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人文 第13辑:数学与对称 [Mathematics & Humanities]

数学与人文 第13辑:数学与对称 [Mathematics & Humanit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丘成桐,刘克峰,杨乐 等 编
图书标签:
  • 数学
  • 人文
  • 对称
  • 数学史
  • 文化
  • 艺术
  • 哲学
  • 科学史
  • 几何
  • 群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913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497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athematics & Humanit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3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数学与人文》是一套以大学生和青年学者为主要对象的数学科普丛书,也适合中学数学老师与爱好数学的同学,同时也是社会知识阶层的有益读物。
  《数学与人文》的主要栏目有:人物访谈、数海钩沉、数学星空、魅力数学、数学教育、数学科学和中国数学发展等。

内容简介

  对称性是追踪从古到今数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解开浩渺幽远宇宙之谜的一把关键钥匙。《数学与人文(第十三辑):数学与对称》选登的几篇文章,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由柏拉图、开普勒、牛顿和爱因斯坦先后创立的、不断进化的物理模型中所蕴涵的宇宙对称不变性思想;伽罗瓦的生平与成就,他为研究代数方程的根式解而创立的群论成为刻画对称性的理想工具;克莱因的生平和成就,他首次提出把几何空间的分类归结为不同群作用下的不变性;诺特定理把物理量的守恒性与李群作用的不变性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外尔、杨振宁一米尔斯创立了规范场论,它最后发展成为宇宙的一个标准模型。《数学与人文(第十三辑):数学与对称》还包括两篇专稿,分别是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关于“数学与生活之决策”的演讲和他谈论台湾数学发展的采访记录。此外,书中还登载了数学家坂内英一的自传和安德鲁.格利森的传记。

内页插图

目录

专稿
谈数学与生活之决策(丘成桐)
人物专访——丘成桐教授(王金龙,林松山,张镇华)

数学与对称
对称的追求——从柏拉图到牛顿(杨静,夏伶莉)
伽罗瓦与群论的创立(田廷彦)
21世纪读者眼中的伽罗瓦(Harold M. Edwards,译者:王涛,邓硕)
Felix Klein:他的生平和数学(季理真,译者:赵振江,王丽萍)
相对论促进数学研究(Hermann Weyl,译者:林开亮)
对称性、规范场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王善平)
统一、超弦、几何(何杨辉)

数学人
虞美人(丘成桐)
一个数学人的感想(坂内英一,译者:吴耀琨,余敏)
安德鲁M.格利森1921- 2008(上)(Ethan D.Bolker组编,译者:林磊)

精彩书摘

  丘:二十年前我到台湾来访问一年,当时我本来想到台大,但台大没有经费来支持我,二十年前我还年轻,那个时候家里面不可能不需要钱用,所以到台湾来我还是需要薪金,现在钱对我没有这么重要了。
  王:丘老师这次根本没有薪水。
  丘:当年我需要。我两个小孩还小,清华愿意做这个事,因为刘兆玄校长很有魄力,愿意支持我到清华去,所以我去了。那时候很愉快,在那边上课,学生很不错,台大也有几个学生到新竹来。当时清华数学系办得越来越好,刘兆玄校长的支持很重要。后来也在清华成立了理论科学研究中心,也是因为刘校长后来当了“国科会”主委,就有办法了。当时成立这个中心,其实是因为当时韩国要成立一个中心。
  王:是KAIST还是KIAS?(KAIST成立于1971年,KIAS成立于1996年)
  丘:那是15年前的事(不记得)了。那时候韩国请杨(振宁)先生做主任,有物理、数学还有其他项目。当时韩国要台湾支持他们,要“国科会”每年送五十万美元给他们。刘兆玄就跑来问我觉得怎么样,我想台湾的数学无论怎么说都比韩国好得多。对台湾来讲,五十万美元不算少。去支持韩国,当然美其名日是面向亚洲,可是无论如何用的是台湾纳税人的钱,而台湾数学比他们好,我觉得这样的支持不合适。我想既然有这个钱,干脆在台湾成立一个中心,经过很多考虑之后,刘兆玄就成立了理论中心。杨先生的意见当然是关键性的,理论中心就扩大为物理跟数学一起。我觉得刘兆玄很有远见,愿意做这个事,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台湾和大陆都有同样的问题!每个系都只讲求自己的好处,不从大局着眼。成立这个中心的时候,“中研院”数学所极力反对,“中研院”数学所所长认为在台湾,任何数学活动都应该在“中研院”数学所做,不应该在南港以南的地方去做,所以当时遇到很多困难。这个中心是清华跟交大合办的,由于中心在清华校园,结果大部分活动在清华,既然办得好这也没有关系。交大和清华的关系也很好,希望他们多过来走走,他们也愿意。
  可是清华数学系里面就开始有分歧,分好几派。那是我最讨厌的。我在香港长大,跟台湾的学者没有任何私人关系,我也搞不清楚这些关系,我到清华只是帮忙。我在清华的时候,系里已经有纷争,纷争的原因我没搞清楚,也不见得是钱的问题。举例来说,一些人是请我来的,另一些人是不愿意请的,后者就去攻击前者,就自己这样争,无聊透顶。那不请我来的人说,丘成桐演讲我不给他面子,我不来听。这个讲法实在很可笑,我演讲他来不来听与我何干,我一点儿都不在乎,但他们却认为是很重要的表态。这些纷争最后导致数学系跟理论中心吵架。数学系有些人不支持这个中心,理论中心做得很好的时候,他们也不在乎,这是很不幸的事情。
  由于我的建议,林长寿到清华去做中心主任,做得很好,中心运作顺畅。可是系里有人不愿意他长期在那边,当时林长寿已经做了院士,做了院士还不能够留在清华数学系,这是太荒谬的事。不只是因为他做院士,他的学问实在很不错,同时行政能力也很优秀,将那里办得有声有色。当时的校长魄力不够,他应该排除数学系的反对聘任林长寿,我看不出来校长这样做有什么不行,校长应该有权力聘任一个有学问的学者。可是校长不敢,所以数学系的某些人影响越来越大,渐渐形成了一种氛围,使王金龙、于靖这些一流学者不舒服。对清华数学系来说,这是灾难性的。接着李文卿来了,于靖和李文卿都做得很好,为清华做出很重要的贡献,但为了其他关系,清华校长居然说:每年来访问一两个星期的张圣容对数学系的贡献是最大的。简直是荒唐之至,以后谁还替清华卖力?
  王:插一个问题,丘老师刚刚提到理论中心在办之前(1997年),那时候台湾的数学应该是比韩国好,但韩国这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如果是现在再来看,台湾的数学和韩国的数学,哪个好?
  丘:还是台湾比较好一点儿,不过韩国最近学问也长进了不少。他们开始聘出色的学者,这是很值得我们忧虑的事情。以台湾现在的薪水与学风,如此下去,会出问题。台湾所能提供的薪水较低,香港、大陆、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薪水都比台湾高,人才便会流失。在台湾,有人将教授的薪水去跟出租车司机比,这是很荒谬的。做学问还是要投资的,这是长远之计,不是一年、两年或几个月的事。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不充分而将科学发展好的。我读数学历史,发现19世纪的几百个大数学家,除了一两个之外,没有一个是在贫穷边缘生活的。好的数学家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至少他在做研究的时候,不需要担忧生计,太担忧生计数学就做不成了。从希腊的数学家,一直到近代欧洲,到现在,大数学家的生活大致上都是无忧无虑的,他们不奢侈,可是不能不足够。很多人看了小说,听了媒体宣传,以为越穷苦的数学家,学问做得就越好,其实没有这回事。数学家出身可能穷苦,可是假如到了做学问的时候还是很贫穷,做学问就会有困难。假如我今天要担心小孩有没有钱交学费,晚上有没有饭吃,或者我住的房子破破烂烂,小孩不舒服要看医生,要担心这些生活上的事情,我就很难专心做学问。所以“国科会”也好、政府也好,以为教授可以维持在偏低的薪水配额上,这是错误的。
  王:对这次来台湾访问,还有对现在上课的状况、学生和老师的状况有没有什么建议。
  ……
《艺术、科学与哲学:跨学科视域下的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代思想家、学者和研究者在艺术、科学与哲学三大领域交叉地带的深刻洞察与创新性研究。它并非一部专注于单一学科的教科书,而是一个多维度的思想交汇点,旨在探讨人类知识体系中那些最为迷人且富有挑战性的连接。全书结构松散而主题鲜明,涵盖了从古典美学对理性与感性的审视,到现代物理学对实在本质的重新定义,再到后现代哲学对知识权威性的解构。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艺术中的数学结构与科学中的审美维度。我们审视了建筑学、音乐理论以及视觉艺术中潜藏的几何原则。例如,关于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构图中的应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选择,更反映了当时对宇宙和谐秩序的哲学信念。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早期科学革命时期,如伽利略和开普勒的著作中,数学语言如何成为“描述上帝之书”的唯一有效工具,以及这种对精确性的追求如何影响了艺术家的造型观念。我们考察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设计运动,如何试图模糊实用功能与纯粹美学之间的界限,探讨结构逻辑与材料表现的统一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对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算法和随机性如何成为新的创作驱动力,挑战了传统艺术中“作者意图”的中心地位。 在科学哲学与认识论的章节中,本书转向了对知识自身可靠性的追问。我们回顾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与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了科学发现的社会建构性,以及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动态如何塑造了“真理”的接受过程。一个核心议题是“实在的本体论地位”: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与多世界理论,对我们日常经验中的因果律和客观性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我们邀请了现象学家和分析哲学家参与讨论,试图从语言和意识的层面,理解这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如何与人类经验世界产生共振或冲突。书中特别设置了一章,专门讨论了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如混沌理论和自组织系统,如何为理解生命、社会和思想的涌现特性提供了新的框架,并探讨了这些模型对传统决定论思想的冲击。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伦理、技术与人类境况。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本部分不仅关注功利主义与义务论在新型技术应用(如基因编辑、自动驾驶决策)中的适用性,更引入了德性伦理学的视角,探讨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何谓“良好的生活”(Eudaimonia)。我们探讨了技术异化的问题,追溯了海德格尔对“座架”(Gestell)的批判,并将其与当代数字景观下的注意力经济进行对比。书中还包含对环境哲学的深度讨论,探究人类中心主义在面对全球气候危机时的局限性,以及非人类主体(如生态系统、动物群体)在伦理考量中的地位提升。 最后,本书的收尾部分转向了符号、意义与阐释的边界。我们通过对符号学、文学理论以及信息论的综合分析,探究人类如何建构意义系统。从皮尔斯的三元符号学模型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意义的生成被视为一个永不休止的过程。一个关键的分析对象是数据与叙事的关系:当世界越来越被量化和数据化时,我们如何保留和理解那些无法被算法完全捕获的人类经验——爱、痛苦、信仰?本书试图在严格的逻辑分析与开放性的诠释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强调在追求知识的精确性的同时,不能牺牲对人类经验的深度关怀。 《艺术、科学与哲学:跨学科视域下的探索》是一部邀请读者进行深度思维的著作。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和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知识世界的复杂性、美感与潜在的伦理张力。它适合于所有对知识的整体结构而非碎片化信息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数学与人文 第13辑:数学与对称》这个书名,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我层层的好奇。“对称”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自然的、内在的美感,它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也体现在人类的艺术创造里。而“数学”与“人文”的结合,则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一次不同学科的深度碰撞。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从几何学的基本对称性概念出发,例如旋转对称、平移对称,然后探讨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古代神庙的建筑比例、中世纪宗教艺术的构图,甚至到我们现代生活中工业设计的精妙之处找到印证。更令我着迷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纯粹的形式美,去探究数学中的对称性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例如,它是否会讨论对称性与平衡、和谐、以及某种终极秩序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引申到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的某种“对称性”追求,比如对公平、正义的向往?我期望这本书能以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带领我一起探索数学的优雅与人文的智慧如何交织,共同揭示“对称”这一古老概念背后深刻而永恒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数学与人文 第13辑:数学与对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数学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它更是隐藏着宇宙运行规律的语言,而人文则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思考和情感。当“对称”这个概念被置于这两者之间时,我预感到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刻的跨界对话。我好奇它会如何运用数学的工具去分析和理解人文现象中的对称性。例如,它是否会探讨音乐中的乐句重复与呼应,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的对应关系,甚至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似的哲学观念和价值体系?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揭示出,对称性并非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学特征,而是背后一种深刻的逻辑结构,一种对平衡、和谐与秩序的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活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引人入胜的笔触,将严谨的数学思想与丰富的人文内涵融会贯通,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对世界更深层次的洞察。

评分

拿到《数学与人文 第13辑:数学与对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绝非一本浅显的科普读物,而是潜藏着一种深邃的思考。标题中的“数学与人文”本身就暗示着一种高度的理论性和思辨性,而“对称”作为核心主题,更是引人遐想。我曾读过一些关于对称性的文章,但往往停留在表面化的描述,比如物理上的对称性破缺,或者生物体的对称结构。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从数学的视角来解构和阐释“对称”,它是否会涉及代数几何中的对称群,或者拓扑学中关于对称性的不动点定理?同时,它又会将这些数学概念如何映射到人文领域?是去探讨人类社会组织中的某种“对称性”均衡,还是去分析文学作品中叙事结构的对称呼应?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对称性作为一种普遍的宇宙规律,是如何渗透到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并且是如何成为我们理解世界、构建秩序的基石。这本书应该是一次智识上的冒险,一次对“美”的根源性追问。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数学与人文 第13辑:数学与对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直觉上的吸引。我对“对称”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偏爱,它总是给我一种稳定、和谐、秩序井然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对称的美,比如人脸的左右对称,建筑的轴对称,甚至连我们的情绪波动似乎也存在着某种起伏的对称。而当“数学”和“人文”这两个词与“对称”并列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探讨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对称变换,比如反射、旋转和对称中心,以及它们是如何在艺术和设计中得到应用的。也可能,它会深入到更抽象的数学领域,比如群论,来解释为什么对称性如此普遍,甚至可能讨论到量子力学中的对称性原理。更让我期待的是,它会将这些数学上的概念与哲学、历史、甚至语言学联系起来,揭示出对称性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影响着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这本书应该像一把钥匙,开启我通往更深层理解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数学与人文 第13辑:数学与对称》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简约却不失质感,预示着内涵的丰富。我一直对“对称”这个概念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充满好奇,从自然界的花瓣、雪花,到艺术创作中的构图,再到社会结构中的某种平衡,似乎处处都有它的身影。而数学作为一门严谨而又充满美感的学科,与人文的交叉点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数学中那些优雅的对称性原理,比如群论在理解对称性中的作用,或者分形几何如何展现无限的自相似对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如何体现在古代建筑的比例、音乐的旋律,乃至我们对真理和和谐的追求。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既专业又不失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数学的严谨逻辑与人文的广阔视野巧妙地融合,让即使是对数学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艺术美感。这本书应该是一场跨越学科界限的头脑风暴,是对人类智慧的一种致敬。

评分

丘成桐先生的亲笔撰文,讲述他一生追求真和美的心路历程和真知灼见,同时也收录了他的朋友、同事、学生从不同角度,讲述他应对人生种种挑战的广阔胸怀

评分

书是正版的,丘成桐先生的作品值得一读,听一听大家在做学问及修养方面的指导,体会一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感觉。。

评分

老师要求买的。看完写感想。好!

评分

不错,下次再买,,,,,,

评分

很有趣的一个系列,从第一期买到现在,经常在紧张烦闷的生活里带来愉悦,会一直购买下去。

评分

回望数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定理被提出、被证明的进程,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学术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人类智慧之光的闪耀和对于未知世界不断探索永无止境的勇气和信念。

评分

买了一套,数学科普,历史,杂文,随笔,易读

评分

你数学大师面对面,数学啊,数学,总是学不会,但却,对我来说具有巨大的魅力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由于不是新书,收到货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些书确实放很多年了,灰尘黑手印一样不少。不满意的是这套书的其它几本活动就缺货,活动一结束马上就有。当然活动比某当实在,以后买书首选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