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文选

布哈林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 尼古拉·伊·布哈林 著,郑异凡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布哈林
  • 苏联历史
  • 政治经济学
  • 历史学
  • 哲学
  • 理论
  • 文选
  • 红色经典
  • 苏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00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21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字数:4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布哈林文选》系“人民文库”丛书之一种,该书收录了布哈林不同时期的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如《论帝国主义国家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文化》、《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论托洛茨基主义问题》、《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等,为广大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原史文献。

目录

出版说明编者说明关于无产阶级的任务和策略的提纲(1915年2月)论帝国主义国家理论(1916年)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919年)无产阶级革命和文化(1923年2月5日)马克思主义者列宁(1924年2月17日)对反对派经济纲领的批判(1924年)无产阶级和艺术政策问题(1925年2月)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命运(1925年3月10日)论新经济政策和我们的任务(1925年4月17日)关于合作社问题的发言(1925年4月29日)到社会主义之路和工农联盟(1925年)论过渡时期的规律性问题(1926年7月)在联共(布)七月中央全会上的发言(1928年7月10日)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30日)列宁和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任务(1929年1月20日)列宁的政治遗嘱(1929年1月24日)十月的纲领(1929年3月23日)在联共(布)四月中央全会上的发言(1929年4月18日)“有组织的经营混乱”的理论(1929年6月30日)附录给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的信(1937年2月)后记

精彩书摘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919年)  “归根到底”任何理论都有实践的根源。如果这句话对任何科学来说都是正确的话,那么,对社会科学来说就“倍加正确”了。社会科学是推动一切的看得见的动力,在这里,马克思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原理表现得特别鲜明。  然而,理论要推动群众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理论本身必须是正确的理论。而理论要成为正确的理论,它就应该满足某些共同的“方法论上”的要求。  历史性的要求就是对社会一理论学说所提出的这种要求。这就是说,对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必须按照它,并且只有它所特有的那些特点来理解;昏头昏脑地重弹“永恒的真理”,絮聒那些自由主义的有学问的笨牛们才说得出的令人作呕的谰言是同真正社会科学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  然而,无论是资产阶级的学者,还是已经土崩瓦解的第二国际“活尸”中那些夸夸其谈的饶舌者,都不能理解这种实质上是深刻的、革命白勺辩证观点。考茨基①就是他们的样板。  帝国主义时代一开始,历史就向工人阶级提出任务:第一,理解发展的新周期;第二,对它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这时,考茨基终于惊慌失措了,而他那可怜的嘟囔,他那洒向德国无产阶级的纯真的(同时也是有毒的)美妙的圣水,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出卖,而在实践上则导致彻底的背叛。考茨基完全不理解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这个时代的特殊性质。他只把帝国主义看成历史的偶然现象,看成资本主义发展的某种“罪孽”和病态现象,而这种现象是可以用仲裁法庭和裁军的符咒和公式,即从贫乏的资产阶级和平主义那里租来的公式治好的。结果如何是众所周知的。不是别人,正是考茨基用“敌人的入侵”来恐吓工人,并赞扬谢德曼之流的政策——“保卫”资产阶级强盗祖国的卑鄙政策。  现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又来到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一直上升的曲线,开始急剧下降了。资本主义瓦解时代来临了,紧接着这个时代而来的,将是在内战的苦难中诞生的无产阶级专政。  这是一个使胆怯的卑鄙的灵魂感到更加“不舒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切陈旧的、腐朽的、过时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在这个时期,布利丹的驴子②的理论也好,实践也好,都无立足之地。在这里,需要的是选择和行动。  于是,我们看到战争期间一直舔(虽然是文质彬彬地舔)将军们的皮靴的、鼓吹“小心谨慎”的考茨基,现在竟然操起攻击布尔什维克和向苏维埃共和国泼污水的崇高事业,为此,大受上司的赞扬。  ……

前言/序言

  后记  本书多数文章选自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布哈林文选》,该文选由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译,但当时译文后面没有具体的译者署名,因此本书选用的多数译文无法确定译者名字,只好统一用“苏山”的笔名,其中包括以下众多译者:郑异凡、周邦媛、杨彦君、宋洪训、王家华、蔡恺民、夏道源、张海滨、李兴耕等。对未能署名的译者,谨表歉意。  郑异凡2010年12月
《布哈林文选》是苏联早期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思想遗产的重要汇编。本书精选了布哈林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文章、演讲稿以及部分书信,全面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理论家和实践者所形成的独特思想体系。 本书内容广泛,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多个重要领域。布哈林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和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尤其在经济建设、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经济学方面,布哈林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批判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某些形式,探讨了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并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早期且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他关于“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的论述,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引发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讨论。布哈林并不回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性和挑战,他的分析往往直面现实,力求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在政治学领域,布哈林对国家、政党、民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他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家并非立即消亡,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他对“官僚主义”现象的警惕,以及对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的形式的探讨,都展现了他对政治权力运作的深刻理解。布哈林在思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强调了社会力量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实现真正的“无产阶级民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对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同时也始终怀揣着对更美好社会秩序的理想。 在哲学层面,布哈林深受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但也尝试将其应用于理解社会历史的演变。他对认识论的探讨,以及对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理论家的深度。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布哈林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思考,也贯穿于其著作之中。 布哈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收录了他关于世界革命、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各国共产党未来道路的论述。他积极倡导国际工人阶级的团结与合作,并对不同国家面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道路进行了分析。他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虽然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演变,但无疑是布哈林在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的深刻性,更在于其展现的布哈林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勇气和独立性。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独立思考,不畏惧公开辩论,即使在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时,也努力捍卫自己的学术见解。他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现实的碰撞中不断深化,体现了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布哈林文选》的阅读,不仅是对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思想的考察,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理解。布哈林的思想,在经历历史的风雨洗礼后,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于意识形态作用的认识,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析,都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 想要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的丰富发展,特别是布哈林作为主要理论贡献者的思想体系。 苏联史研究者: 想要理解苏联早期政治、经济、思想史的复杂面貌,以及布哈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和研究者: 寻求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等重要议题的经典论述和深刻洞见。 对历史和思想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希望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拓展视野,理解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层动因,并从中汲取智慧。 《布哈林文选》的出版,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认识布哈林、理解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的历史传承与理论借鉴的绝佳机会。本书的编排力求系统性与代表性,以便读者能够全面把握布哈林思想的脉络与精华。每一个选入的篇目都经过精心遴选,力求展现布哈林不同侧面的思想深度和理论贡献。 本书的翻译质量力求忠实原文,准确传达布哈林的思想精髓,并辅以必要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术语。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有机会与一位伟大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其思想的魅力与力量,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布哈林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深入体会。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布哈林丰富而复杂的心灵世界,共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每一页都蕴含着历史的重量。封面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低调地闪烁着,透露出一种学者的严谨与内敛。我通常对理论著作的实体书不太抱有太高的期待,总觉得它们在印刷和设计上过于草率,但《布哈林文选》的出版方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适中,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书脊的装订工艺看起来也非常扎实,让人相信它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考量,更像是一种对所选文本本身的尊重。初拿到手时,我甚至犹豫了一下,不忍心立刻拆开塑封,生怕破坏了这份初始的完美感。它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而非仅仅是一本供人阅读的工具书。这种实体体验上的愉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在开始深入文本之前,就已经对作者的思想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尤其是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纸张和印刷气味,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温暖触感。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策略非常值得称赞,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的思想发展轨迹。它没有试图将作者一生中所有的只言片语都罗列进来,而是精心地挑选了那些标志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本片段。从早期的理论萌芽到中期对核心问题的集中论述,再到后期对实践后果的反思——尽管这些反思可能被历史进程所掩盖——整个阅读体验就像是沿着一条精心规划的路径向上攀登。这种精心策划的结构,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住这位思想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关注焦点和理论重心的转移。特别是对那些涉及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篇章的选取,为我们理解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底层逻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困境。

评分

说实话,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畏难,担心里面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德文术语的直译和过于陈旧的政治语境,会让自己很快就望而却步。然而,令人惊喜的是,译者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们似乎深谙“信、达、雅”的平衡之道。对于那些在当时是首创或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概念,译者不仅提供了准确的译文,还在脚注中对背景进行了必要的解释,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例如,在分析市场关系与计划经济的辩证关系时,译者处理那些复杂的经济学术语时,选择的中文表达既保留了原有的精确性,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这种高质量的翻译工作,是让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能够再次产生共鸣的关键桥梁。它让原本可能被尘封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深刻见解,得以用一种清晰、有力的方式,触达当代读者的心智。

评分

读完这本选集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理解二十世纪早期那些激进思想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尽管我可能对某些结论持保留态度,但作者的逻辑推演过程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尤其是在探讨国家职能与社会转型那几篇核心文章中,作者那种试图在马克思主义框架内寻找出路和调和矛盾的努力,体现出一种高超的理论驾驭能力。他的论述并非简单的教条复述,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未来路径的艰难求索。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过渡时期经济政策”的论述,那其中的权衡取舍,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拉锯的张力,读起来让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无奈。这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堆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过去时代顶尖思想家的深度对话。那种试图用严密的逻辑去构建一个宏大体系的雄心,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反思其内在的缺陷与闪光点。

评分

对我而言,阅读《布哈林文选》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考古挖掘”过程,它迫使我跳出当下流行的碎片化信息接收模式,重新沉浸于那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和耐心构建知识框架的传统阅读方式中。在今天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如此厚重、如此具有历史厚度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必要的精神滋养。我发现,很多当代社会和经济问题中看似新的困境,其实在这些老一辈的理论家那里,就已经以不同的面貌被深入地探讨和剖析过了。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理论深度需要时间去沉淀,而对历史经验的审慎学习,远比盲目追逐新奇的口号更有价值。合上书卷时,我感觉脑海中仿佛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逻辑重塑”,这种智力上的酣畅淋漓,是其他任何娱乐性阅读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对反对派经济纲领的批判(1924年)

评分

编者说明

评分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命运(1925年3月10日)

评分

关于无产阶级的任务和策略的提纲(1915年2月)

评分

在联共(布)七月中央全会上的发言(1928年7月10日)

评分

好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人类对于自己当中的聪明人,应取坚决并永远不杀的态度。否则,人类即自取其辱。

评分

关于无产阶级的任务和策略的提纲(1915年2月)

评分

还好 就是封面脏了 应该是在仓库放的太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