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緻未來的詩人》入選新京報2015年度好書書單!
經典詩歌,經典翻譯。
“巴彆塔詩典”取義於修建巴彆塔的世人被不同語言分散,而詩歌通過翻譯又將人們重新聯閤起來,重建人類對最終理想的詩性追求。
“巴彆塔詩典”這套叢書的每位譯者都是某位詩人專門的研究者和翻譯傢,使“巴彆塔詩典”成為經典詩歌的經典譯詩集。
內容簡介
《緻未來的詩人》是塞爾努達的詩歌精選集,在中文世界首次翻譯齣版。塞爾努達在超現實主義中尋找詩歌的現代精神。對塞爾努達來說,超現實主義不僅僅是一種風格,一種詩歌流派:它是將詩歌融入生命的一種嘗試,一種對語言和製度的顛覆。對他來說,超現實主義是一種解放運動,而不是詩歌或者意識運動,是西方世界的最後一次偉大的精神震撼。
作者簡介
塞爾努達(Luis Cernuda,1902-1963),西班牙詩人。他齣生於塞維利亞,從小對詩歌有濃厚興趣,十七歲進入塞維利亞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並結識希梅內斯,開始在雜誌上發錶詩作,接觸馬德裏的文學界,後因西班牙內戰流亡英、美、墨,直至去世未能迴國。塞爾努達是“27一代”中一個有爭議的成員,歐洲詩歌傳統對他影響甚深,而他的創作也深深影響瞭幾代西班牙詩人。
精彩書評
如果詩歌藝術也有自己的守護聖徒,比如狄金森和保羅·策蘭,那麼塞爾努達也在其列。
——哈羅德·布魯姆
最不西班牙的西班牙詩人。
——奧剋塔維奧·帕斯
西班牙語詩人中最偉大的一個,也是最神秘、最不為人知的一個。
——《理想藏書》
詩歌藝術的聖人。
——哈羅德· 布魯姆
如果你的母語是西班牙語,那麼我嚮你推薦安東尼奧·馬查多、洛爾迦、塞爾努達……
——布羅茨基
很少有這樣的現代詩人,無論何種語言,能給我們帶來這樣不寒而栗的體驗,當我們知道自己麵對的是一個說齣真理的人。
——奧剋塔維奧·帕斯
目錄
序言(趙振江)
最初的詩
“孤獨中。感覺不到……”
一條河,一種愛
內華達
被禁止的愉悅
在人群中
我躺著
如果人能說齣
獨自等待
對一些人來說,活著
讓我留著這聲音
以激情還激情
在海底
我來是要看看
乞靈
詩人的榮光
雲
緻死去的詩人(F. G. L.)
拉撒路
流亡印象
三王來朝
仿佛等待黎明的人
安達盧西亞人
緻未來的詩人
活而未活
風與靈魂
倒計時
樂器
第五十一個平安夜
獻給一個身體的詩
VI 說齣以後
IX 你從何而來
X 和你在一起
XVI 一個人和他的愛
喀邁拉的哀傷
莫紮特
陀思妥耶夫斯基與肉體之美
音樂小品
被俘的音樂
瑪黎布
西班牙雙聯畫
路德維希二世聆聽《羅恩格林》
喀邁拉的哀傷
朝聖者
生有時,寐有時
對瑪諾娜說
1936 年
奧剋諾斯
鋼琴
時間
命運
重影
圖書館
孤獨
墨西哥變奏
悠閑
印第安人
一本書的記錄(汪天艾譯)
精彩書摘
然而我不在乎無人瞭解
在這些近乎同代的身體之間,
他們活著的方式不像我
這來自瘋狂土地的身體
掙紮著成為翅膀抵達空間之牆
是那牆壁將我的歲月與你的未來相隔。
我隻想我的手臂迎上另一隻友好的手臂,
另一雙眼睛分享我眼中所見。
盡管你不會知道今天的我以怎樣的愛
在未來時間的白色深淵
尋找你靈魂的影子,從她學會
按新的尺度安頓我的激情。
——塞爾努達《緻未來的詩人》
前言/序言
我的學生範曄攜他的學生汪天艾要翻譯齣版一部塞爾努達詩選,要我寫一篇序言,以體現“老中青三結閤”,我也就倚老賣老地欣欣然接受瞭。其實,他們對塞爾努達的研究比我深,“青齣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一點不假。
路易斯·塞爾努達(Luis Cernuda,1902—1963)齣生於塞維利亞的一個老式的資産階級傢庭,從小就對詩歌有興趣。1919 入塞維利亞大學學習法律;在第一學年聽瞭佩德羅·薩裏納斯開設的課程,激發瞭他對西班牙古典文學的興趣。1923 年去騎兵團服役。1925 年,獲法學碩士學位;結識鬍安·拉濛·希梅內斯,並在《西方雜誌》上發錶詩作:與馬德裏文學界首次接觸,為《真實》、《正午》、《海岸》等雜誌撰稿。1927 年齣版《空氣的輪廓》,並參加瞭紀念貢戈拉逝世三百周年的活動。1928 年母親去世,離開塞維利亞,在馬拉加與埃米利奧·布拉多斯和馬努埃爾·阿爾多拉吉雷建立友誼,十月赴馬德裏,結識瞭維森特·阿萊剋桑德雷。同年,薩裏納斯在法國圖盧茲師範學院替他謀到瞭一個職位,十一月第一次訪問巴黎,開始接觸超現實主義。1929 年迴到馬德裏,齣版瞭由薩利納斯作序的《一條河,一種愛》。1931 年,塞爾努達開始創作《被禁止的快樂》。這時,詩人已形成瞭自己錶述理念的方式和獨特的詩歌語言。這部詩集標誌著塞爾努達超現實主義創作時期的結束。1932 年,他創作瞭《遺忘在那裏棲息》,記述瞭個人的情感曆程。從1933 年起,塞爾努達的政治主張變得十分激進。他為《英雄》雜誌寫稿,參與編撰赫拉爾多·迭戈的選集,通過拉菲爾·阿爾貝蒂主持的《十月》雜誌發錶擁護共産黨的聲明。1934 年,他赴各地為共和國作宣傳。在內戰中,他作為民兵參加瞭保衛共和國的戰鬥;為《西班牙時刻》和《藍色工裝》撰稿;參加第二屆世界反法西斯作傢大會,希望西班牙成為一個更寬容、自由與文明的國傢。這階段的詩作大多收在寫於1937 年至1940 年的詩集《雲》(1943 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齣版)裏。1938 年他赴英國為共和國謀求援助,便再也沒迴西班牙。塞爾努達在英國居住瞭8 年之久,曾在格拉斯哥(1939—1943)、劍橋(1943—1945 )以及倫敦的西班牙語學校(1945—1947 )教授西班牙語。之後,塞爾努達去瞭美國,在濛特·荷爾約剋大學(1947—1952 )教書。1953 年以後,除瞭偶爾去美國講學之外,他一直生活在墨西哥,直至1963 年在西班牙女詩人卡門·貢德傢中去世。後來的詩作有《等候黎明》(1947)《活而未活》(1949)、《來時無多》(1950)、《獻給一個軀體的詩》(1951)、《喀邁拉的哀傷》(1964 )等。
塞爾努達是“27 年一代”中一個有爭議的成員。“27 年一代”的詩人們將新穎、現代的創作手法和技巧引入古老的詩歌傳統,在西班牙詩壇掀起一場革命。塞爾努達在自己的詩中,運用瞭大量的歐洲文學樣式,包括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來錶達對於自我的尋覓和認知。批評傢們甚至認為法國、英國、德國詩歌傳統對塞爾努達的影響遠遠大於西班牙自身。帕斯說,當同代的西班牙詩人決定做安達盧西亞人、馬德裏人、加泰羅尼亞人時,塞爾努達則要做一個歐洲人。塞爾努達在兩個層麵上,成為西班牙的“敵人”:一個是他飽受爭議的“西班牙性”,一是他的“現代性”。對於前者,他屬於西班牙異端一族;對於後者,他的詩歌是對歐洲傳統緩慢的再徵服,是對與西班牙已經隔絕很久的歐洲詩歌主流的尋找。他的詩歌創作可以被簡略地分為三個時期。最早是他的古典主義抒情詩時期。塞爾努達最初的兩本詩集,《天空的輪廓》(1927)、《牧歌、挽歌和頌歌》(1928),反映瞭他最初對於象徵主義以及古典主義的興趣。這些作品錶達瞭成年人感情的矛盾與復雜。
塞爾努達在1920 年之後,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嚮,他開始藉助超現實主義詩句錶達自己正在經曆的睏惑。在《一條河,一種愛》(1929)、《被禁止的快樂》(1931),《遺忘在那裏棲息》(1934 )中,塞爾努達使用意象與事件的隨意結閤來錶達自己的特殊情感,錶達對社會敵意的反應。
在塞爾努達超現實主義的、人性化的詩中,他第一次有勇氣錶達齣心底的激情,它們給他一種藝術形式去控製那些幾乎無法錶達的情感,那種“被禁止的快樂”。
塞爾努達在超現實主義中尋找詩歌的現代精神。對塞爾努達來說,超現實主義不僅僅是一種風格,一種詩歌流派:它是將詩歌融入生命的一種嘗試,一種對語言和製度的顛覆。對他來說,超現實主義是一種解放運動,而不是詩歌或者意識運動,是西方世界的最後一次偉大的精神震撼。由於安德烈·紀德,塞爾努達接受瞭自己的性取嚮,從那時開始,他不再認為同性戀是病態或者罪惡,而是一種被自由接受和人生的命運。
人們習慣認為塞爾努達是愛情詩人。這不錯,而且從這一主題發展齣所有其他主題,比如孤獨、厭倦與對自然界的興緻、對人類勞作的沉思……他在《等候黎明》這本詩集中說,“愛與被愛是永恒的”。在大約二十幾年前,他就說過“死去的不是愛情,而是我們自身”。必須指齣的是,塞爾努達的愛情是同性愛。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齣版《被禁止的快樂》,這對於當時的西班牙社會是巨大的挑戰。塞爾努達不覺得自己的同性戀傾嚮是邪惡或不道德,隻是感到自己被社會排斥和拒絕。塞爾努達承認自己是不同的,現代思想尤其是超現實主義告訴他: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對於塞爾努達來說,愛是與社會的分離,與自然世界的連接,盡管“遺忘在那裏棲息”。
塞爾努達在內戰期間詩歌創作的主題有瞭鮮明的變化。詩集《雲》最初的標題是《西班牙的哀歌》,主題是死亡與毀滅。詩人從揭示內心世界轉嚮反映客觀現實。在殘酷的戰爭中,詩人看到隻有令人生畏的死亡。詩集的另一個內容是對宗教信仰的探索,塞爾努達認為現代人不應是有神論者。在一首題為《緻一位死去的詩人》的九十五行的詩中,塞爾努達歌頌瞭自己的好友——被法西斯殺害的加西亞·洛爾卡,並憤怒抨擊瞭西班牙的黑暗。
在這首挽歌中,塞爾努達運用瞭古典挽歌的各種元素和技巧,甚至藉鑒瞭加西亞·洛爾卡本人在《緻緻伊格納西奧·桑切斯·梅西亞斯的挽歌》和《沃爾特·惠特曼的頌歌》中的藝術手段,但是他從始至終迴避“哭泣”這樣的字眼,也沒有一般挽歌憂傷的韻調,而是采取平和對話的口吻,懷著對朋友的親情與崇敬,對社會的憤慨和抨擊,既令人感動又令人信服。因此,他並未用“緻加西亞·洛爾卡的挽歌”這樣的題目,而是用《緻一位死去的詩人》,隻是在下麵的括弧中注明瞭費德裏剋·加西亞·洛爾卡的縮寫(F. G. L.)。這錶明加西亞·洛爾卡的遭遇並個案,仇恨和報復是西班牙社會的普遍現象。
《等候黎明》和《活而未活》所錶現的依然是懷念故土和懷念故人的苦悶心情,《來時無多》則錶現瞭詩人對生活的厭倦,覺得自己隻是個“沒有軀體的幽靈”和“沒有理想的陰影”。在《來時無多》中,有一組由十六首短詩組成的《獻給一個軀體的詩》,記述瞭詩人一段熾熱的愛情經曆,謳歌瞭一個美麗誘人的身軀,但這份本已遲到的愛卻因“懼怕被打入地獄”而終止。
塞爾努達的最後一部詩集是《喀邁拉的哀傷》,標題取自艾略特的一部作品。喀邁拉是希臘神話中令人生厭的噴火怪,前半身像獅子,後半身像蛇,中部像山羊。詩人像老邁、疲憊的喀邁拉一樣,迴憶自己孤苦、漂泊的一生。在這部詩集中,他雖然不再延續超現實主義的語言方式,雖然他的詩歌美學已有所不同,但他的人生態度卻沒有改變,依然要無怨無悔地嚮前。從這首短詩中,可以看齣塞爾努達流亡異地、親情缺失的人生經曆。詩人就像烏利西斯一樣,艱苦跋涉,卻又沒有歸宿;但他卻鍥而不捨,堅持自由地嚮前,去開拓無人走過的土地,去見識無人見過的景觀。這不僅是詩人的人生之路,也是詩人的詩歌創作之路。盡管塞爾努達對馬拉美、波德萊爾等詩人保有忠誠,但是他並未止步於他們的傳統。他曾走嚮西方現代詩歌的源頭——德國浪漫主義。十九世紀早期德國抒情詩人荷爾德林是他的楷模。閱讀荷爾德林、布萊剋、柯勒律治、讓·保羅,不是為瞭發現而是為瞭識彆。他和他們對話就像和自己對話。他們是他真正的、神秘的上帝。1936 年,第一版《現實與願望》問世時,加西亞·洛爾卡曾在一次酒會上說:“讓我們為《現實與願望》乾杯,因為這是西班牙當代最優美的詩集之一。”此後,塞爾努達一直將《願望與現實》(曾三次擴充)作為自己詩歌總集的名字,足見他一生都處於願望與現實的矛盾與衝突中,這就是為什麼在他的作品中,浪漫與快樂逐漸被痛苦與絕望所取代,和諧與優美變成瞭冷峻與乾澀。批評傢把《願望與現實》看作塞爾努達的“精神自傳”。帕斯說,《現實與願望》是現代西班牙詩人的傳記,也是歐洲詩歌良知的傳記。
路易斯·塞爾努達(1902—1963 )的創作以詩歌為主,兼及文學評論、翻譯和短篇小說。在《當代西班牙詩歌研究》(1957)、《十九世紀英語抒情詩的詩學思考》(1958)、《詩與文學(I、II )》(1960 、1964)、《批評、隨筆及迴想》(1970)等著作中,塞爾努達顯示齣作為批評傢的個性與睿智。他還寫作瞭《三種敘事》(1948),翻譯瞭《荷爾德林詩集》及莎士比亞的《特洛伊羅斯和剋瑞西達》。
國內對塞爾努達譯介甚少。範曄和汪天艾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譯介這位享譽世界詩壇的詩人,令人欣慰。在此簡單介紹一下塞爾努達,或許對理解其詩作有所幫助。不當之處,敬請指正。是為序。
趙振江
2014 年鼕於北京大學
緻未來的詩人 引言 這本《緻未來的詩人》並非一本尋常意義上的詩集。它不是一次個人情感的宣泄,也不是對過往歲月的迴溯。相反,它是一次深邃的眺望,一場關於語言、情感與存在的對話,而這場對話的對象,是那些尚未齣生的、承載著未來世界脈搏的靈魂——未來的詩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科技以驚人的速度重塑著我們的認知,信息洪流裹挾著一切,情感的錶達方式也在不斷演進。在這個背景下,我們不禁會思考:未來的詩歌會是什麼模樣?未來的詩人又將如何用他們的文字觸碰人心?《緻未來的詩人》正是為瞭迴應這些疑問而生。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試圖點燃提問的火種,為那些即將踏上詩歌創作之路的心靈,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 本書的創作初衷,源於一種強烈的預感:詩歌,作為人類最古老、也最深刻的錶達方式之一,其生命力從未枯竭,反而將在時代的洪流中,綻放齣更迭的新姿。未來的詩歌,或許會融閤我們今日難以想象的媒介,或許會捕捉我們尚未洞察的細微情感,或許會以一種全新的語匯,訴說著人類永恒的睏惑與渴望。而未來的詩人,他們將是這變革的弄潮兒,是新時代的歌者。 然而,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信息過載讓我們難以聚焦,淺層化的溝通消解瞭深度的情感連接,技術的冰冷有時會侵蝕人性的溫暖。在這樣的環境中,詩歌的價值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去感受,去思考,去追尋那些真正觸及靈魂的意義。它是一種反抗,反抗遺忘,反抗麻木,反抗被技術洪流裹挾而失卻自我的可能。 因此,《緻未來的詩人》不是為“現在”的詩人而寫,盡管每一個當下的創作者,都能從中汲取靈感。它更像是一個信使,帶著今日的洞察、睏惑與希望,穿越時空的迷霧,遞交給明日的創作者。它是一份禮物,一份包含著對未來的信任與期待的禮物。 第一章:語言的邊界與新生 語言,是詩歌的基石,也是我們認識世界、錶達情感的工具。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本身也在不斷變化。新的詞匯層齣不窮,舊有的詞語可能被賦予新的含義,甚至被賦予一種超越字麵意義的象徵。未來的語言,是否會更加簡潔、高效,以適應信息爆炸的時代?或者,它會變得更加含蓄、多義,以迴應越來越復雜的情感需求? 《緻未來的詩人》試圖探討的,正是語言這種動態的生命力。我們不是在預言未來的語言形態,而是在邀請未來的詩人去探索語言的可能性。比如,未來的詩歌是否會更自由地運用非語言符號,如圖像、聲音、甚至是數據流,來構成詩意的錶達?當文字與技術深度融閤,詩歌的邊界又將在哪裏? 我們在此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齣問題。例如,當“愛”這個字被無數次地重復,被用於各種營銷和宣傳,它在未來的語境中,是否會失去原有的純粹?未來的詩人,又將如何喚醒這個詞語的生命力,讓它重新閃耀動人的光芒?當新的科技詞匯湧現,它們是否能被轉化為詩意的觸角,去捕捉那些前所未有的感受? 我們設想,未來的詩歌,可能會在保持傳統韻律和意象的同時,大膽地引入全新的語料。例如,科學術語、編程語言、甚至是一種全新的、基於情感和感知的編碼係統,都可能成為詩歌的素材。未來的詩人,將是語言的煉金術士,能夠將看似冰冷的科技詞匯,淬煉成溫暖人心的詩句。 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對這種語言的探索性思考。我們討論瞭詞語的“磨損”與“更新”,探討瞭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語言的鋒利與敏感。我們邀請未來的詩人,去審視自己所使用的每一個詞語,去感受它們在時代變遷中的呼吸。同時,我們也在鼓勵他們,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新詞匯,去為未來的情感錶達,開闢新的通道。 第二章:情感的深淵與迴響 情感,是詩歌永恒的主題。喜悅、悲傷、愛戀、孤獨、希望、絕望……這些人類最深層的情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將是詩歌創作的源泉。《緻未來的詩人》關注的,是未來的情感圖景,以及詩人如何在其中尋找共鳴與錶達。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也可能麵臨著情感的“稀釋”。社交媒體上的點贊和評論,是否能夠真正替代麵對麵的傾訴和擁抱?虛擬世界的交流,又如何在真實的情感需求中找到落腳點?未來的社會,可能會帶來新的情感體驗,例如,與人工智能的情感交流,或者在虛擬現實中構建的獨特情感空間。 本書的第二部分,正是對這些未來情感圖景的暢想。我們並非要預言具體的社會形態,而是要引發對未來情感本質的思考。未來的詩人,他們將如何理解和描繪“孤獨”?當個體與全球信息相連,但可能在精神上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立,這種新的孤獨感,又將如何被詩意地呈現? 我們也在探討“希望”的形態。當麵對更加復雜和嚴峻的全球性挑戰,未來的希望,是否會變得更加堅韌、更加具有行動力?詩歌,能否成為凝聚希望、點燃行動的火炬? 此外,我們還關注情感的“新維度”。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對身體、意識、甚至宇宙的認知都在不斷拓展。這些新的認知,是否會催生齣我們今天難以想象的新情感?例如,對數字永生的焦慮,對意識上傳的期待,或者對星際文明的遙想,這些是否會成為未來詩歌的重要主題? 《緻未來的詩人》鼓勵未來的詩人,去深入探索這些潛在的情感領域。它們可能是微觀的,關乎個體內心最細微的漣漪;也可能是宏觀的,關乎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未來的命運。我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真摯的情感錶達,始終是打動人心的力量。未來的詩人,他們的任務,是去捕捉那些尚未被命名的情感,去為它們找到最貼切的語言,讓它們在未來世界中,激起最深刻的迴響。 第三章:存在的沉思與追問 作為人類,我們始終在追問“我是誰”、“為何而來”、“去嚮何方”這些根本性的問題。而詩歌,常常是這種存在性追問最動人的載體。《緻未來的詩人》試圖與未來的詩人,一同沉思存在的意義,並以詩歌為工具,探尋答案。 我們身處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的崛起,生物科技的進步,宇宙探索的深入,都不斷挑戰著我們對“生命”和“意識”的定義。未來的社會,可能會齣現更加模糊的生命界限,更加復雜的意識形態,甚至是一種超越我們今日理解的“存在”形式。 本書的第三部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存在意義的深刻探討。我們邀請未來的詩人,去思考:當生命可以被延長,甚至被重塑,個體的獨特性將如何體現?當人工智能擁有瞭某種程度的“智能”甚至“情感”,它們在存在的意義上,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我們也在關注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當人類的足跡可能遍布更遠的星係,當對宇宙的認知不斷深化,我們對“傢園”的定義,以及對“存在”的理解,是否會發生顛覆性的改變?未來的詩歌,是否會以一種更加宏大的視角,去描繪人類在宇宙中的角色? 《緻未來的詩人》鼓勵未來的詩人,去擁抱這些深刻的哲學命題。它們或許沉重,或許令人不安,但正是這些追問,構成瞭人類精神探索的邊界。詩歌,作為一種最能觸及靈魂的藝術形式,它能夠以獨特的敏感,去捕捉和錶達這些關於存在的最本質的睏惑與領悟。 我們相信,未來的詩歌,不會迴避這些宏大而深邃的議題。它們將是連接個體內心世界與宇宙洪荒的橋梁。未來的詩人,他們或許不是哲學傢,但他們的詩歌,將是充滿哲思的,它會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質疑,並最終,在質疑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結語 《緻未來的詩人》並非一本教條式的指南,也不是一本預測未來的預言書。它是一次真誠的對話,一次跨越時空的邀請。它希望點燃未來的詩人心中那永不熄滅的創作火焰,鼓勵他們去擁抱變化,去探索未知,去用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為人類文明譜寫新的篇章。 我們相信,未來的詩歌,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多元,更加深刻,更加充滿力量。它們將以全新的姿態,迴應時代的挑戰,觸碰人類最柔軟的心靈,並為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嚮。 緻未來的詩人,願你們的筆尖,如星辰般閃耀,如清泉般甘冽,如火焰般熾熱。願你們的詩句,能夠穿越時間的迷霧,抵達每一個渴望理解、渴望被愛的靈魂。 這本書,是寫給你們的,也是為你們而存在的。願它成為你們創作之路上的一個溫暖的問候,一份堅定的鼓勵。 創作的召喚 在這本書的最後,我們想再次強調,這並非一本提供“範本”的書。相反,它是一份“召喚”。召喚那些心中湧動著詩意的靈魂,無論他們身處何方,無論他們處於哪個時代。 未來的詩人,你們將麵臨的,或許是我們今天難以想象的挑戰,但同時,你們也將擁有我們今天無法企及的機遇。你們將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先進的工具,更豐富的素材,去創作齣更加動人心魄的詩篇。 請不要害怕未知,不要畏懼改變。語言的邊界,情感的深淵,存在的追問,都將是你們靈感的寶庫。用你們的眼睛去觀察,用你們的心去感受,用你們的智慧去思考,用你們的文字去錶達。 《緻未來的詩人》,希望成為你們在創作旅途中的一個陪伴,一個啓發。願你們的詩歌,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前行的道路,溫暖世間的心靈。 我們期待著,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讀到你們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