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德曼 [Paul de Man]](https://pic.windowsfront.com/11728612/55a60c8cNc2da3aae.jpg) 
			 
				對於許多人,保羅·德曼是解構批評運動背後的驅動力。對於其他人,他則是一個緋聞人物:在他去世後,他於“二戰”比利時的不光彩曆史被曝光 ——他曾在納粹控製的報社工作過。不管關於德曼的“真相”如何,他的作品是重要的。從批評文章到戰時的報社寫作,這本導讀提供瞭一個理解德曼所有作品的方式。
馬丁·麥剋奎蘭從曆史語境齣發探索瞭以下重要的思想:
文學語言與批評性誤讀
解構與不可能性
自傳與毀形
美學的意識形態
這是一本對保羅·德曼全麵卻不偏袒的介紹,對於那些想完整地瞭解德曼的讀者,這本書值得選擇。
《導讀德曼》涵蓋對德曼齣版的每一部著作的討論。每個章節將會按照時間順序分析單個文本,勾勒齣文本中的核心概念,將其與德曼思想的整體發展聯係起來。這樣,《導讀德曼》提供瞭對德曼作品的一個概括,對德曼所理解的“解構”概念做一個介紹。
在介紹德曼作品的章節結束後,將會考察1987年的所謂“德曼事件”。該事件揭示瞭年輕時期的德曼在“二戰”比利時淪陷期間為納粹控製的報紙寫作。這個事件加深瞭我們對德曼為人的認識,但卻不會因此改變我們對他成熟的著作的欣賞。
《導讀德曼》以“德曼之後”結束,它考慮瞭德曼作品在文學研究和更為廣泛的批評和文化理論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接下來的“進階閱讀書目”給齣詳細的閱讀建議,包括一手和二手的文獻。
閱讀《導讀德曼》並不能代替閱讀保羅·德曼的作品。《導讀德曼》並不期望能夠給德曼的思想一個絕對準確的解釋,因為它必然要歸納和簡化德曼思想的復雜性。
馬丁·麥剋奎蘭,倫敦金斯頓大學藝術和社會科學係教授,係主任。專攻文學理論、藝術理論、文化研究和大陸哲學。著有《解構迪士尼》(閤著)、《9.11後的解構》和《羅蘭·巴特,或文化研究的職業》等。
孔銳纔,新西蘭奧剋蘭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碩士。主要研究方嚮包括批判理論,藝術研究等。在學術期刊、雜誌、報紙等大量發錶文章。譯著:《導讀利奧塔》(重慶大學齣版社,2014)。
我們今天為什麼需要導讀書?
譯者前言
叢書編者前言
緻謝
書名縮寫
為什麼是德曼?
關鍵思想
1文學語言與誤讀:《盲目與洞見》
2修辭、閱讀與解構:《閱讀的寓言》
3解構作為對不可能的事物的體驗:《抵製理論》
4毀形、毀容與自傳:《浪漫主義的修辭》
5政治、哲學與比喻性:《美學的意識形態》
6責任與作者: 德曼戰時的新聞工作
德曼之後
附錄:當代文學中的猶太人
進階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索引
保羅·德曼思想源流簡圖
德曼式懺悔 /葛體標
《譯者的任務》
德曼討論瓦爾特·本雅明的文章《譯者的任務》齣現在《抵製理論》中名為《結論:瓦爾特·本雅明的〈譯者的任務〉》(Conclusions:Walter Benjamin’s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文章中。在那裏,“結論”一詞可能讓人誤解。它並不是對《抵製理論》一書的觀點的最後總結(這篇文章之後還有兩篇文章),也不是給齣關於本雅明文章確定性的結論。相反,這篇文章是對他在1983年3月在康奈爾大學所作的6個講座的最後一個的記錄(這並不是德曼所打算發錶的完整的文章,而是根據錄音所作的記錄,並附上8頁粗略的手稿注釋)。這些講座已經整理成《美學的意識形態》一書。也許這篇文章應該看作是該書的一部分,顯示瞭組成當今德曼全部作品的文集的一貫隨意性。相應地,這篇文章討論唯物主義的方麵將會推遲到這個導讀最後一章對《美學的意識形態》的討論(參看pp. 81-97)。在這章中,這篇文章將會作為又一個閱讀不可能性的寓言進行考察。
《譯者的任務》是本雅明對他在1923年翻譯法國現代主義詩人查理斯·波德萊爾的《巴黎的圖景》(Tableaux parisiens)的一個介紹。這是本雅明有名的文章之一(也是他最短和最容易讀懂的文章)。正如德曼開玩笑說道:“在這行中除非你對這個文本有自己的看法,否則你一無所是。”這篇文章認為翻譯嚴格地說是不可能的。它一開始就認為在欣賞一件藝術品時,考慮讀者/接受者是無意義的,因為文本並不傳送信息,而是設定人性的存在和本質。因此,將翻譯思考為幫助另外一種語言的讀者是一個不相關的問題。這是“壞的”翻譯所做的事情。相反,“翻譯是一種閱讀的模式”,他總是呈現在原來的文本中:“可譯性(translatability)是某些作品的一個重要本質”(Benjamin 1992,71)。翻譯並不是來自一個文本的生命,而是來自它死後的生命。一旦一個文本被經典化(被定為偉大的文學),一旦它在後人中能夠安全地存留下來,那麼它具有的可譯性是確鑿無疑的。
即使翻譯的任務是想盡可能地靠近原作,但翻譯——它嘗試在字麵上重新編排一個文本——總會錯過原文的意義(它的詩性的,含糊的質地),因此成為一個壞的或“不可讀”的翻譯。頗為矛盾地,一個翻譯必須用它自身的語言去捕捉原文的精髓,因而遠離瞭原文的字麵上的意義。這樣,任何嚴格的翻譯的觀點都是不可能的。翻譯轉變瞭翻譯者的語言。例如,將本雅明的文本翻譯進英語必須讓英語說德語——用英文捕捉本雅明德文文風的細微之處——而不是將德文轉換為英語句子結構的特徵。翻譯是一個“與語言的陌生性相處的暫時的方式”(Benjamin 1992,75),翻譯在翻譯者自身語言上的作用顯示瞭我們自己的語言總是最陌生的語言。 我們總是在我們選擇的用以調和經驗的語言中迷失、感到焦慮,因為現實和語言從不準確地閤襯。
德曼的文章開始論證不僅翻譯是不可能的(因此讓翻譯具有閱讀或意義的一般特點),就連翻譯本雅明自身的文本同樣是不可能的。為此,這篇文章大部分都放在哈裏·佐恩對本雅明文章的英語翻譯和莫裏斯·德·岡蒂亞剋的法語翻譯。德曼指齣這些翻譯並不能捕捉本雅明德語的意思,這種失敗吻閤瞭本雅明在他自己文章中所建構的原則。在論證的過程中,德曼列齣瞭本雅明文章對一般的關於的語言理解的內涵。這樣,德曼在某種程度上嚮讀者展示瞭進入本雅明文章的時間過程。這是一個解構常用的姿態。德曼的閱讀轉變瞭本雅明的文本:它模仿它的每一個舉動,跟隨它的輪廓——甚至分享它的名字——將它自身套進瞭文本之中,在它所讀的東西中留下一條自己的蹤跡,瓦解瞭文本和閱讀之間的嚴格的區分。這樣,德曼的解構並沒有做齣任何自身的東西,相反,它隻是錶演本雅明文章中已經說瞭的東西。德曼並沒有分離本雅明的文章,相反,德曼緊隨其行文,從而可以揭示本雅明的文章是如何運作的。德曼和本雅明之間的緊密距離讓德曼與本雅明文中緊張的時刻和抵抗的隱晦節點相遇,這是本雅明的文本意義的集中點。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鋒利”。它不是那種溫和的引導,更像是一把手術刀,精確地剖開我們習以為常的閱讀習慣和語言慣例。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查閱大量的背景資料和相關學者的論述,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這種“閱讀的負荷”是巨大的,但也是其魅力所在。作者似乎對修辭學有著一種近乎病態的癡迷,他能夠將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修辭手法,提升到哲學討論的核心地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比喻”的探討,那種將比喻本身視為一種無法被徹底消除的障礙的觀點,極具顛覆性。它挑戰瞭我們對於“真實”和“錶徵”之間關係的傳統理解。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高強度的智力訓練,每一個段落都像是布滿瞭陷阱的迷宮,讓人既感到受挫,又對最終可能齣現的洞見充滿期待。
評分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徹底改變瞭我看待文學理論的方式。在此之前,我總傾嚮於尋找作者清晰的意圖和文本確鑿的意義,但這本書卻引導我進入瞭一個更加流動的、充滿歧義的文本場域。書中的論證邏輯嚴密得如同精密的鍾錶結構,每一個概念的引入和推導都經過瞭極其審慎的考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看似矛盾的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與剋製,他似乎從不急於給齣一個“答案”,而是熱衷於展示“問題”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這種方法論上的嚴苛性,讓我想起瞭某些早期的哲學思辨,但其關注點又清晰地聚焦於語言的本體論層麵。對於那些習慣瞭直接結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顯得有些晦澀難懂,因為它要求讀者放棄掉對確定性的舒適依賴,轉而擁抱文本中固有的張力和延遲。然而,正是這種對閱讀過程本身的深刻反思,讓這本書的價值得到瞭升華。
評分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某些部分確實讓人感到有些“令人不安”。它不斷地揭示齣,我們試圖通過語言去把握和固化意義的努力,在根本上是徒勞的。這種對意義穩定性的持續瓦解,對於習慣瞭清晰界限的讀者來說,可能是一種認知上的衝擊。書中的分析常常深入到語言的邊緣地帶,探討那些我們通常會忽略的、處於“言說”與“不言說”之間的灰色地帶。這種對“邊緣”的執著探索,使得全書彌漫著一種近乎悲劇性的美感——即對完美的清晰錶達的永恒追求與永恒的挫敗感。它沒有提供任何慰藉,而是將讀者置於一種持續的緊張狀態中,要求我們正視語言本身的局限性。對於那些對後結構主義思潮有深入瞭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高價值的對話,但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建議先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引人注目,采用瞭一種極簡主義的風格,黑白灰的配色方案透露齣一種深沉而內斂的氣質。我是在書店偶然翻到它的,起初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但隨著翻閱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對語言、文本以及意義本身的探討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深度。它不是那種輕鬆易讀的入門讀物,更像是一次對思維極限的挑戰。每當我以為自己抓住瞭某個核心論點時,作者總能用一種齣乎意料的方式將其拆解,揭示齣潛藏在看似穩固的結構之下的不確定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復雜的句子,試圖理解其中蘊含的細微差彆。這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閱讀和理解的固有習慣,體會到文本的“不可讀性”本身也是一種強大的闡釋力量。這種持續的智力上的拉鋸戰,雖然耗費心神,但最終帶來的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卻是其他許多書籍無法給予的。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讀者自身的認知盲區與偏見。
評分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選擇非常講究。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安排,似乎都在無聲地配閤著文本內容的某種內在節奏。它不是一本用來在通勤路上消磨時間的讀物,它要求你坐下來,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文字本身的審視中去。作者對文本細微之處的關注,已經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他似乎能從一個逗號、一個詞序的變化中,挖掘齣整個思想體係的動搖。這種對細節的極緻挖掘,讓閱讀體驗變成瞭一種極其精細的“考古”工作,不斷地挖掘錶象之下的曆史層疊和修辭殘留。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什麼新的“知識”,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看”文本的方式,這種視角上的轉移,纔是它留給我的最寶貴的遺産。
評分非常好,下次還會買的,哈哈哈!
評分布朗肖這種透過某位作者或某部作品來整體地思考文學的方式,是他留給批評理論最重要的遺産。如果一位讀者想要完整地體驗布朗肖文學批評的整體視野,那麼他可以從《火焰之作》(1949)、《文學空間》(1955)和《災異的書寫》(1980)這三本書開始。
評分剋裏斯汀·達伊格爾還原瞭薩特思想的語境,並且細緻地討論瞭一係列薩特的重要觀點,梳理瞭他思想所産生的影響:
評分京東的圖書促銷力度非常給力,書迷的福音每年2次買書日,美滋滋
評分內容簡介
評分剋裏斯汀·達伊格爾還原瞭薩特思想的語境,並且細緻地討論瞭一係列薩特的重要觀點,梳理瞭他思想所産生的影響:
評分本書介紹瞭薩特的文學和哲學作品,把薩特的思想變得前所未有地平易近人,適閤從事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學生以及從事大陸哲學和法語的學生閱讀。
評分《思想傢和思想導讀叢書:導讀布朗肖》圍繞布朗肖的四大主題展開:文學、死亡、倫理學和政治。第1章和第2章討論布朗肖的文學研究進路。第3章和第4章討論死亡主題在其作品裏的核心性。第5章討論倫理關係及其與文學的關聯。第6章至第8章討論布朗肖的政治思想。
評分剋裏斯汀·達伊格爾還原瞭薩特思想的語境,並且細緻地討論瞭一係列薩特的重要觀點,梳理瞭他思想所産生的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