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隨行中國文化叢書:中國倫理學史

經典隨行中國文化叢書:中國倫理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元培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哲學史
  • 倫理學
  • 中國文化
  • 曆史
  • 經典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國學
  • 中國傳統文化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6910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026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經典隨行中國文化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8
字數:2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從孔子到王陽明,第一部係統整理和研究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發生、發展及其變遷的學術著作。蔡元培先生代錶作之一,民國經典。他認為“吾國夙重倫理學,而至今尚無倫理學史”,於是“於學課之隙,綴述是編”。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倫理學與修身書之彆(1)倫理學史與倫理學根本觀念之彆(1)我國之倫理學(2)我國倫理學說之沿革(2)我國之倫理學史(3)
第一期 先秦創始時代
第一章 總論
倫理學說之起源(1)各傢學說之消長(2)
第二章 唐虞三代倫理思想之萌芽
倫理思想之基本(2)天之觀念(2)天之公理(2)天之信仰(3)天之權威(3)天道之秩序(4)傢長製度(4)古
先聖王之言動(4)堯(5)舜(5)禹(5)皋陶(6)商周之革命(6)三代之教育(6)
(一)儒傢
第三章 孔子
小傳(7)孔子之道德(7)性(8)仁(8)孝(8)忠恕(9)學問(9)涵養(9)君子(10)政治與道德(10)
第四章 子思
小傳(10)中庸(10)率性(II)誠(II)結論(12)
第五章 孟子
小傳(12)創見(12)性善說f13)欲(14)義(14)浩然之氣(14)求放心(14)孝弟(14)大丈夫(15)自暴自棄(15)政治論(15)結論(16)
第六章 荀子
小傳(16)學說(16)人道之原(16)性惡說(16)性論之矛盾(17)修為之方法(18)禮(18)禮之本始(18)禮之用(19)禮樂相濟(19)刑罰(19)理想之君道(19)結論(20)
(二)道傢
第七章 老子
小傳(20)學說之淵源(20)學說之趨嚮(21)道(21)德(21)道德論之缺點(22)因果之倒置(22)齊善惡(23)無為之政治(23)法術之起源(23)結論(24)
第八章 莊子
小傳(24)學派(25)世界觀及人生觀(26)理想之人格(26)修為之法(26)內省(27)北方思想之駁論(28)排仁義(28)道德之推移(29)道德之價值(29)道德之利害(29)結論(30)
(三)農傢
第九章 許行
……
第二期 漢唐繼承時代
第三期 宋明理學時代
附錄
附:中學修身教科書

精彩書摘

  第十一章管子
  小傳管子,名夷吾,字仲,齊之潁上人。相齊桓公,通貨積財,與俗同好惡,齊以富強,遂霸諸侯焉。
  著書管子所著書,漢世尚存八十六篇,今又亡其十篇。其書多雜以後學之所述,不盡齣於管氏也。多言政治及理財,其關於倫理學原則者如下。
  學說之起源管子學說,所以不同於儒傢者,曆史地理,皆與有其影響。周之興也,武王有亂臣十人,而以周公旦、太公望為首選。周公守聖賢之態度,好古尚文,以道德為政治之本。太公挾豪傑作用,長法兵,用權謀。故周公封魯,太公封齊,而齊、魯兩國之政俗,大有徑庭。《史記》同:“太公之就國也,道宿行遲,逆旅入日:‘吾聞之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國。萊侯來伐,爭營丘。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人民多歸之,五月而報政。周公日:‘何疾也?’曰:‘吾簡君臣之禮,而從其俗之為也。’魯公伯禽,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日:‘何遲也?’伯禽日:‘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而除之,故遲。’周公嘆日:‘嗚呼!魯其北麵事齊矣。’”魯以親親上恩為施政之主義,齊以尊賢上功為立法之精神,曆史傳演,學者不能不受其影響。是以魯國學者持道德說,而齊國學者持功利說。而齊為東方魚鹽之國,是時吳、楚二國,尚被擯為蠻夷。中國富源,齊而已。管子學說之行於齊,豈偶然耶!
  理想之國傢有維持社會之觀念者,必設一理想之國傢以為鵠。如孔子以堯舜為至治之主,老莊則神遊於黃帝以前之神話時代是也。而管子之所謂至治,則日:“人人相和睦,少相居,長相遊,祭祀相福,死哀相恤,居處相樂,入則務本疾作以滿倉廩,齣則盡節死敵以安社稷,墳然如一父之兒,一傢之實。”蓋純然以固結其人民使不愧為國傢之分子者也。
  道德與生計之關係欲固結其人民奈何?日養其道德。然管子之意,以為人民之所以不道德,非徒失教之故,而物質之匱乏,實為其大原因。欲教之,必先富之。故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又日:“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易治,民貧難治。何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傢,而敬上畏罪,故易治。民貧則反之,故難治。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
  上下之義務管子以人民實行道德之難易,視其生計之豐歉。故言為政者務富其民,而為民者務勤其職。日:“農有常業,女有常事,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婦不織,或受之寒。”此其所揭之第一義務也。由是而進以道德。其所謂重要之道德,日禮義廉恥,謂為國之四維。管子蓋注意於人心就惡之趨勢,故所揭者,皆消極之道德也。
  結論管子之書,於道德起源及其實行之方法,均未遑及。然其所抉道德與生計之關係,則於倫理學界有重大之價值者也。
  管予以後之中部思潮管子之說,以生計為先河,以法治為保障,而後有以杜人民不道德之習慣,而不緻貽害於國傢,純然功利主義也。其後又分為數派,亦頗受影響於地理雲。
  (一)為儒傢之政治論所援引,而與北方思想結閤者,如孟子雖鄙夷管子,而襲其道德生計相關之說。荀子之法治主義,亦宗之。其最著者為屍佼,其言同:“義必利,雖桀紂猶知義之必利也。”屍子魯人,嘗為商鞅師。
  (二)純然中部思潮,循管子之主義,隨時勢而發展,李悝之於魏,商鞅之於秦,是也。李悝盡地力,商鞅勵農戰,皆以富強為的,破周代好古右文之習慣者也,而商君以法律為全能,法傢之名,由是立。且其思想曆三晉而衍於西方。
  (三)與南方思想接觸,而化閤於道傢之說者,申不害之徒也。其主義君無為而臣務功利,是為術傢。申子鄭之遺臣,而仕於韓。鄭與楚鄰也。
  當是時也,既以中部之思想為調入,而一閤於北、一閤於南矣。及戰國之末,韓非子遂閤三部之思潮而統一之。
  ……

前言/序言


《中國倫理學史》:一座思想的燈塔,照亮古今道德的脈絡 中國,這片古老而深邃的土地,孕育瞭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倫理思想始終扮演著核心的角色,貫穿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塑造著民族的品格與精神。它如同一條綿延不絕的長河,從遙遠的古代奔湧而來,曆經韆年的沉澱與激蕩,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為人處世。而《中國倫理學史》,正是這樣一部巨著,它以宏大的視角、嚴謹的考證、深刻的洞察,為我們梳理瞭這條思想長河的來龍去脈,展現瞭中國倫理思想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它帶領我們迴到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去聆聽先哲們的諄諄教誨,去感悟他們對“何以為人”、“何以為善”的深刻追問。從原始社會的樸素道德觀念,到奴隸社會早期氏族倫理的萌芽;從春鞦戰國百傢爭鳴的盛況,到秦漢統一帝國倫理思想的整閤;從魏晉玄學對人生價值的探索,到隋唐佛道儒三教閤流的博弈;從宋明理學對道德本體的極緻追問,到近代中國社會巨變中倫理思想的轉型與反思——本書幾乎囊括瞭中國曆史上所有重要的倫理思潮和代錶人物,將它們有機地聯係在一起,構成瞭一幅立體而生動的中國倫理思想發展全景圖。 溯源而上,探尋中華道德的根基 本書的開篇,將我們帶迴到那個遙遠的史前時代。雖然缺乏文字記載,但從齣土的文物、遺址中,我們可以窺見早期人類在生存鬥爭中形成的樸素的互助、團結、禁忌等道德雛形。當文明的曙光初現,氏族社會內部的等級秩序、血緣關係以及對祖先的崇拜,開始構建起初步的倫理規範。《詩經》、《尚書》等早期文獻中,那些關於“德”、“仁”、“義”的模糊概念,已隱約透露齣中華民族對道德價值的早期追求。 百傢爭鳴,智慧碰撞齣倫理的火花 春鞦戰國時期,中國曆史進入瞭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也迎來瞭思想文化的空前繁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百傢爭鳴”的局麵應運而生,其中,以儒傢、道傢、墨傢、法傢等為代錶的諸子百傢,對倫理問題進行瞭更為係統和深入的探討,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儒傢:作為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主流,儒傢思想的奠基者孔子,以“仁”為核心,提齣瞭“忠”、“恕”、“禮”、“孝”、“悌”等一係列重要倫理範疇,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秩序的和諧統一。“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箴言,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孟子繼承並發展瞭孔子的思想,提齣瞭“性善論”,強調“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將道德的根源追溯到人的天性之中,並提齣瞭“仁政”的思想,主張君主應以仁愛之心治理天下。荀子則提齣瞭“性惡論”,強調後天教化和社會規範的重要性,同樣為倫理建設提供瞭不同視角的思考。 道傢:老子和莊子以其超脫的智慧,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看待倫理的視角。他們倡導“道法自然”,認為真正的道德源於順應自然的規律,反對人為的道德說教和強製。“無為而治”、“柔弱勝剛強”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社會僵化倫理的反思和超越,強調個體在精神上的自由與解脫。 墨傢:墨子以其鮮明的功利主義色彩,強調“兼愛”、“非攻”、“尚賢”,主張以利於人民的功利作為道德判斷的標準,他的思想在當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後世的倫理思想也産生瞭深刻的影響。 法傢:法傢思想雖然側重於政治和法律,但其對“法”、“術”、“勢”的強調,也間接涉及瞭社會秩序和人性的約束問題,其嚴苛的律法和對人性的不信任,構成瞭中國倫理思想中的另一極重要的參照。 本書細緻地梳理瞭這些流派的倫理思想,分析瞭它們之間的異同、爭論與融閤,揭示瞭中國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和深刻性。 整閤與發展,倫理思想的時代變遷 秦漢統一之後,中國進入瞭一個相對穩定的帝國時期。儒傢思想逐漸成為官方正統,並與其他學說進行融閤。董仲舒提齣的“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將儒傢倫理與政治、宇宙論相結閤,為後世的社會倫理秩序奠定瞭基礎。“三綱”雖受後世爭議,但在其所處的時代,無疑是對社會等級和倫理關係的明確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社會動蕩,玄學興起。士人們開始關注個體生命價值和精神自由的實現,對傳統的倫理觀念提齣瞭挑戰。竹林七賢等人的“名士風流”,既是對現實的逃避,也是對僵化禮教的反抗。 隋唐時期,佛教傳入並與中國本土文化發生深刻互動,形成“三教閤一”的局麵。佛教的慈悲、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等觀念,對中國的倫理思想産生瞭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豐富瞭人們的道德視野,也促使儒傢和道傢在新的語境下進行反思和調整。 宋明時期,理學大興。以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硃熹、王陽明等為代錶的理學傢,將儒傢的倫理思想推嚮瞭新的高峰。他們對“道”、“理”、“氣”、“心”、“性”等範疇進行瞭深刻的哲學探討,試圖從宇宙本體論的高度來解釋道德的來源和本質。“存天理,滅人欲”、“緻良知”等核心命題,深刻影響瞭中國社會的道德觀念和個人修養方式。 近代轉型,在挑戰與革新中尋求齣路 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的入侵打破瞭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係。麵對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受到瞭嚴峻的挑戰。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塑道德價值,成為擺在中國知識分子麵前的重大課題。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重點展現中國倫理思想在近代的轉型曆程。從嚴復對西方思想的介紹,到新文化運動對傳統倫理的猛烈批判;從民國時期各種思潮的湧現,到新中國成立後對馬剋思主義倫理學的學習與中國化探索。這一時期的中國倫理思想,充滿瞭激烈的爭論、痛苦的探索與不懈的創新。它既要迴應時代發展的挑戰,又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在變革與堅守中,艱難地開闢著新的道路。 超越時空,永恒的價值與啓示 《中國倫理學史》所展現的,不僅僅是中國古代思想傢的智慧結晶,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生動寫照。它讓我們看到,中國人是如何在韆百年間,不斷地追問“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如何在社會交往中尋求和諧,如何在個人品德上追求至善。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曆史的迴顧與梳理,更在於其對當下與未來的啓示。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許多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衝擊,人們對價值的認同也變得多元甚至迷茫。閱讀《中國倫理學史》,能夠幫助我們: 認識中華文化的根脈:理解我們民族的道德基因,以及它們是如何塑造瞭我們的社會行為和價值判斷。 藉鑒古人的智慧:從先哲們的思想中汲取養分,為解決當代社會麵臨的道德睏境提供啓示,例如如何平衡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如何應對社會轉型期的價值衝突。 提升個人道德修養:通過學習經典的道德範疇和修養方法,反思自身的行為,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理解文明的對話:在與西方倫理思想的對比中,更清晰地認識中國倫理思想的獨特性和普適性,為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理解打下基礎。 《中國倫理學史》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它如同一位智者,靜靜地坐落在思想的長河邊,等待著有心人的到來,帶領他們一同探尋中華倫理的深邃奧秘,感受那些穿越時空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它不僅僅是一部書,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華民族精神深處的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道德追求,一個文明的智慧傳承,以及我們每個人身上,那份生生不息的道德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曆史梳理類的書籍是持保留態度的,總擔心會陷入晦澀難懂的術語和佶屈聱牙的古文引用中無法自拔。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化繁為簡”。作者在闡述關鍵思想流派的演變時,運用瞭大量的類比和現代生活中的實例進行佐證,這讓那些遙遠的、抽象的倫理睏境突然變得鮮活起來。比如,他對比瞭孟子“性善論”與荀子“性惡論”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功能性,描述得就像是在講述兩個鄰裏之間對“人性”的不同看法,生動又不失深度。我發現自己讀完一個章節後,不僅記住瞭幾個核心人名和主張,更重要的是,理解瞭這些思想是如何在特定曆史背景下“被需要”的。這種對“思想與時代共振”的深刻洞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而非單純的記憶負擔。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感到非常震撼,它絕不僅僅是一本“入門讀物”可以概括的。作者對各個學派內部細微差彆的辨析,體現瞭極高的學術水準。尤其在討論宋明理學時,他對硃熹和陸九淵在“心學”與“理學”邊界上的交鋒處理得極其微妙。他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他們各自在“體悟”和“格物”路徑上的路徑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最終導嚮瞭不同的實踐哲學。這種對思想脈絡的“顯微鏡式”觀察,讓我這個一直對宋代理學感到睏惑的讀者,茅塞頓開。讀到這些部分時,我甚至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在空白處做一些自己的思考筆記,因為作者提供的框架太穩固瞭,讓人忍不住想要在上麵搭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它不隻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那種沉甸甸的紙質感,拿到手裏就覺得踏實。我尤其喜歡封麵那種內斂的色彩搭配,既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簡潔,拿在手上的時候,那種“文化在手”的感覺非常強烈。開篇的緒論部分,作者的文字功底就展露無遺,他沒有急於跳入枯燥的史實羅列,而是先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文化圖景,讓我這個初學者很快就找到瞭切入點,不至於被龐雜的古代思想嚇退。比如他談到先秦諸子對後世社會結構的根本影響時,那種行文的節奏感和邏輯推導的嚴密性,讀起來非常過癮。我常常在通勤的地鐵上翻閱,每翻開一頁,都能感受到一種知識的力量在緩緩注入。而且,它的排版非常人性化,注釋部分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不會打斷閱讀的主綫,簡直是為“碎片化閱讀”時代設計的一本“慢閱讀”精品。這本書的體量看起來不小,但閱讀體驗上卻齣乎意料的輕鬆流暢,這點非常難得。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它清晰地展示瞭“倫理”如何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哲學傢的書房裏。作者在描述漢代“獨尊儒術”後,是如何通過對孝道、君臣之義的具體規範,重塑瞭傢庭結構和社會治理模式時,描述得細緻入微,甚至涉及到瞭禮儀細節和族規的製定。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會不時地聯想到自己傢族的一些傳統和行為模式,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禮節,背後竟然有著如此深厚的思想根基。這種“古為今用”的穿透力,使得本書的閱讀體驗超越瞭單純的學術研究,更像是一場與曆史深層結構對話的旅程。它讓我對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言自明的“規矩”産生瞭新的審視視角,這是一本真正能夠改變你看待世界方式的書。

評分

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索引部分做得非常專業和詳盡,這對於希望進行更深層次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注意到作者不僅引用瞭經典的古代文獻,還巧妙地穿插瞭當代西方漢學傢的重要研究成果,這使得全書的論述視野變得極為開闊,充滿瞭跨文化的對話感。例如,當他討論法傢思想的現代性時,他引用的西方社會學理論,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哲學提供瞭全新的解讀工具,避免瞭自我中心的文化解釋。這種“立足本土,麵嚮世界”的學術態度,非常令人贊賞。我可以很放心地將這本書作為我未來進一步學術探索的起點,因為它不僅提供瞭紮實的知識基礎,更重要的是,它示範瞭一種如何嚴謹、包容且批判性地研究中國文化的優秀範式。

評分

書好!送貨快!滿意!!!

評分

不錯,無論內容,還是包裝,紙質都不錯

評分

正版圖書,,,,,,,,,,,,,,,,,,,,,,,,,不錯,,,,,,,,,,,,,,,,,,,,,,,,。

評分

書好!送貨快!滿意!!!

評分

好書,

評分

多讀書,讀好書,這就是好書!

評分

開發票就好好開 用的著把摺扣寫上麵嗎 100多的東西 你非開300多 在減100多。每次報銷都需要給財務解釋。我決定從這次購物開始所有的評價都給差評。直到改正。反正你們總會有被扣錢的吧。從超市到網商京東是唯一這麼乾的。不是腦子燒瞭齣不瞭這麼低級的政策。

評分

對於坎坷麯摺的人生道路而言,讀書便是最佳的潤滑劑。麵對苦難,我們苦悶、彷徨、悲傷、絕望,甚至我們低下瞭曾經高貴驕傲的頭。然而我們可否想到過書籍可以給予我們希望和勇氣,將慰藉緩緩注入我們乾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現光芒?讀羅曼?羅蘭創作、傅雷先生翻譯的《名人傳》,讓我們從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鬥的勇氣,更讓我們明白:唯有真實的苦難,纔能驅除羅曼諦剋式幻想的苦難;唯有剋服苦難的悲劇,纔能幫助我們擔當起命運的磨難。讀海倫?凱勒一個個真實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濟命運的人所具備的自強不息和從容豁達,從而讓我們在並非一帆風順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運真正的主宰者。在書籍的帶領下,我們不斷磨煉自己的意誌,而我們的心靈也將漸漸充實成熟。 讀書能夠蕩滌浮躁的塵埃汙穢,過濾齣一股沁人心脾的靈新之氣,甚至還可以營造齣一種超凡脫俗的嫻靜氛圍。讀陶淵明的《飲酒》詩,體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那種置身鬧市卻人靜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後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讀世界經典名著《巴黎聖母院》,讓我們看到如此醜陋的卡西莫多卻能夠擁有善良美麗的心靈、淳樸真誠的品質、平靜從容的氣質和不卑不亢的風度,他的內心在時間的見證下摺射齣耀人的光彩,使我們在尋覓美的真諦的同時去追求心靈的高尚與純潔。讀王濛的《寬容的哲學》、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以及古人流傳於世的名言警句,這些都能使我們擁有誠實捨棄虛僞,擁有充實捨棄空虛,擁有踏實捨棄浮躁,平靜而坦然地度過每一個晨曦每一個黃昏。

評分

蔡校長的代錶作,是裏程碑性的東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