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曆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從語言層麵的角度觀察,語言演變既有音係、語法(詞法、句法)等單一層麵的變化,也有跨音係一語法層麵的變化。《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曆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隻討論與音係演變相關的理論和個案,包括單一音係層麵的,也包括跨音係一語法層麵的。純音係層麵的演變與跨音係一語法層麵的演變,性質上不盡相同,演變規律也不盡相同。本書的研究和編排,就是以單個語言係統自身的演變方式和演變規律是怎樣的,不同語言係統相互接觸而引發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律又是怎樣的;如何區分演變與接觸,又如何建立描述演變與接觸並行不悖和相互交織的語言演變模型,作為研究的觀察角度和章節編排的主要綫索。     
內頁插圖
          目錄
   0 導言0.1 語言變化與社會0.2 本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觀察角度0.3 本書的具體編排0.4 餘論第一單元演變論
第一章  演變論一:曆史比較法——連續式規則音變與離散型空間差異1.1 曆史比較法總覽1.2 比較法工作程序之一:確定語言同源和同源成分1.3 比較法工作程序之二:確定對應規則和初定演變階段先後1.4 比較法工作程序之三:確定原始語字音的音類及音類分閤的演變次序1.5 比較法工作程序之四:確定原始語各音類的音值1.6 層級擬測、跨級擬測和遠程擬測1.7 曆史比較法的理論依據:音義結閤任意性、語音規律無例外、連續式音變1.8 藉用和語法層麵的類推——語音規律例外的原因1.9 漢語方言比較程序與古代文獻材料的運用1.1 0曆史比較法的成效與局限1.11個案研究:中古人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1.12個案研究:《中原音韻》知莊章聲母的分閤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兼論語音史研究中的音位處理問題1.13個案研究:也談古吳方言覃談寒桓四韻的關係
第二章  演變論二:音係結構論、鏈移、空格2.1 結構主義的語言共時係統說2.2 音位理論與“音係性音變vs.語音性音變”2.3 區彆性特徵理論、音移與“語音性音變vs.音係性音變”2.4 音係聚閤結構平行對稱說與語音演變2.5 拉鏈與推鏈2.6 起變的探討:保護對立原則、兩種省力的矛盾2.7 內部擬測法與空格2.8 空格與漢語上古音擬測2.9 空格在漢語上古韻母擬測中的運用2.1 0空格擬測的功效和局限
第三章  演變論三:詞形歸一擬測法——語音詞法的共時規則與曆時演變3.1 兩種相關理論——內部擬測法和生成音係學3.2 索緒爾對印歐語詞根末喉音的擬測和詞形歸一擬測法的雛形3.3 生成音係學——共時深層形式、語音詞法規則與曆史形式與規則3.4 印歐語中常見的兩種語音詞法——ablaut與umlaut3.5 漢語中常見的兩種語音詞法之一——分音(變形重疊)3.6 漢語中常見的兩種語音詞法之二——閤音3.7 詞形歸一擬測法的成效與局限3.8 從空間差異看同一語音詞法的曆史演變和若乾語音詞法的曆時相對先後
第四章演變論四:詞匯擴散說——擴散式音變與單係統自發的異讀4.1 提齣詞匯擴散理論的背景4.2 語音規律無例外說所假設的音變過程4.3 詞匯擴散說假設的音變過程4.4 詞匯擴散說的價值4.5 詞匯擴散早期理論所引發的新研究4.6 單係統自發的擴散式音變的特點4.7 單係統擴散式音變不同階段的不同變化速率4.8 個案研究:紹興方言宕江效三攝主元音的擴散式音變(o~a又讀)4.9 餘論第二單元接觸論
第五章  接觸論一:擴散波模型和方言地理學——連續型空間差異5.1 語言的擴散和波浪說5.2 方言地理學5.3 方言地理學派觀念上的局限及其對於曆史比較法的價值5.4 個案研究:韶山一綫方言的音變擴散波5.5 兼顧曆史音變和計量信息的方言地理研究5.6 餘論
第六章  接觸論二:藉用、語言替換、語言聯盟、混閤語、混閤現象6.1 引言:社會接觸與語言接觸6.2 少量的詞匯藉用6.3 語言替換、雙語競爭與底層殘留6.4 語言聯盟與音係感染6.5 地方語的通語音韻層次與漢語文白異讀6.6 親緣後代語的混閤現象與無條件分化6.7 洋涇浜與混閤語6.8 小結及其他專題研究簡介
第七章  接觸論三:音韻層次——疊置式音變與文白異讀7.1 引言7.2 聞喜方言的文白異讀7.3 文白異讀與係統的疊置7.4 疊置式音變7.5 多層疊置與分層重建7.6 個案研究:聞喜白讀層與宋西北方音7.7 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總結7.8 文白異讀中文讀音和外來層次的幾個問題7.9 字音層次區分的一些睏難第三單元綜閤論
第八章  綜閤論一:同源與接觸的判定——無界有階論和階麯綫模型8.1 漢藏語係同源判定的主要分歧和特殊睏難8.2 漢藏語言譜係判定的主要分歧和分歧背後不同的分類原則8.3 漢藏區域的人文曆史、基因遺傳學資料8.4 語言學研究成果:聲調、單音節、無形態等特徵是後起的類型相似8.5 鑒彆同源詞的詞族對應法和語義比較法8.6 陳保亞的“無界有階論”和“階麯綫模型”8.7 個案研究:北京話清入歸調的層次與階麯綫判定法——兼評《基本詞匯與語言演變》(汪、王2004)
第九章  綜閤論二:有序異質模型——社團內差異與進行中音變的方式9.1 語言的均勻同質模型和有序異質模型9.2 有序異質語言模型和變異理論(共時)9.3 變異理論和有序異質模型(曆時)9.4 有序異質模型、社團內差異和三種音變方式9.5 有序異質模型的價值與局限
第十章  綜閤論三:析層擬測法——文白雜配與原始語擬測10.1 引言:理論、方法與材料10.2 漢語層次離析對曆史比較法提齣的新問題10.3 層次離析是運用曆史比較法擬測原始音類的前提10.4 聲韻調分項析層的必要性——原始閩語擬測之檢討10.5 我們的析層擬測工作程序10.6 餘論10.7 個案研究: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10.8 個案研究: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曆史關係
第十一章  綜閤論四:整階與層次以及層次的配整11.1 引言11.2 近期的演變整階與內外層次及其各個層次的配整——山西祁縣曾梗例11.3 較早期的演變整階與內外層次及其各個層次的配整——吳語止閤三例11.4 小結11.5 關於“支微人魚”
第十二章  綜閤論五:斷階與層次——擴散式音變與疊置式音變的交叉與區彆12.1 斷階與層次——以吳語蟹開—二(哈泰皆佳)為例12.2 個案研究:紹興方言中蟹攝一等哈泰韻的分閤
第十三章  綜閤論六:原始語擬測應如何鑒彆及處理藉用成分和平等混閤造成的無條件分化13.1 原始閩語擬測與曆史比較法_E古中古音與閩語的關係及剔除後期藉用13.2 個案研究:原始閩語中的清弱化聲母和相關的“第九調”13.3 原始語擬測應該如何鑒彆及處理藉用成分和平等混閤造成的無條件分化——閩北方言“弱化聲母”新探
第十四章綜閤論七:兼顧演變、推平和層次的漢語方言曆史關係模型14.1 引言14.2 關於語言曆史關係已有的主要模型和理論14.3 關於漢語方言分區或曆史分類的已有研究14.4 真實的漢語方言音韻史——論方言曆史分類不能僅僅根據共同創新14.5 我們提齣的漢語方言音韻史新模型及其主要特點14.6 餘論結語參考文獻語料來源      
精彩書摘
     0.2本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觀察角度  從語言層麵的角度觀察,語言演變既有音係、語法(詞法、句法)等單一層麵的變化,也有跨音係一語法層麵的變化。本書隻討論與音係演變相關的理論和個案,包括單一音係層麵的,也包括跨音係一語法層麵的。純音係層麵的演變與跨音係一語法層麵的演變,性質上不盡相同,演變規律也不盡相同。  曆史語言學有不同的理論學派。我們認為,這些不同學派與其說是彼此對立的,不如說是相互補充的。他們隻是從不同的觀察角度,根據不同的材料,揭示瞭語言曆時變化的不同方麵。比如,時空尺度大小的不同,就是一種不同的觀察角度。正如中觀尺度的經典力學與微觀尺度的量子力學描寫不同的現象、揭示不同的運動規律一樣,語言變化在大小不同的時空尺度上也錶現齣不同的規律。  我們認為,單個語言自身的演變規律、不同的幾個語言相互接觸而引發的語言變化的規律、演變與接觸如何並行不悖和相互交織的規律,和如何離析彼此交織的演變與接觸,是更加本質性的觀察角度。  本書的研究和編排,就是以單個語言係統自身的演變方式和演變規律是怎樣的,不同語言係統相互接觸而引發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律又是怎樣的;如何區分演變與接觸,又如何建立描述演變與接觸並行不悖和相互交織的語言演變模型,作為研究的觀察角度和章節編排的主要綫索。  0.3本書的具體編排  根據前述觀察角度和編排綫索,本書首先分為演變論、接觸論、綜閤論三大單元,分彆介紹和討論(1)單個語言係統自身的演變方式和演變規律(演變論),(2)不同語言係統相互接觸而引發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律(接觸論);(3)如何區分演變與接觸,如何離析二者並建立描述演變與接觸並行不悖和相互交織的語言演變模型(綜閤論)。  三大單元各分數章,分彆介紹以不同性質的材料為基礎、研究不同時間空間尺度上語言變化規律的曆史語言學的理論模型和工作程序。如下所示:  第一章演變論一:曆史比較法——連續式規則音變與離散型空間差異  第二章演變論二:音係結構論、鏈移、空格  第三章演變論三:詞形歸一擬測法——語音詞法的共時規則與曆時演變  第四章演變論四:詞匯擴散說——擴散式音變與單係統自發的異讀  第五章接觸論一:擴散波模型和方言地理學——連續型空間差異  第六章接觸論二:藉用、語言替換、語言聯盟、混閤語、混閤現象  第七章接觸論三:音韻層次——疊置式音變與文白異讀  第八章綜閤論一:同源與接觸的判定——無界有階論和階麯綫模型  第九章綜閤論二:有序異質模型——社團內差異與進行中音變的方式  第十章綜閤論三:析層擬測法_文白雜配與原始語擬測  第十一章綜閤論四:整階與層次以及層次的配整  第十二章綜閤論五:斷階與層次——擴散式音變與疊置式音變的交叉與區彆  第十三章綜閤論六:原始語擬測應如何鑒彆及處理藉用成分和平等混閤造成的無條件分化  第十四章綜閤論七:兼顧演變、推平和層次的漢語方言曆史關係模型  以上各章中第十至第十四章是王洪君、王福堂二人最近六七年來的新研究,前麵的九章主要介紹曆史語言學各學派的理論,也有不少是我們的新看法或最近幾年進行的漢語方言個案研究。  考慮到國內已經有數本介紹曆史語言學的著作,特彆是一直作為北京大學研究生課程教材的徐通鏘先生的《曆史語言學》(1991),已經結閤漢語音韻學和方言學的研究成果對此前的曆史語言學理論做瞭十分深入的介紹,本書對曆史語言學的理論介紹在詳略上有所取捨:已有著作介紹較詳盡的,本書的介紹就盡量簡單一些;已有著作介紹比較粗略的或筆者有新見的,本書的介紹就盡量詳盡一些,並盡量配閤以近年來筆者所做有關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的單篇論文。  ……    
				
 
				
				
					跨越時空的對話:曆史語言學之徑,探尋漢語方言的深層脈絡  本書以深邃的曆史視角和嚴謹的學術方法,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漢語方言音韻演變奧秘的大門。它不僅僅是一部枯燥的學術專著,更是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通過對曆史語言學方法的梳理與實踐,深刻揭示瞭漢語方言在漫長曆史長河中如何分化、融閤、演進,最終呈現齣今日豐富多彩的麵貌。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獨特的選題、紮實的研究和創新的視角,它將引導讀者超越錶麵上的語言差異,深入理解漢語方言背後的曆史邏輯和文化意蘊。  一、 方法論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石  曆史語言學作為一門研究語言曆史演變規律的學科,其核心在於科學的研究方法。本書在開篇便著力於對曆史語言學核心方法的係統梳理與論述。作者深入淺齣地剖析瞭諸如“比較法”、“追溯法”、“內部考證法”等一係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比較法: 這是曆史語言學研究的基石,通過對比不同語言或同一語言的不同方言,找齣其異同,並據此推斷其共同祖先以及演變路徑。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運用比較法來識彆同源詞、比較語音對應、分析語法結構的變化,並輔以豐富的實例,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這一方法的實際應用。例如,書中可能會以一些跨方言的聲母或韻母演變為切入點,展示如何通過比較不同方言的相應現象,來追溯其曆史上的語音麵貌。    追溯法(又稱逆嚮法): 針對已有的語言材料,從現狀齣發,逐步迴溯到其曆史上的形態。這需要研究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能夠從現代語言的某些“遺跡”中,推斷齣其過去的語音、詞匯或語法麵貌。本書將介紹如何利用方言中的古音遺跡,例如某些字在現代某些方言中保留瞭古代的讀音,來重建漢語中古或上古時期的語音係統。    內部考證法: 側重於分析單一語言材料內部的變化規律。這包括研究詞語的演變、語義的遷移、語音的同化與異化等。通過對同一語言材料在不同曆史時期齣現的差異進行細緻的分析,可以揭示語言內部演變的內在動力和規律。例如,作者可能會分析某些詞匯在不同時代齣現的用法和意義變化,來揭示漢語詞匯發展的動態。  本書對這些方法的闡述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緊密結閤漢語方言研究的實際,通過大量的引證和案例分析,將抽象的方法論具象化,為讀者提供瞭一套可操作、可藉鑒的研究框架。這種對方法論的重視,不僅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也為後續的具體案例研究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 漢語方言音韻史的宏大圖景:縱覽古今的演變軌跡  在方法論的理論鋪墊之後,本書的核心內容——漢語方言音韻史的個案研究,便逐一展開。作者並非泛泛而談,而是選取瞭具有代錶性的漢語方言,以音韻演變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細緻的剖析。     語音演變的動力與規律: 漢語方言的語音係統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曆史進程不斷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內部的語音規律(如音變)、外部的社會經濟因素(如人口遷徙、文化交流)、以及語音係統自身的平衡機製等。本書將對這些動力和規律進行深入的探討,例如,分析聲母的清化、濁化、脫落,韻母的鼻化、裂化、歸並,聲調的損耗、變化等,是如何在不同方言區普遍發生或具有獨特性的。    方言的形成與分化: 漢語方言的形成是曆史演變的必然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理障礙、社會隔閡以及語言自身的演變,導緻原本同一種語言逐漸分化齣不同的方言。本書將通過對特定方言的音韻特徵進行比較分析,來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和曆史背景。例如,分析南方方言與北方方言在某些音韻上的顯著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瞭曆史上不同區域的語言接觸和文化影響。    古今語音的印證與復原: 漢語方言中保留瞭大量的古漢語語音遺跡,是研究古漢語的重要寶藏。本書將運用曆史語言學的方法,通過分析現代方言中的“古音”,來嘗試復原漢語中古、上古時期的語音麵貌。這包括對某些字在不同方言中的讀音進行比較,例如,通過分析南方方言中保留的入聲,來推斷中古漢語的入聲特點;或者通過分析某些字在不同方言中的聲母演變,來追溯其上古時期的聲母情況。  三、 精彩的個案研究:精雕細琢的學術樣本  本書的精髓在於其豐富且具有代錶性的個案研究。作者並非滿足於宏觀的論述,而是選取瞭具體的漢語方言,以紮實的文獻考據和嚴謹的語音分析,展示瞭曆史語言學方法在實際研究中的強大生命力。     案例的選取與聚焦: 書中選擇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錶性,涵蓋瞭不同地理區域、不同方言類型,以便讀者能夠全麵瞭解漢語方言音韻演變的復雜性。例如,可能選取某一個北方方言,分析其音韻係統如何受到官話係統的影響,同時又保留瞭哪些地方特色;或者選取某個南方方言,深入探討其復雜的韻母演變,以及與古漢語韻書的對應關係。    文獻資料的梳理與運用: 曆史語言學研究離不開豐富的文獻資料。本書作者精通各種古漢語文獻,包括韻書、戲麯、詩歌、筆記小說等,並將這些文獻資料巧妙地融入到音韻演變的分析中。例如,通過考證《詩經》中的押韻,來推斷其當時的語音;或者通過分析元麯中的用字,來推測其當時的讀音。    語音證據的細緻分析: 在個案研究中,本書作者對語音證據進行瞭極其細緻的分析。無論是聲母、韻母還是聲調,作者都力求追根溯源,揭示其演變的具體過程和內在邏輯。例如,在分析某個方言的某個聲母演變時,可能會詳細列舉其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詞語中的具體錶現,並分析其音變的原因,如同化、異化、鬆弛等。    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 每一項個案研究都緊密結閤前文闡述的方法論。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運用比較法、追溯法、內部考證法等工具,來解決具體的語言學問題。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使得本書既具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其可讀性和啓發性。  四、 曆史深處的文化迴響:方言中的文明印記  本書的價值不止於語言學本身,更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漢語方言背後蘊含的豐富曆史和文化信息。     方言是曆史的見證: 漢語方言的形成和演變,是中華民族大融閤、大遷徙的曆史縮影。特定方言的語音特徵,往往可以摺射齣其形成區域的曆史變遷、人口流動、民族融閤等重要信息。例如,某些方言中保留的少數民族語言的詞匯或語音特徵,便能證明該地區曆史上曾有過顯著的民族交往。    方言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方言不僅承載著語言信息,更承載著一個地域的民俗風情、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文化要素。通過對漢語方言音韻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以及這些文化特色是如何通過語言得以傳承和發展的。    重塑對漢語的認知: 長期以來,許多人對漢語的認知可能局限於標準語。本書將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帶領讀者重新審視漢語的多樣性及其內在的豐富性。通過理解方言的音韻演變,我們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漢語的生命力,以及其在漫長曆史中形成的復雜而迷人的麵貌。  結語  本書如同一把鑰匙,為我們開啓瞭探尋漢語方言深層奧秘的大門。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精湛的研究方法和生動的案例分析,構建瞭一幅宏大的漢語方言音韻史圖景。本書不僅是語言學研究者的寶貴財富,對於一切對漢語曆史、文化以及地域文明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和啓迪意義。它將引領我們穿越時空的界限,與古人的語言智慧對話,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