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语法修辞讲话》于195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之后,在全国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进程。2011年,适逢《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商务印书馆决定重新出版。
本次瓶版包括正文和习题两大部分,内容一仍其旧,旨在为语言研究者提供一份汉语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发展变化的宝贵资料。
内容简介
《语法修辞讲话》是汉语语法著作内容分为语法基本知识、词汇、虚字、结构、表达、标点等6讲。该书着重实际用例的分析,强调语言知识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是只说明一些术语格式,而是更重视分析语言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达到“匡谬正俗”的目的。该书以语法为中心,以语法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提出分别主干和枝叶的分析方法,用这个方法去辨识句子的脉络,从这个脉络来观察结构上、表达上的正误,也联系词汇、修辞和逻辑的分析。该书对语言教学以至语言研究,都有很大影响,在促进汉语规范化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讲 语法的基本知识
一 说明“语法”
二 从字到句
三 词类
四 句子的成分
五 附加成分、联分、同位成分、外位成分
六 复合句
七 长句举例
第二讲 词汇
一 词性
二 词义
三 同义词
四 词的配合
五 几个常用的词
六 文言词语
七 生造词语
八 简称
附:习题
第三讲 虚字
一 代词;“们”
二 数量、比较
三“的”
四 “和、跟、同、与、及、并”
五 “着、了”
六 “把、被”
七 “对于、关于”
八 “在、从、当”
九 “因为、为了、由于、结果、使”
十 与否定和疑问有关的虚字
十一 其他虚字
十二 文言虚字
附:习题
第四讲 结构
一 主语
二 宾语
三 表语
四 附加语
五 词语的次序
六 主谓短语
七 外位成分和类似的现象
八 分合和插说
九 结构混乱
附:习题
第五讲 表达
一 逻辑
二 费解
三 歧义
四 堆砌
五 重复
六 烦冗
七 苟简
八 层次
九 修辞杂例
附:习题
第六讲 标点
一 句号、逗号
二 顿号
三 分号
四 冒号
五 问号、叹号
六 引号
七 括号
八 破折号
九 省略号
十 分读号、连读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十一 行款
附:习题
附录:习题解析
精彩书摘
句和逗的分别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表示句子中间的停顿的还有几种符号,不过它们都有比较专门的职司,只有逗号是一般性的。)这个分别好像很明显,可是实际应用起来并不如想像的简单。一句话,你说是完了,我看是没有完,究竟该用句号还是该用逗号就成问题:这就是说,这里免不了有主观的因素。不过如果能从结构和意义两方面去考虑,大多数情形可以决定该用句号还是该用逗号,剩下的两可的情形是不太多的。现在常看见的句号和逗号用得不妥,恐怕只有少数是经过考虑而作了错误的决定,多数只是无所用心,随随便便地点下去的结果。
现在的一般倾向是句号用得太少,逗号用得太多;很多地方应该或可以断句,而作者只用逗号隔开。下面这三句,都是每句应该分做三句的。
(1)受伤的时候,真不想活了,我寻思只有一条腿,要饭吃也赶不上大门,谁知对我们这样好,到什么时候吃什么饭,到什么季节换什么衣裳,真是比家还强。
(2)为此,各地妇联干部首先要深入学习,熟习婚姻法,有计划地在群众中进行婚姻法的宣传解释工作,对执行婚姻法中的偏差和不正确思想,妇联有责任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修正意见,在土地改革尚未进行,群众尚未发动的地区,执行婚姻法时更要估计到群众的觉悟,不可操之过急,目前重要的还是宣传解释婚姻法,准备逐渐实行的条件。
(3)目前华北在恢复和发展经济过程中,贸易工作的开展是一个中心环节,迫切的问题,就是把农民为数很大的粮食、棉花、花生、植物油和农业副产品如皮毛、猪鬃、鸡蛋、猪肉、肠衣、草帽辫、竹器、铁器、陶瓷器等和大批山货推销出去,并给农民换回他们所需要的日用必需品如煤油、布匹、水车、农其、化学肥料及其他生活资料,如果这一点办不到,农村生产就会被阻滞,农民购买力就会大大降低,因而城市工商业也就会消沉迟滞起来。(1)应该把第二个和第四个逗号改做句号。(“寻思”底下应加逗号。)(2)应该把第四个和第六个逗号改做句号。(第十个逗号应改用分号。)(3)应该把第二个和第五个逗号改做句号。这三句可以代表一般的情况。要讲极端的例子,我们曾经看到过一本打字油印的文件,有一段有九百五十多个字,中间用了九十五个逗号,后才有一个句号。照我们分析,可以分成十八句,至少也该分成十一句。
下面两个例子里各有一个逗号该改做句号,同时也有一个句号该改做逗号。这可以证明上面所说,多数写作者对于用句号还是用逗号是随随便便,不去多考虑的。
(4)我们并不否认由于中国产业发展的落后,某些国货在品质上不及外货优良,这是事实。但这正是帝国主义长期经济侵略的结果。
(5)这从哪些方面得到证明呢?首先,就表现在商标上,明明是中国厂商自己制造的商品,顾客对象也是中国人民大众,但他们却偏喜欢仿造一个外商的商标,冒充洋货。或者在商标上、说明上、包装纸以及仿单上使用西文,甚至连一个中国字也没有。
……
《汉语动词研究》 作者: 王力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汉语动词研究》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晚年的一部力作,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汉语动词的性质、分类、构成、意义、用法以及与其他词类的关系。本书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严谨的逻辑分析,为汉语动词研究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动词的本质与界定 本书开篇即深入剖析了动词的本质特征。王力先生指出,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状态、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类。它在句子中通常充当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成分。然而,汉语动词的界定并非一成不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交叉性。作者通过对大量例词的辨析,区分了纯粹的动词、兼有动词性质的名词、形容词等,为理解动词的边界提供了清晰的依据。 他强调,动词的“动作性”并非唯一标准,许多表示状态、存在、认识、情感的词语也属于动词范畴。例如,“有”、“在”、“是”、“想”、“爱”等,虽然不直接表示可见的动作,但它们表达了客观的存在、主观的认知或情感状态,同样具有动词的功能。王力先生的这一论断,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汉语动词的认知范围。 二、 动词的分类体系 王力先生在《汉语动词研究》中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动词分类体系,为理解动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框架。他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动词进行分类: 从意义上看: 表示动作的动词: 如“跑”、“吃”、“写”、“说”等,这是最常见的动词类型,表示身体的运动或事物的行为。 表示状态的动词: 如“睡”、“病”、“热”、“冷”等,表示人或事物的持续状态。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如“想”、“看”、“听”、“觉得”、“知道”、“明白”等,表示人的思维、感知和情感活动。 表示存在和领属的动词: 如“有”、“在”、“是”、“属”等,表示事物是否存在、所处的位置或所属关系。 表示判断的动词: 如“是”、“不是”、“为”、“叫做”等,表示对事物性质或关系的判断。 表示变化和发展的动词: 如“变”、“长”、“发展”、“增加”、“减少”等,表示事物状态的改变。 表示能愿和可能性的动词: 如“能”、“可以”、“会”、“可能”、“应该”等,表示行为的能力、许可或可能性。 表示趋向的动词: 如“来”、“去”、“进”、“出”、“上”、“下”等,常与体词组合表示动作的方向。 从结构上看: 单音节动词: 如“看”、“吃”、“走”、“飞”等。 双音节动词: 如“学习”、“工作”、“思考”、“讨论”等。 三音节及以上动词: 相对较少,多为音译词或复合词。 从句法功能上看: 不及物动词: 不带宾语的动词,如“跑”、“笑”、“睡”。 及物动词: 带有宾语的动词,如“看书”、“吃苹果”、“写信”。 能愿动词: 放在主要动词前,表示语气或可能性的动词,如“能去”、“会说”、“应该做”。 王力先生的分类体系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强调各分类之间的联系和重叠,体现了汉语动词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三、 动词的构成方式 本书详细探讨了汉语动词的构成方式,揭示了动词如何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细微的意义差别。 单音节动词: 许多单音节词本身就是动词,如“走”、“看”、“听”。 双音节动词: AA式重叠: 如“看看”、“听听”、“想想”,表示动作短暂、尝试或轻松。 AB式合成: 这是双音节动词最主要的构成方式,包括: 动宾结合: 如“吃饭”、“看书”、“写字”。 主谓结合: 如“心动”、“天冷”(在此作为动词用)。 动补结合: 如“听懂”、“看清”。 动介结合: 如“关于”、“对于”。 联合式: 如“研究”、“讨论”。 偏正式: 如“学习”、“工作”。 词缀构词: 汉语动词中,虽然不似印欧语系有发达的词缀系统,但存在一些表示特定意义的构词成分,如“—化”(如“现代化”)、“—性”(如“可能性”)。 多音节动词: 通常是由更小的语素或词组合而成,如“讨论”、“研究”、“考虑”、“认识”。 四、 动词的意义与用法 《汉语动词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对动词意义和用法的深入分析。王力先生认为,动词的意义与其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密切相关,二者不可分割。 动词的语义特征: 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动词的语义特征,如动作的持续性、终结性、重复性、瞬间性等。例如,“跑”可以表示一个连续的动作,“跳”可以是瞬间的动作。 动词的配价与搭配: 动词的“配价”是指其连接宾语的能力,以及与主语、宾语等成分的搭配关系。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不同动词对主语、宾语的限制,例如,“吃”的主语通常是具有生命或需要进食的生物,“苹果”是“吃”的常见宾语。 动词的使动与被动: 汉语中没有专门的使动或被动语态的词形变化,而是通过词序、助动词或介词来实现。王力先生对此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例如,通过“让”、“使”、“叫”等表示使动,通过“被”、“为…所”表示被动。 动词的体: 汉语动词的“体”是表达动作状态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 时体: 如“了”、“过”、“着”等助词,表示动作的完成、经历或持续。 趋向补语: 如“起来”、“下去”、“出来”,表示动作的方向和结果。 可能补语: 如“得”、“不”,表示动作能否实现。 结果补语: 如“完”、“好”、“清楚”,表示动作的结果。 状态补语: 如“着”,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 王力先生对这些体的具体用法和语义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五、 动词与其他词类的关系 本书还探讨了动词与其他词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 动词与名词: 许多名词可以转化为动词,如“花”(花钱)、“雨”(下雨)。反之,动词也可以名词化,如“跑步”(指跑步这件事)。 动词与形容词: 形容词有时可以充当动词,表示一种状态或性质,如“他很急”。动词也可以表示程度,如“好”。 动词与副词: 副词常常修饰动词,限制动词的意义,如“快跑”、“慢慢走”。 动词与介词: 介词常与动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如“在公园里玩”、“向他问好”。 六、 理论价值与学术贡献 《汉语动词研究》不仅是一部关于汉语动词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远理论价值的学术经典。 系统性与全面性: 王力先生以宏大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汉语动词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个严谨而全面的分析框架。 方法论的创新: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兼顾了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既注重词汇层面的分析,又关注语法层面的功能,体现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特点。 语言材料的丰富性: 王力先生引用的语言材料涵盖了古今汉语的大量例句,生动形象,充分证明了他的论点。 对后世的影响: 《汉语动词研究》为后来的汉语语法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汉语动词的分类、意义、用法等方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指导性的作用。许多语言学家在研究汉语动词时,都以本书为重要的参照。 总而言之, 《汉语动词研究》是一部治学严谨、内容丰富、理论深刻的学术巨著。它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汉语动词这一核心语言现象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展现了王力先生作为一位杰出语言学家的非凡洞察力和深厚学术功底。对于所有对汉语语法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而言,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