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研究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志国,高兰英,贾引狮,蒋琼 著
图书标签:
  • 知识产权
  • 东盟
  • 中国
  • 法律
  • 国际合作
  • 区域合作
  • 贸易
  • 知识产权保护
  • 法律协调
  • 东盟中国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250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44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IP知识产权专题研究书系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字数:35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项目研究主要以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机制为核心,围绕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背景、现状与缺陷;中国-东盟各成员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概况与比较;其它自由贸易区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知识产权法律机制的经验与借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法律协调的原则、模式、路径、内容、程序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为奠定项目研究的基础,项目组成员翻译了东盟知识产权合作的四大协议文件,包括《东盟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协议》、《2004-2010年东盟知识产权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东盟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及《东盟专利审查合作计划》;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就中国-东盟贸易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与争议解决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汇总。

作者简介

  宋志国,1963年出生,山西太原人,现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法学院教授,法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高兰英,1978年生,湖南武冈人,教授,法学博士,现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贾引狮,1978年生,山西闻喜人,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现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蒋琼,1977年生,湖南武冈人,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背景

第一节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国际背景

一、法律全球化的宏观环境

二、知识产权法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三、TRIPs等世界知识产权公约的外在压力

第二节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区域背景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纵深发展的战略需求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建设的必然内容

三、解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争议和争端的现实需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现状与缺陷

第一节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现状

一、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进程

二、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依据

三、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类型

第二节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缺陷与弊由

一、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缺陷

二、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弊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国内法基础

第一节 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概况

一、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体系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第二节 老东盟六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概况

一、新加坡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二、马来西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三、菲律宾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四、泰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五、印度尼西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六、文莱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第三节 新东盟四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概况

一、越南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二、柬埔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三、缅甸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四、老挝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国内法比较

第一节 新加坡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

一、知识产权立法进程比较

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比较

三、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制度比较

四、简评

第二节 马来西亚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

一、知识产权立法体系比较

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比较

第三节 越南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

一、知识产权立法模式比较

二、知识产权立法制度比较

三、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国际法借鉴

第一节 欧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机制

一、欧盟知识产权一体化进程

二、欧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机制之内容

三、欧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机制之经验借鉴

第二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机制

一、《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协调机制的借鉴与启示

第三节 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机制

一、东盟知识产权法律的内部协调

二、东盟知识产权法律的外部合作

三、东盟知识产权法律协调机制的特点与前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原则

一、“条约必须信守”原则

二、独立保护原则

三、国民待遇原则

四、公共利益原则

第二节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模式与路径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协调的几种模式

二、中国-东盟知识产权法律协调的实现模式

三、中国-东盟知识产权法律协调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内容

一、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基础

二、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重点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之程序保障

第一节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

一、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内部争端解决机制

二、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外部争端解决机制

第二节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争议解决机制

一、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争议的界定

二、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争议的诉讼解决机制

三、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争议的诉讼外解决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则一 东盟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协议(中英文)

东盟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协议

2004~2010年东盟知识产权行动计划

东盟专利审查合作计划

2011~2015年东盟知识产权行动计划

附则二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领域合作文件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知识产权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附则三 调查问卷及问卷统计

中国-东盟贸易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统计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研究》这本书的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治理与法律实践 书名:《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研究》 作者:[此处可填写作者姓名,如需]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出版社名称,如需] ISBN:[此处可填写ISBN号,如需] --- 导言:新格局下的区域法律秩序构建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浪潮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中国与东盟(ASEAN)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体,其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知识产权(IP)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体现,其保护与合作水平直接关系到双方的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合作进程中,由于法律体系、文化背景和监管机制的差异,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协调挑战。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与东盟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现状、面临的法律困境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具包容性的区域知识产权法律协调框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本书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法律制度对比与区域合作机制的演进,更着眼于微观层面的具体法律实践与争议解决机制的有效性,力求构建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体系。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区域合作的法律语境 本书的开篇部分首先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石。在国际法、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以及知识产权法理论的交叉视角下,探讨了知识产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功能演变及其在区域合作中的战略价值。 知识产权的法律价值重估: 阐述了知识产权从传统的私权保护工具,向区域经济协调与技术标准制定关键要素的转变。重点分析了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对现有知识产权法律框架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法律框架: 梳理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CAFTA)及其升级版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具体规定,深入解读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承诺与实施现状。这部分内容着重于比较分析各国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框架下的国内立法差异,为后续的法律协调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第二部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实践与瓶颈分析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专利、商标、著作权及地理标志等核心知识产权领域的具体法律实践,并敏锐地指出了现有法律协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专利制度的协同与分歧: 比较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在专利授权标准、侵权认定和救济措施上的异同。特别关注了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专利保护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实现技术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 商标制度的区域性挑战: 探讨了区域内商标注册的互认、共同防御以及假冒伪劣产品跨境流转带来的法律难题。分析了“先行者”原则与“善意”原则在商标确权和侵权认定中的冲突,并考察了区域性商标合作组织的潜力与局限。 著作权保护的数字化冲击: 深入研究了在数字平台经济和网络传播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影视、音乐、软件等领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跨境许可和在线侵权治理方面的法律差距。讨论了区域性数字内容治理规则制定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法律协调机制的构建与优化路径 理解了问题所在后,本书的重点转向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与机制优化,实现中国与东盟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协调。这部分内容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合作机制的法律效力评估: 系统评估了现有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合作联合工作组、信息共享平台等机制的法律地位、运作效率及其对成员国国内法的实际约束力。提出了提升这些机制法律权威性的建议。 争端解决机制的区域化探索: 针对跨境知识产权纠纷,研究了仲裁、调解等替代性争端解决(ADR)方式在区域内的适用性。探讨了建立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快速、有效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可行性与模式构建,以期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统一化趋势与差异化应对: 提出了在维护各国主权和法律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知识产权保护“软协调”与“硬对接”的策略。这包括推动法律概念的趋同、最佳实践的分享,以及在特定领域(如地理标志)探索区域共同标准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法律前瞻与政策建议 本书的结论部分面向未来,对中国与东盟知识产权合作的长期发展提出了系统性的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与数据治理的法律协调: 重点分析了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等新兴法律议题。建议双方应前瞻性地开展法律对话,共同制定适应未来技术变革的区域性法律规范。 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的法律支持: 强调了法律人才在推动区域知识产权协调中的关键作用,建议通过联合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既懂中国法律体系又熟悉东盟各国法律环境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总结: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讨区域经济治理前沿课题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法律分析和丰富的实证材料,揭示了中国与东盟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法律协调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它不仅为法学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更为政府决策者、企业管理者和法律实务工作者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是理解和促进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有力推动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公平、繁荣的区域经济秩序。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贸易和法律动态的普通读者,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互动的一些“幕后故事”和“操作逻辑”。从书名“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研究”来看,它似乎触及了许多我以往不太了解但又非常重要的细节。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剖析不同国家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的实际情况,比如,在打击盗版、假冒商品方面,哪些措施被证明是有效的?哪些又存在不足?而且,考虑到东盟国家的多样性,书中是否会针对不同的国家或区域组织(如东盟本身)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我对此非常好奇。此外,“法律协调”这个词语也暗示了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更会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弥合不同体系之间的差距,促进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协同作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可操作的建议,即使我不是法律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比如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在东盟市场的知识产权,或者了解合作伙伴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研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可能非常学术化,深入探讨的是一些比较宏观和理论层面的问题。我之前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国内层面,对于中国与东盟这样跨区域的合作,其法律协调的复杂性一直让我感到有些模糊。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从比较法的角度,深入分析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东盟各成员国法律的异同,重点可能放在寻找共性,从而为构建更有效的合作框架提供理论基础。例如,书中会不会涉及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条约、公约在区域合作中的应用?会不会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框架来简化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流程,以及在发生纠纷时如何进行跨境的证据收集和司法互助?我设想,书中可能还会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构建统一或协调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设想,这对于促进区域内的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它试图解答“如何让中国与东盟在知识产权领域更好地‘说话’”这个核心问题,而且是以严谨的法律研究为基础。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其书名中的“法律协调”吸引了。我是一名长期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管理者,深知在跨国经营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合作是多么关键,而不同国家法律体系之间的差异,往往是最大的障碍。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针对这一痛点。我期待书中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复杂的知识产权法律迷宫。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能真正地剖析这些法律条文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到企业的实际经营。例如,在版权保护方面,东盟各国对于数字内容的管理有哪些独特之处?在商标侵权方面,跨境维权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书中会不会探讨建立一种更高效、更统一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从而降低企业的维权成本?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新兴市场中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实用建议,以及如何利用合作机制来增强自身在区域内的竞争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严谨而又不失国际视野的学术气息,金色的书名在深蓝色封底的衬托下显得尤为醒目。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领域未来发展的浓厚兴趣。我知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贸易往来也愈发频繁。在这种大背景下,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保护与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这一重要议题的学术视角。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不同国家在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是否会产生冲突?在跨境侵权案件中,如何实现有效的法律救济?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且富有前瞻性,预示着它将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合作前沿问题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研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充满了“智慧”和“连接”的味道。我一直觉得,知识产权就像是无形的财富,而中国与东盟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财富,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从书名来看,它似乎关注的是“协调”这一核心问题,这让我联想到,可能书中会探讨如何弥合中国和东盟各国在知识产权立法、执法、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顺畅、高效的合作平台。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分析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比如,成功的合作模式有哪些?遇到的挑战又是什么?而且,考虑到东盟国家各自的国情和发展水平不同,这本书是否会提出针对不同国家或区域的差异化合作策略?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现有国际和区域框架,来促进中国与东盟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深度融合,比如如何通过技术转让、联合研发等方式,共同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