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导临:张迁碑》?碑帖精选历代著名碑帖,纵观中国书法史,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之用。碑帖清晰的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的原貌,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的结合,是广大临习书法者的必选之贴。
《碑帖导临: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张公方碑》等,汉末名碑,原石现藏山东省泰安市岱庙。东汉中平三年(一八六)刻立。碑高二百九十二厘米,宽一百零七厘米。碑阳十五行,满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两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碑文系故吏韦萌等对故令张迁的追念。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
此碑用笔以方为主,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此碑通篇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乍看似稚拙,细品却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沉雄有力,古妙异趣。
历代书评甚多,孙退谷评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杨守敬则云:“此碑端整雅练。”近代书家李瑞嘴认为“《张迁碑》上承西周《盂鼎》书风,四周平满,严正朴茂”。
编者按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汉字的书体经过多次演变,从诡谲奇崛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苍茫浑厚的金文、再到规整匀净的篆书、严整肃穆的隶书、端庄成熟的楷书和连绵飞动的草书、不拘不放的行书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行草书具有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能快写,又易识别,同时优秀的行草书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孙过庭的《书谱》就分别是用行书和草书书写的,它们不但形体优美、而且意境高远。书家以娴熟的用笔技巧、精妙的笔法、塑造出完美多变的字体造型,营造出幽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行草书在我国的书法艺苑中和书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行草书名家,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艺术技巧是书法创作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书家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外化和对象化,而且能充分体现创作者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创作能力的大小,影响着作品整体美的构成。书法学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学习范本的用笔技巧,二是学习范本的结字布白方法。我们学习笔法不仅仅是起、行、收笔处的运笔程式,笔法的目的是塑造线条质量,体现笔法自身的表现力,连接点画线条,使其间关系合理,以调整笔锋的状态。笔法的选择与线条质感直接相关,通过对笔触的分析,线条质感的判断,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考查等为背景,通过点线轮廓将笔法还原到笔触面的笔锋着纸状态及决定笔锋的运笔动作层面,这样才能实现笔法的全过程。结构作为线条的框架,决定线条质量的有效程度,结构的审美是书家风格、品味、格调的反映。结构因时相传,更因时、因地、因书体风格而不同,但还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
本丛书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隶、楷、行、草书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放大而不失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学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一本好书。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的用笔细微之处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对帖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有较大的帮助,让初学者少走弯路。
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结字规律,每种帖都有自已的结字特色。我们对篆、隶、楷、行草书的结构规律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出每种书体十二种结字原则,同一种书体中不同书家和碑帖又有自已的个性。十二种法则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则(对比原则)和少量个性特征。每个结构原则又选用字帖中的十二个字来『图说』这个结字原则。这些原则均出自历代书论经典著作,归类总结后集聚起来,根据每种帖的特征进行举例讲解,深入浅出,帮助出帖。
评价一: 初捧此书,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装帧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让人心生敬意。内页的纸张质感上乘,油墨的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拓片的细微之处也能被忠实地再现出来,对于习书之人而言,这是极其重要的。从排版布局来看,编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疏密有致,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厚重的碑刻内容在视觉上变得易于接受。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引言和注释,都透露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它们像是引路人,默默地指引着我如何去深入理解每一笔画背后的历史语境与书写逻辑。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匠心独运,不同于市面上许多简单地照搬原碑的做法,这本书似乎构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认知体系,让初学者也能有章可循,而资深爱好者也能从中找到新的解读角度。整体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策划和制作的艺术品,值得反复摩挲品读。
评分评价二: 说实话,我购买过不少碑帖范本,但大多徒有其表,临摹起来总感觉隔着一层什么。拿到这本时,最初的期待是保持审慎的,毕竟“导临”二字意味着它会介入和解读,这在传统碑帖的尊重度上是个考验。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过度地去迎合时下流行的“速成”心态,而是扎扎实实地从基础笔法入手,用非常现代且直观的图示来解析那些古人信手拈来的结构奥秘。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字与字之间气息连贯性的探讨,这往往是临帖时最难把握的“神韵”所在。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现代的语言体系去“翻译”古代的笔法意境,使得那些深奥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完前几章的理论铺垫,再去看实际的范例,顿觉豁然开朗,仿佛那块沉睡的石头突然间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在自己的案头也捕捉到了一丝久违的“金石气”。
评分评价五: 拿到实体书后,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沉甸甸的”——不仅仅是重量,更是内容的厚度和对传统的敬畏感。作为一名对书法学习有长期规划的人,我需要的是可以陪伴我数年甚至更久的文件。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耐用,适应了反复翻阅和在案头铺陈使用的需要。在内容呈现上,我特别欣赏其对“碑意”与“个人理解”之间的平衡处理。它没有强制读者去生搬硬套任何一种单一的解读,而是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碑刻的精髓。例如,当讲解到某一处转折时,书中会旁征博引不同学者的观点,然后给出作者自己最具说服力的示范。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我的自我探索欲,让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描摹,而是开始思考“我”如何能将这份古老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书写语言之中。这是一本真正能帮助学习者“走出来”的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进去”的阶段。
评分评价三: 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深知“好工具事半功倍”的道理。市面上的许多碑帖资料往往只停留在高清复刻的层面,对于如何将这种古代的、粗粝的、充满力量感的线条转化为适合现代硬笔或毛笔练习的规范性,缺乏有效的桥梁。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搭建了这座桥梁。它的“导临”部分并非空泛的赞美之词,而是细致入微的技法拆解。比如,对于某一横的起笔和收笔,它不仅会指出其形态特征,还会结合运笔的力度变化进行模拟说明,这对于提升临摹的准确性和效率至关重要。此外,我发现它在对结构平衡的分析上也独具匠心,不像有些版本那样简单地强调对称,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重心的微妙偏移来营造出碑刻特有的那种沉稳又不失灵动的视觉效果。这套书籍的系统性,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的陪伴下进行学习和探索。
评分评价四: 我关注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主要是因为我对那个时代的碑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兼顾学术严谨性和可操作性的参考书。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选材和对原碑的考据工作显然是极其审慎的,每一个字例的选择都具有极强的代表性,避免了那种为了凑页数而随意堆砌的低效内容。翻阅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意态”的描述,书法学习的最高境界往往在于对气韵的把握,而这本书在探讨这一抽象概念时,采用了非常具象化的比喻和参照系,使得那些虚无缥缈的“古意”得以被量化和感知。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传承意识,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临摹手册,它更像是一部书法美学史的微观样本,让你在学习笔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次高水平的艺术熏陶。
评分冲着天下第一行书去的,印刷精美,这套碑帖一共买五本了
评分每天都在看,都在学习的练习,对我的书法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好书。。。。。。。。。。。。。。。
评分很详细,我给五星,东西确实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这套书我差不多都买了。
评分好书。。。。。。。。。。。。。。。
评分喜欢的很,非常喜欢这套书
评分很喜欢西泠印社的碑帖导临系列!排版很好 纸张讲究 字大小合适 讲解很详细 爱不释手啊!为了它 这月不吃零食了!
评分非常好,值得购买,推荐大家,印刷清晰,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