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文学是探究人类心灵世界的一门学问。无论诗歌、史诗,还是戏剧、小说,都是对一个时代人类某种普遍的内心境况的刻画和表达,是对人类命运的最终关怀。东方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在这片土地上有四大文明古国,有三大文化中心,还是五大宗教的摇篮,亦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对东方文学史的探究过程,就是一个探究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过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东方文学史,全书分为古代、中古、近代及现当代等时期。着重介绍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作家与作品,突出了重点,同时努力创新。力求运用新材料、新观点、新角度、新思路,取得新突破。本书还辟有专节介绍,及时反映中国学者的全新研究成果。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中国印度文学、中印文化关系研究专家。深圳大学教授,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目录
再版序言
前言
序言:迎接东方新纪元
第一卷 古代东方文学
第一章 古代埃及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亡灵书》
第二章 古代巴比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吉尔伽美什》
第三章 古代希伯来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圣经·旧约》
第四章 古代印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吠陀本集》
第三节 两大史诗
第二卷 中古东方文学
第五章 中古印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本生经》和《五卷书》
第三节 迦梨陀娑
第四节 古典文艺理论
第五节 虔诚文学
第六章 中古波斯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菲尔多西
第三节 萨迪
第四节 内扎米
第七章 中古阿拉伯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兰经》
第三节 《一千零一夜》
第八章 中古越南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金云翘传》
第九章 中古印度尼西亚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杭·杜亚传》
第十章 中古朝鲜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春香传》
第十一章 中古日本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万叶集》
第三节 《源氏物语》
第三卷 近代东方文学
第十二章 近代日本文学
第一节 概述(明治期)
第二节 夏目漱石
第三节 岛崎藤村
第四节 概述(大正期及昭和前期)
第五节 芥川龙之介
第六节 小林多喜二
第十三章 近代印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泰戈尔
第三节 伊克巴尔
第十四章 近代阿拉伯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纪伯伦
第四卷 现当代东方文学
第十五章 现当代日本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川端康成
第三节 井上靖
第四节 野间宏
第五节 大江健三郎
第六节 村上春树
第十六章 现当代朝鲜、韩国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李箕永和韩雪野
第十七章 现当代印度尼西亚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普拉姆迪亚
第十八章 现当代印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普列姆昌德
第三节 克里山钱达尔
第十九章 现当代伊朗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赫达雅特
第二十章 现当代非洲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塔哈·侯赛因
第三节 马哈福兹
第四节 沃尔·索因卡
第五节 纳丁·戈迪默
后记
【附录】东方文学研究著作要目
精彩书摘
《东方文学史(第二版)》:
人们确信塔穆斯每年都要死一次,离开欢乐的地上世界,进入到那阴暗的地下世界中去;而他的神圣配偶也要每年一度地踏上寻找丈夫的旅程。……与这位女神联系得极为密切的乃是动物王国中的性功能。女神离去时,动物的性功能就停止了作用。面对这种情形,大神埃阿派出使者去地下解救那自然界赖之以生息繁衍的女神。……阴间女王勉强同意了使者的要求,给易士塔洒上生命之水,允许她离去,或许还让她带走了她的情侣塔穆斯。于是,二位神祗得以重返阳世,伴随着他的归来,大自然又复苏了。①
从上述解说不难看出,《易士塔下冥府》是用男女二神生死相恋的故事来解释大自然一年一度的季节变迁和生命循环的。这种象征性的解释模式经过叙利亚、腓尼基、塞浦路斯,一直传播到古希腊,置换为阿佛洛狄忒与阿都尼斯生死恋的神话,以及谷神得墨忒耳下冥府寻女儿珀塞福涅的神话。又经过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中的加工改造,直到莎士比亚的处女作《维纳斯与阿都尼斯》,这个古老神话的象征解释意蕴逐渐淡化消失,转化为纯粹的情爱故事,激发着一代又一代诗人的灵感和想象。不仅如此,《易士塔下冥府》所突出表现的死而复生的主题连同遍布西亚各地的阿都尼斯(塔穆斯)崇拜仪式,为后起宗教思想奠定了基本思路。死而复生的植物神则在基督教中置换为救世主耶稣基督的形象,受到信徒们的永久拥戴。苏美尔一巴比伦神话遗产对西方文明的深远影响于此可窥一斑。
《阿达帕》(Adapa)是又一则流传甚广的巴比伦神话,考古学家曾在埃及发现它的残本,亚述学家们则将男主人公“阿达帕”的名字认同为希伯来语中“亚当”(Adam),因此可以把这一作品视为“人祖神话”①。故事讲述阿达帕是智慧神埃阿之子,埃阿造他时把他当作“人类之范本”,赐予他智慧,但未给他永生。他成为巴比伦最古的城市厄里杜的祭司王,其职责包括在神庙中供上鲜鱼。有一次在钓鱼时遭到南风袭击,阿达帕用箭射伤了南风的翅膀,使之不能每日正常吹拂大地。天神安努见状,召见阿达帕加以质问。埃阿预先忠告他说,如果安努给你死亡面包和死亡之水,你一定要拒绝,当他给你一件外衣和圣油时,你可接受。阿达帕来到天庭后依照埃阿的吩咐行事,安努问他为什么这样选择,他如实相告,天神宣布由此他将失去神赐的最珍贵赠品——不死。阿达帕被送回地上的厄里杜城,带着神的某些保佑,也带来了不幸和疾病。这个神话很容易使人联想亚当神话,人祖被逐出乐园,失去永生,从此开始人间的苦难和劳作生活。就连耶和华赐给亚当、夏娃兽皮衣的细节②,也直接源自安努赐衣给阿达帕一事。两次赐衣均与失乐园及死亡降临人间有关,看来绝非出于偶然。
《咏正直受难者的诗》是巴比伦叙事诗中的代表作。诗中描述一虔诚老实的人,唯神意是从,唯王命是听,却依然被苦难的命运所笼罩,因而不得不对神的“正义性”产生怀疑,发出愤激的理性质询。在这首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旧约》中思想最深沉的篇章《约伯记》的大致雏形,其间的渊源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
前言/序言
东方文学史(第二版):文明的脉络,智慧的凝结 《东方文学史(第二版)》并非一本孤立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部旨在勾勒广袤东方世界文学发展宏大图景的史书。它试图展现的是,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人类的语言、情感、思想与想象力如何交织,历经数千年风雨,最终凝结成璀璨夺目的文学瑰宝。本书的编纂,是基于对东方文明多元共生、独特而又相互影响的深刻理解,力求呈现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具文化广度的文学全貌。 历史的横切面与纵深:从神话的远古到现代的对话 本书的时间跨度,从文明的黎明,那些口耳相传的神话、史诗的雏形开始,一直延伸至近现代,东方文学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汲取养分,又如何以独特的姿态与世界对话。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各时期、各地域的文学作品,而是试图梳理其内在的逻辑与演进脉络。 在远古时期,本书会深入探讨那些奠定东方文化基石的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往往蕴含着先民对宇宙、生命、自然的理解,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信仰,其叙事方式、象征体系,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最初的土壤。例如,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其对生死、友谊、不朽的追问,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古印度的《吠陀》、古埃及的《亡灵书》,也以其独特的宗教色彩和哲学思辨,影响了各自文明的精神世界。 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史诗、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开始成熟。在中国,从《诗经》的质朴描绘,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汉赋的铺陈藻丽,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鲜明的文学印记。本书会关注这些文学形式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存状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比如,我们探讨唐诗的盛况,不仅会分析李白、杜白的绝代风华,更会深入研究盛唐时期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以及科举制度对文人士大夫创作的影响。 在印度,梵语文学的辉煌,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这两部宏伟史诗,其博大精深的世界观、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释,对后世的宗教、哲学乃至绘画、雕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会细致分析这些史诗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 中东地区的文学,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波斯文学以其瑰丽的诗歌著称,如菲尔多西的《列王纪》梳理了波斯帝国的历史,鲁米的《玛斯纳维》则以其神秘主义的哲思和深刻的洞见,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心灵。阿拉伯文学,特别是《一千零一夜》,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中东地区的社会风情和文化魅力。本书将追溯这些文学传统的源头,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进入近现代,东方文学开始经历更加剧烈的变革。殖民主义的冲击、西方思想的涌入,迫使东方各国文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的平衡。《东方文学史(第二版)》将详细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创作转型,以及作家们如何运用文学武器,表达民族觉醒的呼声,反抗压迫,探索国家出路。例如,印度独立运动时期的文学,涌现出泰戈尔这样的文学巨匠,他的诗歌和散文,既有对印度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又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和平的呼唤。 地域的多元性与文化的交融:从孤立到对话 “东方”并非一个同质化的概念,它涵盖了从东亚到中亚,从中南半岛到南亚次大陆,再到西亚广袤区域的多元文明。本书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展现这种地域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会细致梳理东亚的文学传统,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文学成就。中国文学,以其悠久的文字历史、丰富的体裁和深厚的思想底蕴,在东方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将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角度,全面展示中国文学的演变。日本文学,以其对自然的细腻感知、对物哀之美的追求,以及独特的物语文学传统,独树一帜。例如,《源氏物语》不仅是一部描写贵族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展现日本古代社会风貌和女性内心世界的杰作。朝鲜半岛文学,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骨,从古老的歌谣到近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都展现了其民族的精神气质。 中亚地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其文学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突厥语文学、波斯语文学在中亚地区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本书将关注这些地域文学的特色,以及它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南亚次大陆,以印度为中心,形成了具有独特宗教色彩和哲学深度的文学体系。除了梵语文学,本书还会关注各地方语言文学的发展,如泰米尔文学、孟加拉文学等,展现其丰富多彩的面貌。 西亚地区,即传统意义上的中东,其文学更是承载着伊斯兰文明的光辉。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土耳其文学,都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创作出了无数不朽的作品。本书将重点关注阿拉伯诗歌的辉煌,伊斯兰哲学与文学的互动,以及近代以来文学的复兴与创新。 更重要的是,本书不满足于对各地域文学进行孤立的介绍,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历史上,贸易、宗教、政治的互动,使得东方各地的文学元素不断碰撞、融合。例如,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不仅带来了宗教观念,也深刻影响了各地的文学创作,从佛教故事的翻译与改编,到对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都融入了当地的文学传统。伊斯兰教的传播,同样促进了阿拉伯语、波斯语文学在广大地域的流通与发展。 文学的深度与广度:从形式到精神 《东方文学史(第二版)》的编写,始终坚持对文学作品进行多维度的解读。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作品的语言形式、叙事技巧,更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形式上,本书会分析各种文学体裁的演变与创新。例如,中国诗歌从格律诗到词,再到自由诗的演进,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对文学形式的影响。印度史诗的宏大结构、波斯诗歌的精妙比兴、阿拉伯文学的韵律之美,都将被细致地剖析。 在思想内容上,本书会关注东方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如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社会秩序的思考,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对情感的细腻描摹等等。这些主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理性,却是跨越时空的。 在文化价值上,本书力求展现文学作品如何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如何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例如,中国古代文人的“士”精神,如何在诗文创作中得到体现;印度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史诗与宗教文学之中;伊斯兰文化的精髓,如何在阿拉伯与波斯文学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东方文学史(第二版)》的编写,并非是对文学作品的简单呈现,而是力求发掘其内在的生命力与时代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感受到东方文学的博大精深,理解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贡献,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迪。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一场对人类心灵深处的回响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