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与沪江大学 [Hsia Chih Tsing]

夏志清与沪江大学 [Hsia Chih Ts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禹星,李亚林 著
图书标签:
  • 夏志清
  • 沪江大学
  • 近代史
  • 教育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高等教育
  • 文化人物
  • 回忆录
  • 史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094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311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Hsia Chih Tsing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7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夏志清与沪江大学》梳理考证夏志清就读沪江大学英文系期间留下的印迹,主要内容包括孤岛时期沪江大学概况、夏志清发表在沪江年刊上的英文创作以及关于夏志清沪江岁月的回忆与考证等。附录部分收入夏志清的处女作及早期轶文数篇。这些资料属首次面世。

目录


前言
上编 孤岛时期沪江大学概况
战火中的军工路校园
没有校园的大学
校长与各学院教员
各年级学生情况
学生课外活动

中编 夏志清的沪江缘
同学少年多不贱:夏志清的沪江缘
初见张爱玲喜逢刘金川——兼忆我的沪江岁月
读、写、研究三部曲

下编 孤岛时期沪江文选
Discipline(纪律)
Fallacies Concemmg Educatlon and the“Umversity of Society”(有关教育和“社会大学”的谬论)
The Liberal-Minded(自由主义思想者)
A University Life without a Campus(没有校园的大学生活)
On Coeds(关于男女同校)

附录
夏志清年谱
父母与夏志清的交往
心心念念足音壁回——记永远的夏志清先生
夏志清夫人访问记
夏志清早期轶文

后记

精彩书摘

  《夏志清与沪江大学》:
  初见张爱玲 喜逢刘金川——兼忆我的沪江岁月 一九四二年六月大学毕业后,到一九四五年十月离沪驶往台北去当一名小公务员,那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只参与过两个像样的文艺集会:一九四三年秋天我在宋淇兄嫂家里见到了钱锺书、杨绛夫妇和其他上海的文艺名流;一九四四年夏天我在沪江英文系低班同学家里见到了张爱玲和不少沪江、圣约翰大学的学生,他们都是仰慕张爱玲而来的。此外我并未参加过一个文艺集会,说出来不会有人相信,但实情确是如此。
  毕业后我读书更为专心,只同老同学来往,常见面的四位:陆文渊、吴新民和张心沧、丁念庄这对伉俪——至今尚健在,我想另写一文回忆他们。另两位英文系同班同学王楚良、王玉书,同我也有来往。王楚良思想比较“前进”,一九四九年后他在中国外交部工作,曾出差加拿大多年。王玉书来自福建,可能家庭环境比我还要清寒,毕业后即结了婚,且考进了邮政局,抱住了一个铁饭碗。一九四八年我进耶鲁研究院后,给他一封信,他回信对我极表钦羡。假如他终身在邮政局服务,我想即在六七十年代王玉书也未曾受到过多少苦难。赴美前我到他家里去辞别,见到他们小夫妻十分恩爱,而我自己在上海竞连一个女朋友都没有,对他们的处境也颇为羡慕。
  大三那年,张心沧接任为学生自办的英文《沪江旁观报》(The shanghai spectatot)的主编,我当文艺编辑。心沧同我一样是个不爱搞课外活动的纯学者,到了大四那年,他辞掉《旁观报》主编之职,只好由我接任,另请一位大三学生当文艺编辑。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事变,翌晨星期一我照旧乘公共汽车、电车到校,才知道上海也有了个大变动。我刚编好的一期《旁观报》,原该星期一分发给老师、同学的,不料承印该报的英文《大美晚报》社已被封锁,该期也就从未见过天日。对我来说,时局大变之后,整个春季学期我不必再费神去编报,倒是个大解放。
  连学校都将改称为“沪江学院”,我们这一届毕业生当然更无兴致去编印一本毕业纪念册了。少了这本留下每人学士装小照的书,原先不熟的同届毕业生也就更容易忘怀了。不过,上列六位同系同学之外,沪江熟朋友我倒还是有几个的。其中一位名叫王弘之,高一上学期我在江湾沪江附中住读时即同他很熟了。我在《读·写·研究三部曲》此文末段,提到“毕业后两年,有一天沪江政治系同学王君来访”,借走了我的孤本学士论文,这位同学即是王弘之。引文见《难窗集》五十九页。九歌出版社刚把此书重印了一次,市面上应该买得到。
  沪江学生要对自己的主修学科、两门副修学科修满了多少学分,才能毕业。一不小心,副修课程学分不够,就有留级之虞。我想王弘之就是这样给拖延一年的。到了一九四三年,上海局势已比较稳定,沪江的大四学生又要出一本毕业纪念册了。王弘之想必参与其事,知道我英文写得好,就向我来拉稿。我反正在家里读书,为他写了两篇,并亲约张心沧写了一篇,对纪念册的编排方面我也出了不少主意。一九八三年六月我回到上海老家,才知道所有我的藏书玉瑛妹交给政府后并未发还,想都给毁了。那本毕业纪念册如尚在,我能看到自己的少作同所有一九四三年毕业生的个别照片,应该是很有意思的。
  ……

前言/序言


书名:夏志清与沪江大学 序言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版图上,夏志清先生无疑是一座巍峨的丰碑。他以其独到的眼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文学洞察力,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而他与沪江大学,这家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学府,之间的渊源,更是一段值得深入挖掘的学术与人生交织的佳话。本书《夏志清与沪江大学》正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梳理并呈现这段重要联系,勾勒出夏志清先生早期学术思想的萌芽与成长,以及沪江大学在他人生轨迹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历史的洪流与教育的灯塔——沪江大学的百年风华 沪江大学,原名沪江书院,创建于187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由教会创办的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它的诞生,恰逢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时代,却也肩负着启蒙民智、培养人才的重任。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历史中,沪江大学秉持“信、义、博、爱”的校训,荟萃名师,广纳贤才,在教育、医学、神学、商科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辉煌成就。 本书将首先回顾沪江大学的创办历程、发展沿革及其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地位。我们将深入探讨其教学特色、学术传统以及为社会培养的无数杰出人才。重点将放在沪江大学在20世纪上半叶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镇,更是思想碰撞与文化交流的熔炉。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沪江大学在动荡年代的坚守与转型,以及它如何成为许多有志青年寻求知识、实现抱负的理想之地。从其在上海滩的地理位置,到其校园内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再到其多元开放的学术氛围,沪江大学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值得细致描摹的时代画卷。 第二章:初露锋芒的青年学者——夏志清先生早年求学经历 夏志清先生(1925-2014),这位日后在世界汉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学术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本书将重点关注夏志清先生在沪江大学时期的求学经历。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接触到广阔的知识世界,并逐渐孕育了他日后独特的学术视角。 我们将详述夏志清先生在沪江大学的学业情况,包括他所修读的课程、接触到的重要学术思想、以及他在此期间培养出的阅读习惯和分析能力。尽管沪江大学并非以中国文学研究闻名,但其扎实的通识教育,以及对西方文学和思想的介绍,无疑为夏志清先生的跨文化阅读和批判性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试图通过搜集和梳理有限的史料,描绘出这位青年学子在校园内勤奋学习、积极思考的形象,以及他如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文学产生初步的浓厚兴趣。 第三章:思想的碰撞与学术的启蒙——沪江大学的师友与学术氛围 一个优秀学者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益友的指引和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本书将深入探讨沪江大学在夏志清先生求学期间所提供的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尽管夏志清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后来集中在中国现代文学,但我们不能忽视他在沪江大学所受到的博雅教育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我们将尝试呈现沪江大学当时的学术氛围,它如何汇聚了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又如何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于夏志清先生而言,他在沪江大学期间所接触到的教师,以及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都可能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书将努力挖掘和分析,在这个时期,哪些思想的火花在其心中点燃,哪些学术的启蒙在其思想中埋下种子。即使沪江大学当时并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心,但其所倡导的自由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夏志清先生后来开创性的学术研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章:离别与回望——夏志清先生的学术传承与沪江大学的时代印记 夏志清先生的学术生涯,很大程度上是在离开沪江大学之后才真正走向辉煌。然而,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其早期经历往往烙印着深刻的印记。《夏志清与沪江大学》并非仅仅描绘夏志清先生在沪江大学的短暂时光,更是试图理解这段经历如何与他日后波澜壮阔的学术事业相衔接。 我们将探讨夏志清先生在离开沪江大学后,如何将他在那里所获得的知识基础,转化为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动力。虽然他后来的研究重心明显转移,但沪江大学的通识教育、人文关怀以及对西方思想的介绍,无疑为他提供了独特的比较视野和批判性分析工具。 本书也将尝试分析,当夏志清先生功成名就之后,他是否会回望他在沪江大学的这段时光。尽管他可能并不常提及,但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生阶段的经历,都会在无形中塑造一个人的思想和学术走向。因此,我们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沪江大学这段历史,以及夏志清先生作为其校友,他的学术成就如何成为这家大学教育理念和社会贡献的一个侧面注脚。 结语 《夏志清与沪江大学》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教育机构以及一位杰出学者之间微妙而重要联系的探索。它不是一篇关于夏志清先生文学评论的专著,也不是一本关于沪江大学的通史,而是试图将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勾勒出一段被忽视却富有深意的学术与人生故事。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本书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夏志清先生学术思想的渊源,去感受沪江大学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独特贡献,并最终认识到,即使是看似微小的人生片段,也可能孕育出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本书的价值,在于揭示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细节,在于梳理那些不为人知的联系,在于让历史的碎片重新拼凑出更完整、更生动的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更倾向于那种论证严谨、逻辑链条清晰的书籍,尤其是在涉及思想史和文学批评史的著作时。对于夏志清这位重量级人物的论述,任何轻率的断论都会招致批评。这本书的篇幅和分量,让我感觉作者是下了苦功夫进行“文本考古”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花费大量篇幅去细致辨析他早期文章中的术语使用,比如“现代性”、“传统”这些词汇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具体含义,而不是用我们今天的理解去套用。此外,鉴于夏先生的影响力,书中对其他重要学者的互动、辩论和影响的描摹也至关重要。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会把研究对象孤立起来,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思想交锋的网络中。如果这本书能够精妙地展示出他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前人成果,并最终确立自己独特的批评体系,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介绍性读物,成为研究该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石”文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配色上选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米黄色调,配上深蓝色的书名和作者名字,给人一种沉静、学术的初步印象。装帧质量看起来相当扎实,纸张的触感也比较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感,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张,这让人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对内容本身是抱有敬意的。从目录结构上看,这本书的脉络梳理得相当清晰,章节划分似乎是按照时间线索和主题线索交叉进行的,这对于理解一个复杂人物的生平与思想演变至关重要。我尤其注意到其中有一个关于“早期论争”的章节,这部分通常是研究者最容易陷入繁琐细节的地方,但书名的排版和章节的标题暗示着作者试图提炼出核心的学术观点,而不是简单罗列历史事件。整体而言,从外在的制作水准和初步的结构布局来看,这无疑是一本面向严肃读者的、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

从书脊的厚度来看,这本书似乎采取了详尽的、全景式的处理手法,这在探讨近现代重要思想人物时是少有的。我猜想,作者可能不仅仅关注了夏志清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主要成就,也可能挖掘了其在其他领域,比如教育理念、文化观察等方面的思考。很多时候,一位学者的思想是多面向的,单一维度的聚焦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夏志清“批判精神”的溯源和分析。这种批判精神是如何在特定年代的学术环境中孕育、发展并最终定型的?这种探讨需要极强的历史敏感度和文献功底。如果这本书能揭示出驱动其思想变革的那些深层动力,比如对某种文化倾向的内在反拨,或者对某种学术范式的自觉超越,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突破性的。它不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书,而是关于一种学术人格如何在时代洪流中锤炼成型的案例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有一种复古的、类似档案资料汇编的感觉,这使得它在书架上非常醒目。我留意到封面上使用的字体设计很有匠心,既有传统书法的笔意,又融入了现代印刷的清晰度,这似乎在无声地暗示书中内容对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处理。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这类专注于特定学者和特定学术环境的书籍时,最怕的就是陷入无休止的术语和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典故中。因此,我非常关注作者在“阐释”方面的能力——他是否能用一种既保持学术的精准性,又对普通求知者友好的方式,来解释夏志清那些极具穿透力的论断。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翻译”出这些复杂的学术思想,让读者理解其论证的“骨架”和“血肉”,那么它就具有了更广阔的传播潜力。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既能满足专家深度考证的需求,又不至于让门外汉望而却步的平衡。

评分

我最近开始接触一些关于战后华人知识分子的研究,发现很多论述都绕不开那个特定年代的文化断裂与身份焦虑。这本书的厚度摆在那里,光是掂量一下,就知道它不是泛泛而谈的通识读物,而是深入骨髓的专业分析。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夏先生在不同文化场域——比如从上海到海外——的心态转变。通常,这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知识分子,其身份认同是最为微妙和难以捕捉的。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引用大量的私人信件、未发表的手稿,或者至少是极为细致的早期期刊文章来重建那个“中间状态”的心理图景。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体的细微情感波动进行有机结合,而不是将人物工具化以服务于某种时代叙事,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传记或文学史的记录,而在于提供了一种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困境的哲学模型。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富有张力的叙事,而非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