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孔子到王阳明,第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蔡元培先生代表作之一,民国经典。他认为“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尚无伦理学史”,于是“于学课之隙,缀述是编”。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伦理学与修身书之别(1)伦理学史与伦理学根本观念之别(1)我国之伦理学(2)我国伦理学说之沿革(2)我国之伦理学史(3)
第一期 先秦创始时代
第一章 总论
伦理学说之起源(1)各家学说之消长(2)
第二章 唐虞三代伦理思想之萌芽
伦理思想之基本(2)天之观念(2)天之公理(2)天之信仰(3)天之权威(3)天道之秩序(4)家长制度(4)古
先圣王之言动(4)尧(5)舜(5)禹(5)皋陶(6)商周之革命(6)三代之教育(6)
(一)儒家
第三章 孔子
小传(7)孔子之道德(7)性(8)仁(8)孝(8)忠恕(9)学问(9)涵养(9)君子(10)政治与道德(10)
第四章 子思
小传(10)中庸(10)率性(II)诚(II)结论(12)
第五章 孟子
小传(12)创见(12)性善说f13)欲(14)义(14)浩然之气(14)求放心(14)孝弟(14)大丈夫(15)自暴自弃(15)政治论(15)结论(16)
第六章 荀子
小传(16)学说(16)人道之原(16)性恶说(16)性论之矛盾(17)修为之方法(18)礼(18)礼之本始(18)礼之用(19)礼乐相济(19)刑罚(19)理想之君道(19)结论(20)
(二)道家
第七章 老子
小传(20)学说之渊源(20)学说之趋向(21)道(21)德(21)道德论之缺点(22)因果之倒置(22)齐善恶(23)无为之政治(23)法术之起源(23)结论(24)
第八章 庄子
小传(24)学派(25)世界观及人生观(26)理想之人格(26)修为之法(26)内省(27)北方思想之驳论(28)排仁义(28)道德之推移(29)道德之价值(29)道德之利害(29)结论(30)
(三)农家
第九章 许行
……
第二期 汉唐继承时代
第三期 宋明理学时代
附录
附:中学修身教科书
精彩书摘
第十一章管子
小传管子,名夷吾,字仲,齐之颍上人。相齐桓公,通货积财,与俗同好恶,齐以富强,遂霸诸侯焉。
著书管子所著书,汉世尚存八十六篇,今又亡其十篇。其书多杂以后学之所述,不尽出于管氏也。多言政治及理财,其关于伦理学原则者如下。
学说之起源管子学说,所以不同于儒家者,历史地理,皆与有其影响。周之兴也,武王有乱臣十人,而以周公旦、太公望为首选。周公守圣贤之态度,好古尚文,以道德为政治之本。太公挟豪杰作用,长法兵,用权谋。故周公封鲁,太公封齐,而齐、鲁两国之政俗,大有径庭。《史记》同:“太公之就国也,道宿行迟,逆旅入日:‘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争营丘。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人民多归之,五月而报政。周公日:‘何疾也?’曰:‘吾简君臣之礼,而从其俗之为也。’鲁公伯禽,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日:‘何迟也?’伯禽日:‘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除之,故迟。’周公叹日:‘呜呼!鲁其北面事齐矣。’”鲁以亲亲上恩为施政之主义,齐以尊贤上功为立法之精神,历史传演,学者不能不受其影响。是以鲁国学者持道德说,而齐国学者持功利说。而齐为东方鱼盐之国,是时吴、楚二国,尚被摈为蛮夷。中国富源,齐而已。管子学说之行于齐,岂偶然耶!
理想之国家有维持社会之观念者,必设一理想之国家以为鹄。如孔子以尧舜为至治之主,老庄则神游于黄帝以前之神话时代是也。而管子之所谓至治,则日:“人人相和睦,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哀相恤,居处相乐,入则务本疾作以满仓廪,出则尽节死敌以安社稷,坟然如一父之儿,一家之实。”盖纯然以固结其人民使不愧为国家之分子者也。
道德与生计之关系欲固结其人民奈何?日养其道德。然管子之意,以为人民之所以不道德,非徒失教之故,而物质之匮乏,实为其大原因。欲教之,必先富之。故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又日:“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易治,民贫难治。何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而敬上畏罪,故易治。民贫则反之,故难治。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上下之义务管子以人民实行道德之难易,视其生计之丰歉。故言为政者务富其民,而为民者务勤其职。日:“农有常业,女有常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此其所揭之第一义务也。由是而进以道德。其所谓重要之道德,日礼义廉耻,谓为国之四维。管子盖注意于人心就恶之趋势,故所揭者,皆消极之道德也。
结论管子之书,于道德起源及其实行之方法,均未遑及。然其所抉道德与生计之关系,则于伦理学界有重大之价值者也。
管予以后之中部思潮管子之说,以生计为先河,以法治为保障,而后有以杜人民不道德之习惯,而不致贻害于国家,纯然功利主义也。其后又分为数派,亦颇受影响于地理云。
(一)为儒家之政治论所援引,而与北方思想结合者,如孟子虽鄙夷管子,而袭其道德生计相关之说。荀子之法治主义,亦宗之。其最著者为尸佼,其言同:“义必利,虽桀纣犹知义之必利也。”尸子鲁人,尝为商鞅师。
(二)纯然中部思潮,循管子之主义,随时势而发展,李悝之于魏,商鞅之于秦,是也。李悝尽地力,商鞅励农战,皆以富强为的,破周代好古右文之习惯者也,而商君以法律为全能,法家之名,由是立。且其思想历三晋而衍于西方。
(三)与南方思想接触,而化合于道家之说者,申不害之徒也。其主义君无为而臣务功利,是为术家。申子郑之遗臣,而仕于韩。郑与楚邻也。
当是时也,既以中部之思想为调入,而一合于北、一合于南矣。及战国之末,韩非子遂合三部之思潮而统一之。
……
前言/序言
经典随行中国文化丛书:中国伦理学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