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郁闭度研究

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郁闭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学权 著
图书标签:
  • 林竹草植被
  • 恢复生态
  • 冠层郁闭度
  • 生态功能
  • 植被恢复
  • 林业生态
  • 竹林生态
  • 草地生态
  • 生态学研究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724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26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综合整治华西雨屏区退化的坡耕地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寻求最佳林(竹)+牧草治理模式,《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郁闭度研究》以洪雅县柳江镇退耕还林区域和四川农业大学张家坪教学实践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经过4年的系统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试验设计,即在比较不同牧草水土保持性能、产量、耐荫生长能力和生长量的基础上,筛选区域适宜种植的牧草;在模拟不同遮荫梯度下比较优选牧草的生长状况、净光合速率以及结合生产实际,调查该牧草遮荫种植下的经济收益情况,分析林(竹)+牧草种植模式的冠层适宜遮荫度(或郁闭度);通过对几种林(竹)十牧草植被类型的生态定位观测,比较不同植被类型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和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发挥。

作者简介

  张学权,博士,教授,1967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89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林学系,同年分配到西昌农专(现西昌学院)园艺系任教,2006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专业,2009年调至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旅游学院任教。目前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课程的教学,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及重要核心期刊论文10多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6篇;主编副主编教材、科普著作5部,获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9项。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适宜牧草种类的筛选
1.2.2 林(竹)+牛鞭草种植的适宜郁闭度的研究
1.2.3 林(竹)+草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模式的植被特征研究
1.2.4 林(竹)+草退耕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性能特征研究
1.2.5 林(竹)+草植被恢复土壤一植被系统持水性能研究
1.2.6 林(竹)+草植被恢复系统保持水土特征研究
1.2.7 林(竹)+扁穗牛鞭草类型综合效益评价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技术线路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生态工程及林业生态工程
2.2 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
2.2.1 生态退化的概念、原因
2.2.2 生态恢复
2.3 坡耕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2.3.1 坡耕地生态系统概述
2.3.2 坡耕地土壤退化
2.3.3 坡耕地水土流失
2.4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研究进展
2.4.1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水文生态功能
2.4.2 植被恢复的土壤改良及水土保持效益
2.5 林草复合植被模式研究进展
2.5.1 林草牧复合系统概述
2.5.2 林草牧复合系统生态效益的研究
2.5.3 林草牧系统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5.4 林草牧复合系统的经济效益

第3章 林(竹)+草植被适宜牧草选择研究
3.1 几种牧草栽培的产量及水保性能对比研究
3.1.1 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几种牧草耐荫性能对比研究
3.2.1 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林(竹)+草植被种植冠层适宜郁闭度的研究
4.1 遮荫条件下扁穗牛鞭草光合生理及生长特征的综合研究
4.1.1 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4.1.3 模拟遮荫下扁穗牛鞭草光合特征分析
4.1.4 遮荫下扁穗牛鞭草形态特征和产量
4.2 不同遮荫梯度下杂草入侵特征
4.3 以苦竹+扁穗牛鞭草为例的斑块特征及其干扰分析
4.4 冠层适宜郁闭度的综合判断
4.4.1 不同遮荫梯度下扁穗牛鞭草种植的投入、产出分析
4.4.2 冠层适宜郁闭度的综合判断
4.5 小结

第5章 林(竹)+草植被恢复结构特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研究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植被组成、结构及其数量特征
5.3.2 人为干扰对植被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林(竹)+草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性能研究
6.1 研究区及试验地基本情况概况
6.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植被恢复土壤物理特征研究
6.3.2 植被恢复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6.4 小结

第7章 林(竹)草植被恢复土壤一植被系统持水性能研究
7.1 试验研究区概况
7.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1 植被恢复地表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性能
7.3.2 植被类型冠层植被鲜叶吸水陸分析
7.3.3 土壤贮水量性能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林(竹)+草植被恢复系统水土保持特征研究
8.1 试验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8.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8.3 试验结果与分析
8.3.1 降雨特征
8.3.2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坡面地表径流特征
8.3.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侵蚀特征
8.3.4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8.3.5 典型次强降雨下的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分析
8.4 小结

第9章 林(竹)+草植被恢复综合效益评价
9.1 植被恢复部分生态功能效益的经济价值体现
9.2 林(竹)+草植被恢复直接经济效益评价
9.3 林(竹)+草植被恢复模式延长生物链的增值效益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郁闭度研究》:
  2.2.2 生态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分自然恢复和人为恢复(生态恢复)。大自然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需要的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火灾、虫灾等灾害。但自然自我设计恢复的时间一般较长或很长,且类型多样。生态恢复是通过人为设计理论,按照自然规律恢复的自然生态系统,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为目的种树种草,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而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
  生态恢复,即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的土壤一植被系统的恢复,或优化退化生态系统的各主要组成要素、恢复(广义的概念)土壤一植被系统的生态功能,即恢复生态学。由于对生态恢复的理解角度不同,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作了不同的定义,有的强调恢复后的状态(同一群落的历史上的、干扰前的、某一状态的),有的强调生态恢复的全过程(目的只是再造一个自然群落,),还有的强调生态整合性恢复(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同时恢复)。也有人(Kloor,2000)提出取消“恢复”这个词,因为恢复的目标(哪一个时间阶段的系统状态)不确定。
  章家恩(1999)、任海(2002)、彭少麟(2003)等都对生态恢复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一致提出了三个法则和六个目标:三个原则是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法则、美学原则。自然法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础原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后盾和支柱,它可能制约着生态恢复与重建可能性、水平和深度;美学原则即山川秀美。六个生态恢复与重建目标是:①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因为地表基底(地质地貌)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如滑坡),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演替与发展;②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⑨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④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⑤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⑥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2.3 坡耕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2.3.1 坡耕地生态系统概述
  就地球生态系统而言,虽然物质方面属于闭锁型,能量方面属于开放型,但各结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交换,故大致呈非平衡开放型[22]。因而,从生态学的观点讨论坡耕地生态系统,需要在维持地球生态系统持续化的大前提下来考虑与其结构系统的关系。维持地球生态系统持续化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几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需保持平衡,使整个系统呈平衡态开放型,或使各系统呈闭锁型,也就是说,需要在各个系统中形成自给自足的关系。因此,对坡耕地生态系统来说,起码应控制它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坡耕地生态系统是人工培育的土地生态系统,介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异表现为(23]:①在坡耕地生态系统中为提高生产力而加入的辅助能源是经过加工的(人力和畜力等),并非自然能量;②通过人为的管理而使坡耕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大大降低,以便使系统生产中特定的物种产量最大;③坡耕地中的植物和动物,并非自然选择下形成的,而是人工选择的结果;④不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系统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坡耕地生态系统的控制来自外部,而且是有目的的。
  ……
绿野新生:竹林与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演替 序言 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挑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使得大片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升其生态功能,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竹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在经历退化后的恢复过程,并重点聚焦于冠层郁闭度这一关键指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期为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章: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石 生态系统恢复并非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重塑过程。本章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梳理生态系统恢复的核心理论。我们将首先阐述生态位理论在物种分布和群落构建中的作用,理解不同生境条件下物种如何竞争、共存并最终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生态系统恢复力(resilience)与恢复性(resistance)的概念,区分系统在扰动后维持原状的能力与经历扰动后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并分析影响这些能力的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素。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生态位形成与演替的动态过程。我们将回顾并解读诸如初始定居者理论(initial floristic composition)、促进/抑制/容忍模型(facilitation, inhibition, and tolerance)等经典的群落演替理论,并探讨其在不同生境和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恢复中的适用性。特别地,我们将引入“替代性稳定状态”(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的概念,解释为何某些退化生态系统可能无法简单地恢复到初始状态,而是会稳定在一种新的、可能功能受损的生境中。理解这些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至关重要。 第二章:竹林生态系统的演替与恢复机制 竹林,作为一种独特且重要的森林类型,在涵养水源、固土防沙、改善土壤质量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不合理的采伐、过度放牧、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竹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本章将集中探讨竹林在经历退化后的恢复过程。 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类型的竹子(如毛竹、楠竹等)在不同退化程度下的生长习性、繁殖策略以及它们在群落恢复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种子传播、地下茎扩张等竹子特有的繁殖方式如何影响其在恢复过程中的扩散速度和空间格局。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土壤养分、水分条件、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竹林恢复速度和组成的影响。 此外,本章还将重点分析竹林退化后,伴生植物的组成变化以及它们与竹子之间的竞争与互作关系。理解这些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识别限制竹林恢复的关键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恢复措施。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引入特定草本植物或灌木可能有助于改善土壤条件,促进竹子的萌发和生长。 第三章: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动力学 草地,以其广阔的覆盖面积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构成了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通常表现为草类物种多样性下降、优势草种改变、土壤有机质流失以及荒漠化等。本章将深入剖析草地在退化后的恢复过程,并考察其内在的动力学机制。 我们将首先考察不同草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包括它们的耐旱性、耐牧性、以及对养分和光照的竞争力。我们将分析草地退化过程中,入侵性杂草或低等植物的出现如何改变群落结构,并阻碍本土草种的恢复。接着,我们将探讨草地恢复中,植被更新(包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土壤板结、养分贫瘠、以及缺乏有益微生物等。 本章还将重点关注草地恢复中的水分动态。我们将分析降雨量、土壤持水量、蒸发蒸腾等因素对草地恢复速度的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的可获得性往往是限制草地恢复的关键。因此,我们将讨论例如人工集水、覆盖保墒等措施在提升草地恢复能力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冠层郁闭度:竹林与草地恢复的关键指标 冠层郁闭度,即植被冠层在天空中的投影面积比例,是衡量植被覆盖程度、光照穿透能力以及微环境条件变化的重要指标。在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冠层郁闭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下层植被的生长,也反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本章将聚焦于冠层郁闭度在竹林和草地恢复中的核心作用。 4.1 郁闭度与光照资源分配 对于竹林而言,早期恢复阶段,稀疏的竹冠层允许充足的光照穿透,有利于地被植物和灌木的生长,为初期群落多样性的构建提供条件。随着竹子的生长和密度的增加,冠层逐渐郁闭,光照强度下降。本章将分析不同郁闭度下,光照资源在竹林内部的垂直和水平分配规律。我们将探讨,适度的郁闭度如何促进竹子本身的生长,而过度郁闭又可能抑制下层植被的生长,甚至导致部分竹株的衰退。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郁闭度的变化同样关键。本章将研究不同优势草种的株型、叶片结构以及群落的聚集度如何影响其整体的冠层郁闭度。我们将分析,低郁闭度的草地可能面临光照竞争加剧的问题,而适度的郁闭度则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杂草的生长,为本土草种提供更有利的生长环境。 4.2 郁闭度与土壤微环境 冠层郁闭度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章将深入研究郁闭度如何调节土壤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流通。高郁闭度的竹林能够有效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为竹子和下层植被提供更稳定的生长环境。我们将分析,在恢复过程中,如何通过调控竹子的密度和分层种植,以达到最优的郁闭度,从而改善土壤微环境,促进整个竹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对于草地而言,郁闭度的变化同样影响着土壤的湿度和温度。本章将研究,适度的草地郁闭度如何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环境,减少极端温度和水分波动,从而有利于草种的生长和繁殖。我们将考察,在退化草地恢复中,如何通过调整草种构成和密度,来逐步提升郁闭度,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4.3 郁闭度作为生态恢复的监测指标 本章将论述冠层郁闭度作为评价竹林和草地生态恢复进展和成效的关键监测指标。我们将介绍常用的郁闭度测量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影像)、地面样方调查以及冠层分析仪等。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郁闭度的动态变化来评估生态修复措施的有效性,预测生态系统的恢复趋势,并及时调整修复策略。 第五章:实践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本章将结合实际的生态修复项目,对竹林和草地的恢复过程进行案例分析。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退化区域,详细介绍当地的生态退化原因、采取的修复措施以及修复效果。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些案例中,冠层郁闭度是如何变化,以及它如何与植被恢复、土壤改善以及生物多样性提升等指标相互印证。 例如,我们将分析某地区通过人工补植竹苗、控制性砍伐老竹以及引入伴生灌木等措施,如何逐步提高竹林冠层郁闭度,并最终恢复其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同时,我们将考察某干旱区草地恢复项目,如何通过调整草种结构、控制放牧强度以及实施人工降雨补水等措施,成功提升草地覆盖度,并观察其冠层郁闭度的变化如何反映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 最后,本章将对竹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我们将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例如将生态学、遥感技术、模型模拟与社会经济因素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指导生态修复工作。我们将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冠层郁闭度等关键生态指标,并致力于开发更高效、更经济的生态修复技术,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绿色地球贡献力量。 结语 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并付诸不懈的努力。本书希望通过对竹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冠层郁闭度这一关键指标的细致研究,能够为生态修复领域的学者、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推动地球家园的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注意到它似乎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来组织内容,这对于理解复杂系统非常有帮助。我猜想,书中可能划分了几个核心章节,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研究方法论或者不同尺度的生态过程分析。如果能够清晰地界定出“生态功能”的衡量标准,并且对这些标准进行严格的定义和论证,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高层次的理论框架下,巧妙地融入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细节,避免陷入纯粹的理论空谈,同时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这种平衡,往往是优秀专著的标志。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一个非常关键的生态学概念——植被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我个人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冠层郁闭度”这个参数的,它在多大程度上被用作评估植被健康和生态服务供给的代理指标?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郁闭度动态变化与群落演替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不同物种组合形成的冠层在光截留效率和下垫面热力学效应上的差异。如果能结合遥感技术或LIS(叶面积指数)测量方法来展示这些参数的变化轨迹,那将是非常前沿和令人信服的论述。这类量化分析,远比定性的描述更有说服力。

评分

评价二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特定区域生态修复的案例分析,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教训。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修复方案,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我特别关注那些不同植被配置在不同土壤类型下的长期效果对比,以及如何量化这些恢复工作对区域水文循环和微气候改善的具体贡献。如果能有详细的数据图表支持,那就更好了。毕竟,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任何关于长期监测和反馈机制的描述,都比空泛的口号来得更有价值,我期待看到一些真正深入到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层面的内容,而不是停留在宏观叙事。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淡雅的绿色调和简洁的字体排版,透着一股宁静而又深邃的学术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题的严肃性,仿佛预示着里面内容将是扎实而富有洞见的。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这对于长时间沉浸在专业内容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装帧看起来很结实,应该能陪伴我度过多次翻阅的时光。整体而言,从视觉体验上,这本书成功地建立了一种高质量的学术读物形象,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那种低调奢华的质感,让它在书架上显得格外有分量。

评分

评价五 从一个对环境科学充满热情的非专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更看重这类书籍能否清晰地向公众传达科学发现的意义。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生态学原理,而不是仅仅堆砌只有行家才能理解的术语。例如,如果能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提高林下植被的郁闭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的速率,或者如何影响到特定林下生物的生存环境,那将极大地增强这本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本好的专业书籍,理应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也具备向更广泛群体普及科学知识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