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弘祺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教育思想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26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9725
包装:盒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6
套装数量:2
字数:6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荣获 第十三届国家“文津图书奖”!

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

入选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中好书!

“深港书评”2017年度非虚构十大好书!


真正的知识来自于个人面对知识的亲密体验
一个文明不外乎是它的教育发展史

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史部)获奖作品
日本学者誉为“当今世界治中国教育及科举史之*人者”的代表作


随书附赠精装笔记本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一直在寻求一种完美的机制,能够让个人的学习乐趣和社会责任获得平衡。而中国传统教育对此已有了深入的思考。本书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等,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

李弘祺,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过去三十多年间专研中国的教育史,从宋代开始,而及于整个传统中国,先后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关中国教育的著作,日本关西大学《泊园》称誉他为“活跃于当今世界治中国教育及科举史之diyi者”。

精彩书评

李教授这本新著论述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对于私人讲学、考试选才、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建立、书院的兴盛,以及大众教育,都巨细靡遗。在教育思想方面,李教授一方面论及儒家经学在教育上的深远影响,是quanwei人格与保守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则强调道学思想摆脱威权和科举,培养自我的重视。同时也论及佛教与儒家教育的互动。在教育的实际运作方面,论述识字、家庭教育、技术教育、平民教育、课程的演变,以至学生的生活和学生运动等等。这些课题,都chaoyue了过去关于教育的实际情况的描述及评估。这本书特别值得探讨有关问题的学者深思,也对研究历史的教师和学生有很好的助益。
——陶晋生(台湾中研院院士〉

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描给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学以为己;广泛引用中、美、日的研究成果,交互比较,提供深刻的反思,充满挑战及启发性;学术视野开阔,成功地运用了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民俗史等多学科的成果和资料展开论述;在中国教育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于述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书中所引用的资料,丰富程度前所少有。作者透过中西比较观点,扩大了既有教育史学界研究视野,深具创意与价值。
——周愚文(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独自挑起或应由一个团队进行的项目,而成果是壮观的。……一幅宏大的图卷上,绘出跟中国传统教育关连的思想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迄今无可比拟,特别是通常被忽略的征服王朝亦整合进来。……这部聚焦教育的参考书,实质上处理了整个上古到十七世纪中国的知识史。
——弗郎索瓦·奥班《宗教社会科学档案》

全书洋溢着平和与深思的气息,给我们阐明传统中国复杂的教育与人格培养的特质。
——Helwig Schmidt-Glintzer(施寒微), MonumentaSerica

该书文笔流畅简洁,以完整的结构驾驭广泛的素材,清晰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历程。
——Barbara Lynne Rowland Mori(森美罗), China ReviewInternational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 1
第一节个人、 社会与受教育者 2
1 “ 为己之学” 2
2 教育的社会目的 8
3 通才、 经学者与君子 14
4 理学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节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义 27
2 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 29
3 儒家正统 32
4 权威的生活态度、 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 34
第三节关键论点 42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 45
第一节教育机构的变迁(I) 46学 以 为 己
1 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 46
2 稷下学宫 47
3 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 50
4 汉代的地方学校 54
5 汉代的私人教育 57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 59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70
第二节教育机构的变迁(II) 72
1 隋、 唐的高等教育 73
2 隋、 唐时代的地方教育 77
3 宋代的官学与太学 79
4 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 83
5 辽、 金、 元的官学教育制度 87
6 元代书院 92
7 明代的国子监 94
8 明代地方官学 96
9 明代的书院 97
10 结论 101
第三节考试制度: 从察举到科举 102
1 古代背景 102
2 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 103
3 养士 106
4 汉代察举制度 108
5 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 114
6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118
7 科举制度的兴起 124
8 唐代的科举制度 125
9 科举制度的完备 130
10 科举文化的兴起 136
11 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 140
12 明代的科举制度 146
13 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 152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思想史 159
第一节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 160
1 六艺 160
2 孔子 161
3 孟子与荀子 169
4 孝道与家法 176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7
第二节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 181
1 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 181
2 经学、 政治与教育 184
3 礼仪与仪式主义 188
4 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 191
5 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 193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194
1 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 195
2 思想的重新评价 196
3 佛教征服中国 198
4 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 206
5 师承与道教之影响 208
6 经学的新方向 211
7 经学、 史学与文学 218
1 “ 正” 的观念: 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 223
2 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 229
3 韩愈、 李翱与道统 234
4 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 240
5 隋唐教育思维里的佛教思想 245
第五节道学教育和博学 252
1 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 252
2 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 255
3 童年与童科考试 259
4 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 262
5 经学与“ 四书” 266
6 博学 271
7 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 275
第六节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 280
1 辽、 金社会里的儒家思想 280
2 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 283
3 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 287
第七节明代的道学思想 295
1 陈白沙与湛若水 296
2 王阳明 300
3 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03
4 庶民主义、 威权主义与儒学正统 308
第八节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 320
1 善书与功过格 321
2 学术研究的仪式化: 以经学为例 324
第四章 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 329
第一节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 330
1 《论语》 、 《孝经》 和汉朝的官学课程 33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 334
3 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 339
4 宋朝早期的变化 343
5 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 348
6 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 354
7 明朝的道学课程 356
8 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 361
第二节勤奋读书的乐趣 364
1 勤奋学生的故事 365
2 藏书 367
3 私人藏书和爱书 376
第三节结论: 自得、 自由和自任 391
第五章 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 395
第一节识字教育 396
1 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 397
2 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399
3 唐代蒙书 405
4 宋代蒙书与朱熹 413
5 元、 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420
6 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 425
第二节家庭教育和家训 432
1 古代理论与理想 433
2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 435
3 传统中国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训 443
4 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 453
第三节技术教育 461
1 汉代至唐代官学里的技术学校 462
2 宋、 辽、 金、 元的技术教育 466
3 明代的技术教育 470
4 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 472
第六章 学生与学生运动 487
第一节传统中国的学生:理想与现实 488
1 孔子及其门徒观 488
2 战国时期的弟子 492
3 秦、 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 从礼仪中学习 495
4 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 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 501
5 唐代的学生: 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 512
6 佛、 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 525
7 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 宋代的学生 529
8 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 532
9 学习成为汉人: 辽金元学校的学生 549
10 明代的学校生活: 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 551
11 明代学规 555
第二节中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 568
1 汉代的学生运动 568
2 宋代的学生运动 571
第七章 结论:晚明以后 583
第一节书写传统的重要性 585
1 书面考试的重要性 586
2 文献与学术 589
3 不屈的自我与威权的性格 592
第二节自我、 宗教性与道德感 596
1 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 597
2 道德的自信与勤奋的工作伦理 600
3 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 601
4 道德感 604
5 英国善书 606
6 权威、 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 609
7 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 610
附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613
一、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 613
二、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 619
三、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 623
四、个别施教; 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 630
五、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 632
六、权威人格的形成 635
七、结论 637
参考书目 639
索引 697
本书附表
表1:隋、 唐高等教育体系 74
表2:汉代的考试 111
表3:魏晋南北朝个人门第等级与任命官等的关系* 122
表4: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 187
表5: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学中的经学课程 213
表6:唐代《五经正义》 226
表7:明代《四书大全》与《五经大全》 325
表8:宋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标准参考注释本 346
表9:两晋南北朝太学的学生人数 505
表 10:唐代官学入学资格及学生人数 513
表11:唐代国子监学校的入学人数 517
表12:宋代官学的入学条件 529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鸿篇巨制。本书并非一本虚构的小说,也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程,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传统社会中那片培育英才、传承文化的精神沃土。 上册:孕育智慧的土壤——思想的基石与教育的源头 上册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教育最深邃的源头。这并非简单地罗列古籍,而是追溯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教育精神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思潮。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如何将教育与道德、政治、人生哲学紧密结合,勾勒出教育的理想蓝图。 儒家的“仁”与“礼”: 深入剖析孔子及其后继者如何将“仁”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强调通过“礼”的实践来培养君子人格。这里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阐述,更会具体展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以及“因材施教”的早期萌芽。我们将看到,传统教育并非死记硬背,而是注重个体品德的熏陶与人格的塑造,目标是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传承道德规范的士人阶层。 道家的“无为”与“自然”: 探讨道家思想对教育的独特影响。老子、庄子所倡导的“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等观念,如何体现在教育的某些方面?例如,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对过度干预的警惕,以及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如隐逸教育或山林隐居中的教育模式,它们如何与儒家主流教育形成对照与补充。这部分内容将展现传统教育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多元思想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法家的“法”与“术”: 分析法家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尤其是其对制度化、规范化教育的强调。虽然法家更多地关注治国之道,但其强调的赏罚分明、严明法度等原则,在古代官学和私学的管理、考核中也曾留下印记。我们看到的将是,在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服务于政治目的。 墨家的“兼爱”与“非攻”: 尽管墨家在历史上影响力相对较弱,但其“兼爱”、“尚贤”的思想,对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选拔仍有启示。对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如平民百姓,墨家是否也倡导了教育的可能?其强调的实践精神和对技艺的重视,又如何体现在传统教育的不同层面? 在梳理完思想的基石之后,上册将进一步深入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各个维度,展现其丰富而多元的面貌。 教育的机构与传承: 从最原始的口传心授,到书院、私塾、官学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机构的演变。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学校,它们在选址、课程设置、师生关系、招生方式等方面有哪些特点。例如,早期官学如何承担起培养统治阶层子弟的重任,私塾如何成为普通家庭接受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而书院又如何在宋明理学兴盛时期成为学术研究与精英培养的重镇。 课程与教材的选择: 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将重点分析《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们被解读和传授的方式。同时,也会探讨《孝经》、《论语》、《孟子》等著作在不同时期作为基础教材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将深入到教学的具体环节,展现古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如何通过讲解、讨论、背诵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 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中国古代教育并非只有单调的“背诵”。我们将挖掘其中蕴含的各种教育智慧,如“循循善诱”、“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等,并结合古代的课堂场景进行生动还原。还会探讨“学以致用”的实践性教育,以及如何在道德教育中融入情感体验和榜样示范。例如,古代教师如何通过讲故事、历史典故等方式,让抽象的道德原则变得鲜活易懂。 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探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教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楷模、人格的引导者。我们将分析“师道尊严”的由来,以及教师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这部分内容将展现,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到怎样的尊敬,以及这种尊敬背后所蕴含的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上册的结尾,将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而立体的传统中国教育图景,为下册更深入的探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册:枝繁叶茂的园林——教育的实践、挑战与影响 下册将继续沿着上册的脉络,深入探讨传统中国教育在实际运作中的方方面面,以及它们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的兴衰及其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制度之一。本书将详细梳理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其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人才选拔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会看到,科举制度如何成为普通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如何塑造了士人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会深入探讨其扼杀创造性、导致教育僵化等负面效应。这部分内容将通过大量的历史细节,展现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具体运作情况,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阶层分化: 传统教育在维系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利益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将分析教育如何成为一种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不同阶层的人群如何获得不同程度的教育机会。例如,贵族子弟与平民子弟在教育内容和机会上的差异,以及女性在传统教育中的边缘化地位。然而,本书并非仅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也会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流动性和对个体发展的激励。 家塾教育与家庭伦理: 除了官学和私学,家庭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将深入探讨“父教”、“母教”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在培养儿童早期品德、知识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我们将看到,许多经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如何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塑造了几代人的价值观。 教育的实践困境与改革尝试: 任何教育体系都面临着挑战。本书将不回避传统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例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同时,也会关注历史上的改革者和教育家们,是如何在既有框架下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例如,宋明理学兴盛时期,书院教育如何突破传统,成为学术争鸣和思想创新的平台。 教育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塑造: 最终,本书将回归到教育与中华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我们将探讨传统教育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人文关怀、求知欲望和道德操守。这些教育成果,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至今仍影响着我们。从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到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都离不开数千年来教育的积淀。 教育的遗产与启示: 审视传统中国教育的遗产,并非为了复古,而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的教育改革提供镜鉴。本书将总结传统教育体系的优势与不足,探讨哪些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参考价值,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全面、深入、多维度的考察。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智慧的探寻,对文化根源的追溯。通过对这部巨著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教育为何能够孕育出灿烂辉煌的文明,又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这套书将为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教育史以及教育本身意义的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深刻理解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史料梳理之细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对先秦、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进行了地毯式的挖掘和细致的辨析。我尤其欣赏其在论述某一特定教育理念的起源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演。例如,在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核心思想的演变路径时,作者并未满足于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文本语境中,对比了不同学派对“齐家”与“治国”之间张力的不同理解。这种扎实的文本功夫,使得全书的论证基石异常稳固,即便是对相关领域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发现新的视角和精妙的细节。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通史叙述,而是专注于教育思想内核的深度剖析,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原文,才能完全领会作者引述的那些看似晦涩的古籍段落背后蕴含的深层意涵,这无疑是一次对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再学习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勇气和跨学科视野值得称道。它并非闭门造车式的“古人研究古人”,而是大胆地引入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某些分析工具,来审视古代现象,但又拿捏得恰到好处,并未落入生硬套用的俗套。比如,作者在分析宋代理学对“格物致知”的再解释时,隐隐约约地触及了认知科学的某些前沿命题,探讨了古代人如何建构知识体系和世界模型。这种古今对话的尝试,使得原本看似遥远的古代教育议题,立刻获得了与当代读者产生共鸣的现实意义。它促使我们思考,在技术和载体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今天,教育的本质——如何引导个体认知世界并实现自我完善——是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深远的哲学追问,是建立在极其严谨的历史事实之上的,而非空泛的议论,所以其力量非常强大。

评分

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观察中国古代教育的窗口。它超越了仅仅讨论儒家经典教育的窠臼,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非主流、边缘化的知识传播渠道。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关于“家学”与“私塾”差异性的比较研究,作者细致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从豪门大族的藏书与家训,到乡村私塾先生的授课内容——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乃至最终的社会功能上的显著分野。这种对社会横截面的细致描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知识普及程度的理解。它挑战了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在主流官方意识形态之外,民间依然存在着充满生命力的、适应自身生存环境的知识传承系统。这种对多元化教育生态的肯定,使得整部作品的思想格局豁然开朗。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个案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全书的结构并非简单的编年史推进,而是巧妙地设置了若干个聚焦于特定制度或思想流派的专题章节。例如,某一卷专门探讨了汉代察举制度对民间教育形态的反向塑造作用,作者通过对地方志和人物传记的交叉引用,生动地描绘出士人阶层在面对科举压力时,教育内容如何从纯粹的德行培养转向应试技巧的侧重。这种叙事手法的好处在于,它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制度分析变得富有画面感和历史张力。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专著那种僵硬和晦涩感,反而更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历史侦探小说,每解开一个谜团,都让人对古代社会运行的复杂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那种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人求学艰辛与不易的代入感,是许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装帧设计和文字排版也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即便不谈内容,单就阅读体验而言,这也是一套令人愉悦的精装书。字体的选择典雅大气,页边距的处理既保证了足够的阅读空间,又使得整体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庄重而不失灵动的古典美感。尤其是一些关键术语和引文的标注方式,非常清晰,便于读者进行笔记和对照查阅。这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著作应有品质的尊重。在如今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能有一套如此用心对待阅读载体的书籍出现,实属难得。它鼓励读者慢下来,沉浸其中,仿佛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这种对阅读仪式感的重视,无疑提升了研读古代典籍的体验,也间接佐证了作者对“学”的敬畏之心。

评分

京东自营的书不错,优惠力度很大,还会再来光顾的。

评分

这本书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包装和字体都是自己喜欢的。平时随手翻翻,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

编辑也太草率了吧,繁简转换,《庄子》的原文都不核查的吗?翻开几页就是“以无厚入有闲”,真是雷死人了。

评分

送货不好,东西还可以

评分

中国教育,论中国传统教育

评分

质量不错,非常满意,送货及时,不错的……

评分

感觉很棒感觉很棒感觉很棒

评分

还没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