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尼采(套裝全2冊)》原為作者1936年至1940年間在弗萊堡大學做的講座,又附加瞭若乾篇論文。這些論文作於1940年至1946年之間。它們是對一條道路的擴建,而當時尚在行進中的各個講座就在這條道路上為爭辯開路。
講座文本現在是按照內容編排起來的,而不是按課時順序。但講課特徵仍舊保留下來瞭,包括無可避免的冗長的陳述和復述。
作者有意地經常從尼采著作中采取同一文本予以多次探討,當然往往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此類文本也許已經為一些讀者所熟悉,甚至是被清楚地認識瞭的,之所以也保留下來,是因為在每一個已被認識的文本中都還隱藏著值得思想的東西。
內頁插圖
目錄
《尼采(上捲)》:
前言
第一章 作為藝術的強力意誌
第1節 作為形而上學思想傢的尼采
第2節 《強力意誌》一書
第3節 “主結構”的提綱和起草
第4節 強力意誌、永恒輪迴與重估的統
第5節 “主要著作”的結構。尼采的思想方式:顛倒
第6節 傳統形而上學中作為意誌的存在者之存在
第7節 作為強力意誌的意誌
第8節 作為情緒、激情和感情的意誌
第9節 對尼采意誌學說的唯心主義解釋
第10節 意誌與強力。強力的本質
第11節 哲學的基礎問題和主導問題
第12節 關於藝術的五個命題
第13節 美學史上的六個基本事實
第14節 作為審美狀態的陶醉
第15節 康德關於美的學說。叔本華和尼采對此學說的誤解
第16節 作為形式創造力量的陶醉
第17節 偉大的風格
第18節 關於藝術的五個命題的論證
第19節 真理與藝術之間的激烈分裂
第20節 柏拉圖主義中的真理與實證主義中的真理尼采根據對虛無主義的基本經驗倒轉柏拉圖主義的努力
第21節 柏拉圖對藝術與真理之關係的沉思的範圍和語境
第22節 柏拉圖《國傢篇》:藝術(摹仿)與真理(理念)的距離
第23節 柏拉圖《斐德羅篇》:處於一種令人喜悅的分裂中的美與真理
第24節 尼采對柏拉圖主義的倒轉
第25節 對感性的新解釋以及藝術與真理之間的激烈分裂
第二章 相同者的永恒輪迴
第1節 作為尼采形而上學基本思想的永恒輪迴學說
第2節 輪迴學說的形成
第3節 尼采對輪迴學說的第一次傳達
第4節 “悲劇的起源”
第5節 對輪迴學說的第二次傳達
……
第三章 作為認識的強力意誌
《尼采(下捲)》
精彩書摘
尼采死於世紀之交。尼采“遺稿”的編者們此後做瞭多種努力,試圖根據尼采的筆記把他在最後的創作時期計劃好的主要著作拼湊起來。編者們大體上是根據尼采本人的那些計劃來做這項工作的。有時候——應當強調一下,隻是有時候(即1886-1887年間)——尼采也為他的主要著作設計瞭一個標題,就叫《強力意誌》。在1887年齣版的《論道德的譜係》(《全集》,第七捲,第480頁,第27條)一書中,尼采甚至特地用粗體字指齣瞭他這部主要著作的這個標題,同時還在這本書的封麵上對之作瞭預告。然而,我們知道,尼采不僅沒有齣版他這部主要著作,而且也從來沒有像他所願望的那樣把它構造為一部著作的樣子。它也不是一本半途而廢之作,而隻是一些零散的斷編殘簡而已。
然而,甚至“斷編殘簡”這個說法也是會誤導的,因為我們在其中也辨認不齣裂口和接縫之類的東西,一些直接指嚮其他相關片斷的裂口和接縫;要不然我們就可以把一些片斷串連起來瞭。我們之所以辨認不齣這些東西,顯然是因為其中找不到一個徹底構造好瞭的結構,可以使那些零散的筆記獲得閤適的固定位置。
自從尼采遺稿編者們齣版瞭一部名為《強力意誌》的書之後,人們就錯誤地認為尼采有一部叫《強力意誌》的著作,而且還是他的一部主要著作。而事實上,這所謂的著作無非是對尼采作於1884-1888年間的一些筆記的隨意挑選而已,那時候,強力意誌的思想隻是偶爾地在尼采那裏顯露齣來。而且,即便關於這個事實,我們首先也還須問一問:強力意誌的思想是以何種方式顯露齣來的,是為什麼顯露齣來的。編者們的挑選工作誠然是在尼采十分粗略的計劃中尋求一個綫索。而現在,這種隨意挑選卻從一開始就預先規定瞭人們對尼采這個時期的哲學的理解。於是,尼采真正的哲學在所有描述者那裏就不知不覺地成瞭“強力意誌的哲學”。《強力意誌》一書的編者們固然比後來的利用者和描述者做瞭更為仔細的工作,但他們也不可能認識到,永恒輪迴學說同樣在尼采的這些筆記中起著某種作用;相應地,他們就把這些筆記嵌入他們自己對尼采遺稿的編排中瞭,而且是以尼采本人的一個計劃為依據的。
現在,尼采有瞭一部以《強力意誌》為標題的“遺著”——對於這個事實,我們應當怎麼看呢?我們必須以一些同樣無可爭辯的事實來反對這個事實。而我們所謂無可爭辯的事實有如下三個:
其一、盡管自己作瞭預告,但尼采本人從未創作過這部著作本身;
其二、尼采隨後甚至放棄瞭這個以《強力意誌》為主標題的計劃;
其三、第二個事實與第一個事實是毫無聯係的。
因此,為瞭全麵徹底地評判尼采生前沒有公開的1884-1888年期間的思想,《強力意誌》一書是不能成為標準的。尼采關於主要著作的計劃並不就等同於《強力意誌》的計劃。而不如說,以《強力意誌》為標題的著作計劃隻不過是尼采就其主要著作所做的工作的一個過渡階段。但隻要“強力意誌”一詞意味著尼采思想中齣現瞭某種“全新的和本質性的東西”,某種在時間上看來隻有在尼采經驗瞭永恒輪迴思想之後纔齣現的東西,那我們就必須追問一下“強力意誌”與“永恒輪迴”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
前言/序言
《尼采》——我們用這位思想傢的名字作標題,以之代錶其思想的實事。
實事,即爭執,本身乃是一種爭辯。①讓我們的思想去探討這個實事,讓我們的思想去期備這個實事——這個目標構成瞭眼下這本書的內容。
本書原為作者1936年至1940年間在弗萊堡大學做的講座,又附加瞭若乾篇論文。這些論文作於1940年至1946年之間。它們是對一條道路的擴建,而當時尚在行進中的各個講座就在這條道路上為爭辯開路。
講座文本現在是按照內容編排起來的,而不是按課時順序。但講課特徵仍舊保留下來瞭,包括無可避免的冗長的陳述和復述。
作者有意地經常從尼采著作中采取同一文本予以多次探討,當然往往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此類文本也許已經為一些讀者所熟悉,甚至是被清楚地認識瞭的,之所以也保留下來,是因為在每一個已被認識的文本中都還隱藏著值得思想的東西。
文中所作的重復言述乃是為瞭一再重新去深思若乾規定著整體的思想。至於這些思想是否、在何種意義上、以何種廣度保持為值得思想的,這是要通過爭辯來澄清和裁定的。對於講座文本,作者刪去瞭一些常見的語氣虛詞,化解瞭一些復雜的句子,模糊不清處作瞭說明,錯訛處作瞭更正。
但成文付梓後,也就失落瞭口頭演講的一些長處。
總體上看,本書意在審視作者從1930年以來直至“關於人道主義的書信”(發錶於1947年)所走過的思想道路。因為我在此期間付印的兩個短篇演講稿“柏拉圖的真理學說”(發錶於1942年)和“論真理的本質”(發錶於1943年),早在1930年至1931年間就已經完成瞭。①拙著《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初版於1951年)收有1936年至1943年之間寫的一篇論文和幾篇演講稿,它們隻能間接地讓人對這條道路有所認識。
如果有讀者親自動身踏上瞭本書所走過的道路,那他也許就會看到,與“尼采”這個實事的爭辯從何而來,去往何處。
智者之語,穿越時空的迴響:一部關於人類精神與存在意義的深刻探索 本書並非簡單的故事匯編,亦非曆史事件的流水賬。它是一次深入靈魂的旅程,一場與思想巨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在這裏所呈現的,是一係列關於人類精神、存在睏境、價值重塑以及生命意義的深刻詰問與激昂呐喊。它邀請讀者一同走入思想的迷宮,在理性的光芒與存在的深淵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一、 破碎的偶像與新生的太陽:對傳統價值的顛覆與超越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我們曾依賴諸多堅固的偶像來支撐精神世界:神祇、道德、真理、理性……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思想的演進,這些曾經神聖不可侵犯的基石,卻在現實的衝擊下顯露齣裂痕。本書敏銳地捕捉到瞭這一時代癥候,它以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解剖瞭西方形而上學和傳統道德體係的虛僞與空洞。 作者並非僅僅滿足於拆毀,他更緻力於在廢墟之上,播下新生的種子。他宣告瞭“上帝之死”,這並非對某個具體宗教的否定,而是對一種超越性的、提供終極意義的形而上學框架的消亡的宣告。當舊有的神聖光芒熄滅,人類便陷入瞭深刻的虛無之中。然而,這虛無並非絕望的終點,反而是通往自我超越的起點。 本書深入探討瞭“權力意誌”這一核心概念。它不是狹隘的政治權力,而是生命本身最根本的驅動力——一種不斷擴張、超越自身、創造新價值的內在衝動。這種權力意誌體現在藝術傢的創作中,體現在哲學傢的思辨中,更體現在每一個試圖活齣真我、挑戰極限的個體身上。它鼓勵我們擺脫被動的接受,轉而成為生命的主宰者,積極地塑造自己的命運與價值。 二、 永恒輪迴的悲憫與超人的召喚:對生命循環與個體解放的哲學冥想 生命是一場無休止的循環,過去、現在、未來,在時間和空間中交織纏繞。本書拋齣瞭一個極具衝擊力的思想實驗:“永恒輪迴”。想象一下,你所經曆的每一個瞬間,無論喜悅還是痛苦,都將無限次地重演。麵對這樣的情景,你會作何感想?是詛咒這無盡的摺磨,還是擁抱這唯一的生命? “永恒輪迴”是對生命最嚴苛的考驗,也是對生命最深沉的肯定。它迫使我們審視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行動,因為它們都將成為永恒的一部分。唯有那些我們能夠全然肯定、無怨無悔地重復的瞬間,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生命體驗。這是一種“愛命運”的態度,一種接納生命全部真實,並從中汲取力量的生存智慧。 與“永恒輪迴”的沉重並行不悖的,是“超人”的昂揚召喚。超人並非生理上的變異,而是精神上的升華。他是擺脫瞭傳統道德束縛,超越瞭凡俗欲望,能夠自我立法,創造新價值的存在。超人是人類的未來方嚮,是每一個個體內心深處渴望達到的理想狀態。他意味著一種徹底的自主,一種不依賴外在權威,而是從自身力量中汲取意義的生命姿態。 本書並沒有提供一條現成的通往超人的道路,它更多的是一種激烈的鞭策,一種對凡庸的警醒。它揭示瞭那些阻礙我們成為超人的羈絆:奴隸道德的虛僞、集體意識的平庸、對舒適與安全的過度追求。它鼓勵我們擁抱痛苦,因為痛苦是成長的催化劑;它召喚我們挑戰已知,因為未知纔是無限可能的疆域。 三、 藝術的拯救與悲劇的智慧:對美學直覺與生命張力的深刻洞察 在理性的光芒似乎照不亮的角落,藝術以其獨特的語言,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認識世界、安頓靈魂的方式。本書深刻地認識到藝術在人類精神生活中的關鍵作用。它認為,藝術,尤其是悲劇藝術,是理解生命本質、擺脫存在虛無的重要途徑。 悲劇並非僅僅意味著不幸的結局,它是一種深刻的生命體驗。它揭示瞭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矛盾與衝突,展現瞭人類在命運麵前的渺小與偉大。通過對悲劇的體悟,我們得以超越個體的小我,與更宏大的生命力量産生共鳴。悲劇的智慧在於,它不是迴避苦難,而是直麵苦難,並在苦難中發現生命的莊嚴與壯麗。 本書對藝術的贊美,是對一種生命直覺的肯定。在概念與邏輯之外,有一種更原始、更強大的生命衝動,藝術正是這種衝動的直接錶達。它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喚醒我們被理性壓抑的生命活力。通過藝術,我們得以重新連接那個充滿激情、渴望創造的本真自我。 四、 語言的邊界與思想的躍遷:對文本解讀與理解的挑戰 閱讀本書,本身就是一次挑戰。作者的語言風格獨特而深刻,充滿瞭詩意的隱喻、激烈的反詰和令人震撼的洞見。他常常打破常規的邏輯結構,用一種更加直觀、更加情感化的方式來錶達思想。這要求讀者放下習慣性的閱讀模式,以一種更加開放、更加敏感的心靈去感受文字的力量。 本書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理論體係,它更像是一係列思想的碎片,需要讀者自己去整閤、去構建。它提齣瞭問題,但往往不直接給齣答案。相反,它激發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每一次閱讀,都可能帶來新的理解與感悟,因為讀者的心境與經驗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每一次對本書的深入,都是一次對自我思想邊界的拓展。它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它鼓勵我們走齣舒適區,去擁抱那些可能令人不安,但卻能帶來真正成長的思想。 結語: 這部作品,是獻給所有渴望超越平庸、探尋生命真諦的靈魂的。它不提供廉價的慰藉,不承諾輕鬆的答案。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精神的睏境與光輝;它是一聲號角,召喚我們勇敢地走嚮未知,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去活齣生命最壯闊的篇章。它是一場永不落幕的智性冒險,等待著每一位敢於追問“我是誰?我為何存在?”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