托: 传统知识往往与民族的文化、宗教、习俗紧密相连,体现在歌谣、传说、故事、祭祀活动、节日庆典之中。这些文化载体,不仅传播着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信息,更塑造着当地居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增强了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 第四章:现代的回响——传统知识的价值与挑战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知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科学研究的宝库: 传统知识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启示。许多传统医学中记载的草药,在经过科学验证后,可能成为新药的来源;传统的农耕技术,可能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对生物习性的观察,可能填补科学认知的空白。 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时,传统知识所蕴含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以及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模式,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们提示我们,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应该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 文化传承的纽带: 传统知识是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保护和传承这些知识,就是在保护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然而,传统知识的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代化进程加速,年轻一代对传统知识的兴趣和了解日益淡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许多传统的生计方式难以为继;对传统知识的科学化、系统化整理和传播,也面临着方法和资源的匮乏。 结语 《西南之韵:探索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的交织》所倡导的,是对这片土地上蕴藏的无形财富的珍视和发掘。它呼唤着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倾听祖先的声音,用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古老的智慧,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传统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深入理解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的深刻联系,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地球,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这片西南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神韵,诉说着生命与智慧的古老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倾听,去理解,去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着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切入这本书,希望能从中挖掘出传统知识与当地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刻联系。然而,书中对“传统知识”的界定似乎过于侧重于其实用性——即药物、农耕技术等方面,而对于这些知识如何在世代传承中被社会群体所“持有”、“验证”乃至“捍卫”的过程,探讨得相对肤浅。例如,当提到某项古老的水利灌溉技术时,书中仅记载了技术本身的操作流程和效率,却鲜少提及这项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社区权力分配、性别角色差异或是与地方神灵信仰的互动关系。这种知识的“去语境化”处理,使得许多宝贵的文化信息在被记录下来的同时,也仿佛被抽离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因此,尽管资料库极其丰富,但它更像是一个静态的知识标本收藏集,而非一个动态的文化生命体展现。对于渴望了解知识如何塑造社会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略显不足。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册,甫一入手,便有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与厚实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原本期望它能像一本轻松的旅行手札,或是几篇引人入胜的田园牧歌式散文,然而,它的开篇便以严谨的田野调查报告姿态,将读者直接拉入了复杂而精密的学术世界。书中对植物分类、药用价值的详尽描述,以及对少数民族口述传统的细致整理,都展现出作者团队长期的耕耘与扎实的功底。特别是关于特定草药在不同地区间的微妙差异,以及它们在地方文化叙事中扮演的角色,着实让人叹为观止。不过,对于一个初涉此领域的普通读者来说,书中大量使用的高度专业化的术语和近乎枯燥的清单式罗列,确实构成了不小的阅读门槛。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各种生物学名词和文化人类学的概念,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艰苦的学术攻坚战,而非一次愉快的知识探索之旅。尽管如此,这种深度挖掘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料库,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坦白地说,透露出一种浓厚的上世纪末政府科研项目的遗风。字体选择偏小,行距紧凑,大量的图表和手绘插图被密集地塞入页面,使得长时间阅读成为一种视觉上的挑战。我尤其注意到,部分区域的地图和植物绘图的清晰度令人担忧,有些关键的细节因为模糊的处理而难以辨认,这对于需要对照图谱进行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遗憾。此外,本书的索引系统设计得不够友好,查找特定物种或特定族群的引文需要耗费比预期更多的时间,这使得它在作为快速参考工具时的效率大打折扣。对于现代读者追求的简洁、高效的阅读体验而言,本书在形式上的保守和略显陈旧的制作工艺,确实构成了使用上的一个小障碍。

评分

从内容深度上看,本书在对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进行“面铺开”的广度上做到了极致,几乎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的民间传说或植物应用。然而,这种“大而全”的策略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即在特定主题上的“深度不足”。例如,当我们谈论到某一特定地区,比如桂北山区,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外部现代化的冲突时,书中提供的仅仅是零星的案例碎片,缺乏一个集中的、深入的论述来剖析这种张力是如何在当地社会中具体展开的。它呈现了“有什么”,但对于“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将如何演变”的探讨,则显得较为保守和点到为止。我期待在如此宏大的主题下,能看到更多对现有保护政策与传统智慧融合的批判性反思,或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建议,而非仅仅是详实的记录。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坚实的基础档案,但其在理论建构和前沿思辨上的拓进,仍有待后续研究的补充。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脉络的跳跃性与逻辑的跳跃性。作者似乎在试图用一种极简的、近乎报告文学的方式来呈现极为复杂和分散的田野数据。比如,前一页还在详细描绘某地侗族关于祭祀用香料的禁忌和仪式,下一页却突然转入了对某一特定灌木的形态特征及其在不同海拔生存适应性的严谨论述,中间缺乏平滑的过渡或必要的文化背景串联。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却极大地削弱了文本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我常常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数据仓库中迷失方向,努力去拼凑出一条连贯的故事线索。如果能有更多富有感染力的叙述性文字来引导读者,将那些冷冰冰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更具人文关怀的网络,相信这本书的影响力会更加深远。它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清单,而非一曲赞颂生命多样性的交响乐,缺少了那种能够直击人心的情感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