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博学·高分子科学系列·高分子物理(第3版) [Playmer Physics]

复旦博学·高分子科学系列·高分子物理(第3版) [Playmer Phys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曼君 等 著
图书标签:
  • 高分子物理
  • 高分子科学
  • 材料科学
  • 物理学
  • 复旦大学
  • 博学系列
  • 高分子材料
  • 聚合物物理
  • 第三版
  • Playmer Physics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54156
版次:3
商品编码:100833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博学·高分子科学系列
外文名称:Playmer Phys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高分子物理》于1983年首次出版,1990年出版了修订版,曾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等奖项,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国内高分子物理教学的选择用书。为了反映高分子科学的飞速发展,编者们结合了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新教材和有关文献,删繁就简,推陈出新,重新编写了《高分子物理》,使之更能符合当前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高分子物理》内容涉及面较宽,阐述深入浅出,还附有详细的参考资料,适合作为高等学校高分子专业的教材;某些较深入的内容可供教师参考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也可供广大科技

内容简介

  本书于1983年首次出版,1990年出版了修订版,曾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等奖项,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国内高分子物理教学的选择用书。为了反映高分子科学的飞速发展,编者们结合了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新教材和有关文献,删繁就简,推陈出新,重新编写了本书,使之更能符合当前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全书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共分十章,包括高分子的链结构,高分子的溶液性质,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多组分体系,聚合物的结晶态、非晶态,聚合物的力学、电学、光学等性质,以及聚合物的分析与研究方法等等。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阐述高分子的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本书内容涉及面较宽,阐述深入浅出,还附有详细的参考资料,适合作为高等学校高分子专业的教材;某些较深入的内容可供教师参考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也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1 高分子科学发展简史
1.2 从小分子到大分子
1.3 高分子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1.3.1 各种平均分子量的定义
1.3.2 分子量分布的表示方法
1.4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方法
1.4.1 渗透压法
1.4.2 蒸气压渗透法
1.4.3 光散射法
1.4.4 飞行时间质谱
1.4.5 黏度法
1.4.6 体积排除色谱法
1.5 高分子物质的类型
1.6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分子的链结构
2.1 高分子链的构型
2.1.1 结构单元的键接方式
2.1.2 结构单元的空间构型
2.1.3 高分子共聚物
2.1.4 高分子链的支化
2.1.5 高分子链的交联
2.2 高分子链的构象
2.2.1 高分子链的内旋转构象和链的柔顺性
2.2.2 理想柔性链的均方末端距
2.2.3 线型高分子的均方回转半径
2.2.4 用光散射法测定高分子链的均方回转半径
2.2.5 蠕虫状链
附录 理想高分子链末端距的概率分布函数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分子的溶液性质
3.1 聚合物的溶解过程和溶剂选择
3.1.1 聚合物溶解过程的特点
3.1.2 聚合物溶剂的选择
3.2 Flory-Huggins高分子溶液理论
3.2.1 高分子溶液的混合熵
3.2.2 高分子溶液的混合热
3.2.3 高分子溶液的化学位
3.3 高分子的“理想溶液”
3.4 Flory-Krigbaum稀溶液理论
3.5 高分子溶液的相平衡和相分离
3.6 高分子的标度概念和标度定律
3.7 高分子的亚浓溶液
3.7.1 稀溶液向亚浓溶液的过渡
3.7.2 亚浓溶液中高分子链的尺寸
3.7.3 亚浓溶液的串滴模型
3.7.4 亚浓溶液的渗透压
3.8 温度和浓度对溶液中高分子链尺寸的影响
3.9 高分子冻胶和凝胶
3.10 聚电解质溶液
3.11 高分子在溶液中的扩散
3.12 柔性高分子在稀溶液中的黏性流动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分子的多组分体系
4.1 高分子共混物的相容性
4.2 多组分高分子的界面性质
4.3 高分子嵌段共聚物熔体与嵌段共聚物溶液
4.3.1 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
4.3.2 嵌段共聚物的溶液性质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合物的非晶态
5.1 非晶态聚合物的结构模型
5.2 非晶态聚合物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
5.3 非晶态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5.3.1 玻璃化温度的测量
5.3.2 玻璃化转变理论
5.3.3 影响玻璃化温度的因素
5.4 非晶态聚合物的黏性流动
5.4.1 聚合物黏性流动时高分子链的运动
5.4.2 黏流态中高分子链的蛇行和管道模型
5.4.3 影响黏流温度的因素
5.4.4 聚合物熔体的黏度和各种影响因素
5.5 聚合物的取向态
5.5.1 非晶聚合物的取向和解取向
5.5.2 取向度及其测定方法
5.5.3 高分子链高度取向、局部链段无规取向的非晶聚合物
附录 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聚合物的结晶态.
6.1 常见结晶性聚合物中晶体的晶胞
6.2 结晶性聚合物的球晶和单晶
6.3 结晶聚合物的结构模型
6.4 聚合物的结晶过程
6.4.1 结晶速度及其测定方法
6.4.2 Avrami方程用于聚合物的结晶过程
6.4.3 温度对结晶速度的影响
6.4.4 其他因素对结晶速度的影响
6.5 结晶聚合物的熔融和熔点
6.5.1 结晶温度对熔点的影响
6.5.2 晶片厚度对熔点的影响
6.5.3 拉伸对聚合物熔点的影响
6.5.4 高分子链结构对熔点的影响
6.5.5 共聚物的熔点
6.5.6 杂质对聚合物熔点的影响
6.6 结晶度对聚合物物理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6.6.1 结晶度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6.6.2 结晶度大小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6.6.3 分子量等因素对结晶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6.7 聚合物的液晶态
6.7.1 高分子液晶的结构
6.7.2 向列型高分子液晶的流动特性
6.7.3 高分子液晶的应用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聚合物的屈服和断裂
7.1 聚合物的拉伸行为
7.1.1 玻璃态聚合物的拉伸
7.1.2 玻璃态聚合物的强迫高弹形变
7.1.3 结晶聚合物的拉伸
7.1.4 硬弹性材料的拉伸
7.1.5 应变诱发塑料一橡胶转变
7.2 聚合物的屈服行为
7.2.1 聚合物单轴拉伸的应力分析
7.2.2 真应力一应变曲线及Considere作图法
7.3 聚合物的断裂理论和理论强度
7.3.1 断裂的分子理论
7.3.2 非线性断裂理论
7.3.3 微裂纹
7.3.4 聚合物的理论强度
7.4 影响聚合物实际强度的因素
7.4.1 高分子本身结构的影响
7.4.2 结晶和取向的影响
7.4.3 应力集中物的影响
7.4.4 增塑剂的影响
7.4.5 填料的影响
7.4.6 共聚和共混的影响
7.4.7 外力作用速度和温度的影响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聚合物的高弹性与黏弹性
8.1 高弹性的热力学分析
8.2 高弹性的分子理论
8.2.1 仿射网络模型
8.2.2 虚拟网络模型
8.2.3 联结点受约束的模型
8.2.4 滑动一环节模型
8.3 交联网络的溶胀
8.4 聚合物的力学松弛——黏弹性
8.5 黏弹性的力学模型
8.5.1 Maxwell模型
8.5.2 Voigt(或Kelvin)模型
8.5.3 四元件模型
8.5.4 多元件模型和松弛时间谱
8.6 黏弹性与时间、温度的关系——时温等效原理
8.7 聚合物黏弹性的实验研究方法
8.8 聚合物的松弛转变及其分子机理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聚合物的其他性质
9.1 聚合物的电学性质
9.1.1 聚合物的介电性质
9.1.2 聚合物的介电松弛与介电损耗
9.1.3 聚合物的导电性质
9.1.4 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
9.1.5 聚合物的介电击穿
9.1.6 聚合物的静电现象
9.2 聚合物的光学性质
9.3 聚合物的透气性
9.3.1 渗透物质(气体)的分子尺寸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9.3.2 共混聚合物的透气性
9.3.3 通过扩散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9.4 高分子的表面和界面性质
9.4.1 界面的黏结性能
9.4.2 高分子胶黏剂的性能
9.4.3 表面改性
9.4.4 黏合能与Drago常数
9.4.5 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聚合物的分析与研究方法
10.1 质谱法
10.1.1 质谱法的基本原理
10.1.2 质谱法的工作步骤与应用
10.2 红外与拉曼光谱法
10.2.1 红外光谱
10.2.2 激光拉曼光谱
10.3 核磁共振法
10.3.1 化学位移
10.3.2 傅立叶变换核磁技术
10.3.3 自旋一自旋耦合,偶极去耦与交叉极化
10.3.4 魔角旋转
10.3.5 核磁共振在高分子链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0.3.6 核磁共振显微成像技术
10.4 小角激光散射法
10.4.1 用小角激光散射法测定球晶尺寸的原理
10.4.2 用小角激光散射法研究相分离过程
10.5 动态光散射法
10.5.1 动态光散射的数据处理
10.5.2 动态光散射的应用
10.6 x射线衍射和X光小角散射法
10.6.1 X射线衍射研究晶体结构
10.6.2 X光小角散射法
10.7 小角中子散射法
10.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10.9 电子显微镜
10.9.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构造原理
10.9.2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实验方法
10.9.3 透射电子显微镜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10.9.4 扫描电子显微镜
10.10 原子力显微镜
10.10.1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装置组成
10.10.2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10.10.3 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
10.11 聚合物的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差热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单位转换表

前言/序言

  本书自1983年出版以来,是国内高分子物理教学的首选用书,虽在1990年作了修订,到现在也达十多年了。为了反映高分子科学的飞速发展,需要更新。编者们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新教材和有关文献,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将本书重新编写,使之更能符合当前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相信本书会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当然,还会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欢迎使用者对编者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材料科学前沿:无机与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 绪论:新世纪材料科学的挑战与机遇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对高性能、多功能新材料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深空探测到微观电子器件,从绿色能源转换到生物医学植入,材料的创新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本教材《材料科学前沿:无机与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正是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旨在为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视角,聚焦于无机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结构表征及其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书内容摒弃了对传统高分子物理的冗长回顾,而是将焦点精确地投射到非聚合物体系的物理化学基础和工程应用上。我们着重探讨如何通过精确调控晶体结构、微观缺陷、界面行为以及多相协同效应,来赋予材料优异的热、力、电、磁及光学性能。 --- 第一部分:无机晶体材料的本征结构与缺陷物理 本部分系统阐述了构成无机材料的原子尺度基础,侧重于晶体结构的拓扑学、对称性及其对宏观物性的决定性影响。 第一章 晶体结构热力学与电子结构基础 本章首先回顾了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离子键、共价键的电子结构描述,并引入了能带理论在理解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中的应用。重点在于费米能级、波恩哈伯能等概念在预测材料稳定性和导电性中的应用。我们详细讨论了晶格振动(声子)对热容、热导率的贡献,这与高分子链运动的统计力学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强调的是布拉格衍射与周期性势场下的电子-离子耦合。 第二章 晶体缺陷的形成与扩散动力学 缺陷物理是理解无机材料性能差异的关键。本章详尽分析了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取代原子)在热力学驱动下的平衡浓度,并引入了岩石-肖特基(R-S)模型和弗伦克尔(Frenkel)缺陷模型,用以描述氧化物和金属的本征缺陷。我们通过Arrhenius方程深入探讨了离子和原子在晶格中的扩散机制,包括扩散路径(爬行、步进扩散)的选择,这直接决定了材料在高温烧结或服役过程中的微结构演变速率。这一部分着重于通过实验技术(如电阻测量、内耗谱)来表征缺陷的激活能和迁移率。 第三章 结构弛豫与高熵效应 本章关注复杂氧化物和固溶体中的原子无序。针对高熵氧化物(HEOs),我们引入了迟滞熵(Configurational Entropy)的概念,解释了多阳离子/多阴离子体系中,组元混合带来的热力学稳定性增强,以及由此产生的“高熵效应”——例如,材料在宽温度范围内的低硬度与高韧性之间的平衡。我们还探讨了晶格畸变对磁耦合和催化活性的间接影响。 --- 第二部分:先进无机功能材料的物理特性 本部分聚焦于具有特定电、磁、光学功能的无机固态材料,并结合量子力学和介观物理来解释其功能实现。 第四章 铁电性、压电性与介电响应 本章深入解析了极化现象的微观起源。通过对软极性(Soft Phonons)的分析,我们建立了平均场理论(如德内斯-格林函数方法)与铁电相变(如居里点)之间的联系。详细讨论了畴结构(畴壁能、畴壁移动)对宏观介电常数和压电系数的影响,并分析了外加电场下畴翻转的动力学过程。与高分子偶极矩弛豫模型不同,此处的极化主要源于晶格失配和离子位移。 第五章 磁性材料的微观交换作用与自旋电子学 本章探讨了固体中电子自旋的集体行为。内容涵盖朗之万理论的局限性,并深入到海森堡交换相互作用和Dzyaloshinskii–Moriya (DM) 相互作用。我们重点分析了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的形成机理,以及磁畴壁的结构和运动。最后,引入了当前热点斯格明子(Skyrmion)的拓扑稳定性,及其在下一代存储器件中的潜在应用。 第六章 光学与光电转换材料:激子物理 本章侧重于半导体和氧化物中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讨论了直接带隙与间接带隙的能带结构差异,并详细阐述了激子(Excitons)的形成、束缚能和寿命。我们区别了有机半导体中的激子与无机半导体中激子的处理方式,重点分析了缺陷态对光致发光量子效率的影响,以及太阳能电池中载流子分离与复合的界面物理过程。 --- 第三部分: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界面科学与协同效应 复合材料是解决单一材料性能瓶颈的有效途径。本部分将重点放在纤维/基体界面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整体力学性能的决定性作用。 第七章 界面结合与应力传递机制 本章是复合材料的核心。我们超越简单的混合律模型,深入探讨了界面区(Interphase Region)的物理状态。内容包括:界面能的计算方法、化学键合与范德华相互作用在承载中的区别、以及有效介质理论(Effective Medium Theory)在预测各向异性复合材料性能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在拉伸、剪切和疲劳载荷下,如何通过界面优化实现从“弱耦合”到“强耦合”的转变。 第八章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 针对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和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本章着重于钉扎效应、位错运动阻碍的物理模型。我们引入Orowan 环模型,用于量化颗粒面对位错滑移的阻碍效果,并讨论了在高温下颗粒(如SiC、Al2O3)与基体(如Ti合金、Mg合金)之间的反应层形成与控制,这对材料的蠕变性能至关重要。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 本章展望了智能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探讨了如何设计具有自修复、自传感或形状记忆功能的复合系统。例如,将压电颗粒嵌入结构基体中,实现机械应力到电信号的实时监测(多功能集成)。我们运用有限元分析(FEA)的原理,来模拟多尺度结构下的应力集中和损伤演化路径,确保材料在复杂载荷下的可靠性。 --- 结语 《材料科学前沿:无机与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旨在引导读者构建一个基于原子尺度物理、晶体缺陷动力学和界面协同效应的材料设计思维框架。全书的重点在于固态物理在工程材料中的具体应用,而非宏观物性或聚合物体系的统计力学描述,力求为读者未来从事先进无机材料和结构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高分子材料研发工程师,我深知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高分子材料体系,设计和优化材料的性能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这背后,往往需要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聚集态形貌、链段运动等物理过程有深刻的理解。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高分子材料应用的书籍,但它们更多地侧重于合成、加工和性能表征,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性能,物理层面的解释往往比较简略。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希望通过对《高分子物理(第3版)》的学习,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高分子链的统计力学、高分子链的弛豫过程,以及高分子材料在不同状态下的相行为。例如,如何通过调控分子链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来影响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分子结晶动力学与材料宏观力学性能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评分

我是一位对材料科学充满热情,但非专业背景的科普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新材料、新技术的书籍,来拓展自己的视野。高分子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衣食住行到尖端科技,都离不开它们的身影。但是,我总觉得对这些神奇材料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偶然了解到《复旦博学·高分子科学系列·高分子物理(第3版)》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学术,但“博学”二字吸引了我,让我觉得它可能包含了一些深入浅出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高分子材料是如何通过微观的物理原理,展现出如此多样的宏观性能的。例如,为什么有些塑料可以拉得很长而不易断裂,而有些则很脆?高分子材料的“记忆效应”是怎么回事?书中是否会解释高分子链在受力时的微观形变机制,或者高分子材料在加热或冷却时发生的相变?如果能将这些深奥的物理概念,用相对形象的比喻或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释,那将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

这本书,初拿到手,就有一种厚重感,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精细程度都彰显了出版方的用心。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学术气息,几个关键的英文单词“Polymer Physics”醒目地印在那里,让人立刻感受到这是一本专注于核心理论的著作。我一直对高分子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深感好奇,而这本书的书名“高分子物理”恰好点明了这一点。翻开目录,可以看到从高分子链的基本结构,到聚集态结构,再到高分子链的运动和弛豫,以及高分子溶液和胶体等内容,逻辑清晰,脉络分明。虽然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著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精心策划,试图为读者构建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我特别期待书中对“玻璃化转变”和“结晶”等关键概念的阐述,希望能从物理学的视角深入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机制。高分子科学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领域,融合了化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一领域的坚实平台。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进行高分子材料方向研究的博士生,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理论瓶颈,需要更深入地理解高分子材料的物理行为。很多文献中涉及到的概念,例如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扩散动力学、相分离机制等等,都感觉有些似懂非懂。我曾尝试阅读一些通俗的科普读物,但往往深度不够,无法满足科研需求。而这本书,从其“博学”之名和“高分子科学系列”的定位来看,我就知道它一定蕴含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研究视角。我迫切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学习高分子链的热力学、动力学性质,理解各种外部条件(温度、压力、溶剂等)对高分子体系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对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弹性、黏弹性、韧性等,其微观的物理机制,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解答。我相信,掌握了高分子物理学的精髓,将极大地提升我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是一名本科二年级的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高分子物理这门课程。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这门课的重要性,说是理解高分子材料的“骨架”和“灵魂”。说实话,一开始有些懵懂,高分子链的缠结、分子间的吸引与排斥、链的伸展与卷曲,这些概念都有些抽象。在网上搜寻相关书籍时,偶然看到了《复旦博学·高分子科学系列·高分子物理(第3版)》。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是一本非常权威和系统的教材。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配合恰当的图示和例子,来解释高分子物理中的核心概念。比如,熵和焓在高分子链构象中的作用,高分子链的自由体积理论,高分子溶液的相图等等。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对高分子物理学的基本认知,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有些地方一时难以理解,我也相信这本书的严谨性能够引领我一步步走向豁然开朗。

评分

可以,比较全面了,还没有细看,聚合物还有另外配套的书看,这主要是物理性质

评分

还行

评分

用功用功用功

评分

新书,摸着很舒服啦啦啦啦啦

评分

物流快,价格实惠 物流快,价格实惠 物流快,价格实惠 物流快,价格实惠

评分

很快啊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全新正版的

评分

不错的书……为考研买的…还需进一步了解……

评分

学习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