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珩为20世纪前期著名的收藏家,《怎样鉴定书画》为其长期实践所得,被学界认为该领域的典范之作。
2.本次出版以初刊本为,精校精刊,力求文字准确可读。
3.书中随文插配相关图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便于读者领会理解。
《怎样鉴定书画》一书乃据张氏生前数次讲演记录整理而成。全书包括绪论、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辨真假明是非、与书画鉴定有关的学识以及鉴定依据的主次关系等六部分,简明扼要地分析了书画鉴定的基本知识。不同于以往侧重于赏鉴、考订之著作,该书首次从学科层面对书画鉴定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被认为是“书画鉴定理论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转折点”(林如《近百年书画鉴定方法与观念之转型研究》)。直至今日,该书仍为书画鉴定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次出版,乃据《文物》杂志1964年第3期所刊张氏遗作重新整理。因书中涉及大量书画作品,故随文插配了相关图片,以便深入研读。而张氏生前曾于《文物参考资料》中发表《古代绘画的厄运与幸运》《记述故宫博物院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等文章,对于了解历代书画发展以及鉴藏情况亦颇有裨益,因将两文附于书后,以飨读者。
张珩(1914—1963),字葱玉,别署希逸,斋号韫辉斋、木雁斋等,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张氏为我国现当代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专家,曾任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著有《西村课诗》《怎样鉴定书画》及《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等。
张氏以精书善鉴著称于时,在传统书画鉴藏领域极具声望。其家本吴兴望族,颇富资财,祖父张石铭、伯父张乃熊、父张乃骥及舅公庞元济皆擅书画喜收藏,所蓄多铭心绝品。张氏得此家学环境之濡染,故幼即遍览古今剧迹。后又尝与谭敬、吴湖帆、徐森玉等人相过从,切磋研讨,闻见日富,遂称此中翘楚,“目光直透纸背,伪赝之作无所遁形”(郑振铎《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序》)。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一看就是下了本钱的。我特意在书店里翻阅了好久,光是目录就让人眼花缭乱,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各种艺术门类,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不过,说实话,有些章节的排版稍微有点过于密集了,初学者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去适应和梳理。尤其是一些涉及到笔墨技法演变的图例,如果能配上更清晰的局部放大图,或者用更现代的印刷技术来呈现细节,那就更完美了。我个人比较期待它在“眼学”之外,能多提供一些依托科学检测手段的佐证,毕竟现在仿品技术越来越高超,单一依赖经验判断总让人心里不太踏实。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参考工具书,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藏家作为案头必备。但对于完全小白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入门级的读物才能更好地消化这些专业知识。
评分我一直困惑于如何系统地建立起对不同地域、不同流派艺术家的风格谱系认知,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侧重某一两个大师,要么就是泛泛而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搭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图,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比如“金陵画派”如何受到“四王”的影响,又如何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面貌。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时期,如清初的复古思潮和民国时期的创新运动,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对比分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材质的讨论也相当深入,不仅仅是纸绢的区别,还包括了墨的年份对画面呈现的微妙影响,这些细节往往是区分高下立判的关键。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对于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艺术市场飞速发展时期的一些重要现象和新出现的鉴伪挑战,着墨略显保守,期待后续修订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评分坦率地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某个特定章节吸引而购买的,就是关于“印章与款识”的专题研究部分。我原以为这会是篇幅最短、最应付的部分,但没想到作者竟然将印泥的成分、钤印的力度与位置变化,乃至不同年代官印的细微差异,都进行了详尽的图文解析,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专业度。这部分内容已经超越了普通鉴赏的范畴,几乎可以作为专门的印章学教材来使用。书中提供的对比图例极其精准,很多细节需要用放大镜才能察觉,作者的细致程度让人不禁怀疑他是不是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亲自用放大镜核对过原件。对于那些痴迷于细节考据的“硬核”玩家来说,这本书绝对是能让他们废寝忘食的宝藏。它教会我,真正的鉴定,是从最微小的元素开始,层层递进构建起坚不可摧的证据链。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完全不像在啃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行家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他多年来在市场摸爬滚打的心得体会。作者似乎特别擅长将那些枯燥的鉴别标准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场景中,比如某次在拍卖会上,仅仅通过对画心钤印的微小偏差,就识破了一个流传已久的“重要作品”的真伪。这种实战经验的分享,远比单纯罗列理论知识要来得震撼和有说服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代气息”的探讨,那种难以言喻的韵味和笔墨的“精气神”,很难通过模仿达到,这是本书强调的精髓所在。当然,这种主观色彩浓厚的描述,也意味着它可能不完全适合那些追求绝对量化标准的研究者,但对于提升普通爱好者的“品味”和“直觉”,这本书无疑起到了极佳的引导作用。
评分从整体的学术价值来看,这本书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它不仅仅是艺术史的梳理,还巧妙地融入了化学、材料学甚至档案学的知识点。例如,在讨论古代书画的“老化”特征时,作者引用了关于纤维素降解速度的实验数据,这让原本玄乎的“古旧感”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支撑。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说服力。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内容体量庞大且信息密度极高,如果读者没有事先储备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对官制、朝代更迭、文人阶层习性等有基础了解,那么在理解作者深层论述时可能会感到吃力。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座知识的富矿,需要持有一定“工具”的探矿者才能充分挖掘出其中的价值,但对于愿意下苦功的人来说,它的回报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不同的人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评分感谢京东的活动,很好的书,很喜欢
评分好书,有点贵
评分这本书也不错 慢慢体会其中精妙
评分好书,需要慢慢阅读。
评分好。。。。。。。。。。
评分好书 这个系列都不错 值得购买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京东物流依一向很不错,东西也挺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