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一代

拇指一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歇尔·塞尔(Michel Serres) 著,谭华 译
图书标签:
  • 数字原生代
  • 互联网
  • 青少年
  • 成长
  • 教育
  • 社会
  • 文化
  • 心理
  • 媒介
  • 网络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87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945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60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法国首版210000多册,版权售出全球英语、意大利语、德语、韩语、希腊语、荷兰语、匈牙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加泰罗尼亚语、等十几种语言。

内容简介

  西方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首次——从口述到手写,第二次——从手写到印刷。现在,则是第三次变革——从印刷到新科技。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政治和社会的突变 比如从口述到手写的变革诞生了教育学。变革同时也是危机时刻,正如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现状:经济、政治、学校……危机无处不在!
   世界在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从依赖自然变成了依赖科技。现有的机制已过时,无法追随突变的社会,所有的一切将取决于拇指一代:突变的一代。他们对变化的适应将远远胜过其父母和祖父母,将是一种质变!面对这全然不同的新世界,年轻一代必须重新构建一种崭新的社会秩序、生活形态、生存方式以及认知方式,这也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草根战胜精英;讨论压倒教条;自由链接的非物质社会取代单向运作的社会。 同时,这场变革对父母和老师乃至整个教育界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向下一代传授什么?……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科技发展对人类与社会的影响,其引发的变革,以及拇指一代的特性,新世纪学校和社会的新职责,引导大家思索在危机、变革中的出路:赋予年轻一代信任,与拇指一代合作,建立新的乌托邦!

作者简介

作者 米歇尔·塞尔(Michel Serres, 1930-)法国哲学家,科学史专家。青年时代就读于布雷斯特海军军官学校,曾在海军服役。1952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研读数学史,对哲学家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调和诗与科学的思想发生兴趣。1955年通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68年提交博士论文《莱布尼兹体系及其数学模型》,获文学博士学位;1969年任索邦大学科学史教授至今;1984年受聘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当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塞尔精通科学史,对思想史也有独到的研究,且博览群书,文学兴趣浓厚,这些方面的融汇贯通构成了他写作的个人风格。作为哲学家,塞尔著作等身,至今出版各种专著多达五十余部,涉及哲学、科学、文学和历史等领域。哲学上,塞尔将科学引入认识论和社会学领域,为解释当代社会的演变开辟了一条乐观的路径,但他将科学论证与文学混在一起的做法也遭到来自正统学术界的批评。

译者 谭华,自由译者,现居巴黎。

目录

“拇指一代”、低头族及未来(代序)1

第一章 拇指女孩1

新事物3
以上是身体部分;以下是知识部分7
个体12
传授什么?传授给谁?如何传授?15
小记20


第二章 学校23

拇指女孩的脑袋25
硬与软29
页面空间31
新科技32
一段简史33
拇指女生的沉思34
声音36
供给与需求37
小雕像39
身体的解放41
机动性:驾驶员和乘客42
第三教育44
杂乱对抗分类45
抽象概念49

第三章 社会53

为双向评分点赞55
为汉·波特点赞57
工作的坟墓59
为医院点赞61
为人语点赞63
为网络点赞66
为火车站、机场点赞69
对“无能推定”的颠覆71
为细木镶嵌活点赞77
为第三种载体点赞79
为化名点赞81
算法的,程式的84
崛起86
为密码点赞88
为护照点赞90
今日的社会形象91

拇指女孩或未来的年轻人(访谈)99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拇指女孩

新事物

这个刚入学的小学生,这位年轻的女大学生,从未见过小牛犊、母牛、猪,也未曾见识过一窝孵出的小鸡。1900年,地球上的大部分人口从事的是农耕和放牧;而2011年,法国以及同类国家中,农民只占人口的百分之一。毫无疑问,我们应将这视为新石器时代以来最彻底的一次断代。从前,我们的文化以农事为参照,但它突然发生了巨变,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仍然还要靠土地吃饭。
我介绍给你们的她或他,不再与牲畜相伴,不再栖居于同一块土地,不再与世界保持同样的关系。这个她或他,只欣赏那种阿卡迪亚式的自然,即娱乐或旅游的自然。

如今他住在城里,而过去,他的一大半直系先辈终日出没于田头。由于对环境变得敏感,比起我们这些不自觉的、自恋的成年人,他显得更为谨慎和敬畏,造成的污染也更少。
他不再过同样的体力生活,他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发生了量的变化,仅仅在一个人生命的长度中,人类人口就从二十亿陡然升到七十亿,他已经生活在一个人满为患的世界了。

今天,他的寿命可奔八十。他的曾祖父母结婚那天发誓白头偕老,但终老也不过十年而已。现在,假如他和她决定生活在一起,还会同样发誓,厮守六十五年么?他们的父母接近三十岁时继承遗产,而他们要到老了才能等到这一天。他们的寿命不再是同一回事,婚姻和财产的转移也是如此。
他们的父辈扛着插了一朵花的枪杆子奔赴战场时,献给祖国的是一条短促的生命;如今,有六十年的光景摆在眼前,他们还会那样奔赴沙场吗?

六十年来——这可以说是西方独一无二的一个历史间隙,无论是他还是她,都不曾经历过战争;再过不久,连他们的上司和老师也一样,都是未曾经历战争的人了。
得益于终见成效的医学,得益于镇痛和麻醉药品的应用,总的来说,他们比前辈忍受的痛苦要少一些。他们又何曾饿过肚子呢?然而,一切伦理,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可以归结为修行,旨在承受无可回避的日常痛苦,包括疾病、饥馑和世上的残酷。
他们不再有同样的身体和行为,而任何成年人也无法给他们以相应的道德启发了。

如果说他们的父母是糊里糊涂来到世上的,他们的出生则是有计划的。鉴于母亲生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增长了十到十五岁,学生家长也换了一代人,而其中半数以上是离异的。难道他们丢下孩子不管了吗?
他和她不再有同样的世系。

他们的前辈当年聚在文化单一的教室或阶梯大课堂里上课,今天,他们读书的地方是多种宗教、语言、籍贯和习俗并行的一个集体空间。对他们和他们的教师而言,多元文化是一种准则。在法国,那种所谓外国人“血统不纯”的可耻调子,还能唱多久?
他们不再有同样的全球世界,不再有同样的人类世界。他们周边,那些来自相对贫穷国家的移民子女,倒是经历了与他们正好相反的人生阅历。

至此暂作一小结。这些幸福的人,未曾体验过乡野、家畜、夏收、兵燹与冲突、墓地、受伤、挨饿、祖国、血染的旗帜、死难者纪念碑……,从未在苦难中经历一种道德的生死存亡,他们所理解的将是怎样的文学和历史呢?

前言/序言


《拇指一代》 序章:沉默的呐喊与指尖的宇宙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种新的语言,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如同一股温柔却不可逆转的潮水,悄然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思维模式,改变着我们的社交习惯,甚至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万物的认知。这种力量,源于指尖的每一次轻触,每一次滑动,每一次信息的传递。 “拇指一代”,并非一个生硬的学术定义,而是一个更具象、更富生命力的标签。它描绘的是一群在数字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的童年伴随着屏幕的微光,他们的语言系统被emoji和短语所塑造,他们的社交半径跨越了地理的界限,他们的娱乐方式在虚拟世界中无限延伸。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弄潮儿,是社交媒体的原点。 然而,当我们聚焦于“拇指一代”时,我们不应仅仅看到那些耀眼的光鲜,那些快速迭代的科技产品,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虚拟空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呐喊,理解他们在指尖宇宙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探索他们如何在这片被数据和算法构建的世界中寻找自我,定义价值,并最终与现实世界建立深刻的连接。 这本书,正是为了深入探究这一群体而生。它不是对“拇指一代”进行简单地标签化或评判,而是试图以一种细致入微的视角,去观察、去倾听、去理解。我们希望剥去那些表面的浮华,触及那些隐藏在技术背后的真实情感,揭示那些在我们指尖滑动间流淌的,关于成长、关于连接、关于迷茫、关于希望的动人故事。 第一章:语言的演变——从文字到符号的跳跃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在“拇指一代”的世界里,语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线性叙事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取代,严谨的语法被emoji和表情符号的生动描绘所丰富。这句话,可能包含着一个笑脸????,一个爱心❤️,一个哭泣的表情????,这些符号的组合,瞬间传达出比千言万语更丰富的情感层次。 从最初的文字短信,到如今的即时通讯软件,我们输入文字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九宫格输入法退居幕后,全键盘和语音输入成为主流。打字不再是枯燥的机械运动,而是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个性的表达。每一个字词的选择,每一个标点的使用,甚至每一个颜文字的插入,都可能蕴含着微妙的情绪和意图。 “表情包文化”的兴盛,更是将这种语言演变推向了极致。一张图片,一个动态的GIF,能够瞬间引发共鸣,传递一种难以言喻的幽默感或讽刺意味。这些视觉化的语言,打破了文字的束缚,以更直接、更快速的方式触达情感。它们成为了“拇指一代”的通用语,是他们交流中的润滑剂,是他们表达情感的利器。 然而,这种语言的演变并非没有代价。有人担忧,过度依赖符号化的语言,是否会削弱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在习惯了简洁和高效之后,我们是否还会耐心去阅读一篇长文,去体会一个复杂的情感?我们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肤浅,更加难以理解深层次的思想?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语言的演变过程,分析emoji、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在新媒体时代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考察它们如何影响“拇指一代”的思维方式,他们如何利用这些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和身份构建。同时,我们也会关注这种语言变化可能带来的潜在挑战,以及“拇指一代”如何在符号的汪洋大海中,努力保持语言的深度和温度。 第二章:社交的重塑——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与融合 社交,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拇指一代”的社交舞台,已经从现实的广场,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构建了一个个虚拟的社区,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不仅仅是信息获取的渠道,更是“拇指一代”进行社交互动的核心场所。他们在这里分享生活点滴,表达观点态度,寻找同好社群,建立情感连接。从晒美食、晒旅行,到分享学习心得、职业规划,社交媒体承载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方式,构成了新的社交货币。每一个“赞”背后,都可能是一份认可,一份鼓励;每一次“评论”,都可能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群体性的“刷屏”和“跟风”,则展现了网络社群的强大凝聚力。 然而,虚拟社交并非总是光鲜亮丽。网络欺凌、信息茧房、社交焦虑等负面效应,也如影随形。“点赞”的数字,成为了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引发了年轻人对自身形象和关注度的焦虑。算法的推荐,可能将人们困在狭窄的信息茧房中,加剧了观点对立和认知偏差。 本书将详细剖析“拇指一代”的社交模式。我们将探究他们如何在虚拟世界中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呈现和身份塑造。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虚拟社交带来的挑战,分析网络欺凌、信息茧房等问题,并探讨“拇指一代”如何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中,寻找更健康、更真实的社交方式。 第三章:娱乐的泛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娱乐,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拇指一代”的娱乐方式,已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向了更加主动的参与和创造。数字媒体的普及,打破了内容生产的壁垒,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内容的创造者。 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催生了大量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拇指一代”不再满足于观看,他们渴望表达,渴望被看见。他们通过拍摄、剪辑、配乐,将自己的生活、才艺、想法,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短视频。从舞蹈挑战到美食制作,从科普讲解到情感故事,短视频成为了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直播的兴盛,更是将这种参与感推向了高潮。无论是游戏直播、带货直播,还是户外探险直播,观众都可以实时与主播互动,形成一种沉浸式的娱乐体验。这种即时的互动,拉近了主播与观众的距离,让娱乐变得更加多元和个性化。 游戏,也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消遣。网络游戏构建了一个个虚拟世界,玩家在其中扮演角色,完成任务,与其他玩家合作或竞争。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社交,一种竞技,一种虚拟身份的构建。 然而,过度沉迷于虚拟娱乐,也可能带来现实生活中的疏离。沉迷游戏,影响学业和工作;过度追求短视频的流量和点赞,可能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本书将深入研究“拇指一代”的娱乐消费习惯。我们将分析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新娱乐形式的特点,探讨它们如何满足“拇指一代”的娱乐需求,以及他们如何从娱乐的消费者,转变为娱乐的生产者。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过度娱乐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思考“拇指一代”如何在虚拟娱乐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健康的平衡点。 第四章:成长的烦恼——迷茫、焦虑与自我探索 “拇指一代”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变化飞速的时代。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能力,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快速迭代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往往感到迷茫和焦虑。 学业的压力,职业的选择,未来的规划,这些年轻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信息洪流中显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社交媒体上展示的“别人家的孩子”,更是加剧了他们的不安全感和比较心理。 “内卷”、“躺平”,这些网络热词,折射出“拇指一代”在面对竞争和压力时的真实心态。一部分人选择“内卷”,拼尽全力去争取有限的资源;另一部分人则选择“躺平”,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放弃抵抗。 然而,在这些迷茫和焦虑的背后,也孕育着强烈的自我探索的愿望。“拇指一代”不再盲目追随传统的价值观,他们更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内心的感受。他们通过社交媒体,通过各种兴趣社群,去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去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他们对公平、正义、环保等社会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他们用行动去改变世界,用声音去影响他人。 本书将聚焦于“拇指一代”的成长烦恼。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所面临的学业、职业、情感等方面的挑战,分析“内卷”、“躺平”等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例如他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不确定时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第五章:连接的力量——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与融合 “拇指一代”生活在一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虚拟空间,成为了他们重要的社交和生活场所。然而,虚拟并非与现实完全割裂,而是与现实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一个在虚拟社群中建立的友谊,可能转化为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一次在线上的学习经历,可能影响到线下的人生选择。虚拟世界的经验和技能,也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 “社群”的力量,在“拇指一代”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在线上的兴趣小组,还是线下的小型聚会,他们都渴望找到归属感,渴望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连接。这种连接,可能来自于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甚至只是共同的经历。 然而,虚拟世界的过度沉浸,也可能导致现实社交的弱化。长期的线上交流,可能让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难以应对现实中的复杂人际关系。 本书将深入探讨“拇指一代”如何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利用虚拟平台构建和维护人际关系,社群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以及“拇指一代”如何在虚拟的便捷与现实的深度之间,寻求有意义的连接。 结语:未来的脉搏,从指尖跃动 “拇指一代”,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思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世界互动。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都蕴含着这个时代的脉搏。 理解“拇指一代”,不仅仅是理解一群年轻人,更是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社交,他们的娱乐,他们的成长,都在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书希望能为您打开一扇窗,让您得以窥见“拇指一代”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挑战与机遇。我们相信,通过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包容的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们沟通,更好地与他们同行,共同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就是“拇指一代”的故事,一个正在我们指尖,在我们眼前,在我们周围,生动演绎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纯粹的结构美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沿着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发展,而是采用了多重时间轴的交织手法,甚至有些叙事视角是完全不可靠的,像哈哈镜一样扭曲了事实。一开始,我甚至有点迷失方向,需要不断地回头查阅前文,以确保自己没有错漏任何关键的线索。然而,一旦我适应了这种跳跃式的叙事,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全新的秩序感。那些看似散乱的片段,其实是按照一种非线性的、更符合人类记忆和意识流动的逻辑排列的。作者巧妙地利用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来暗示故事主题的复杂性——即真相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无数个相互冲突的视角构成的碎片拼贴而成。这种结构上的“迷宫”设计,本身就是对故事内容的一种强有力诠释,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重构”和“验证”,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是极其迷人的。它证明了形式本身也可以承载深刻的哲学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简直就像是把我瞬间拽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强烈的沉浸感让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正坐在沙发上。作者的笔力实在是太生猛了,他没有使用那种平铺直叙的介绍,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场景,让我不得不屏住呼吸去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动作、环境光线的微妙变化,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闻到空气中那种特有的,混合着尘土和某种电子元件的味道。更绝妙的是,叙事节奏的控制,时而急促得让人心跳加速,时而又放慢到仿佛时间凝固,这种张弛有度的掌控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过山车般的刺激感。我甚至能感受到主角在那种高压环境下产生的心理波动,那种挣扎、那种不甘,都通过文字清晰地传递了过来。这绝不是那种能让人轻松翻完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块精密的仪器,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句子——都服务于构建一个宏大而又令人不安的图景。读完第一部分,我合上书本,脑海里还在回放那些画面,那种震撼感久久不能散去,这绝对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它成功地挑战了我对传统叙事结构的固有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简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实验性,读起来有一种冷峻的、近乎于解构主义的快感。作者似乎对语言本身抱有一种近乎于苛刻的挑剔,他毫不留情地拆解着传统的句子结构,用一种高度凝练、跳跃性极强的语言碎片来构建情节。我得承认,初看时有些吃力,很多地方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捕捉到其深层含义,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强迫你调动全部的智力去参与到文本的构建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解码”。我特别喜欢他对“沉默”的运用,那些没有被写出来的部分,那些角色间心照不宣的停顿,其信息量远大于那些密集的文字。这种处理方式,让整本书弥漫着一种疏离而又极具现代感的氛围,仿佛透过厚厚的玻璃观察着一幕幕正在发生的荒诞剧。对我这个追求阅读深度的读者来说,这种挑战是令人兴奋的,它拓展了我对文学表达边界的理解,证明了叙事不必总是循规蹈矩,它可以是碎片化的、是内省的、甚至是略带攻击性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以来对那种过度渲染情感的书籍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矫揉造作。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克制,情感的爆发点都埋藏在非常隐蔽的角落,需要你用放大镜去寻找。角色之间的互动,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一场场精妙的心理博弈。你永远无法完全确定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我特别欣赏作者塑造主角的方式,他/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完人,反而充满了各种令人费解的矛盾和脆弱。正是这种真实到近乎残酷的展现,才使得当某些情感的堤坝终于决口时,那种冲击力才会如此巨大。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看着一个表面坚硬的冰山,当你以为自己已经看透它时,才发现它最深处隐藏着沸腾的岩浆。这种高明的“留白”,让读者得以在心中填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使得每个人读完后,对角色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这才是真正高明的群像塑造。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质感,简直像是在品尝一杯陈年的威士忌,每一滴都醇厚而充满层次感。我说的不是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作者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重组能力。他能用最朴素的词汇,构建出最令人心悸的画面,这种化繁为简、直击人心的功力,实在令人赞叹。例如,他对某种特定场景的描写,可能只有两三行,但那份压抑感却能瞬间穿透纸面,让我感到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更难得的是,这种风格贯穿始终,没有丝毫的松懈,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自律性。很多作家在中后期容易“跑偏”,但这本书的基调从始至终都保持着那种近乎冷酷的精准。我读完之后,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日常说话的方式,仿佛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语境的门。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堂关于如何有效“使用”文字的进阶课程,让我对文字的力量有了全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还没怎么看,感觉不错

评分

还没怎么看,感觉不错

评分

作者 米歇尔·塞尔(Michel Serres, 1930-)法国哲学家,科学史专家。青年时代就读于布雷斯特海军军官学校,曾在海军服役。1952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研读数学史,对哲学家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调和诗与科学的思想发生兴趣。1955年通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68年提交博士论文《莱布尼兹体系及其数学模型》,获文学博士学位;1969年任索邦大学科学史教授至今;1984年受聘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当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评分

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研究。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作者 米歇尔·塞尔(Michel Serres, 1930-)法国哲学家,科学史专家。青年时代就读于布雷斯特海军军官学校,曾在海军服役。1952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研读数学史,对哲学家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调和诗与科学的思想发生兴趣。1955年通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68年提交博士论文《莱布尼兹体系及其数学模型》,获文学博士学位;1969年任索邦大学科学史教授至今;1984年受聘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当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评分

很好看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精致小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