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在学习《热工基础》这本书之前,我对“热力学循环”这个概念知之甚少,甚至觉得有些枯燥。但这本书通过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讲解,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卡诺循环的介绍,它被誉为最理想的热力学循环,虽然在实际中难以实现,但它为我们理解热机的效率上限提供了一个理论标杆。书上用各种图形,比如P-V图、T-S图,生动地展示了不同循环的能量转换过程。我当时就觉得,这些图不仅是数学工具,更是能量流动的“地图”,指引着能量如何从高温热源流向低温热源,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外做功。书上还深入讲解了布雷顿循环、朗肯循环等几种常见的工业循环,并且结合了实际的蒸汽动力装置和燃气轮机等设备进行解释。这让我感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应用于我们身边的工业生产中。我尤其对布雷顿循环印象深刻,它描述了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从进气、压缩、燃烧到排气,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复杂的能量转换和热力学过程。书上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还分析了影响循环效率的各种因素,比如压比、涡轮进口温度等等。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燃气轮机比其他的更高效,原来背后是这些精妙的热力学原理在起作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热力学循环不仅仅是几个公式的堆砌,它更是能量利用效率的“灵魂”,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传热学部分的时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之前我对热量的传递方式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知道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但具体是怎么回事,书上给出了非常系统和严谨的阐述。比如,在讲传导的时候,它详细介绍了傅里叶定律,还给出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热导率。我当时就想,这在实际工程中太有用了!想象一下,我们要设计一个保温箱,就需要选择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如果要设计一个散热器,就需要选择导热系数大的材料。书上还给出了很多相关的计算公式和图表,虽然一开始看着有点头晕,但跟着书上的例子一步一步做,慢慢也就掌握了。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对辐射传热的讲解。以前我总以为辐射就是发光发热,但书上把它上升到了电磁波传播的层面,介绍了黑体辐射、灰体辐射的概念,以及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我当时还特意去查了黑体模型,感觉这个概念非常理想化,但又能在实际中进行近似。书上提到,在真空环境下,传热只能依靠辐射,这让我联想到宇宙空间中的恒星和行星之间的热量传递,一下子就觉得这本书里的知识和我们的现实世界联系得如此紧密。当然,传热学部分的代码和公式也不少,我一开始对那些复杂的积分和偏微分方程感到畏惧,但通过书上提供的具体算例,我发现它们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理解了背后的物理原理,代入数值进行计算,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而且,书上还提到了一些实际应用,比如建筑物的节能设计、工业炉的优化等等,这些都让我对传热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敬意和兴趣。
评分对于热工学这门学科,最让我感到头疼同时也最让我佩服的,莫过于它对于“能量”和“物质”的严谨分析。这本书在处理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质守恒定律的时候,简直可以用“锱铢必较”来形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定律,而是通过大量的公式推导和具体算例,来展示如何在各种复杂的系统中应用这些定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分析一个密闭系统或者开放系统时,如何准确地计算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以及物质的进出。书上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图表和模型,比如能量流图、物质流图,这些工具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能量和物质的去向。当我第一次尝试着去解一个关于能量衡算的习题时,我发现我需要仔细考虑每一个环节:热量传递、功的输入、物质的焓值等等。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热工学领域,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被忽略,否则就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偏差。书上还特别强调了“系统边界”的确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同一个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系统的边界也不同,这直接影响到能量和物质的计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热工学不仅仅是关于“热”和“功”的知识,它更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一种对能量和物质流动的精确把握。这对于我将来从事任何与能源、环境相关的工程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对于《热工基础》这本书,我最深刻的体验在于它对流体阻力部分的处理方式。在我看来,这部分内容是连接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的一个重要桥梁。书上非常细致地介绍了流体的性质,比如粘度、密度,以及这些性质是如何影响流动的。接着,它详细阐述了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产生的阻力,包括了伯努利方程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以及为了考虑能量损失而引入的阻力损失项。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沿程阻力系数和局部阻力系数的讲解。书上给出了很多关于不同形状的管道、阀门、弯头等部件的局部阻力系数的图表和计算方法。这让我意识到,在实际的管道设计中,仅仅考虑管道的长度是不够的,那些弯弯绕绕的管道、开关控制的阀门,都会产生额外的能量损耗。书上还提到了雷诺数的重要性,它决定了流体是层流还是紊流,而这两种流态对阻力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我当时还专门去查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了阻力系数是如何通过实验测定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非常扎实,并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我尝试着去解决书上的一些习题,虽然有时候会遇到计算上的困难,但当我成功算出一个阻力损失的值时,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这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在设计一个水泵或者风机时,需要精确计算管道的阻力,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设备的选型和运行成本。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流体在管道中“挣扎”前行的过程,也让我明白了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计算来克服这些“挣扎”的。
评分《热工基础》这本书在论述“流动阻力”这个概念时,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启发。我之前对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并没有太多概念,只是觉得水能流过管道就是了。但是,这本书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生动的图示,让我认识到流体流动并非易事,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阻力”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书上不仅解释了什么是沿程阻力,什么是局部阻力,还深入剖析了产生这些阻力的原因。例如,管道的粗糙度、流体的粘度、流速的大小,都会对阻力产生影响。我尤其对“阻力系数”这个概念印象深刻,书上通过大量图表和公式,说明了这个系数如何根据流态和管路结构进行计算。这让我理解到,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精确计算来估算管道中的压力损失,从而选择合适的泵或风机。书上还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比如输水管道、空气管道等,通过这些例子,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阻力的存在及其带来的影响。比如,管道越长、越弯曲,阻力就越大,就需要更大的动力来克服。这本书让我明白,在设计任何一个涉及到流体输送的系统时,都必须充分考虑流动阻力,否则就可能导致能量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这让我对“细节决定成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热工学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热工基础(第三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接触的,当时我们专业刚刚开设这门课程。老实说,刚拿到书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热工基础”听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啃的硬骨头。翻开目录,里面涉及的章节还挺多,从热力学基本定律到传热学,再到流动阻力等等,感觉内容相当充实。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部分,那真的是把我给“难”住了。书上的公式推导、概念解释都写得非常详细,但要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物理意义,确实需要反复琢磨。尤其是熵增原理,我一开始觉得它非常抽象,完全无法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书里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冰块融化、气体自由膨胀,我努力去对照,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后来,我在图书馆里借阅了一些其他版本的教材,对比着看,才慢慢有点眉目。特别是其中一个例子,将一杯热水放在室温下,最终会和室温达到一致,书上解释这是熵增加的过程,能量从有序的集中状态扩散到无序的弥散状态。这个例子让我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虽然我还是无法完全用数学公式来精确描述,但至少在概念上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功和热量传递的区分,以及各种热力学循环的介绍,也花了大量篇幅。一开始我把功和热量混淆,觉得都是能量的传递,但书上强调了它们是不同性质的能量转换方式,一个是有序的能量,一个是无序的能量。这个概念的理解,对于后续学习能量守恒和能量品质的损耗至关重要。我个人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第一章的消化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需要耐心,需要不断地去思考和总结。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传热”相关知识的时候,真的是让我觉得“无处不在”的热量传递。无论是我们夏天开空调降温,还是冬天开暖气取暖,背后都离不开这些热工基础的原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详细介绍了三种基本的传热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书上不仅给出了每种传热方式的定义和特点,还提供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例如,在讲热传导时,它引入了傅里叶定律,并且通过不同材料的热导率,说明了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保温杯或者导热板。在讲热对流时,它解释了流体的运动如何带动热量的传递,并且引入了努塞尔数等无量纲数来表征对流换热的效率。这让我对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对于热辐射,书上则从电磁波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黑体辐射和灰体辐射的概念。这让我明白了,即使在真空中,热量也能通过辐射进行传递,例如太阳光传递到地球。书中还结合了很多实际应用,比如建筑物的保温设计、换热器的优化等等,这些都让我觉得书本上的知识离我们非常近,并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热量传递并非一个简单的现象,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物理规律,并且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工质”的性质时,真的是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前我总觉得水就是水,空气就是空气,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热工学领域,这些物质的“状态”和“性质”是如此重要。书上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工质,比如水蒸气、制冷剂、空气等,并且提供了它们的物理性质表和相图。我当时就觉得,这些表格和图纸就像是一本“工质百科全书”,记录着它们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各种特性。我印象最深的是水蒸气的性质表,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饱和水、饱和蒸汽、过热蒸汽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焓、熵等参数上的变化。书上通过一些实际的工程应用,比如蒸汽轮机、制冷循环,来展示这些性质表是如何被应用的。这让我明白,为什么在设计一个蒸汽锅炉或者制冷系统时,需要精确地了解工质的性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书上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工质,比如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并解释了它们在数学模型上的差异。这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其行为也会有所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本书让我对“物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性质”是如何决定“功能”的,这对我将来选择和使用各种材料,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热工基础》这本书在机械部分的讲解,尤其是关于内燃机和蒸汽机的内容,让我对动力机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我不是机械专业的学生,但通过书上的插图和文字描述,我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些复杂的机械是如何运转的。书上详细介绍了活塞式内燃机的组成部分,比如气缸、活塞、曲轴、阀门等,并一步步解释了四冲程循环(进气、压缩、做功、排气)是如何实现的。我当时就觉得,一个如此精密的循环是如何在瞬间完成的,实在是令人惊叹。书上还对比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工作特点。这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汽车使用的发动机类型不同,其性能和排放也会有所差异。在讲解蒸汽机的时候,书上同样非常细致,从锅炉产生蒸汽,到蒸汽推动活塞做功,再到乏汽的排放,整个过程都描绘得十分生动。虽然现在的蒸汽机在很多领域已经被淘汰,但它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机器,其历史地位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此外,书上还提及了一些辅助设备,比如冷凝器、飞轮等,并解释了它们在整个动力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是多个部件协同工作的结果,缺一不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机械的“力量”和“智慧”,也让我对工程设计中的精巧构思有了初步的感知。
评分这本书在介绍燃烧理论的部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化学与热工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之前总觉得燃烧只是一个化学反应,但这本书把它上升到了能量转化和效率分析的层面。它详细讲解了燃烧的本质、火焰的传播,以及各种燃料的燃烧特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化学当量、过量空气系数等概念的阐述。书上用非常直观的比喻来解释这些概念,比如化学当量就像是“恰好能完全燃烧”的比例,而过量空气则是“多出来的空气”。这让我明白了,在实际的燃烧过程中,为了保证完全燃烧并提高效率,需要精确控制燃料和空气的比例。书上还分析了燃烧不完全可能带来的问题,比如产生一氧化碳、积碳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的污染。我当时就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怎么烧”,更是在讲“怎么高效、清洁地烧”。书上还提到了不同类型燃烧器的设计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家里的炉灶、工厂里的锅炉,它们的设计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原来,这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燃烧理论和工程实践。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燃烧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几个瓶瓶罐罐,它更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基石,是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
评分这书不错,纸质够厚,字迹清晰!
评分东西收到了,物流挺快的
评分很好
评分书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多看看,多学习学习,有好处。
评分书是正版,附带光盘。很不错
评分东西还不错,物流发货也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