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語法修辭講話》於1951年在《人民日報》發錶之後,在全國掀起瞭學習語法修辭的熱潮,極大地推動瞭我國語言文字應用的規範化進程。2011年,適逢《語法修辭講話》發錶60周年,商務印書館決定重新齣版。
本次瓶版包括正文和習題兩大部分,內容一仍其舊,旨在為語言研究者提供一份漢語在這半個多世紀裏發展變化的寶貴資料。
內容簡介
《語法修辭講話》是漢語語法著作內容分為語法基本知識、詞匯、虛字、結構、錶達、標點等6講。該書著重實際用例的分析,強調語言知識對語言實踐的指導作用。不是隻說明一些術語格式,而是更重視分析語言實踐中齣現的一些問題,以達到“匡謬正俗”的目的。該書以語法為中心,以語法的基本知識為基礎,提齣分彆主乾和枝葉的分析方法,用這個方法去辨識句子的脈絡,從這個脈絡來觀察結構上、錶達上的正誤,也聯係詞匯、修辭和邏輯的分析。該書對語言教學以至語言研究,都有很大影響,在促進漢語規範化方麵,起瞭積極的作用。
內頁插圖
目錄
講 語法的基本知識
一 說明“語法”
二 從字到句
三 詞類
四 句子的成分
五 附加成分、聯分、同位成分、外位成分
六 復閤句
七 長句舉例
第二講 詞匯
一 詞性
二 詞義
三 同義詞
四 詞的配閤
五 幾個常用的詞
六 文言詞語
七 生造詞語
八 簡稱
附:習題
第三講 虛字
一 代詞;“們”
二 數量、比較
三“的”
四 “和、跟、同、與、及、並”
五 “著、瞭”
六 “把、被”
七 “對於、關於”
八 “在、從、當”
九 “因為、為瞭、由於、結果、使”
十 與否定和疑問有關的虛字
十一 其他虛字
十二 文言虛字
附:習題
第四講 結構
一 主語
二 賓語
三 錶語
四 附加語
五 詞語的次序
六 主謂短語
七 外位成分和類似的現象
八 分閤和插說
九 結構混亂
附:習題
第五講 錶達
一 邏輯
二 費解
三 歧義
四 堆砌
五 重復
六 煩冗
七 苟簡
八 層次
九 修辭雜例
附:習題
第六講 標點
一 句號、逗號
二 頓號
三 分號
四 冒號
五 問號、嘆號
六 引號
七 括號
八 破摺號
九 省略號
十 分讀號、連讀號、專名號、書名號、著重號
十一 行款
附:習題
附錄:習題解析
精彩書摘
句和逗的分彆句號錶示一句話完瞭之後的停頓,逗號錶示一句話中間的停頓。(錶示句子中間的停頓的還有幾種符號,不過它們都有比較專門的職司,隻有逗號是一般性的。)這個分彆好像很明顯,可是實際應用起來並不如想像的簡單。一句話,你說是完瞭,我看是沒有完,究竟該用句號還是該用逗號就成問題:這就是說,這裏免不瞭有主觀的因素。不過如果能從結構和意義兩方麵去考慮,大多數情形可以決定該用句號還是該用逗號,剩下的兩可的情形是不太多的。現在常看見的句號和逗號用得不妥,恐怕隻有少數是經過考慮而作瞭錯誤的決定,多數隻是無所用心,隨隨便便地點下去的結果。
現在的一般傾嚮是句號用得太少,逗號用得太多;很多地方應該或可以斷句,而作者隻用逗號隔開。下麵這三句,都是每句應該分做三句的。
(1)受傷的時候,真不想活瞭,我尋思隻有一條腿,要飯吃也趕不上大門,誰知對我們這樣好,到什麼時候吃什麼飯,到什麼季節換什麼衣裳,真是比傢還強。
(2)為此,各地婦聯乾部首先要深入學習,熟習婚姻法,有計劃地在群眾中進行婚姻法的宣傳解釋工作,對執行婚姻法中的偏差和不正確思想,婦聯有責任提齣自己的建議和修正意見,在土地改革尚未進行,群眾尚未發動的地區,執行婚姻法時更要估計到群眾的覺悟,不可操之過急,目前重要的還是宣傳解釋婚姻法,準備逐漸實行的條件。
(3)目前華北在恢復和發展經濟過程中,貿易工作的開展是一個中心環節,迫切的問題,就是把農民為數很大的糧食、棉花、花生、植物油和農業副産品如皮毛、豬鬃、雞蛋、豬肉、腸衣、草帽辮、竹器、鐵器、陶瓷器等和大批山貨推銷齣去,並給農民換迴他們所需要的日用必需品如煤油、布匹、水車、農其、化學肥料及其他生活資料,如果這一點辦不到,農村生産就會被阻滯,農民購買力就會大大降低,因而城市工商業也就會消沉遲滯起來。(1)應該把第二個和第四個逗號改做句號。(“尋思”底下應加逗號。)(2)應該把第四個和第六個逗號改做句號。(第十個逗號應改用分號。)(3)應該把第二個和第五個逗號改做句號。這三句可以代錶一般的情況。要講極端的例子,我們曾經看到過一本打字油印的文件,有一段有九百五十多個字,中間用瞭九十五個逗號,後纔有一個句號。照我們分析,可以分成十八句,至少也該分成十一句。
下麵兩個例子裏各有一個逗號該改做句號,同時也有一個句號該改做逗號。這可以證明上麵所說,多數寫作者對於用句號還是用逗號是隨隨便便,不去多考慮的。
(4)我們並不否認由於中國産業發展的落後,某些國貨在品質上不及外貨優良,這是事實。但這正是帝國主義長期經濟侵略的結果。
(5)這從哪些方麵得到證明呢?首先,就錶現在商標上,明明是中國廠商自己製造的商品,顧客對象也是中國人民大眾,但他們卻偏喜歡仿造一個外商的商標,冒充洋貨。或者在商標上、說明上、包裝紙以及仿單上使用西文,甚至連一個中國字也沒有。
……
《漢語動詞研究》 作者: 王力 齣版社: 中華書局 內容簡介: 《漢語動詞研究》是著名語言學傢王力先生晚年的一部力作,係統而深入地探討瞭漢語動詞的性質、分類、構成、意義、用法以及與其他詞類的關係。本書以紮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語言材料和嚴謹的邏輯分析,為漢語動詞研究樹立瞭重要的裏程碑,對後來的漢語語法研究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一、 動詞的本質與界定 本書開篇即深入剖析瞭動詞的本質特徵。王力先生指齣,動詞是錶示行為、動作、狀態、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類。它在句子中通常充當謂語,是句子的核心成分。然而,漢語動詞的界定並非一成不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交叉性。作者通過對大量例詞的辨析,區分瞭純粹的動詞、兼有動詞性質的名詞、形容詞等,為理解動詞的邊界提供瞭清晰的依據。 他強調,動詞的“動作性”並非唯一標準,許多錶示狀態、存在、認識、情感的詞語也屬於動詞範疇。例如,“有”、“在”、“是”、“想”、“愛”等,雖然不直接錶示可見的動作,但它們錶達瞭客觀的存在、主觀的認知或情感狀態,同樣具有動詞的功能。王力先生的這一論斷,極大地拓展瞭人們對漢語動詞的認知範圍。 二、 動詞的分類體係 王力先生在《漢語動詞研究》中構建瞭一個相對完善的動詞分類體係,為理解動詞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提供瞭框架。他主要從以下幾個維度對動詞進行分類: 從意義上看: 錶示動作的動詞: 如“跑”、“吃”、“寫”、“說”等,這是最常見的動詞類型,錶示身體的運動或事物的行為。 錶示狀態的動詞: 如“睡”、“病”、“熱”、“冷”等,錶示人或事物的持續狀態。 錶示心理活動的動詞: 如“想”、“看”、“聽”、“覺得”、“知道”、“明白”等,錶示人的思維、感知和情感活動。 錶示存在和領屬的動詞: 如“有”、“在”、“是”、“屬”等,錶示事物是否存在、所處的位置或所屬關係。 錶示判斷的動詞: 如“是”、“不是”、“為”、“叫做”等,錶示對事物性質或關係的判斷。 錶示變化和發展的動詞: 如“變”、“長”、“發展”、“增加”、“減少”等,錶示事物狀態的改變。 錶示能願和可能性的動詞: 如“能”、“可以”、“會”、“可能”、“應該”等,錶示行為的能力、許可或可能性。 錶示趨嚮的動詞: 如“來”、“去”、“進”、“齣”、“上”、“下”等,常與體詞組閤錶示動作的方嚮。 從結構上看: 單音節動詞: 如“看”、“吃”、“走”、“飛”等。 雙音節動詞: 如“學習”、“工作”、“思考”、“討論”等。 三音節及以上動詞: 相對較少,多為音譯詞或復閤詞。 從句法功能上看: 不及物動詞: 不帶賓語的動詞,如“跑”、“笑”、“睡”。 及物動詞: 帶有賓語的動詞,如“看書”、“吃蘋果”、“寫信”。 能願動詞: 放在主要動詞前,錶示語氣或可能性的動詞,如“能去”、“會說”、“應該做”。 王力先生的分類體係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強調各分類之間的聯係和重疊,體現瞭漢語動詞的靈活性和復雜性。 三、 動詞的構成方式 本書詳細探討瞭漢語動詞的構成方式,揭示瞭動詞如何通過不同的結構形式來錶達細微的意義差彆。 單音節動詞: 許多單音節詞本身就是動詞,如“走”、“看”、“聽”。 雙音節動詞: AA式重疊: 如“看看”、“聽聽”、“想想”,錶示動作短暫、嘗試或輕鬆。 AB式閤成: 這是雙音節動詞最主要的構成方式,包括: 動賓結閤: 如“吃飯”、“看書”、“寫字”。 主謂結閤: 如“心動”、“天冷”(在此作為動詞用)。 動補結閤: 如“聽懂”、“看清”。 動介結閤: 如“關於”、“對於”。 聯閤式: 如“研究”、“討論”。 偏正式: 如“學習”、“工作”。 詞綴構詞: 漢語動詞中,雖然不似印歐語係有發達的詞綴係統,但存在一些錶示特定意義的構詞成分,如“—化”(如“現代化”)、“—性”(如“可能性”)。 多音節動詞: 通常是由更小的語素或詞組閤而成,如“討論”、“研究”、“考慮”、“認識”。 四、 動詞的意義與用法 《漢語動詞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對動詞意義和用法的深入分析。王力先生認為,動詞的意義與其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密切相關,二者不可分割。 動詞的語義特徵: 作者詳細分析瞭不同類型動詞的語義特徵,如動作的持續性、終結性、重復性、瞬間性等。例如,“跑”可以錶示一個連續的動作,“跳”可以是瞬間的動作。 動詞的配價與搭配: 動詞的“配價”是指其連接賓語的能力,以及與主語、賓語等成分的搭配關係。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說明瞭不同動詞對主語、賓語的限製,例如,“吃”的主語通常是具有生命或需要進食的生物,“蘋果”是“吃”的常見賓語。 動詞的使動與被動: 漢語中沒有專門的使動或被動語態的詞形變化,而是通過詞序、助動詞或介詞來實現。王力先生對此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例如,通過“讓”、“使”、“叫”等錶示使動,通過“被”、“為…所”錶示被動。 動詞的體: 漢語動詞的“體”是錶達動作狀態的重要方麵,主要包括: 時體: 如“瞭”、“過”、“著”等助詞,錶示動作的完成、經曆或持續。 趨嚮補語: 如“起來”、“下去”、“齣來”,錶示動作的方嚮和結果。 可能補語: 如“得”、“不”,錶示動作能否實現。 結果補語: 如“完”、“好”、“清楚”,錶示動作的結果。 狀態補語: 如“著”,錶示動作的持續狀態。 王力先生對這些體的具體用法和語義功能進行瞭詳細的闡釋。 五、 動詞與其他詞類的關係 本書還探討瞭動詞與其他詞類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轉化。 動詞與名詞: 許多名詞可以轉化為動詞,如“花”(花錢)、“雨”(下雨)。反之,動詞也可以名詞化,如“跑步”(指跑步這件事)。 動詞與形容詞: 形容詞有時可以充當動詞,錶示一種狀態或性質,如“他很急”。動詞也可以錶示程度,如“好”。 動詞與副詞: 副詞常常修飾動詞,限製動詞的意義,如“快跑”、“慢慢走”。 動詞與介詞: 介詞常與動詞組閤,構成介賓短語,如“在公園裏玩”、“嚮他問好”。 六、 理論價值與學術貢獻 《漢語動詞研究》不僅是一部關於漢語動詞的百科全書式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遠理論價值的學術經典。 係統性與全麵性: 王力先生以宏大的視角,係統地梳理瞭漢語動詞的方方麵麵,構建瞭一個嚴謹而全麵的分析框架。 方法論的創新: 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兼顧瞭曆時研究與共時研究,既注重詞匯層麵的分析,又關注語法層麵的功能,體現瞭現代語言學研究的特點。 語言材料的豐富性: 王力先生引用的語言材料涵蓋瞭古今漢語的大量例句,生動形象,充分證明瞭他的論點。 對後世的影響: 《漢語動詞研究》為後來的漢語語法學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對漢語動詞的分類、意義、用法等方麵的研究都産生瞭指導性的作用。許多語言學傢在研究漢語動詞時,都以本書為重要的參照。 總而言之, 《漢語動詞研究》是一部治學嚴謹、內容豐富、理論深刻的學術巨著。它不僅為我們深入理解漢語動詞這一核心語言現象提供瞭寶貴的知識財富,也展現瞭王力先生作為一位傑齣語言學傢的非凡洞察力和深厚學術功底。對於所有對漢語語法感興趣的讀者,尤其是語言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者而言,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