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大宫勇雄 著,李季湄 译
图书标签:
  • 幼儿教育
  • 幼儿工作者
  • 学前教育
  • 职业发展
  • 实践指南
  • 儿童发展
  • 教育心理学
  • 教师培训
  • 行业视野
  • 保教工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1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33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本学前教育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李季湄亲自翻译。
在市场经济大浪的冲击下,把幼儿教育推向社会的呼声很高。但是幼儿教育能不能市场化?市场化的结果能否促进幼教质量的提高?市场化最终会将幼儿教育带到哪里去?对于未曾经历过这样改革的我国幼教人、甚至全社会都未必是清楚的。幸运的是,远在我们之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早已经历了一番教育的市场化尝试,积累了不少正面的经验和负面的与教训,以其为鉴,多少可以知道利弊得失。

内容简介

  日本福岛大学大宫勇雄教授针对日本保教市场化问题,从如何确保保教的质量出发,借鉴了欧美各国的有关研究成果,对日本的保教市场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批判。大宫教授引用大量研究资料,针对基于市场化原理的保育质量观、保育成本论、第三者评价、监护人评价等等要害问题,从本质上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有理有据的分析与批判,这对于澄清在这些问题上的模糊或者混乱的看法和舆论是非常有益的。
  我国尚无对保教市场化的研究,本书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或许可以成为国内学前教育领域决策和行动的重要参考。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为我国幼教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前车之鉴。
  本书是在向市场原理转换的社会背景下,对保教观的一次主动的重新审视。笔者认为,即使绝对优先考虑经济效率,一旦论及保教政策,也必须在现实中提出负责任的保教观。笔者认为,如果只论保教的指南化,而漠视保育者的专业性,那么就难以确保保教的实践质量。笔者力图阐明,从“关系论”的视点出发,为了提高保教质量,保育者、保教机构应当怎么做。
  大宫勇雄
  在市场经济大浪的冲击下,把幼儿教育推向社会的呼声很高。但是幼儿教育能不能市场化?市场化的结果能否促进幼教质量的提高?市场化最终会将幼儿教育带到哪里去?对于未曾经历过这样改革的我国幼教人、甚至全社会都未必是清楚的。幸运的是,远在我们之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早已经历了一番教育的市场化尝试,积累了不少正面的经验和负面的与教训,以其为鉴,多少可以知道利弊得失。

作者简介

    大宫勇雄,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毕业,现任福岛大学人间发展文化学系教授 (幼儿教育)。主要著作有:《保育?幼儿教育体系》(合编 旬报社)、《保育质量探索》(合著、密涅瓦书房)、《现代儿童?教育?教师解读》(合著、创风社)。主要论文有: 《保育课程的结构化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欧美保育质量研究的成果》(福岛大学教育系论集第60号)、《保育质量:人际关系研究的方法》(福岛大学教育系论集第63号)
    李季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组负责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专家。

目录

译者序/1
引言/1
第一章 现在——追问保教观的时代两种保教观、世界和日本的保教改革/1
一、在当下的生活中培育儿童——世界经合组织报告《强有力的人生之初》的启示/3
(一)免费早期保育和教育的世界潮流/3
(二)两种儿童观一保教观/5
(三)“对儿童来说有意义的生活”和“面向未来的准备”之统一/6
二、日本的保教政策和“两种保教观”问题/8
(一)幼儿教育的“强化”政策及其保教观/8
(二)“成人主宰的教育”与“儿童自身生活”的分离/10
三、重视“儿童当下的生活”的保教——瑞吉欧?艾米利亚实践的儿童观/14
(一)发现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15
(二)保教就是创造“对儿童有意义的生活”/16
四、“重视儿童生活”的课程结构——新西兰Te Whariki课程中所看到的生活与教育/19
(一)什么是Te whariki/19
(二)“有意义的生活”就是“基于儿童的愿望营造出来的生活”/21
(三)儿童在生活中学习/24
(四)与小学的衔接和“与人生的衔接”/28
第二章 市场原理和保教质量招致质量的恶化、日本的保教政策/31
一、市场化推进论中保教的“成本和质量”/33
(一)从公共原理走向市场原理——保教机构制度的原理转换危机/33
(二)保教制度的市场化引起的对“保教质量”的担心/35
(三)市场化推进论的公然登场/36
二、看待“保教质量”的市场主义方法/39
(一)“保教成本和质量之间看不到关联吗”?/39
(二)成本差就是人工费的差/40
(三)仅用监护人的“满意度”来测定“保教质量”/40
三、从美国的研究中所看到的“保教质量”的定义和评价/42
(一)保教质量三要素/42
(二)日常生活经验的质量就是“保教质量”/43
(三)保教条件与过程质量密切相关/44
(四)保育者的劳动环境和过程质量/45
(五)保教质量的评价方法/46
四、市场主义的“保教质量”论所存在的问题/47
(一)作为顾客满意度的“保教质量”/47
(二)保教质量与保教条件的割裂/48
(三)第三者评价中所印刻的市场主义烙印/49
五、“作为服务的保教质量”和“作为权利的保教质量”/51
(一)对“市场化未能顺利推进”问题的认识/51
(二)采用“结构性指标”和“发展心理学指标”的保教质量论/53
(三)若从儿童的视点评定保教质量,则公立保教制度明显有意义/58
(四)保教质量被替换为各自发挥“优势”/58
(五)“作为市场服务的保教质量”论和“作为权利的保教质量”论/60
六、保教市场论的成本论所存在的问题/62
(一)保育者工资的结构性差异的固定化=低成本论的实质/62
(二)保育者自身负担成本——保育者“流失工资”成本论/64
(三)立足于劳动者权利的保教“全成本”论/66
(四)竞争将降低保育者的工资和保教质量/67
(五)通过社会性的规范和政府补助金来确保保教质量/69
第三章 第三者评价:指南化与保教质量/73
一、保教服务的评价基准是如何制定出来的——试问东京都服务评价系统的保教观/75
(一)进行“第三者评价”,围绕一个项目即可/75
(二)研究未先行,是否太仓促/76
(三)标准化一指南化的推行/77
(四)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就是质量的提高/78
(五)满意度低的是“日常交流”和“保育者应对水平参差不齐”/83
(六)对“保育者的水平参差不齐”的不满能通过指南解决吗?/85
(七)“监护人协会的有无”极大地影响满意度/86
(八)为什么没有关于监护人协会的评价项目?/87
二、指南化与“保教质量”/89
(一)兼顾效率与质量的“指南化”/89
(二)保育者能力主义的“序列化”/90
(三)保教服务的彻底“标准化”/91
(四)保教服务的“规格化”、“标准化”/92
三、保教规格化?标准化所存在的矛盾/94
(一)指南化的经验是最精简的经验/94
(二)保教应是与儿童一起进行的工作/95
(三)规格化与专业化的矛盾/96
四、伦理的困境和保育者的专业性/98
(一)所谓“伦理的困境”是什么?/98
(二)对“伦理的困境”的应对方法/99
(三)保育者的伦理责任和专业性/1叭
第四章 保教质量研究业已明确的几个问题提高质量:保教条件与专业性/103
一、优质的保教改变儿童的人生——开始研究“保教质量”的原因/105
(一)保教改变人生/105
(二)已得到实证的保教效果/106
(三)“儿童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利益/1()7
(四)唯有优质保教才是最有效的/109
(五)向“保教质量研究”学习/110
二、课程与保教质量/112
(一)“做了就好,○○式”是真的吗?/112
(二)课程效果的比较研究的背景/113
(三)“以授课为中心”的课程优势的“假设”/114
(四)“以游戏为中心”VS‘‘以授课为中心”的课程/114
(五)预想外的结果/115
(六)儿童自我学习的东西/116
(七)在幼儿期应培养什么样的能力/117
三、儿童的“专注”所表现出的保教质量/119
(一)只有在日常生活经验中/119
(二)以儿童的专注度来探索保教质量/120
(三)促进“专注”的活动与环境/121
(四)两人游戏是创造性思考的“教室”/123
(五)课题活动促进“专注”的原因/123
(六)当课题活动成为“束缚”时/124
(七)保育者与儿童交往的质量/125
四、保育者与儿童的“良好关系”是什么——因保教机构而异的保育者与儿童的关系(1)/127
(一)因保教机构而异的保育者与儿童的关系/127
(二)对话所表现出的“交往质量”/128
(三)容易发生“矛盾和混乱”的关系/129
(四)与儿童同乐的关系/130
(五)区分“肯定的关系”和“否定的关系”的儿童观/131
(六)保育者与儿童的良好关系不是自然产生的/133
五、保教机构的氛围、文化、儿童观——因保教机构而异的保育者与儿童的关系(2)/134
(一)对儿童的共感性/134
(二)从游戏中看到的儿童同伴关系的差异/135
(三)儿童待人接物的学习方法/136
(四)保教机构的“文化一氛围”所传递的人文观/136
(五)保教机构的儿童观形成的过程/137
(六)经营:打造与时代吻合的儿童观的工作/14()
六、“与家长的良好关系”是优质保教实践的中心问题/142
(一)良好关系就是“能相互交谈”的关系/143
(二)“因为喜欢这个保育所,所以要在这里”/144
(三)要求保育者具备的交流技术/145
(四)家长参与的“儿童智慧发展”的研究/145
(五)儿童“自我学习的瞬间”/146
(六)只有儿童能让家长这么专注/147
七、保育条件就是儿童发展的条件/149
(一)“脱离现实”的认真/149
(二)“脱离世界”的日本的最低基准/150
(三)保教条件给予保教质量的影响/152
(四)班级规模越大与儿童的交流越少/153
(五)班级规模小,儿童能在安定的环境中专注地活动/155
八、保教质量的“评价”和保育者的责任/159
(一)保教质量与行政责任/159
(二)不仅要“发展”的视点,还要“人权”的视点/16()
(三)保教质量评价是大家一起来做的事/162
(四)保育者对保教质量应负的责任和专业性/163
后记/166
作者介绍/168

精彩书摘

中国社会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幼儿教育该如何办,这是一个牵动所有幼教工作者同时也牵动全社会的大问题。
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浪的冲击下,把幼儿教育推向社会的呼声很高。但是幼儿教育能不能市场化?市场化的结果能否促进幼教质量的提高?市场化最终会将幼儿教育带到哪里去?对于未曾经历过这样改革的我国幼教人、甚至全社会都未必是清楚的。幸运的是,远在我们之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早已经历了一番教育的市场化尝试,积累了不少正面的经验和负面的与教训,以其为鉴,多少可以知道利弊得失。
近年来,日本在推进早期保教市场化方面加大了力度,对此引起了日本保教工作者的普遍不安。福岛大学大宫勇雄教授针对日本保教的市场化问题,从如何确保其质量出发,借鉴了欧美各国的有关研究成果,对日本的保教市场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批判。
大宫教授指出,“全世界的保教制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公共原理的制度,欧洲的很多国家采用这种制度,现在的日本保教制度也忠实地执行这一制度;另一种是基于市场原理的制度,美英等一些欧美国家采用这种制度。这两种类型的原理在理解保教的基本性质方面是不同的,为此,设定的制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只要看看推行基于市场原理的保教制度的美英等国的状况,就决不能说这样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书中引用了美国密歇根大学S.L.Hofferth 的研究,说明将竞争原理导入? 扩展到保教领域会对保育者的工资和保教质量带来多么不利的影响。S.L.Hofferth曾经比较了1970年代中途和1990年两个时间点上整个美国的保教服务的结构性质量,发现在几个重要指标上,保教质量的下降都是很明显的。         
大宫教授还引用大量研究资料,针对基于市场化原理的保育质量观、保育成本论、第三者评价、监护人评价等等要害问题,从本质上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有理有据的分析与批判,这对于澄清在这些问题上的模糊或者混乱的看法和舆论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大宫教授指出,市场原理从保教是“私事”这一观点出发,认为提供什么样的保教服务完全是家长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责任进行选择、购买,由此导出了“保教质量=顾客满意度”的评定方法。“市场推进论的基本前提就是把保教服务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服务,换言之,是把保教服务仅仅只看作是个人消费的对象。如果从这一立场出发的话,顾客?消费者的‘满意度’当然是重要的,对服务提供者而言,左右人们购买欲望的‘人气’或‘满意度’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了。在市场主义的这种处理方法中,用顾客满意度来测定保教质量的最大问题在于,这样做将不得不把这一课题意识——让作为社会整体利益的‘所有儿童的发展’得到保障——远远地抛在后面。在这一点上,市场主义只得把‘儿童发展的权利’这一视点弃之不顾了。”大宫教授在批判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区别“作为服务的保教质量”和“作为权利的保教质量”的观点,认为只有加强对早期保教的社会性规范、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才能真正提高保教质量。
从书中可以看到,目前我们推进幼教市场化的许多做法,甚至有的所谓“机制创新”之举,不少是欧美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就尝试过的政策或走过的老路,有的甚至是被国外的科研已经证实了是后果不佳的做法。在中国尚无这样研究的情况下,尽管国情不同,这些研究结论或成果也应当成为我们决策和行动的重要参考。近年来,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加上社会急功近利的对利润的疯狂追求,我国早期保教成为市场化的受害者可以说已成不争的事实。似乎社会的经济转盘转得越是快,处于转盘边缘上的早期保教被离心力甩得越是远。因此,希望本书能够让我们对那些以经济运营的做法来办早期保教的思路保持警惕,也给类似政策和做法的推行者提个醒。
当然,我们正身处一个史无前例的改革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早期保教的改革究竟该如何进行也尚处于摸索阶段,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连本书作者自己也认为,这是“在向市场原理转换的社会背景下,对保教观的一次主动地重新审视,其试探性回答只不过是一串不成熟的足迹而已。”因此,谨希望本书能够为我国幼教改革的健康发展多少提供一点前车之鉴,倘能如此,译者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李季湄

前言/序言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一场跨越专业边界的深度探索 这是一部致力于拓展幼儿教育从业者认知边界、激发创新思维的力作。它并非一本传授具体教学技巧或操作指南的“工具书”,而是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更为宏观、更为深刻的思考。本书将引领您跳出日常的课堂实践,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幼儿教育的本质、发展趋势及其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定位。 本书的核心在于“视野”,它指的是一种超越经验、超越学科限制、触及教育未来、关怀儿童整体成长的思维模式。书中汇聚了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学、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洞见,旨在为幼儿工作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知识框架。我们坚信,只有拥有了开阔的视野,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才能更有效地支持他们成为独立、有创造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个体。 第一部分:重新定义“幼儿”与“教育” 在这一部分,我们抛弃了传统观念中将幼儿简单视为“待塑之材”的视角,而是将其视为拥有独特潜能、主动学习者和积极的社会参与者。我们将深入探讨儿童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是如何感知世界、构建认知、形成自我概念的。这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引人入胜的叙事,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宇宙,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理解、去呵护。 同时,本书也将重新审视“教育”的含义。我们不再将教育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促进生命成长、激发内在潜能、培养健全人格的复杂过程。我们将讨论如何在日常互动中融入支持性的语言、如何通过环境创设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何理解和回应儿童的情绪需求,以及如何建立积极、信任的师幼关系。这里的“教育”是一种陪伴,一种引导,一种赋能,一种对儿童生命最深沉的尊重。 第二部分:跨学科的智慧之光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视角。我们邀请您一同走近: 教育学的最新前沿: 探索如蒙特梭利、瑞吉欧、华德福等不同教育理念的哲学基础与实践精髓,但不止于此,我们还将深入研究涌现式课程、项目式学习、游戏化教学等新型教育模式,并分析它们如何契合现代儿童的学习需求。 心理学的深刻洞察: 从依恋理论到社会认知发展,从情绪调节到游戏心理,我们运用前沿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帮助您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掌握如何建立安全的心理环境,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绪智力发展。 社会学的宏观视角: 探讨家庭结构变迁、文化多样性、社会阶层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以及幼儿教育如何承担起促进社会公平、培养公民意识的社会责任。我们将审视社区资源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包容性的教育。 哲学的智慧启迪: 引导读者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我们引入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哲学思潮,为教育实践注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艺术的滋养力量: 艺术不仅仅是绘画、音乐、戏剧,更是表达、沟通和创造的通用语言。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艺术融入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如何利用艺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以及艺术如何成为连接儿童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科学技术的新维度: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儿童如何与技术互动?教育者又该如何应对?本书将探讨数字化学习、 STEAM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及如何在利用技术优势的同时,保持对儿童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关注。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儿童与教育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未来的社会对个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将探讨: 培养21世纪核心素养: 如何在幼儿阶段就为儿童打下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造力和适应性等关键能力的基础?我们将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和方法。 身心健康的全面关照: 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心理韧性和情绪健康?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运动、均衡的营养、积极的心理支持以及减压策略,构建儿童全面的健康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如何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感和全球公民意识融入幼儿教育?我们鼓励教育者思考,如何让孩子们从小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培养他们成为负责任的地球公民。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反思: 成为一名具有广阔视野的幼儿工作者,意味着持续的学习和深刻的反思。本书将鼓励教育者成为终身学习者,分享自我评估、同行互助、案例研究等多种专业发展路径,以及如何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实现集体智慧的碰撞与升华。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并非一本“填鸭式”的教材,而是一场邀请您参与的“思想盛宴”。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本书,您能够: 跳出“教”的局限,进入“育”的境界: 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简单的技能传授。 突破“单一学科”,拥抱“多元智慧”: 认识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如何相互启发,共同构建更完善的教育图景。 从“短期目标”,看到“长远发展”: 将目光从眼前的教学任务,延伸至儿童一生的成长轨迹。 由“局部视野”,拓展至“全局思维”: 理解儿童教育在家庭、社区、社会乃至全球层面扮演的角色。 激发“内在动力”,点燃“创新火花”: 鼓励您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探索更适合当代儿童的教育路径。 这是一次关于幼儿教育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生命成长的深刻关照。如果您渴望超越平凡,渴望以更专业、更深邃、更富有远见的目光去理解和支持每一个幼小的生命,那么,《幼儿工作者的视野》将是您不可或缺的旅伴。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教育世界的大门,让您的专业视野和教育实践,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描绘了幼儿教育工作者内心世界和职业生涯的深刻剖析。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群充满热情、但也饱受煎熬的教育者之中。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点滴,更是他们为了这份事业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在光鲜亮丽的教育光环下,那些不为人知的挑战与困惑。我尤其被书中对“情绪劳动”的细致刻画所打动,那些幼师们如何在孩子无尽的哭闹、父母的质疑、以及自身疲惫不堪的状态下,依旧保持专业和耐心,这份坚韧与付出,着实令人动容。书中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很多教育者怀揣着对孩子美好的憧憬进入这个行业,但现实的压力、有限的资源,以及社会对幼教行业的普遍认知,常常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在寻找突破,在微小的进步中汲取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幼儿工作者的,也应该让每一个为人父母,甚至每一个社会大众去阅读,去理解,去尊重这份平凡却伟大的职业。它让我们看到,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背后,都有这样一群辛勤的“园丁”,用爱与智慧浇灌着祖国的未来。

评分

这本《幼儿工作者的视野》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共鸣。它让我窥见了在童真世界之外,那些支撑起教育大厦的幕后英雄们的真实写照。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现实,比如低薪、高压、不被理解的困境,这些都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职业认同感”缺失的剖析,许多幼教工作者因为缺乏社会地位和认可,常常自我怀疑,甚至考虑转行。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守岗位,用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我看到了他们在面对孩子突发状况时的冷静与果断,他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的创意与巧思,他们在与家长沟通时的耐心与智慧。这些微小的瞬间,汇聚成了幼儿教育的伟大力量。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灵地图”,帮助那些身处其中的人找到方向,也让外界的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份工作的价值与不易。它呼唤着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这份充满爱的职业,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幼儿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的大门。我仿佛成为了一名隐形的观察者,静静地聆听着他们的心声。书中对“职业生涯的起伏”有着非常真实的呈现,从初入职场的青涩与憧憬,到经历挑战后的迷茫与挣扎,再到最终形成自己教育理念的成熟与坚定。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沮丧的时刻,比如面对家长无理取闹的尴尬,比如处理孩子之间矛盾时的无奈,比如面对自身身体和心理的极限。然而,更令人敬佩的是,这些挑战并没有击垮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书中对“团队协作”的力量也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那些在困境中互相扶持的同事,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后盾。这本书是一次对幼教从业者群体的致敬,它用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让我们看到了这份职业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不懈追求。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孩子的美好未来,都离不开这些默默奉献的幼儿工作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关于幼儿教育的史诗。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教学方法的指南,更是一次对幼教行业生态的全面扫描。作者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和深入访谈,勾勒出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幼儿园中,幼儿工作者们所面临的独特困境与机遇。我看到了那些在资源匮乏的山区幼儿园里,教师们如何因地制宜,用最朴素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看到了在城市里的高端园所,家长们对教育内容的高要求,给老师们带来的无形压力。书中对于“职业倦怠”的探讨,更是点出了许多幼教从业者心底的痛点,那些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那些永远操不完的心,如何一点点消磨掉最初的热情。但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问题的罗列,而是积极地为我们展现了许多充满希望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通过同伴互助,构建支持性网络,如何通过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感,以及如何与家长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桥梁。这本书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幼教工作者前行的道路,也为社会如何更好地支持这个群体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评分

如果说之前的很多书籍都在讨论“如何教育孩子”,那么这本书则将焦点完全转向了“幼儿教育者本身”。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深入到幼儿工作者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他们作为个体的喜怒哀乐、职业理想与现实落差。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微小胜利”所深深感动,比如一个原本害羞的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终于敢于在集体面前发言;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学会了分享和合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进步,却是幼儿工作者们最大的欣慰和动力。书中对“教师成长”的探讨也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心智的成熟,是价值观的重塑。作者强调了反思性实践的重要性,鼓励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索和总结。这本书让我明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工作者,不仅仅需要爱心和耐心,更需要智慧、韧性,以及不断自我超越的勇气。它是一份写给所有幼儿教育者的“情书”,充满了理解、支持和鼓励。

评分

这本书不错刚好用得上

评分

书是送人的,具体内容不太清楚,京东配送速度还是很给力的

评分

研究一下别人怎么做的。。。。

评分

仓桥先生基于孩子的鲜活现实,把自己对于孩子心灵的透彻理解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孩子,把孩子精神层面的发展及其各种行为表现剖析得非常深刻。仓桥先生思考孩子、理解孩子的方式,也许能帮助我国幼教工作者打开一扇新的窗户,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

通过日本教育工作者,可以对我们的教育有所收获

评分

还没看 在书单计划中 囤书是一种病

评分

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

这书还是不错,有孩子的可以看看,不用按着上面来,参考就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