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老子道德经

篆书老子道德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玉玲,谷炳喜 著
图书标签:
  • 篆书
  • 老子
  • 道德经
  • 书法
  • 艺术
  • 传统文化
  • 哲学
  • 道家
  • 修身养性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921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66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篆书老子道德经》采取“篆书原文”附“原文”、“注释”、“译文”、“感悟”的编写方式,是为了使读者朋友既可欣赏古老文字,又能阅读国学经典。本书内容主要介绍了篆字书写概要、篆书《老子·道德经》。书中“感悟”部分是编者粗浅的认识和理解,只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简介

  王玉玲,1942年出生,河北石家庄人。高级中学教师。1965年从教,任班主任28年。1986年荣获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颁发的“耿耿丹心为孺子辛勤耕耘育良才”荣誉证书。同年,获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园丁奖。1995年被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1996年获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学作文竞赛育才奖。因从小受父辈影响,酷爱书法,1997年退休后,潜心自学篆字。2005年,在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10周年“东方光大杯”第二届全国书画艺术分科选评展中,获中青组篆书优秀奖。

目录

一、篆字书写概要
(一)篆字硬笔书写要领
(二)篆字常用偏旁部首示例
(三)篆字形近字示例
二、篆书《老子·道德经》书写与讲解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为而不恃
第三章 使民不争
第四章 万物之宗
第五章 不如守中
第六章 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贵以身为天下
第十四章 能知古始
第十五章 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归根日静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国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第四十八章 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九章 以百姓之心为心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而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复守其母
第五十三章 盗夸非道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福祸倚伏
第二十章 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唯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 复归于朴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自胜者强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是谓微明
第三十七章 无欲以静
第三十八章 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三十九章 高以下为基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
第六十章 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以静为下
第六十二章 美行加人
第六十三章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第六十五章 常知稽式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言有宗事有君
第七十一章 不知知病也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第七十七章 有余以奉天下
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主要参考书目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本名为《篆书老子道德经》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专注于其书法艺术、文化价值和对文本的独特呈现,而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的书籍。 --- 《篆书老子道德经》图书简介 一、 鸿蒙初开的智慧,篆籀之美的典范 《道德经》,这部诞生于春秋末期的不朽经典,以其寥寥数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之一。然而,如何将这份古老的智慧,以最贴合其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呈现,一直是历代书家探索的课题。本书《篆书老子道德经》,正是集数十年磨砺之功,以精湛的篆书艺术,对这部传世之作进行的一次庄重而深沉的致敬。 本书选用的书体,是距今三千年前后,伴随青铜器铭文与石刻文字一同发展的——大篆与小篆。篆书,作为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线条浑厚圆润,结构规整对称,气势古朴庄重,恰如太极图中的阴阳相济,浑然一体。这种凝重的书体,与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在气质上达到了惊人的契合。我们试图通过篆书的笔法,重新激活《道德经》中那种亘古不变的宇宙观与人生智慧。 二、 书法艺术的深度探索与实践 本书并非仅仅是《道德经》的文本刊刻,而是一部融合了书法理论、艺术实践与文本解读的综合性艺术作品。 1. 篆书的精微考究: 本书主体部分采用小篆为主体,并适度融入西周金文(大篆)的雄健笔意,以求在严谨的规范中,展现出个体气韵。篆书的特点在于“引笔、圆转、藏锋、起收”,每一笔都要求力量的蓄积与释放达到微妙的平衡。在描摹《道德经》的篇章时,我们精选了适合篆书章法布局的文本段落,如“道可道,非常道”的开篇,以沉稳厚重的线条处理,力求展现“道”之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意境。 2. 墨韵与材质的对话: 为了更好地表现篆书的肌理感,本书的装帧与用纸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我们采用了吸墨性适中、兼具陈旧感的特制宣纸,确保篆书线条在洇化与枯笔之间,能呈现出丰富的墨色层次。每一页的留白,都经过精心计算,以衬托出篆书的端庄与厚重,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仅是在“看”文字,更是在“品”墨痕与纸张的呼吸。 3. 结构与章法的创新: 传统上,篆书多用于碑刻或对联,篇幅较长的大部头经典采用篆书进行全文排布,对书写者的功力是极大的挑战。本书的装帧设计,参考了古代竹简的排列美学,同时融入现代书籍的阅读舒适度。在保证篆书的辨识度的前提下,我们调整了字距与行距,确保阅读的连贯性。尤其对于涉及辩证关系的章节,通过行气的变化,使原本平直的篆书线条,也能体现出“有无相生”的动态美。 三、 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视角 《道德经》的魅力在于其多义性与超越性。本书在书法呈现之外,亦提供了对文本的辅助理解,但这并非传统的注释,而是一种艺术性的观照。 1. “语境”的重塑: 我们深信,文字的形态会影响我们对内容的理解。当“柔弱胜刚强”以圆转遒劲的篆书线条呈现时,其“柔”的力量感会比楷书中更具穿透力;当“知足常乐”以古朴的笔法写出时,其中的“知”便多了一层对天地法则的敬畏。本书旨在通过视觉冲击,帮助读者回到一个更接近文本源头的语境中去体悟老子的教诲。 2. 辨识度的平衡: 虽然篆书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但其辨识度相较于隶书和楷书有所下降。本书在编排时,针对部分生僻或结构复杂的字,采用了在版面边缘以极简小楷附注古音或释义的方式,确保了阅读的流畅性,使非篆书专业人士也能安全地进入老子的思想世界,而不至于在晦涩的笔画中迷失方向。 四、 收藏价值与文化传承 《篆书老子道德经》是一本面向当代读者、面向未来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哲学爱好者案头常备的案卷,也是书法艺术收藏家值得珍视的精品。 1. 书法家的心血结晶: 本书的篆书部分,由当代深谙秦汉古籀精髓的书法大家耗费数年时间完成。其笔法、结构、章法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是研究当代篆书创作与经典文本结合的典范之作。 2. 文化载体的创新: 在当代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亟需一种能让人慢下来、沉浸其中的载体。《篆书老子道德经》以其独特的视觉美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提供了一种对抗快餐文化的“慢阅读”体验。它鼓励读者放下手机,拿起这本书,去感受笔墨的温度,去触摸历史的纹理,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如何在沉静中诉说万物的真理。 结语: 《篆书老子道德经》是一次书写,一次觉醒,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以古老的文字形态,重新点亮了永恒的智慧之光,期待与您一同,在篆籀的凝重中,探寻“道”的深远意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在当下,很多经典往往被过度简化或娱乐化,而这本书则坚持了一种近乎“原教旨”的呈现方式,这对于维护经典的原貌至关重要。它为那些真正有志于深入研究古代哲学或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参照样本。我注意到,在某些关键的篇章,插印的纹饰和图例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它们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对文字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一种视觉注解。这种将文献学和艺术史有机结合的做法,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普及读物的范畴,具备了研究工具的潜质。它静静地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宣言:我们珍视那些需要时间和耐心去解码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韵扑面而来,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尘埃。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厚实而细腻,泛着一种温润的米黄色,即便是久翻也不会轻易泛黄。尤其是那种微微的纹理,在灯光下折射出一种低调的光泽,让人爱不释手。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线装的方式,松紧适度,翻页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极富仪式感。我甚至舍不得用手去触碰,生怕破坏了这份初见的完美。对于一个钟爱传统文化,尤其对书籍本身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来说,光是捧着它,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和世代传承的艺术品。封面上的篆刻印章,布局疏朗,字体古拙,与书名本身的意境完美融合,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感。这种对手工美学的极致追求,在当今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意境营造非常成功,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像是一个通往古代哲学世界的入口。作者(或编者)在卷首或卷末对于字体起源、流变的历史脉络的梳理,虽然没有直接深入到核心文本的解读,但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背景知识。我发现,理解了篆书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演变,再反观书中的内容时,那种穿透时空的对话感会变得更为强烈。那种缓慢、庄重、一板一眼的笔画结构,本身就在无形中引导读者的心绪放慢,去体会古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节奏。它没有用花哨的现代语言去“讨好”读者,而是以一种极其坚定的姿态,邀请读者进入一个需要静心体悟的境界。这种对阅读心境的引导,比单纯的文字信息传递要高明得多,它在培养读者的“慢思维”。

评分

老实说,对于一个初次接触这类古籍重现的读者而言,一开始可能会感到一丝敬畏甚至轻微的畏难情绪。毕竟,篆书的辨识度相较于后来的隶书和楷书,有着天然的门槛。然而,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试图用生硬的注释去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而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浸泡”环境。我发现,在反复摩挲和凝视的过程中,一些熟悉的字形开始在脑海中浮现出它们最原始的样貌,阅读的阻力在不知不觉中被降低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它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不急不躁地引领你适应它的节奏,最终让你体会到,那些看似晦涩的线条,其实蕴含着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自然哲理。它成功地将“典藏”的属性和“阅读”的功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清晰可辨,又不至于让人感到局促。字体大小的选择非常人性化,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最让我赞赏的是字体的选择和校对的严谨性。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精准还原那种上古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这在处理这种对细节要求极高的古文字体时,是极其考验功力的。我特意对比了几处容易出现歧义或混淆的结构,校对的准确度令人信服,看得出编辑团队在文字的考证和处理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让人可以轻易地放下外界的喧嚣,专注于文本本身的力量。这种对阅读细节的尊重,才真正体现了一部经典得以流传的诚意。

评分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

评分

对于不新手来说,是不错的选择!!真心喜欢,纸质非常好~

评分

对于不新手来说,是不错的选择!!真心喜欢,纸质非常好~

评分

没有评价。。。。。。。。。。。。。

评分

应该是正品,一直在京东给儿子买书!

评分

没有评价。。。。。。。。。。。。。

评分

没有评价。。。。。。。。。。。。。

评分

不错,特别是热爱书法的同学

评分

没有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