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杨鑫辉心理学文集(第三卷)》编入论文和附录。论文部分的编排顺序是心理学历史、心理学理论、心理技术应用和其他文章。附录部分包括报道评论感言、学习工作纪要、主要著述简目。     
作者简介
     杨鑫辉,1935年7月生,江西省萍乡市人,中共党员。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江苏省心理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95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师从完形心理学派创始人考夫卡门生朱希亮教授。曾任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兼教科所所长和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曾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西南师大、贵州师大、绵阳师院、萍乡高专等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1984年起历任中国心理学会第4-9届理事或常务理事,兼心理学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江西省人大代表,江西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江西省科协常委,江西省社联常务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高级顾问,中美精神心理学研究所顾问,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顾问,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顾委。还曾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学术刊物编委,《心理学探新》主编、名誉主编、顾问。2000年创办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开始称研究会)被推选为主席。2013年北京创刊的《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邀任顾问。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史学心理撷粹
《心理学通史》总论
研究中国心理学史刍议
草拟中国心理学史编写大纲的初步意见
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积极价值
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诠释与转换: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方法的新发展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总述
中国心理学史
中国心理学史60年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心物观
中国古代知虑心理思想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史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概况
中国科学心理学的思想前提与科学准备
中国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与传播
中国古代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理论
关于个体社会化的几个问题
中国古代个体社会化途径研究
中国古代个体心理终生发展观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探讨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科学性
文化-一养形调神的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
《学记》心理学思想初探
试论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
孔子孟子的治国思想研究
苟子领导心理思想研究
《管子》心理学思想研究
论《抱朴子》的心理学思想
诸葛亮心理学思想评述
王安石心理学思想研究
朱熹心理学思想概论
吴澄心理学思想探讨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
李贽心理学思想述评
蔡元培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先驱地位与贡献
中国现代心理学家朱希亮
试论潘菽对中国心理学史建设的贡献
无限的追思
——怀念高觉敷教授
《中国心理学史》修订前言
理论心理探微      
精彩书摘
     (三)第三阶段(1977-)
  这个时期,学术研究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复苏和蓬勃发展。中国心理学从遭到严重摧残破坏,到复苏,到突飞发展为一个典型学科。我国心理学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引起了心理学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老一辈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学部委员和高觉敷教授的带领下,一批中青年心理学者积极参加了此项开拓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大家取得了共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和整理,是建立我国心理学体系的一项必要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爱国主义事业。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为方法论指导;必须鉴古观今,古为今用;必须开展全国大协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
  经过老中青三辈人的共同努力,到1988年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已经得到国内外心理学界的公认,以其一系列科研成果、设置课程、培养研究生等客观事实宣告了它的成立。有关本阶段的具体情况,列入下一节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现状进行论述。除我发表的三篇学史文章外,还可参阅燕国材教授等的论文'引。
  一、本学科的研究现状
  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现状总括地说就是:作为心理学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已经宣告建立,对国内外学术界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研究有新的进展,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前景光明。它是一门填补了世界心理学史空白的新开拓新分支学科,其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和方法论思想更加明确,划清了一些基本的界限;基本范畴与术语的研究更加深入,整理出了一套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畴体系;开展了中西比较研究,更有说服力地确立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建立和发展了国际学术联系,扩大了中国心理学的影响。
  (一)“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已经宣告建立
  任何一门新的学科或学科分支的建立,不是由科学研究工作者主观愿望的宣布来决定的,它必须以其科学研究的客观成果及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为标志。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已有很少数学者认识到我国古代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并且自发地、分散地进行过某些零星的研究和探讨。但是所研究的面很窄,更谈不到深入和系统。最近十二、三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T作和教材编写工作,并且正式建立起心理学史的新分支——中国心理学史。
  那么,这门分支学科已经宣告建立的客观标志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中国心理学史已有一系列研究论文、教材、专著、资料选编及工具书相继问世。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原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统编教材《中国心理学史》(主编高觉敷,顾问潘菽,副主编燕国材、杨鑫辉)。该书是我国该学科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大学教材和学术专著。其时限上起先秦下迄近现代,熔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和近现代心理学史于一炉、分时期按心理学思想家人头或专编编排,工作浩繁并具有开创性。在此之前,除学术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论文外,有燕国材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心理学思想史专著《先秦心理思想研究》(1981年)和《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1984年);潘菽、高觉敷教授主编、由笔者倡导和具体负责出版的第一部论文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1983年);潘菽的《心理学简札》中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评论条目(1984年),杨鑫辉撰的国家教委教材《心理学简史,第一编中国心理学史》(1985年);高觉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心理学史分册》里有关中国心理学史的条目(1985年)。
  ……    
				
 
				
				
					《思辨的星辰:心理学探索的深度轨迹》  序章:洞察心灵的幽微之处  人类的心灵,是一片浩瀚而神秘的宇宙。在这片宇宙中,情感的潮汐涌动,思绪的星云变幻,意识的黑洞吞噬着未解之谜。自古以来,无数智者试图用智慧的目光洞察这幽微之处,解析其奥秘。本书,便是这样一场关于心灵的深度探索,它试图超越表象的喧嚣,触及那些潜藏在个体经验深处的普遍规律,揭示人类行为背后错综复杂的动机与机制。  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爆炸,节奏飞快,个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与挑战前所未有。在这个背景下,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显得尤为迫切。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工具和视角,帮助我们 navigate 这复杂的世界,提升生命质量。  《思辨的星辰:心理学探索的深度轨迹》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深入到心理学理论的腹地,触摸其核心概念,感受其发展脉络,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本书旨在培养读者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鼓励我们不满足于现有的认知,而是持续地去质疑、去探索、去建构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卷:认知与意识的边界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我们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意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本书的第一卷,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对认知过程和意识奥秘的追寻之旅。  我们将从感知的奇妙旅程开始。从色彩、声音、气味到触感,我们的感官系统如何将外界的物理信号转化为主观的心理体验?我们会探讨知觉的建构过程,理解“所见非所得”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和经验来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解读。例如,我们会深入研究错觉的原理,分析它们如何揭示了我们大脑在信息处理中的捷径和局限。  紧接着,我们将进入注意力的迷宫。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注意力是稀缺的资源。本书将分析注意力的机制,探讨为何我们只能关注有限的信息,以及注意力如何在我们的学习、记忆和决策中扮演关键角色。我们会审视选择性注意,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实感。  记忆,是我们心灵的宝库,也是一把双刃剑。本书将细致地剖析记忆的形成、储存和提取过程,从感觉记忆的短暂闪现,到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再到长时记忆的持久存储。我们会探讨工作记忆在思维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同时,我们也将关注记忆的不可靠性,例如遗忘的机制,以及虚假记忆的形成,这对于理解个人叙事和历史叙述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独特能力。本书将深入探讨问题解决的策略,分析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的不同模式。我们会审视决策的心理过程,理解启发式思维和认知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从概念形成到推理,我们都将尝试揭示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加以优化。  意识,是心理学中最令人着迷,也最难以捉摸的领域之一。本书将追溯意识研究的历史,探讨不同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对意识的理解。我们会审视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非意识活动在我们的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梦境的解读,到冥想和正念对意识状态的影响,本书将提供一个多角度的观察窗口,试图接近意识的本质。  第二卷:情感与动机的驱动力  人类的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内在的情感和动机所驱动的。理解这些深层的力量,是我们理解自我和他人行为的关键。本书的第二卷,将深入探索人类的情感世界和动机系统。  我们将从情绪的五彩斑斓开始。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为何如此强烈,又为何如此难以控制?本书将介绍情绪的生理基础,探讨大脑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我们会考察情绪的分类,从基本的喜怒哀乐,到更复杂的情感,如羞耻、内疚、嫉妒等。我们会分析情绪的表达,理解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声音语调在情绪沟通中的作用。  动机,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内在力量。本书将梳理动机理论的发展,从早期的本能理论,到驱力理论,再到更具影响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我们会分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和坚持度。我们将探讨成就动机、亲和动机以及权力动机,并分析这些动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影响我们的决策和人际关系。  人格,是我们独特的心理印记,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和后天环境塑造的综合体。本书将介绍人格理论的主要流派,从精神分析理论的深层动力,到特质理论的维度划分,再到人本主义理论的自我实现。我们会探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分析遗传、环境、教育以及生活经历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的人格。我们将审视人格测量的方法,并讨论人格在职业选择、人际关系以及幸福感等方面的作用。  社会认知,是我们如何在社会情境中理解自己和他人。本书将深入研究归因理论,分析我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我们会探讨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以及刻板印象和偏见的产生机制。社会影响是另一个重要领域,我们将分析从众、服从以及说服的心理过程,理解群体压力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是理解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变化。本书将概述儿童发展的关键阶段,包括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以及道德发展。我们也会关注青少年期的身份认同探索,成年期的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以及老年期的心理适应。理解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个体生命的轨迹。  第三卷: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与福祉,与我们所处的人际关系网络息息相关。本书的第三卷,将聚焦于人际关系的构建、维系与冲突解决,以及我们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体验。  我们将从依恋理论开始,探讨早期亲子关系如何为个体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奠定基础,并影响其一生的人际交往模式。本书将分析健康的依恋关系的特征,以及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可能带来的挑战。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血脉。我们将深入探讨有效沟通的原则,包括积极倾听、清晰表达以及非暴力沟通。我们会分析沟通的障碍,如误解、防御和指责,并提供克服这些障碍的策略。  吸引力,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本书将审视人际吸引的心理因素,包括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以及外貌吸引力。我们会探讨爱情的发生与发展,分析浪漫关系的演变,以及关系的维护。  群体动力,是我们身处群体中的心理体验。本书将研究群体决策的特点,分析群体思维的潜在危害,以及领导行为的心理学原理。我们会探讨合作与竞争的心理机制,以及社会认同如何影响我们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态度。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书将分析冲突的根源,以及冲突的应对策略。从协商到调解,我们将提供处理人际冲突的心理学视角,帮助读者学习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分歧。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还将帮助我们理解利他行为的动机,分析偏见与歧视的社会根源,以及群体压力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我们还将探讨媒体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以及网络交友的独特挑战。  尾声:迈向更深刻的自我理解与和谐  《思辨的星辰:心理学探索的深度轨迹》的旅程,并非仅仅是对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场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与成长的旅程。通过对认知、情感、动机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入探索,我们希望能点亮读者心中的好奇之光,激发他们持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理解心理学,不是为了将人“标签化”,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个体经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够以更具同情心和理解力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当我们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令人困惑的行为,如今变得清晰可见;那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今有了解决的可能。  本书希望培养的,是一种“思辨”的精神。它鼓励读者不盲从,不轻信,而是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选择,并最终实现更深刻的自我理解与人际和谐,这是本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一位读者在这趟心灵探索旅程中,最值得期待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