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一本系统探讨学习成果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一本系统探讨学习成果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既有较深的理论,又有较好的实践操作性,既可以作为我国职业院校深化课程改革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我国应用型 本科启动课程体系创新工作的参考指南,更可以为职业教育院校的管理者们以及政府的领导们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书对国外尤其欧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新范式——学习成果导向,兴起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践运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解读,并以澳大利亚和英国为案例,详细探讨了职业教育国家课程以及现代学徒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路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严中华
严中华,男,55岁,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社会创业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管理学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牛津大学高级管理研修班学员、美国DUBOIS商学院的访问学者。一直从事管理专业和高职教育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相关论文40多篇,著有《社会创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南》和《大学生自我管理技能开发》四本,参编8本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软课题共8项;兼任全国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教指委实践教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教指委精品课程评审专家,广东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院(系)主任联谊会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同行评议专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专家,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报》审稿专家,广州豪森威(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省专家库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国外成果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基础理论与基本实践
第一章 关键概念和操作定义 2
第一节 什么是成果导向教育 2
第二节 什么是课程 3
一、课程的概念 3
二、课程的分类 4
三、本书课程工作定义 6
第三节 什么是学习成果 7
一、学习成果导向教育新范式 7
二、学习成果界定 9
三、学习成果运用 16
第二章 成果导向职教课程开发动因 23
第一节 教育实践新目标驱动 23
一、连接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23
二、调节职业教育系统 24
三、欧盟政策工具应用 25
第二节 学习理论新成果驱动 26
一、行为主义理论 26
二、认知主义理论 27
三、建构主义理论 27
第三章 理想开发模式与过程 30
第一节 开发模式与过程 30
一、理想开发模式 30
二、质量保证与理想过程 32
第二节 成果导向课程开发国外比较 41
一、实际动机比较 41
二、职业标准开发比较 42
三、资格标准开发比较 43
四、学徒制校本课程开发路径比较 45
本篇参考文献 52
第二篇 澳大利亚学习成果导向职业教育学徒制
校本课程开发路径解读
第四章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概述 56
第一节 澳大利亚教育体系概况 56
第二节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特征 58
第三节 澳大利亚成果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特点 64
第五章 澳大利亚培训包及其开发 66
第一节 培训包标准与溯源 66
第二节 培训包开发 68
一、开发与认定的相关机构 69
二、培训包及其组成开发一般要求 70
三、能力单元及其开发 71
四、资格及其国家框架开发 77
五、培训包开发和认定原则与过程 85
第三节 “培训与教育包”案例分析 94
一、“培训与教育”部门分析 94
二、“培训与教育”培训包分析 96
三、“培训与教育”培训包的现实影响 100
第六章 澳大利亚学徒制及其课程开发 103
第一节 澳大利亚学徒制概述 103
一、澳大利亚学徒制与受训生制简史 103
二、澳大利亚学徒制的主要特征 105
三、新南威尔士州高中校本位学徒制启动与培训计划 106
第二节 新南威尔士州高中校本位学徒课程开发 113
一、新南威尔士州高中课程分类 113
二、新南威尔士州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 114
三、新南威尔士州高中校本位学徒课程设计 121
本篇参考文献 123
本篇附录 124
第三篇 英国学习成果导向职业教育学徒制校本课程开发路径解读
第七章 英国职业教育概述 138
第一节 英国教育体系概况 138
第二节 英国职业教育特征 140
第三节 英国成果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特点 145
第八章 英国国家职业标准及其开发 147
第一节 什么是国家职业标准 147
第二节 国家职业标准开发 148
一、职业标准开发主体 148
二、国家职业标准开发过程 150
第三节 案例分析 161
一、建筑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 161
二、物流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 167
第九章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及其开发 172
第一节 什么是英国国家职业资格 172
第二节 国家职业资格(QCF)开发 175
一、学习单元构成及开发 175
二、单元组合规则构成及其开发 178
三、基于NOS资格开发 181
第三节 案例分析 186
一、社会企业QCF资格开发 186
二、单元组合规则案例 189
第十章 英国学徒制及其校本课程开发 201
第一节 英国学徒制概述 201
第二节 英国学徒制校本课程开发 202
一、开发标准 202
二、开发步骤 208
第三节 案例分析 213
一、物流运作中级和高级学徒制框架 213
二、社会媒体与数字营销高级学徒制框架 218
三、个人学习、思维技能训练与课程学习整合案例 220
本篇参考文献 229
后记 231
《教学的艺术:深度理解学生学习与有效教学策略》 一、 教育的本质: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塑造 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将教育视为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扮演着知识的播种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收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演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暴露出其局限性。真正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而应聚焦于学生“学到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教学的艺术》一书,正是深刻洞察了这一教育转向,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教育的核心——学生。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教育的有效性不应以教师的“教了多少”来衡量,而应以学生“学到了多少”以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来评估。这并非否定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知识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应用性,在于它能够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成为他们适应社会、创造未来的基石。因此,本书将“学习成果”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倡导一种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二、 学习成果导向:重塑教育的价值体系 “学习成果导向”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对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的根本性重塑。它要求我们清晰地定义学生在完成特定学习活动后,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成果”是具体、可观察、可衡量的,它们构成了教育价值的最终体现。 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科学地界定和表述学习成果。这包括: 明确学习目标: 摆脱模糊笼统的教学目标,转向具体、可操作的成果陈述。例如,不再是“了解历史”,而是“能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 设计与学习成果对齐的教学活动: 所有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活动都应围绕着学习成果的达成而展开。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从而实现预期学习成果的课程。 构建真实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测试,而是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式,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这可能包括项目式学习、情境模拟、作品集评价、同行互评等。 通过这种导向,教育将变得更加目标明确,过程更加聚焦,评价更加客观。学生将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能力的学习者。 三、 课程开发的革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需求 传统的课程开发往往以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为出发点,而《教学的艺术》则倡导一种全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即“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这种模式将学生的需求和潜在的学习成果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驱动力。 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一开发过程的关键要素: 需求分析与学习者画像: 在课程开发之初,深入了解学习者的背景、已有知识、学习需求、未来发展方向等,绘制出详实的学习者画像。这为后续课程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成果驱动的课程结构设计: 基于明确的学习成果,科学地构建课程的整体结构。这包括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模块划分、单元设计,以及各个环节如何层层递进,最终达成整体的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呈现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紧密围绕学习成果的实现。例如,如果学习成果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那么课程中就应设置大量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环节。 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应用: 课程的评价体系将与学习成果紧密相连,并贯穿于课程的整个过程。本书将介绍如何设计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工具,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 通过这种导向,课程的开发将更加贴合实际,更具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课程将不再是僵化的知识体系,而是动态生成、不断优化的学习支持系统。 四、 教学策略的实践:赋能教师与激励学生 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教学的艺术》不仅提供了深刻的理念,更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本书将聚焦于如何将“学习成果导向”的理念转化为课堂上的具体实践,赋能教师,激励学生。 本书将涵盖以下关键的教学策略: 探究式学习与问题驱动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能力。 项目式学习与真实情境应用: 将学习置于真实的工作或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整合和运用所学知识。 协作学习与同伴互助: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支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反思性实践与元认知培养: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优化学习策略。 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更加活跃、高效、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五、 评价的变革:从诊断到发展的桥梁 学习成果的评价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指挥棒”和“晴雨表”。《教学的艺术》深刻认识到评价的变革对于实现学习成果导向教育的重要性。本书将摒弃单纯的知识甄别性评价,转而强调诊断性、形成性、发展性评价。 书中将探讨: 形成性评价的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持续的观察、提问、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运用项目评估、作品集、口头报告、技能演示、自我评价、同行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多维度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评价结果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记录,更是为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依据,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依据,为课程优化提供信息。 建立学习者画像与能力档案: 通过长期的评价积累,建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档案,展现其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轨迹。 这种评价的变革,将使评价真正服务于学习。它不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它不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赋能。通过有效的评价,学生将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能力。 结语 《教学的艺术:深度理解学生学习与有效教学策略》一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新的教育蓝图。它以学习成果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有效、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本书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寻求突破的理论宝典,更是所有关注教育发展、渴望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的读者的必读之作。它将引领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探索教学的精髓,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艺术中绽放光彩,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