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崇文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中国学术史
  • 崇文馆
  • 清史
  • 近现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史学
  •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崇文书局
ISBN:97875403314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46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崇文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崇文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详细研究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阐释了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分析清代的学派、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提出了诸多新见解,是公认的空前佳作。被视为“关于清代学术发展史的名著”,“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有关清代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好书”,“开创了学术史的新体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伟大的社会活动家,被时人称为舆论界的骄子。他还是一位重量级的学者,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他的文章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纵笔所至不拘束,而笔端又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代表作《少年中国说》影响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目录

一 反动与先驱
二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
三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
四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下)
五 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黄梨洲 附:孙夏峰 李二曲 余姚 王学家 李穆堂
六 清代经学之建设——顾亭林 阎百诗 附:胡朏明 万充宗
七 两畸儒——王船山 朱舜水
八 清初史学之建设——万季野 全谢山 附:初期史学家及地理学家表
九 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张杨园 陆桴亭 陆稼书 王白田 附:其他
十 实践实用主义——颜习斋 李恕谷 附:王昆绳 程绵庄 恽皋闻 戴子高
十一 科学之曙光——王寅旭 梅定九 陈资斋 附:其他
十二 清初学海波澜余录
十三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经学小学及音韵学
十四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
十五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及谱牒学
十六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历算学及其他科学、乐曲学

前言/序言


《崇文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一、 时代背景与学术源流 《崇文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旨在梳理自明末清初至今,约三百余年间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轨迹。这段时期,恰逢中国历史的巨变之际,外部世界风云际会,内部社会深刻转型。学术,作为思想文化的精华,自然也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融合与革新。 明末,虽然政治日渐衰颓,但学术上仍有余晖。晚明时期,王阳明心学的发展虽趋于僵化,但其强调“致良知”和“事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学术转型埋下了伏笔。同时,西方传教士的东来,带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构成了挑战,也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这种碰撞,虽然在当时未能在学术界引起颠覆性的变革,却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埋下,等待着发芽的时机。 清初,统一王朝的建立,为学术的重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者对学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编纂大型丛书,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一方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整理与保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统治者对学术的控制与引导。在这个时期,考据学(乾嘉学派)达到了顶峰,学者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古籍进行辨伪、考订,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股治学之风,以其精细、严谨的特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学术研究方法。然而,考据学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其偏离了对思想本身的深刻探讨,走向了“训诂之学”的深耕。 与此同时,在统治者倡导的“汉学”之外,也存在着一些独立的学术声音。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们对政治、经济、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如“工商皆本”、“民为贵”等,这些思想虽然在当时未被主流学术充分接受,却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 考据学的发展与限制 《崇文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将重点之一放在了考据学在清代的兴盛及其深远影响。乾嘉年间的考据学,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密的考证方法,成为了当时学术的主流。以顾炎武的“从师问学,必求其是”为宗旨,以戴震的“古者,学者,唯恐其言之不信,故常与考据”,王鸣盛的“凡人读书,必有四难”,纪晓岚的“读书求实”,等等,一代代学者在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学者们通过对文献的细致梳理,纠正了许多历史的谬误,澄清了许多经典的疑点。例如,他们在音韵学上的贡献,为理解古汉语的面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文字学上的研究,使得对古代文献的解读更加准确;在版本校勘上,更是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也代表了当时中国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 然而,考据学也存在着其固有的局限性。过度专注于文字、音韵、考证,有时会使学术研究陷入“枝节”之中,而忽略了对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深入探讨。在强调“求是”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可能过于保守,不敢对传统进行批判性反思,也未能积极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这种“治小术”的倾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传统学术的根基,却也可能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三、 西学东渐与近代学术的转型 《崇文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深刻描绘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学术界如何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并由此引发的深刻转型。鸦片战争的失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迫使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并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先进科技与制度。 林则徐、魏源等人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唤下,开始翻译西方的科技著作,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等知识。洋务运动的兴起,虽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但其引进西方技术、创办新式学堂的过程,客观上为西学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甲午战争的惨败,则进一步加剧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从“器物”层面转向了“制度”和“思想”层面。严复的翻译和著述,如《天演论》、《原富》等,将进化论、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想引入中国,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以及清末新政的推行,都伴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教育体系的改革、新式报刊的兴起,都为各种新思潮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更是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口号推向高潮。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批新文化领袖,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呼唤思想解放,积极介绍和学习西方近代的哲学、文学、历史、社会科学等。白话文的推广,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各种新的学术思潮在中国大地蓬勃发展。 四、 学术流派的多元化与学科的建立 随着西学的大量涌入,中国学术的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崇文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详细展现了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的多元化以及现代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 传统的经学、史学、子学等研究领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或被重新审视,或被赋予新的意义。同时,一些新的学科开始在中国建立,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学者们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机构,如大学、研究所等,并创办了各种学术刊物,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他们或在中西文化之间架起桥梁,或在新的学科领域开疆拓土。例如,梁启超在史学、思想史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蔡元培在哲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王国维在古文字学、历史学、文学批评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陈寅恪则以其融汇中西的治学方法,在中外文化交流史、隋唐史等领域独树一帜。 当然,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引进西方学术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消化吸收、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不同的学派,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发展中国社会等问题上,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恰恰是中国学术在转型时期充满活力的表现。 五、 总结与展望 《崇文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所描绘的近三百年,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波澜壮阔、充满变革的时代。从明末的学术余韵,到清初的考据学繁荣,再到近代西学东渐引发的全面转型,以及现代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独特的挑战与机遇。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关于思想的碰撞、文化的融合以及民族精神的重塑。学者们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以各自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呼唤,探寻着中国未来的道路。 本书旨在梳理这些重要的学术脉络,展现中国学术在近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探索与辉煌成就,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以期对当下中国的学术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近三百年,是学习、借鉴、创新、融合的近三百年,它构成了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坚实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赞叹作者在史料运用上的功力,那种对一手文献的精准把握和旁征博引,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素养。书中引用的那些原本深藏于故纸堆中的珍贵材料,被作者巧妙地提炼出来,作为支撑论点的坚实基石,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逻辑无比扎实有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引用时并非生硬地堆砌材料,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叙事之中,让那些遥远的学者和他们的观点鲜活起来,仿佛触手可及。这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顺序,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张复杂的知识网络,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各个学术分支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仿佛每一段落都是精心雕琢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地衔接着上下内容。这种宏观的结构设计,极大地减轻了读者在面对庞大信息量时的认知负担,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总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细腻光滑,印刷字体清晰,让人在阅读时心情愉悦。封面那种简约的留白处理,配上恰到好处的烫金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完全符合书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整体来看,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阅,都能从装帧的细节中体会到出版方的匠心,这对于珍视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作者的叙事笔触极其细腻,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学术流变,描绘得如同跌宕起伏的史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碰撞的把握,那种既有清晰的梳理脉络,又不失生动细节的叙述方式,让即便是对某些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行文间偶尔穿插的那些充满洞察力的评论,更是如同画龙点睛之笔,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其背后的深层意涵。这种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流畅性完美结合,实在难得。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耐心去跟进复杂的思想推演。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快餐式的历史普及读物,读完就忘;它更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在你对某个领域产生疑问时,能为你提供一个系统且富有深度的参照系。读完合上书本,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都发生了一种微妙而深刻的转变,这种持久的影响力,才是衡量一本好书的真正标准。

评分

书籍很好,值得认真阅读,感悟人生。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任公先生学术本,容细细研读

评分

帮别人买的,赞赞赞,价格实惠哦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一直很想买的书 挑选了很久终于选择了崇文馆的版本

评分

任公先生学术本,容细细研读

评分

阿拉他上班了口我送了是咯是咯人口?咯拉姆楼某

评分

稍有破损,不影响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