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六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全国普通高

民法(第六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全国普通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利明 编
图书标签:
  • 民法
  • 法学
  • 教材
  • 普通高等教育
  • 21世纪法学系列
  • 六版
  • 国家级规划教材
  • 教育部
  • 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4093
版次:6
商品编码:116199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法(第六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宝规划教材;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之一,它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审定的《民法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反映我国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以及民法学研究的新发展,同时注重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法学研究的新成果,注重阐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使之符合本科民法学教学的需要。本书共七编四十一章,第一编为民法总论,第二编为物权,第三编为债权总论,第四编为债权分论,第五编为人身权,第六编为继承权,第七编为民事责任。

作者简介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从事法学方法论、民法总论、人格权法、物权法、债与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商法理论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民法总论
第一章 民法概述 3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 3
第二节 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 6
第三节 民法的特点 8
第四节 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区别 11
第五节 民法的体系 13
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 16
第七节 民法的适用范围 18
第八节 我国民法的历史发展 20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24
第一节 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24
第二节 平等原则 26
第三节 意思自治原则 28
第四节 公平原则 30
第五节 诚实信用原则 31
第六节 公序良俗原则 32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35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35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37
第三节 民事法律事实 40
第四章 自然人 43
第一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43
第二节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46
第三节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48
第四节 监 护 49
第五节 自然人的姓名、住所、户籍和身份证 52
第六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53
第七节 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 57
第五章 合 伙 59
第六章 法 人 67
第一节 法人制度概述 67
第二节 法人的成立 71
第三节 法人的民事能力 73
第四节 法人的机关及法人分支机构 76
第五节 法人的变更和终止 77
第七章 民事权利 81
第一节 民事权利的概念 81
第二节 民事权利的分类 82
第三节 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 87
第八章 物 91
第一节 物 91
第二节 货币和有价证券 94
第九章 民事行为 97
第一节 概 说 97
第二节 民事行为的分类 98
第三节 民事行为的成立 101
第四节 意思表示 102
第五节 民事行为的生效条件 107
第六节 效力存在欠缺的民事行为 111
第七节 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120
第十章 代 理 125
第一节 概 述 125
第二节 代理权 129
第三节 权代理 132
第四节 代理关系的消灭 135
第十一章 期限与诉讼时效 137
第一节 诉讼时效概述 137
第二节 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中止和延长 141
第三节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效果 143
第四节 期间与期日 145

第二编 物 权
第十二章 物权概述 151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151
第二节 物权的分类 153
第三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155
第四节 物权的保护 158
第十三章 物权变动 161
第一节 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 161
第二节 动产物权的变动 162
第三节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164
第四节 不动产登记制度 165
第十四章 所有权 169
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169
第二节 所有权的权能 170
第三节 所有权的取得 172
第四节 所有权的行使 177
第五节 所有权的消灭 178
第六节 所有权的种类 178
第十五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186
第一节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 186
第二节 专有权 187
第三节 共有权 188
第四节 管理权 191
第五节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193
第十六章 相邻关系 196
第一节 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196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种类 197
第三节 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200
第十七章 共 有 202
第一节 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202
第二节 按份共有 203
第三节 共同共有 206
第四节 因共有财产而产生的共同债务 208
第五节 准共有 209
第六节 共有财产的分割 209
第十八章 用益物权 213
第一节 用益物权概述 213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 218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 226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 233
第五节 地役权 237
第十九章 担保物权 244
第一节 担保物权总论 244
第二节 抵押权 253
第三节 质权 267
第四节 留置权 276
第二十章 占 有 282
第一节 占有概述 282
第二节 占有的分类 285
第三节 占有的取得、变更与消灭 287
第四节 占有的效力 289
第五节 占有的保护 292

第三编 债权总论
第二十一章 债的概述 297
第一节 债的概念和特征 297
第二节 债的要素 299
第三节 债的发生原因 303
第四节 债的分类 305
第二十二章 债的履行 312
第一节 债的履行概述 312
第二节 债的适当履行 317
第三节 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319
第二十三章 债的保全和担保 325
第一节 债的保全 325
第二节 债的担保 331
第二十四章 债的移转和消灭 341
第一节 债的移转 341
第二节 债的消灭 347

第四编 债权分论
第二十五章 合同概述 357
第一节 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357
第二节 合同与债 359
第三节 合同关系 360
第四节 合同的分类 362
第二十六章 合同的订立 366
第一节 合同成立的概念和要件 366
第二节 要 约 368
第三节 承 诺 374
第二十七章 合同的内容与形式 381
第一节 合同的条款 381
第二节 合同权利与合同义务 384
第三节 合同的形式 388
第二十八章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391
第一节 合同的变更 391
第二节 合同解除概述 393
第三节 合同解除的条件 397
第四节 合同解除的程序 399
第五节 合同解除的效力 401
第二十九章 合同分则 406
第一节 买卖合同 406
第二节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424
第三节 赠与合同 428
第四节 借款合同 430
第五节 租赁合同 434
第六节 融资租赁合同 441
第七节 承揽合同 445
第八节 建设工程合同 453
第九节 运输合同 459
第十节 技术合同 466
第十一节 保管合同 478
第十二节 仓储合同 481
第十三节 委托合同 483
第十四节 行纪合同 487
第十五节 居间合同 489
第三十章 不当得利之债 492
第一节 不当得利制度概述 492
第二节 不当得利的效力 495
第三十一章 因管理之债 497
第一节 因管理的概念和性质 497
第二节 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498
第三节 因管理的效力 500

第五编 人身权
第三十二章 人身权概述 505
第一节 人身权的概念和特征 505
第二节 确立人身权法律制度的意义 507
第三节 人身权的分类 507
第三十三章 具体人格权 511
第一节 身体权 511
第二节 生命权 512
第三节 健康权 513
第四节 自由权 514
第五节 隐私权 514
第六节 姓名权和名称权 516
第七节 肖像权 518
第八节 名誉权 520
第九节 荣誉权 522

第六编 继承权
第三十四章 继承权概述 527
第一节 继承权的概念和特征 527
第二节 我国继承制度的性质和基本原则 528
第三节 继承权的保护 529
第三十五章 法定继承 531
第一节 法定继承及其适用范围 531
第二节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532
第三节 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534
第四节 法定应继份 535
第三十六章 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537
第一节 遗嘱继承和遗嘱自由 537
第二节 遗 嘱 539
第三节 遗嘱的变更、撤销和执行 540
第四节 遗 赠 541
第五节 遗赠扶养协议 542
第三十七章 继承程序 545
第一节 继承的开始 545
第二节 遗产的界定 546
第三节 继承权的接受、放弃和丧失 548
第四节 遗产管理、分割和债务清偿 549
第五节 人继承又人受遗赠的遗产的处理 550

第七编 民事责任
第三十八章 民事责任概述 554
第一节 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554
第二节 民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的区别 555
第三节 民事责任的分类 556
第三十九章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 558
第一节 缔约过失责任 558
第二节 违约责任 560
第四十章 侵权责任 564
第一节 侵权责任概述 565
第二节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566
第三节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568
第四节 免责事由 570
第五节 特殊主体的侵权责任 573
第六节 特殊侵权责任 578
第七节 共同侵权行为 586
第四十一章 民事责任的承担 590
第一节 民事责任竞合概述 590
第二节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与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竞合 591
第三节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593
第四节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的适用 597
参考文献 599

前言/序言

  《民法》(第五版)出版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民商事审判领域的司法解释,民法学各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一些热心且认真的读者也提出了不少修订建议。为使本书所反映的内容与时俱进,我们对本书各编作了相应修订。修订工作由各位编著者分头完成,最后经王利明教授审订、统稿。  修订后的《民法》教材共七编四十一章,第一编为民法总论,第二编为物权,第三编为债权总论,第四编为债权分论,第五编为人身权,第六编为继承权,第七编为民事责任。  本书由王利明教授任主编,参加本书第六版编著的作者如下(以撰写章节先后为序):  王利明: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  王轶: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  高圣平: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  郭明瑞: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一、二节、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  崔建远:第二十二章第三节、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  汪泽: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  对于本书编写,尽管我们竭尽全力,但由于能力、资料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法律职业伦理与中国律师的使命 作者: 王振华 主编,李明、张伟 编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ISBN: 978-7-5640-8890-1 --- 内容简介 本书系“新世纪法学前沿与实践探索丛书”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法律职业伦理的理论基础、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本土化实践中的具体要求与挑战。全书约六十余万字,结构严谨,论述深入,力求为法律从业人员,特别是青年律师、法学院学生以及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者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和实务指导意义的参考读物。 第一部分:法律职业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与历史溯源 本部分聚焦于法律职业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定位及其在现代法治国家中的不可或缺性。 第一章 法律职业伦理学的学科基础与范畴界定: 阐释伦理学与法学交叉领域的学科特性,明确“职业伦理”与“一般道德”的区别。重点探讨法律职业的特殊性——权力、专业性与公共信任之间的内在张力,并系统分析法治社会对法律人的高道德要求。 第二章 西方法律职业伦理的历史演进与核心价值: 回溯古希腊罗马时期法律人的职业规范萌芽,重点剖析英国“律师行会”制度对现代律师职业伦理的影响,以及美国律师协会(ABA)《职业行为示范规则》的演变过程。深入比较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职业规范侧重点上的差异,尤其关注“忠诚义务”、“保密义务”和“诉讼诚信”这三大核心价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体现。 第三章 中国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本土化探索: 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数次重大修订历程,特别是从早期侧重政治纪律向现代侧重执业规范的转型。分析《律师执业管理办法》、《法官行为准则》等规范性文件的内在逻辑,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对法律人提出的特定要求,如维护国家利益、服务社会公平正义的优先性。 第二部分:核心执业规范的深度解析与案例研习 本部分是全书的实践核心,对当代法律人面临的最为棘手的伦理困境进行逐一解剖。 第四章 客户委托关系中的伦理困境: 详细论述“客户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界限。着重分析利益冲突的识别、排除与披露机制,包括“前任客户冲突”、“关联方冲突”的复杂情况。同时,深入探讨律师对客户的“告知义务”和“能力义务”,探讨在客户存在欺诈意图时,律师应如何平衡保密义务与公共安全责任。 第五章 诉讼中的诚信与程序正义: 聚焦于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在庭审活动中的职业伦理表现。对“伪证诱导”、“证据隐匿”、“滥用诉权”等行为的伦理定性进行辨析。特别引入“程序参与者”理论,阐述每一位法律人如何通过恪守程序规则,共同构建可信赖的司法程序。 第六章 法律专业人士的独立性与外部压力: 探讨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法律人如何保持其独立性和专业判断不受外部干扰。分析来自行政权力、商业利益集团以及舆论环境对法律职业独立性的侵蚀,并提出维护律师“不当干预豁免权”的策略性建议。 第三部分:新业态与新技术背景下的伦理挑战 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法律服务市场化深入发展,本部分前瞻性地探讨了新兴领域对传统伦理规范的冲击与重塑。 第七章 法律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风险: 深入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AI)在法律检索、合同审查中的应用带来的伦理问题。如何确保算法的公平性、避免数据偏见对司法结论产生负面影响?对“电子保密义务”的边界进行界定,包括云存储、远程办公环境下客户信息的保护标准。 第八章 法律援助与社会责任的再平衡: 批判性地审视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与伦理要求。探讨在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法律援助成为一项有质量的法律服务而非形式上的义务。分析律师参与立法调研、公共政策倡导等“非诉讼性”社会责任的伦理基础。 第九章 法律教育与职业道德的代际传承: 考察中国法学院教育体系中职业伦理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效果。强调理论学习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对未来法律人“同理心(Empathy)”和“谦逊(Humility)”品质培养的建议。 结语:重塑中国法律人的时代精神 本书在总结部分呼吁,法律职业伦理的价值不仅在于约束个体的行为,更在于塑造整个法律共同体的职业文化与社会形象。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法律人必须以更高的道德自觉,承担起维护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使命。 ---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务深度结合: 既有对康德伦理学、功利主义等哲学基础的探讨,又有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历年发布的典型案例的详尽分析。 2. 本土化视野突出: 区别于简单引介西方规范,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剖析中国特定法律文化与制度环境下的伦理要求。 3. 前沿性强: 首次系统性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传统法律保密和冲突审查原则带来的冲击纳入伦理研究范畴。 4. 丰富的案例资源: 全书穿插了近百个国内外经典及最新的伦理争议案例,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和可操作性。 适合读者: 律师、检察官、法官、企业法务人员、法学本科生、研究生及从事法律职业道德研究的学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民法学习的“圣经”!我是在读研期间接触到这本《民法(第六版)》的,当时正为民法总则和物权法部分的概念弄得焦头烂额。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清晰明了的知识殿堂。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条文,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民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书中对于各个民法分支的划分和衔接都做得非常到位,让人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民法体系的框架。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会穿插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这些案例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瞬间就能让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起来。我记得在学习债权法的时候,对于“合同履行中的不安抗辩权”这一概念,之前看过其他教材,总觉得云里雾里,但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一个“预付定金的装修合同”的生动案例,将这个权利的内涵、行使条件和法律后果解释得淋漓尽致,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此外,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严谨又不失可读性,没有过多的文学色彩,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准备考研或者对民法有深入学习需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信赖的宝藏。它不仅能够帮助你扎实掌握民法理论,更能培养你运用民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参加工作以来,我接触的法律领域逐渐拓宽,其中,合同法一直是我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同事的推荐下,我选择了这本《民法(第六版)》。这本书对于合同法的讲解,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深入。它没有将合同法孤立出来,而是将其置于民法总论的框架下,从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变更、解除到违约责任,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清晰透彻。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合同法中一些晦涩的理论,如“意思自治”原则的内涵与边界,以及“格式合同”的特殊规定,都通过非常巧妙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进行了阐释,让我在理解上少走了很多弯路。例如,在学习“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时,书中用了“先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和“同时履行抗辩权”三个小标题,并通过具体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案例,将这三种抗辩权的适用场景和法律效果一一区分,让我能够准确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字斟句酌,没有多余的废话,但每一个字都直击要害,能够帮助我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对于那些希望在合同法领域打下坚实基础的法律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的法学院学生,回顾我的法学学习生涯,总有几本书如同明灯一样照亮我的前行之路。这本《民法(第六版)》无疑是其中之一。它在当年为我构建了扎实的民法知识体系,至今仍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深刻的理论性与严谨的逻辑性。作者在梳理民法基本原理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深度,对于一些学说争议,也能做到客观呈现,并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记得在学习“权利”与“义务”的内在关系时,书中对这一抽象概念的阐述,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民法作为一种“利益调整法”的本质。书中对于民法典各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民法“思维地图”。此外,书中对重要法条的解释,往往能深入到条文背后的立法精神和价值取向,这对于理解法律的精髓至关重要。即便是多年后重读,依然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对于那些追求学术深度,希望在民法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和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绝对是其他教材难以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引领你进入民法殿堂的“钥匙”。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基层从事法律工作的年轻律师,平日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类民事纠纷。在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扎实的民法功底是处理复杂案件的基础。这本书《民法(第六版)》是我近年来工作中最常翻阅的参考书之一。它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都非常出色。作者在对基本民法原理进行系统阐述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许多前沿和热点的民法问题,例如关于人格权独立成编后的新发展,书中就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和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最新的立法趋势和司法实践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侵权责任法部分的论述,它不仅梳理了传统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还对一些新型侵权行为,如网络侵权、环境侵权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为我们处理相关案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很多案例都来自于现实中的典型案件,作者能够精准地把握案件的争议焦点,并运用民法理论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最终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这对于我提升案件处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起到了巨大的帮助。此外,书中对于民法典的体系性、历史沿革和重要条文的解读都非常到位,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民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精神。

评分

作为一名法学初学者,我在选择第一本民法教材时可谓是煞费苦心。网上信息繁杂,各种推荐让人眼花缭乱。最终,我选择了这本《民法(第六版)》,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无比正确。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小白”入门。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堆砌过多的理论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等概念入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都会辅以清晰的图表和逻辑框图,这对于我们理清复杂的法律关系非常有帮助。例如,在讲到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时,书中就用一个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无权处分、表见代理等不同情况下的法律后果,让我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而且,它所选取的案例也都非常经典且具有代表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法律规定。在学习物权法时,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书中引用了“拾得遗失物”的案例,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却生动地揭示了法律在保护交易安全与保护权利人之间的平衡。这本书的语言也相对平实,易于理解,即便是一些涉及较多学说争议的问题,作者也能尽量做到客观呈现,并引导读者思考。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度过了民法学习的最初阶段。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没有任何破损,题量也OK,很适合平时的练习。

评分

挺不错的书,值得看看

评分

送货很快快快快快快快快,质量好好好好好

评分

京东在做秒杀活动,我就买了,很给力京东的物流棒棒哒!产品的质量有保证!送货到家上午买的,下午就给我送到了!多买一点会比超级市场的价格都会便宜很多!棒呆!

评分

很好用,书是正版的,京东的物流送货和服务也都十分的满意

评分

书精美,一点都没有压皱,而且作为教学辅导书特别实用

评分

很不错太好了 再去买本法理学 推荐

评分

书很好,纸张也不错,关键是十九大期间很多快递不能揽件了,京东可以按时送货,给京东点个赞~

评分

非常非常不错,是正版,就是题纲少了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