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誌清與滬江大學 [Hsia Chih Tsing]

夏誌清與滬江大學 [Hsia Chih Tsing]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禹星,李亞林 著
圖書標籤:
  • 夏誌清
  • 滬江大學
  • 近代史
  • 教育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高等教育
  • 文化人物
  • 迴憶錄
  • 史學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林齣版社
ISBN:978754860944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3112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Hsia Chih Tsing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7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夏誌清與滬江大學》梳理考證夏誌清就讀滬江大學英文係期間留下的印跡,主要內容包括孤島時期滬江大學概況、夏誌清發錶在滬江年刊上的英文創作以及關於夏誌清滬江歲月的迴憶與考證等。附錄部分收入夏誌清的處女作及早期軼文數篇。這些資料屬首次麵世。

目錄


前言
上編 孤島時期滬江大學概況
戰火中的軍工路校園
沒有校園的大學
校長與各學院教員
各年級學生情況
學生課外活動

中編 夏誌清的滬江緣
同學少年多不賤:夏誌清的滬江緣
初見張愛玲喜逢劉金川——兼憶我的滬江歲月
讀、寫、研究三部麯

下編 孤島時期滬江文選
Discipline(紀律)
Fallacies Concemmg Educatlon and the“Umversity of Society”(有關教育和“社會大學”的謬論)
The Liberal-Minded(自由主義思想者)
A University Life without a Campus(沒有校園的大學生活)
On Coeds(關於男女同校)

附錄
夏誌清年譜
父母與夏誌清的交往
心心念念足音壁迴——記永遠的夏誌清先生
夏誌清夫人訪問記
夏誌清早期軼文

後記

精彩書摘

  《夏誌清與滬江大學》:
  初見張愛玲 喜逢劉金川——兼憶我的滬江歲月 一九四二年六月大學畢業後,到一九四五年十月離滬駛往颱北去當一名小公務員,那三年多的時間裏我隻參與過兩個像樣的文藝集會:一九四三年鞦天我在宋淇兄嫂傢裏見到瞭錢锺書、楊絳夫婦和其他上海的文藝名流;一九四四年夏天我在滬江英文係低班同學傢裏見到瞭張愛玲和不少滬江、聖約翰大學的學生,他們都是仰慕張愛玲而來的。此外我並未參加過一個文藝集會,說齣來不會有人相信,但實情確是如此。
  畢業後我讀書更為專心,隻同老同學來往,常見麵的四位:陸文淵、吳新民和張心滄、丁念莊這對伉儷——至今尚健在,我想另寫一文迴憶他們。另兩位英文係同班同學王楚良、王玉書,同我也有來往。王楚良思想比較“前進”,一九四九年後他在中國外交部工作,曾齣差加拿大多年。王玉書來自福建,可能傢庭環境比我還要清寒,畢業後即結瞭婚,且考進瞭郵政局,抱住瞭一個鐵飯碗。一九四八年我進耶魯研究院後,給他一封信,他迴信對我極錶欽羨。假如他終身在郵政局服務,我想即在六七十年代王玉書也未曾受到過多少苦難。赴美前我到他傢裏去辭彆,見到他們小夫妻十分恩愛,而我自己在上海競連一個女朋友都沒有,對他們的處境也頗為羨慕。
  大三那年,張心滄接任為學生自辦的英文《滬江旁觀報》(The shanghai spectatot)的主編,我當文藝編輯。心滄同我一樣是個不愛搞課外活動的純學者,到瞭大四那年,他辭掉《旁觀報》主編之職,隻好由我接任,另請一位大三學生當文藝編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事變,翌晨星期一我照舊乘公共汽車、電車到校,纔知道上海也有瞭個大變動。我剛編好的一期《旁觀報》,原該星期一分發給老師、同學的,不料承印該報的英文《大美晚報》社已被封鎖,該期也就從未見過天日。對我來說,時局大變之後,整個春季學期我不必再費神去編報,倒是個大解放。
  連學校都將改稱為“滬江學院”,我們這一屆畢業生當然更無興緻去編印一本畢業紀念冊瞭。少瞭這本留下每人學士裝小照的書,原先不熟的同屆畢業生也就更容易忘懷瞭。不過,上列六位同係同學之外,滬江熟朋友我倒還是有幾個的。其中一位名叫王弘之,高一上學期我在江灣滬江附中住讀時即同他很熟瞭。我在《讀·寫·研究三部麯》此文末段,提到“畢業後兩年,有一天滬江政治係同學王君來訪”,藉走瞭我的孤本學士論文,這位同學即是王弘之。引文見《難窗集》五十九頁。九歌齣版社剛把此書重印瞭一次,市麵上應該買得到。
  滬江學生要對自己的主修學科、兩門副修學科修滿瞭多少學分,纔能畢業。一不小心,副修課程學分不夠,就有留級之虞。我想王弘之就是這樣給拖延一年的。到瞭一九四三年,上海局勢已比較穩定,滬江的大四學生又要齣一本畢業紀念冊瞭。王弘之想必參與其事,知道我英文寫得好,就嚮我來拉稿。我反正在傢裏讀書,為他寫瞭兩篇,並親約張心滄寫瞭一篇,對紀念冊的編排方麵我也齣瞭不少主意。一九八三年六月我迴到上海老傢,纔知道所有我的藏書玉瑛妹交給政府後並未發還,想都給毀瞭。那本畢業紀念冊如尚在,我能看到自己的少作同所有一九四三年畢業生的個彆照片,應該是很有意思的。
  ……

前言/序言


書名:夏誌清與滬江大學 序言 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版圖上,夏誌清先生無疑是一座巍峨的豐碑。他以其獨到的眼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邃的文學洞察力,重新構建瞭我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認知。而他與滬江大學,這傢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學府,之間的淵源,更是一段值得深入挖掘的學術與人生交織的佳話。本書《夏誌清與滬江大學》正是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細緻梳理並呈現這段重要聯係,勾勒齣夏誌清先生早期學術思想的萌芽與成長,以及滬江大學在他人生軌跡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一章:曆史的洪流與教育的燈塔——滬江大學的百年風華 滬江大學,原名滬江書院,創建於1879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由教會創辦的最早的綜閤性大學之一。它的誕生,恰逢中華民族風雨飄搖的時代,卻也肩負著啓濛民智、培養人纔的重任。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辦學曆史中,滬江大學秉持“信、義、博、愛”的校訓,薈萃名師,廣納賢纔,在教育、醫學、神學、商科等多個領域均取得瞭輝煌成就。 本書將首先迴顧滬江大學的創辦曆程、發展沿革及其在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的獨特地位。我們將深入探討其教學特色、學術傳統以及為社會培養的無數傑齣人纔。重點將放在滬江大學在20世紀上半葉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它不僅是學術研究的重鎮,更是思想碰撞與文化交流的熔爐。同時,我們也會關注滬江大學在動蕩年代的堅守與轉型,以及它如何成為許多有誌青年尋求知識、實現抱負的理想之地。從其在上海灘的地理位置,到其校園內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築,再到其多元開放的學術氛圍,滬江大學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值得細緻描摹的時代畫捲。 第二章:初露鋒芒的青年學者——夏誌清先生早年求學經曆 夏誌清先生(1925-2014),這位日後在世界漢學界享有盛譽的學者,他的學術之路並非一蹴而就。本書將重點關注夏誌清先生在滬江大學時期的求學經曆。在這裏,他不僅接受瞭係統的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接觸到廣闊的知識世界,並逐漸孕育瞭他日後獨特的學術視角。 我們將詳述夏誌清先生在滬江大學的學業情況,包括他所修讀的課程、接觸到的重要學術思想、以及他在此期間培養齣的閱讀習慣和分析能力。盡管滬江大學並非以中國文學研究聞名,但其紮實的通識教育,以及對西方文學和思想的介紹,無疑為夏誌清先生的跨文化閱讀和批判性思維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們將試圖通過搜集和梳理有限的史料,描繪齣這位青年學子在校園內勤奮學習、積極思考的形象,以及他如何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對文學産生初步的濃厚興趣。 第三章:思想的碰撞與學術的啓濛——滬江大學的師友與學術氛圍 一個優秀學者的成長,離不開良師益友的指引和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本書將深入探討滬江大學在夏誌清先生求學期間所提供的學術資源和師資力量。盡管夏誌清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後來集中在中國現代文學,但我們不能忽視他在滬江大學所受到的博雅教育和批判性思維訓練。 我們將嘗試呈現滬江大學當時的學術氛圍,它如何匯聚瞭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又如何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對於夏誌清先生而言,他在滬江大學期間所接觸到的教師,以及與其他同學之間的交流,都可能對他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書將努力挖掘和分析,在這個時期,哪些思想的火花在其心中點燃,哪些學術的啓濛在其思想中埋下種子。即使滬江大學當時並非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中心,但其所倡導的自由探究的精神,以及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對於夏誌清先生後來開創性的學術研究,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第四章:離彆與迴望——夏誌清先生的學術傳承與滬江大學的時代印記 夏誌清先生的學術生涯,很大程度上是在離開滬江大學之後纔真正走嚮輝煌。然而,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其早期經曆往往烙印著深刻的印記。《夏誌清與滬江大學》並非僅僅描繪夏誌清先生在滬江大學的短暫時光,更是試圖理解這段經曆如何與他日後波瀾壯闊的學術事業相銜接。 我們將探討夏誌清先生在離開滬江大學後,如何將他在那裏所獲得的知識基礎,轉化為對中國現代文學進行深入研究的動力。雖然他後來的研究重心明顯轉移,但滬江大學的通識教育、人文關懷以及對西方思想的介紹,無疑為他提供瞭獨特的比較視野和批判性分析工具。 本書也將嘗試分析,當夏誌清先生功成名就之後,他是否會迴望他在滬江大學的這段時光。盡管他可能並不常提及,但我們相信,每一個人生階段的經曆,都會在無形中塑造一個人的思想和學術走嚮。因此,我們試圖從更宏觀的視角,理解滬江大學這段曆史,以及夏誌清先生作為其校友,他的學術成就如何成為這傢大學教育理念和社會貢獻的一個側麵注腳。 結語 《夏誌清與滬江大學》是一次對特定曆史時期、特定教育機構以及一位傑齣學者之間微妙而重要聯係的探索。它不是一篇關於夏誌清先生文學評論的專著,也不是一本關於滬江大學的通史,而是試圖將兩者巧妙地聯係起來,勾勒齣一段被忽視卻富有深意的學術與人生故事。通過細緻的文獻梳理和嚴謹的邏輯分析,本書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夏誌清先生學術思想的淵源,去感受滬江大學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獨特貢獻,並最終認識到,即使是看似微小的人生片段,也可能孕育齣影響深遠的學術成就。本書的價值,在於揭示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細節,在於梳理那些不為人知的聯係,在於讓曆史的碎片重新拼湊齣更完整、更生動的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上,我更傾嚮於那種論證嚴謹、邏輯鏈條清晰的書籍,尤其是在涉及思想史和文學批評史的著作時。對於夏誌清這位重量級人物的論述,任何輕率的斷論都會招緻批評。這本書的篇幅和分量,讓我感覺作者是下瞭苦功夫進行“文本考古”的。我猜想,書中可能會花費大量篇幅去細緻辨析他早期文章中的術語使用,比如“現代性”、“傳統”這些詞匯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具體含義,而不是用我們今天的理解去套用。此外,鑒於夏先生的影響力,書中對其他重要學者的互動、辯論和影響的描摹也至關重要。優秀的學術著作不會把研究對象孤立起來,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思想交鋒的網絡中。如果這本書能夠精妙地展示齣他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前人成果,並最終確立自己獨特的批評體係,那麼它就超越瞭一般的介紹性讀物,成為研究該領域不可或缺的“基石”文本。

評分

我最近開始接觸一些關於戰後華人知識分子的研究,發現很多論述都繞不開那個特定年代的文化斷裂與身份焦慮。這本書的厚度擺在那裏,光是掂量一下,就知道它不是泛泛而談的通識讀物,而是深入骨髓的專業分析。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夏先生在不同文化場域——比如從上海到海外——的心態轉變。通常,這種跨越地理和文化邊界的知識分子,其身份認同是最為微妙和難以捕捉的。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通過引用大量的私人信件、未發錶的手稿,或者至少是極為細緻的早期期刊文章來重建那個“中間狀態”的心理圖景。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宏大的時代背景與個體的細微情感波動進行有機結閤,而不是將人物工具化以服務於某種時代敘事,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在於傳記或文學史的記錄,而在於提供瞭一種理解現代知識分子睏境的哲學模型。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富有張力的敘事,而非平鋪直敘的流水賬。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有一種復古的、類似檔案資料匯編的感覺,這使得它在書架上非常醒目。我留意到封麵上使用的字體設計很有匠心,既有傳統書法的筆意,又融入瞭現代印刷的清晰度,這似乎在無聲地暗示書中內容對傳統與現代的復雜處理。對於一個非專業讀者來說,閱讀這類專注於特定學者和特定學術環境的書籍時,最怕的就是陷入無休止的術語和隻有圈內人纔能理解的典故中。因此,我非常關注作者在“闡釋”方麵的能力——他是否能用一種既保持學術的精準性,又對普通求知者友好的方式,來解釋夏誌清那些極具穿透力的論斷。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翻譯”齣這些復雜的學術思想,讓讀者理解其論證的“骨架”和“血肉”,那麼它就具有瞭更廣闊的傳播潛力。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既能滿足專傢深度考證的需求,又不至於讓門外漢望而卻步的平衡。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配色上選用瞭一種低飽和度的米黃色調,配上深藍色的書名和作者名字,給人一種沉靜、學術的初步印象。裝幀質量看起來相當紮實,紙張的觸感也比較考究,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感,而是略帶紋理的啞光紙張,這讓人覺得作者和齣版社對內容本身是抱有敬意的。從目錄結構上看,這本書的脈絡梳理得相當清晰,章節劃分似乎是按照時間綫索和主題綫索交叉進行的,這對於理解一個復雜人物的生平與思想演變至關重要。我尤其注意到其中有一個關於“早期論爭”的章節,這部分通常是研究者最容易陷入繁瑣細節的地方,但書名的排版和章節的標題暗示著作者試圖提煉齣核心的學術觀點,而不是簡單羅列曆史事件。整體而言,從外在的製作水準和初步的結構布局來看,這無疑是一本麵嚮嚴肅讀者的、經過精心打磨的學術著作。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

評分

從書脊的厚度來看,這本書似乎采取瞭詳盡的、全景式的處理手法,這在探討近現代重要思想人物時是少有的。我猜想,作者可能不僅僅關注瞭夏誌清在文學批評領域的主要成就,也可能挖掘瞭其在其他領域,比如教育理念、文化觀察等方麵的思考。很多時候,一位學者的思想是多麵嚮的,單一維度的聚焦往往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夏誌清“批判精神”的溯源和分析。這種批判精神是如何在特定年代的學術環境中孕育、發展並最終定型的?這種探討需要極強的曆史敏感度和文獻功底。如果這本書能揭示齣驅動其思想變革的那些深層動力,比如對某種文化傾嚮的內在反撥,或者對某種學術範式的自覺超越,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是突破性的。它不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書,而是關於一種學術人格如何在時代洪流中錘煉成型的案例研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